辣椒感染青枯菌后POD活性及同工酶的变化

合集下载

辣椒疫病以及青枯病防治技术要点

辣椒疫病以及青枯病防治技术要点

辣椒疫病以及青枯病防治技术要点近期由于连绵阴雨天气的原因,导致土壤湿度是比较大的,所以疫病以及青枯病时有发生,而且疫病蔓延速度迅猛,椒农要加紧防范管理即使治疗以及防治。

辣椒疫病是近年来危害辣椒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辣椒茎叶、果实都能发病,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危害茎部使分叉处茎变为黑褐色或黑色条斑,严重时,从病部以上枝叶干枯死亡。

危害果实始于蒂部,成暗绿色水浸状斑,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

辣椒青枯病是危害辣椒的病害之一,是最典型的维管束细菌病害。

辣椒感病后,全株叶片凋萎,开始时早、晚仍能恢复正常,叶片青绿,以后逐渐枯黄,茎部由于细菌在维管束内迅速繁殖,茎内出现褐色条纹及至全部腐烂,但不成糊状,亦无恶臭,如切一段投入试管清水中,很快成为浑浊的乳白色菌液。

防治方法:一、疫病:未发病时用药喷撒植株茎基和地表预防此病发生。

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喷药防治。

用药品种:疫霜灵500倍液、64%杀毒矾500-600倍液或杜邦克露、霜疫清500-600倍液兑水喷雾。

二、青枯病:1、注意排水,青枯病菌可随水流传播,应用高垄窄畦栽培,注意及时排水,畦内不能渍水。

2、发病前,用农用链霉素100-200ul/L灌蔸。

3、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穴内及邻近土壤用20%的石灰水消毒,防止蔓延。

三、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辣椒细菌性叶斑病主要危害辣椒叶片,发病后初呈黄绿色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呈红褐色,病斑膜质大小不等。

该病侵染后扩展迅速,严重时造成叶片发黄,大量脱落。

今年降雨多利于其发生蔓延。

通过植保站调查,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在我县已经普遍发生,发生比较严重,望广大农民注意防治。

防治方法: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50%DT500倍,泉程600倍。

喷雾时加上叶面肥。

注意喷雾时重点喷施叶背面。

不同品种辣椒POD和PPO活性与辣椒素含量的关系

不同品种辣椒POD和PPO活性与辣椒素含量的关系

不同品种辣椒POD和PPO活性与辣椒素含量的关系
不同品种辣椒POD和PPO活性与辣椒素含量的关系
对3个不同辣椒品种胎座和果肉中的辣椒素与其降解相关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辣椒,不同发育时期辣椒素含量及积累特点不同,其中牛角椒胎座中辣椒素含量最高,沈椒4号次之,农大40最少;沈椒4号果肉中辣椒素含量略高于牛角椒中含量,农大40果肉中最少,仅在花后36d检测到极少量的辣椒素,并且胎座中辣椒素的含量均高于果肉中.在整个辣椒果实发育时期,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和辣椒素含量呈一定的负相关,因此,这两种酶有可能参与了辣椒素的氧化降解,且在该过程中有互补的作用.
作者:富宏丹何莉莉陈俊琴赵瑞王丽红 FU Hong-dan HE Li-li CHEN Jun-qin ZHAO Rui WANG Li-hong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辽宁省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沈阳,110161 刊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ISTIC PKU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6 37(3) 分类号:Q946.5 S641.3 关键词:辣椒辣椒素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

辣椒的果实病原菌抗性机制研究

辣椒的果实病原菌抗性机制研究

辣椒的果实病原菌抗性机制研究辣椒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具有辛辣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分。

然而,辣椒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原菌的侵袭,导致产量减少甚至无法收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对辣椒果实病原菌抗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病原菌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它们通过侵入植物体内、破坏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植物发生一系列的病变。

辣椒果实病原菌主要包括青枯病菌、炭疽病菌等。

这些病原菌具有高度的侵染性和破坏性,对辣椒种植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研究发现,辣椒果实抗性机制主要包括生理抗性和遗传抗性两种。

