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左旋氨氯地平的临床药理及应用分析

左旋氨氯地平的临床药理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整理左旋氨氯地平在我院的临床应用资料,总结左旋氨氯地平的临床药理以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治疗组患者应用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通过使用氯沙坦进行治疗。
以10天为1个疗程,6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组治疗有效率为90%,对比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2.5%,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不良反应产生率为15%,对照组不良反应产生率为22.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产生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能够得到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良好的康复,具有非常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氨氯地平;氯沙坦;疗效比较【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030-02Analysis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Lev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mlodipine in our hospital, and summarize the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effect of amlodipine..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January 2014 to 2015 - January 80 cases with 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evamlodipine treatment,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rough using chlorine Sha Tan treatment. Taking 10 days for 6 course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0%,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for the control groupwas 82.5%, the difference of the treatment efficacy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two) for the 0.05 groups.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15%,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22.5%, the adverse re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amlodipine can get more obvious therapeutic effect, so that patients can get a good rehabilitation, and have a very high clinical value.【Keywords】 Hypertension with heart failure; Amlodipine; Losartan; Comparison of efficacy左旋氨氯地平是氨氯地平类药物的一种,是新一代的钙通道阻滞剂,能够快速的治疗高血压、心绞痛[1]。
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药学价值

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药学价值摘要:目的: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药学价值。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45例,分别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84.4%),不良反应发生率(4.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两组对比P<0.05。
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在治疗高血压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以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硝苯地平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高血压是一类极其常见的病症,老年人是其高发人群,其病程长,并发症多,危害性极大,临床中多采取降压药物进行治疗[1]。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是一类应用较广的降压药,其疗效较好,且安全性有保障,本次试验中我院将其应用于部分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现就其临床药学价值进行分析和报道。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45例。
观察组中男性和女性各有26例、19例;年龄介于45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5±2.9)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年,平均为(3.5±0.5)年。
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各有23例、22例;年龄介于47岁至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3.2)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1年,平均为(3.6±0.7)年。
两组患者以上资料的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可行。
1.2方法所有患者在入组前半个月均需停用其他降压药。
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片治疗,每天2次,初始剂量为每次10至20毫克,之后可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量,但最多不得超过每天80毫克该药为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42020385。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中国专家建议书 - 心血管网

Publication Date: 5/1/92
手性药物发展情况
2006年 《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年 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由于手性药物的不同立体异构体在药效、药代及毒 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要求在对手性药物进行药 理毒理研究时,应分别获得该药物的各立体异构体,进行 必要的比较研究,以确定拟进一步开发的药物。
可以减少剂量 减少药物的相互作用 减少不良反应 减少药物代谢负担
手性药物发展情况
1992年: 年 Development of New Stereoisometic Drugs 新立体异构药物开发政策声明 ..….The stereoisomeric composition of a drug with a chiral center should be known and the quantitative isomeric com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used in pharmacologic, toxicologic, and clinical studies known……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药学部分)
主要内容
1 2 3
手性及手性药物 手性药物发展情况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药学性质
手性及手性药物
手性:一对物体像人的左手和右手一样,相互对映而 不能重叠 手性是自然界基本特征
一对对映体中只有匹配的对映体才能发挥药效
手性药物发展情况
1992年前,手性药物大都以外消旋体形式上市 1960年代:反应停事件引起人们对手性药物的关注 1984年,Ariëns 提出手性药物以单一对映体上市
手性药物发展情况