生理抗性是指辣椒植株在遭受病原菌侵袭时,通过自身的防御机制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遗传抗性则是指辣椒植株通过遗传基因的调控,产生与病原菌相对抗的物质或机制。

首先,辣椒果实的生理抗性机制主要表现为产生一系列抗菌物质。

一方面,植物通过调节细胞壁的厚度和组成来增强细胞的结构性强度,从而防止病原菌侵入。

另一方面,辣椒果实还可以合成一些抗菌物质,如抗菌酶和抗菌蛋白,这些物质可以直接杀死病原菌或干扰病原菌的基因表达和代谢过程。

其次,辣椒果实的遗传抗性机制主要与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有关。

通过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基因对于辣椒果实的抗病性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这些基因可以编码一些特定的蛋白质,在辣椒果实受到病原菌侵袭时,被激活并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这些基因还能够与其他基因进行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抗菌网络,从而进一步增强辣椒果实的抗病性。

除了生理抗性和遗传抗性,辣椒果实还具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抗性形式。

先天性抗性是指辣椒植株天生具有的对病原菌的抗性,这种抗性通常与基因的遗传有关,但本身不需要外界任何刺激就能发挥作用。

后天性抗性则是指辣椒植株在受到病原菌侵袭后,通过增强抗病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来提高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辣椒果实的病原菌抗性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其中生理抗性和遗传抗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将进一步探究辣椒果实病原菌抗性机制的调控机理,以提高辣椒的抗病能力,增加产量和质量,最终为辣椒种植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辣椒细菌性青枯病

辣椒细菌性青枯病

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估
农业防治
采取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加 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施肥
;选用抗病品种等。
化学防治
使用抗菌剂、杀虫剂等化学药 剂进行防治。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制剂,如微生物菌剂 等,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 。
效果评估
经过综合防治后,辣椒细菌性 青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
有所下降,防治效果显著。
辣椒细菌性青枯病的发病 症状主要包括植株叶片迅 速枯萎、枝条髓部变褐、 茎根维管束变褐等。
病原菌
该病是由一种革兰氏阴性 细菌引起,该细菌可在土 壤中存活多年,并可感染 多种作物。
传播途径
该病可通过雨水、灌溉水 、肥料和昆虫等多种途径 传播。
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土壤pH值 偏高、植株长势弱等条件 下容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和 流行。
辣椒细菌性青枯病
汇报人: 日期:
目录Leabharlann • 细菌性青枯病概述 • 细菌性青枯病的诊断 • 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治方法 • 细菌性青枯病的预防措施 • 细菌性青枯病的案例分析 • 相关资料与参考文献
01
细菌性青枯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辣椒细菌性青枯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 的土传病害,主要侵染辣椒、茄子、 番茄等茄科植物。
土壤消毒
发病初期用药
在辣椒细菌性青枯病的发病初期,可 使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或 50%敌枯双可湿性粉剂进行灌根处理 。
使用硫酸铜、氯化铜等铜制剂进行土 壤消毒,可有效降低青枯病的发生。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荧光 假单胞杆菌等,可有效防治辣椒细菌 性青枯病。
增加有益菌群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辣椒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辣椒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辣椒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辣椒青枯病是由青枯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植物病害。

青枯菌是一种侵染性真菌,能侵入辣椒的根、茎、叶和果实等部位,导致植株的病变和死亡。

辣椒青枯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主要原因包括:1. 水分过多或不足:辣椒生长喜欢湿润的环境,但过多的水分会增加病害的发生风险。

水分不足会导致植株受到胁迫,降低其抗病能力。

2. 土壤肥力不足:土壤肥力不足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

3. 高温多湿环境:高温多湿的环境是青枯菌繁殖的理想条件,病害在这种环境下容易传播和扩散。

4. 病原菌侵入:青枯菌可以通过土壤、种子、工具等途径传播到辣椒植株上,引起病害的发生。

特别是连作土壤中,病原菌的密度会增加,易导致病害的爆发。

针对辣椒青枯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辣椒品种种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在选种时应注意选择具有抗青枯菌的品种。

2. 测定土壤酸碱度:这种病害一般发生于土壤pH值较低的酸性土壤中,保持土壤酸碱度适宜,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可以通过土壤检测,合理调整土壤pH值。

辣椒生长的土壤pH值一般在6-7之间较为适宜。

3.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辣椒植株的抗病能力。

在种植过程中,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适量施入有机肥和矿质肥料,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4. 控制湿度和通风:辣椒青枯病的发生与高温多湿的环境密切相关。

在种植过程中,要控制湿度和通风,避免植株受到过度湿润而易受病菌侵染。

5. 轮作与间作:避免连作,改种其他非辣椒类作物,可以减少病原菌的累积,降低病害的发生。

6. 使用病害防治剂:可以使用适当的病害防治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防治剂有氧化苦参碱、双氧水等。

在使用防治剂时要注意剂量和使用程序,以免对植株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辣椒青枯病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合理管理栽培环境、选用抗病品种和施肥措施,以及使用合适的防治剂等综合措施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青枯菌侵染不同抗病烟草品种的防御性酶活性及代谢组分差异分析

青枯菌侵染不同抗病烟草品种的防御性酶活性及代谢组分差异分析

青枯菌侵染不同抗病烟草品种的防御性酶活性及代谢组分差异分析周星洋;张功营;董丽红;杨恩兰;万树青【摘要】Objectiv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iochemical and metabolic basis of tobacco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and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Method]Resistant ( Yueyan 97 ) and susceptible( Changbohuang ) tobacco cultivars were inoculated with Ralstonia solanacearum by trunk injection . Defensive enzyme activities and metabolite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colorimetric method and GC-MS.[Result]The activities of phenylanine ammonia lyase ( PAL) , superoxide dismutase ( SOD) , peroxidase (POD) and polyphenol oxidase (PPO) in the resistant cultivar ‘Yueyan 97’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usceptible cultivar ‘Changbohuang ’ with the same inoculation treatment .The PAL activities of Yueyan 97 and Changbohuang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on the seventh and fifth days after inocula -tion, respectively .The PAL activities of both cultivars were lower compared to control at any other time . For both cultivars, SOD, POD and PPO activities increased compared to control in the earlier days , but were lower compared to control during the later time period .The types of POD and PPO isozymes in the resistant cultivar ‘Yueyan 97 ’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usceptible cultivar ‘Changbohuang ’ .The width and color of isozyme bands of Yueyan 97 were enhanced at 3 d after inoculation , while those of Changbohuang were not enhanced .It suggested that the resistant cultivarcould quickly respond to exter-nal stimuli and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defense-related substances .Detection of metabolites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some substances in Yueyan 97 such as myo-inositol , nicotine , malic acid , and L-threonine were higher compared to control , but in Changbohuang were lower compared to control , suggesting that cultivar differences in resistance against R.solanacearum might be relatedto these sub-stances .[Conclusion] These four defensive enzyme activities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above metabolites could be used as biochemical indexes for evaluating tobacco resistance against R.solanacearum.%【目的】为烟草抗病育种和抗性鉴定提供生化代谢指标。

辣椒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辣椒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辣椒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辣椒青枯病是由青枯病菌引起的一种辣椒病害,主要发生在辣椒的生长期内。

青枯菌
主要是在寄主根部附近侵染,从而在植株内部发展。

较常见的感病部位是植株下部。

发病原因
1. 盐碱土壤:青枯病通常发生在土壤含盐的区域,这是因为青枯病菌能够在高盐度
的土壤中生存并繁殖。

2. 土壤温度:青枯病发生的最适温度是25°C到30°C,超过35°C或低于10°C时,病菌的生长会受到限制。

3. 土壤水分:辣椒青枯病发生的环境温湿度要适中,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不利于辣
椒青枯病的发生。

4. 根系损伤:根部受到损伤或侵染了其他的细菌或真菌,会为青枯病的菌种加速侵
染提供可能。

防治方法
1. 提高根系免疫力:可以喷洒生根剂或菌剂以增强辣椒的根系免疫力,减缓青枯菌
的侵染速度。

2. 选择抗菌辣椒品种: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辣椒品种中有些是抗辣椒青枯病的,比如“江辣一号”。