手性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成为新药发展的方向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临床治疗效果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临床治疗效果【摘要】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20年09月-2021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1)和实验组(n=61),对照组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实验组予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内皮功能指标。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且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高血压;硝苯地平控释片[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evo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Methods: 122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20 to November 2021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a controlgroup (n = 61) and an experimental group (n = 61).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ifedipine controlled-release tablets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evo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levels of endothelin (ET-1) and nitric oxide (no)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levo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hypertension, and can improve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Key words] L-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hypertension;Nifedipine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s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脑血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水平控制效果不佳,会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1】。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终稿)关键字:高血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中国专家共识氨氯地平是现今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钙离子拮抗剂;由于本品分子结构特点,故具有手性特征,因此有左旋与右旋两种不同化合物。
而左、右旋两种不同化合物在降压作用上具有根本差异,右旋体几乎无降压作用。
以往临床上应用为其1:1的外消旋化合物(指组成上一半左旋另一半为右旋),1999年经过中国科学院研发人员的技术攻关,成功申报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中国上市10年,目前在国内应用广泛,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需对这些经验加以总结,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起草了本专家共识,现予以正式颁布,供临床应用参考。
1 药学部分1.1 手性概念与其临床意义:手性是指一对物体像人的左手和右手一样,相互对映而不能重叠。
手性是自然界基本特征,也包括人体内各种基本生物反应过程及药物治疗效应,人体对药物具有精确的手性识别能力,即立体选择性。
一对对映体中只有匹配的对映体才能发挥药效,故只有左旋氨氯地平才能有降压作用。
1.2 手性药物的发展: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在上世纪80年代前,手性药物均以外消旋体上市应用;反应停事件(沙利度胺事件),使人们认识到手性重要性。
1984年荷兰药理学家Ariëns提出手性药物应以单一对映体使用,以达到减小剂量降压不良事件发生与降低人体对药物代谢、清除负担[1];1992年美国FDA要求外消旋体药物必须以光学纯的单一对映体上市应用[2];SFDA也于2006年作出了类似规定[3],在此背景下我国制药工业于1999年研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上市供临床应用。
1.3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药学特征:药效学特征:左旋氨氯地平降压作用是右旋体的1000倍,是1:1外消旋体的2倍,右旋体几乎无降压作用,但可引起头痛、头晕、肢端水肿、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4-5]。
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临床治疗效果

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临床治疗效果【摘要】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4例纳入研究,所分对照组(32例)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观察组(32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对比效果。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88%,高于对照组的78.13%(P<0.05);舒张压、收缩压干预后,要比对照组低(P<0.05)。
结论对高血压的治疗,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能改善血压水平,提高疗效。
【关键词】高血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疗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ev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Methods 64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April 2021 to March 2022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y were pidedinto control group (32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32 cases).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88%,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8.13%, P<0.05); Diastolic pressure and systolic pressur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P<0.05). Conclusion Lev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can improve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 and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Key words] Hypertension; Lev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curative effect高血压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我国高血压患者在2.7亿以上,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比为90%~95%,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随着病程的发生,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并会对多器官造成累及【1】。
氨氯地平降压 首选左旋

氨氯地平降压首选左旋
作者:暂无
来源:《健康博览》 2010年第10期
浙江王先生
我患高血压很多年,原来一直吃氨氯地平,最近两条腿有些水肿。
这次复查时,医生建议我改吃左旋氨氯地平,请问这两种药有何区别?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教授黄仲义
氨氯地平是现今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钙离子拮抗剂,其内包含左旋、右旋氨氯地平两种不同的化合物,这两者在作用上具有根本差异:左旋氨氯地平的降压作用是右旋体的1000倍,右旋体几乎无降压作用,还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往临床上应用的氨氯地平都是两者的混合物,左旋、右旋各占一半。
1999年,经过研发人员的技术攻关,生产出了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研究证明,与氨氯地平相比,左旋氨氯地平在体内保留时间长、吸收快、起效早,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当患者应该选用钙通道阻滞剂时,应将左旋氨氯地平作为首选。
右旋体不仅没有降压作用,还可引起头痛、头晕、肢端水肿、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
去除了右旋成分后,服药剂量减少了50%,由原来的5毫克/天,降低为2.5毫克/天。
不仅药物价格降低,不良反应也大大减少了,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研究表明,与氨氯地平相比,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过程中水肿和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降低。
28-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国内外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综述