3. 控制土壤含盐:在辣椒的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土壤的含盐度,选用低盐土壤,同
时在种植前可以使用石灰和有机肥料等对土壤进行改良。

4. 将受感染的植株清除:对于受到青枯病感染的辣椒植株,需要及时把它们清理掉,切断病害传播的途径。

5. 喷洒杀菌剂:辣椒青枯病菌比较顽固,因此在发现感染的迹象时,应立即采取有
效的措施。

可以使用效果比较明显的杀菌剂,如苯并咪唑等进行喷洒治疗。

总之,提高辣椒的免疫力,合理使用农资,加强管理和培训以及规范科学地种植,是
预防和控制辣椒青枯病的有效方法。

辣椒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辣椒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辣椒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辣椒青枯病是由青枯病菌引起的一种辣椒病害,该病害主要通过种子、土壤、病株以及水果传播,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易发生。

病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辣椒叶片上出现黄色或灰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最终叶片开始枯黄、脱落。

同时,辣椒果实上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枯软、干瘪、变形等症状,导致产量明显下降。

防治青枯病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
辣椒品种中一些天然抗病品种在种植上更有优势,可以在不同地区适合条件下增加生产量,降低可能发生的病害危险程度。

2. 种植地选择
选择生态环境比较良好的地区,特别是在土壤排水能力较强或栽植时做好排水措施的地区进行种植,能够大大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种植收益。

3. 战病菌
在达到土壤松软、土壤温度适宜与抗病品种使用等几个条件下,通过喷洒药物进行防治辣椒青枯病。

其中苯甲酸类药物和生物制剂都是治疗辣椒青枯病比较有效的方法。

4. 休耕和间作
间作和休耕是防治辣椒青枯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适时轮作/休耕可以不断地减少病害在土壤里的存活,提高土壤环境。

总而言之,针对辣椒青枯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种植时,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并注意土壤排水和药物防治。

同时,通过间作和轮作改善土壤环境,来减少病害的发生,有效提高种植受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试 验方 法 .
P D与植 物抗 病性 密切 相 关。 O
中图分 类号 : 9 9 9 Q 3 .2
辣 椒 青 枯 病 ( su o o a oaae rm) 一 Pe d m nsS l cau 是 n
种 由青 枯菌 引起 的 毁 灭性 土传 病 害 , 发病 植 物 茎 叶
正 相关 关 系 , 植 物 的 重 要 保 护 酶 之 一 J 但 青 枯 是 ,
取 辣椒 根 、 、 茎 叶各 04g加 入 适 量 的 0 2mo L磷 . . l f 酸缓 冲液 ( H ) 冰 浴 中磨 成 匀 浆 , p 72 在 于低 温 ( 0~
4 ) 以 1 0 mi 心 1 n 得 到 的 上 清液 ℃ 下 00 0r n离 / 5 mi, 即为 酶液 , 贮存 于 4 的冰箱 内 , 酶 活力 测 定 和 同 ℃ 作
收 稿 日期 :050 -8 2 0 -62
其中O D为 吸光度 变化 ; 为 反应 时 间( i ) D为 稀 t mn ;

生命 科 学 ・
辣椒 感染 青枯 茵后 P OD 活 性及 同工 酶 的 变化
胡青平 , 建 国 ,薄芳芳 徐 ,陈五岭
(. 1西北大学 生命科 学学院 , 西 西安 陕 7 06 ;. 10 9 2 山西师 范大学 生命 科学学院 , 山西 临汾 o 1o ) 4 o 4
摘要 : 目的
对 辣椒 感 染青枯 茵前 后 的根 、 叶 内过 氧 化物 酶 ( O 及 同工 酶 进行 比较研 究 。方 茎、 P D)
法 采 用 比 色法 和 聚 丙烯 酰 胺 凝 胶 电 泳 ( A E) 。结 果 酶 活 性 测 定 结 果 表 明 , 椒 叶 片 的 PG 法 辣
P D 活性显 著 高于根 部和 茎部 。辣 椒接 茵后 , 、 O 根 茎的 P D活性 在 第 3d升 至 最 高值 , O 而叶 内第 5
3℃ ) , 5 下 使其 发病 。 12 2 酶 液提 取 .、 在 接种 后 的第 1 3 5, , , 7 d分 别
工 酶广 泛存 在 于植 物体 内 , 且 作 为 防御 酶 系统 之 并

而倍 受重视 , O P D不但 具 有 抑 制 病原 物 水 解 酶 的
作用 , 而且 还 能 抑制 病 原 物 的生 长 和 繁殖 。 已有 大 量研 究表 明 , 氧 化物 酶 活性 与植 物 的抗 病 性 具有 过
O , D 。计算 出每秒 钟 内 O 值 变化 , D。
P D活性 ( . O / )=O 4/ . ×D) O 01 D s D 7 0 1t 0 。
辣椒 苗 ( as u nu m L 品种 为 山鹰 椒 ) 自山 Cpi m an u c 购
西 临汾农 用 田, 苗龄 5 , 高 1 0d株 5~2 m。 0c
萎 蔫下 垂 , 至全 部 枯 死 , 世 界 上 危 害 最 大 、 布 直 是 分 最广 、 成损 失最严 重 的植 物病 害之 一 , 造 被称 为植 物 的“ 癌症 ” ¨ 。过 氧 化 物 酶 ( eoiae O 及 同 P r ds ,P D) x
12 1 材 料 接 种 、
~将 青枯 菌 配Fra bibliotek制成 吸光 度 在 0 1 .0
0 1 间 的 菌 悬 液 , 灌 根 法 浸 泡 辣 椒 苗 的 根 、5之 用
系, 给植 物 接菌 , 时 以清 水 为 对 照 , 菌 后 将 植 株 同 接
移 至适 合青枯 病 发生 的环 境 条件 ( 度 维持 在 2 温 8~
据 , 抗病 育种 提供参 考 。 为
1 材 料 和 方 法
1 1 试 验 材料 .

然 后 快速 加入 1m 3 的过氧 化氢 , 开始 计 时 , L0 % 并
立 即 用 分 光 光 度 计 在 4 0 F 下 测 定 3 s内 的 7 i n 0
青 枯 菌 生理 小 种 3号 由北 京 农 业科 学 院提 供 ;
维普资讯
r NW U J
西北 大学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20 07年 6月 , 3 第 3期 , u .20 , o.7 N . 第 7卷 Jn ,0 7 V 13 , o3 Jun l f o h et nvr t N trl c n eE io ) ora o  ̄ w s U i sy( aua Si c dt n N ei e i
工 酶 电泳用 。
菌感 染辣 椒后 , 内 P D及 同工 酶 的变 化 研究 还 未 体 O 见报 道 。本 试 验 主 要 研 究 了 辣 椒 感 染 青 枯 菌 后
P D的 活性 及 同工 酶 谱 带 的 数 目、 O 活性 的 变 化 , 以 期 从 理论上 为 揭示病 原 物与 寄主 之 间的关 系 提供依
12 3 P D 活性 的测 定 . . O
采 用 愈 创 木 酚 法 进行
测定 , 以每 克鲜 样每 秒钟 内 O 值 变 化 0 1 为 1 D。 .作 个 酶活力 单 位 : 试 管 中 加 入 1m 的 酶 液 、 L 在 L 1m
1 的愈 创木 酚 和 1mL0 1 o Lp . % . m l H 4 6的柠 檬 酸 / 磷 酸缓 冲液 , 摇匀 后 置 于 3 ℃水 浴 中预 热 5mi, 0 n
d升 至最 高值 , 比对 照提 高 了 4 7 ; 且 . % 同工酶 电泳分 析 表 明 , 椒 接 茵后 的 同工酶 谱 带 , 条 带 的 辣 在 数 目、 类和各 条 的相 对 活性上表 现 出差异 。结论 种
关 键 词: 辣椒 ; 青枯 茵 ; O 同工酶 P D;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02 4 2 0 ) 30 2 -4 10 .7 X( 0 7 0 -4 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