国内外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综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属于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主要是通过阻滞细胞膜慢钙通道,阻止钙离子跨膜流入细胞。
在平滑肌,钙通道阻滞剂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妨碍钙离子与调钙素结合,使调钙素复合物生成降低,激活肌球蛋白轻链的能力降低,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弱,故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达到降压目的。
自1999年起一直稳居降压药的第一位。
在国内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由吉林省天风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首先采用拆分技术获得该产品,并首先在国内上市,因其作用缓和、降压平稳、长效安全,在临床上已成为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的重要药物。
1.临床试验的文献资料(1)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刘立平等研究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5.0mg治疗130例高血压,结果可有效控制血压、作用时间长,具有长效降压作用,且血压下降稳定,波动少;对交感神经无明显激活作用,未出现血管扩张后的反射性心动过速;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变化,无须根据用药前与用药过程中频繁检测肾脏功能与血钾。
(2)改善血压正常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2]李海滨等研究经冠脉造影证实选取了86例血压正常的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运用高分辨超声及实验室方法,评价左旋氨氯地平对大动脉内皮功能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治疗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的前提下左旋氨氯地平对FMD、ET1等试验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变(P<0.01,在改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方面作用优于常规组(P<0.05,体现了其良好的改善内皮功能作用。
(3)调控卒中后血压[3]吕志华等通过对左旋氨氯地平与其他钙拮抗剂比较,发现左旋氨氯地平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
研究发现:左旋氨氯地平组9个月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虽然与依那普利组(16.7%)相比差异显著性(P<0.05,这与相关研究证实,钙离子拮抗药与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药均具有卒中后脑保护作用机制是一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终稿)关键字:高血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中国专家共识氨氯地平是现今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钙离子拮抗剂;由于本品分子结构特点,故具有手性特征,因此有左旋与右旋两种不同化合物。
而左、右旋两种不同化合物在降压作用上具有根本差异,右旋体几乎无降压作用。
以往临床上应用为其1:1的外消旋化合物(指组成上一半左旋另一半为右旋),1999年经过中国科学院研发人员的技术攻关,成功申报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中国上市10年,目前在国内应用广泛,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需对这些经验加以总结,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起草了本专家共识,现予以正式颁布,供临床应用参考。
1 药学部分1.1 手性概念与其临床意义:手性是指一对物体像人的左手和右手一样,相互对映而不能重叠。
手性是自然界基本特征,也包括人体内各种基本生物反应过程及药物治疗效应,人体对药物具有精确的手性识别能力,即立体选择性。
一对对映体中只有匹配的对映体才能发挥药效,故只有左旋氨氯地平才能有降压作用。
1.2 手性药物的发展: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在上世纪80年代前,手性药物均以外消旋体上市应用;反应停事件(沙利度胺事件),使人们认识到手性重要性。
1984年荷兰药理学家Ariëns提出手性药物应以单一对映体使用,以达到减小剂量降压不良事件发生与降低人体对药物代谢、清除负担[1];1992年美国FDA要求外消旋体药物必须以光学纯的单一对映体上市应用[2];SFDA也于2006年作出了类似规定[3],在此背景下我国制药工业于1999年研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上市供临床应用。
1.3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药学特征:药效学特征:左旋氨氯地平降压作用是右旋体的1000倍,是1:1外消旋体的2倍,右旋体几乎无降压作用,但可引起头痛、头晕、肢端水肿、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4-5]。
药代动力学特征:服用外消旋体苯磺氨氯地平后,左旋体半衰期明显长于右旋体,前者为50.6 h,后者为35.5 h,现应用的外消旋体半衰期则为44.2 h,消除速率常数左、右对映体分别为145±36(104h-1) 和208±62(104h-1),且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提示左旋体在体内保留时间长,由此知外消旋降压均衡长作用的优点由左旋体作出。
服用外消旋体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后,左旋体与右旋体最大峰浓度值(Cmax)与体内总药量(AUC)左、右两种对映体比值,前者为53%∶47%,后者为59%:41%。
服用1∶1 10mg 外消旋体苯磺酸氨氯地平后,左、右对映体Cmax分别为6.13 ng/ml和5.50 ng/ml,AUC分别为351 h•ng/ml和240 h•ng/ml。
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
这一结果提示左旋体吸收优于右旋体。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Cmax、AUC及Tmax(达峰时间)上明显优于马来酸盐,分别为6.13 ng/ml和5.66 ng/ml,351 h•ng/ml和330 h•ng/ml及8.4 hr和10.7 hr[6],提示左旋氨氯地平苯磺酸盐吸收快、达峰早、生物利用度高,且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旋氨氯地平苯磺酸盐这一优点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阐明。
上述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优点,加之左旋氨氯地平在体内不发生转化,即不会转变成右旋体或外消旋体。
故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其他盐相比更具临床应用价值,故建议左旋氨氯地平应作为临床基本选择。
2 临床作用与疗效2.1 降压疗效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降低血压是患者获益的根本保障。
长效CCB是一类重要的抗高血压药物,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可靠的降压作用业已被大量临床研究所证实。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左旋氨氯地平的降压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证实通过手性药物拆分技术去除右旋体后,左旋氨氯地平有效的保留了外消旋氨氯地平的降压作用。
由于专利保护方面的原因,目前关于左旋氨氯地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包括韩国、印度以及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
Kim等以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应用左旋氨氯地平(2.5-5.0 mg/d)或氨氯地平(5-10 mg/d)治疗8周可以使收缩压分别降低17.6±11.2 mmHg 和18.6±12.3 mmHg(p>0.05)[7]。
由Pathak等完成的以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为受试者的研究也发现,左旋氨氯地平(2.5 mg/d)与氨氯地平(5 mg/d)具有相同的降压作用[8]。
2007年印度所公布的左旋氨氯地平上市后市场监测资料进一步论证了前述研究结论[9]。
在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中,也证实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胡大一等完成的一项随机化、双盲、平行组研究显示[10],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作用相似,治疗8周后两种药物分别使收缩压降低12.64 ±9.18 mmHg 和10.86 ±8.38 mmHg,两组间血压降低幅度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两种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91%和77.45%。
与此同时,本研究还观察了药物漏服对于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显示两组患者在药物漏服24和48小时后,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增高,但仍低于140/90 mmHg。
这一结果提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均具有相似的长效持久的降压作用。
一项以我国作者所发表的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所进行的随机化降压治疗对照试验为基础的系统评价研究表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降压幅度和降压治疗有效率至少等同于其他常用降压药物[11]。
降压达标是高血压患者获益的重要保障,而联合使用降压药物是提高达标率的有效手段。
由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上市时间较短,目前尚缺乏关于此药与其他将药物联合应用的大型随机化临床试验。
然而,近年来国内学者通过一些小规模的观察性临床研究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卡托普利[12]、倍他乐克[13]、卡维地洛[14]或氢氯噻嗪[15]等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时,可以进一步增加降压效果。
上述研究表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单药或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降压治疗时,均具有可靠的降压作用。
2.2 靶器官保护作用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降压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因血压增高所致的靶器官损害危险性,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初步研究表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单独或与其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时,有助于逆转左心室肥厚和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14, 16]、保护肾脏功能[13,17,18]、改善胰岛素抵抗[19]、增进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质量[20],还可能有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等作用[21-23]。
对于冠心病患者,该药还可以显著降低临床缺血事件发生率[24]。
此外,孙宁玲等还研究发现,对于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晚上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25]。
2.3 安全性与耐受性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降压药物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是提高治疗依从性并保证血压持久达标的重要因素。
由于去除了其右旋成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有效保留外消旋氨氯地平的降压活性的同时,使服药剂量减少了50%,理论上讲可以降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使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近年来国内外所完成的多项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
目前已经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外消旋氨氯地平相比,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过程中水肿和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耐受性更好[9, 11]。
Thacker 等所报道的数据显示[9],与5 mg/d剂量的氨氯地平相比,2.5 mg/d剂量的左旋氨氯地平外周水肿发生率显著降低(1.39%对1.7%~32%)。
更为重要的是,在因外周水肿不能耐受氨氯地平治疗的患者中,改用左旋氨氯地平后多数患者水肿消失从而使其能够继续坚持治疗。
3 临床应用建议3.1 适应证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主要用于高血压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的心绞痛患者则是其优先选择的适应证。
对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可首选本药单药治疗。
对于血压明显升高或具有其他高危因素者,可与一种或多种其他降压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联合应用,以保证血压达标。
用于治疗心绞痛时,该药可与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联合应用。
3.2 用药方法用于降低血压与治疗心绞痛时,其起始剂量为2.5 mg/d,若血压不能达标或心绞痛症状控制不满意,可将其剂量增加至5 mg/d。
由于此药属于长效降压药物,其最大疗效一般出现于用药2周以后,因而用于降压治疗时其剂量调整间隔不应短于2周。
3.3 注意事项虽然左旋氨氯地平去除了右旋成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在临床应用中仍可能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
在服用2.5 mg-5 mg/d的治疗剂量时,患者可能发生下肢水肿、头痛、头晕、面部潮红和心悸等。
若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并非停药指征,可以在密切监视下继续用药。
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可自行消失。
此外,在用药过程中还需注意:1.老年患者用药剂量与一般成年人相同,但开始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若患者能够耐受可逐渐增加至治疗量;2. 由于关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性的资料尚少,故在无其他更安全的代替药物和疾病本身对母子的危险性更大时才推荐使用本品。
4 结语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保留了外消旋氨氯地平的活性治疗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上市后的相关研究表明,该药在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均具有可靠疗效。
有别于其他降压药物的是,左旋氨氯地平在亚洲人群中拥有着更多证据。
截至2010年3月,已公开发表的左旋氨氯地平学术论文306篇,为其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与同类产品相比,该药价格较为低廉,因而更适合于我国高血压患者选用。
当然,我们亦应客观认识到,由于本药上市时间尚短,相关的大型随机化临床研究仍较少,其研究证据主要来自于规模较小的观察性临床研究,使其证据力度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大力提倡并积极引入规模较大、以临床事件为终点的随机化临床试验,以期更为深入客观的认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临床作用。
(参考文献备索)1. E. J. Ariëns. Stereochemistry, a basis for sophisticated nonsense in pharmacokinetics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1984, 26(6):663-6682. FDA:Development of New Stereoisomeric Drugs.3. SFDA: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 John E. Long-Acting Dihydropyridine Calcium Antagonists. 1. 2-Alkoxymethyl Derivatives Incorporating Basic Substituents.J. Med. Chem. 1986,29, 1696-17025. Goldmann S, Stoltefuss J, Born L. Determination of the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the active amlodipine enantiomer as (–)-S: a correction. J Med Chem 1992; 35: 3341-4.6. Heinrich Laufen. Enantioselective Disposition of Oral Amlodipine in Healthy Volunteers. CHIRALITY1994:6531-5367. Kim SA, Park S, Chung N,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profiles of a new S(-)-amlodipine nicotinate formulation versus racemic amlodipine besylate in adult Korea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hypertension: an 8-week,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double-dummy, parallel-group, phase III, noninferiority clinical trial. Clinical Therapeutics, 2008,30:845-857.8. Pathak L, Hiremath, Kerkar PG, et al. Multicentric, clinical trial of S-Amlodipine 2.5 mg versus Amlodipine 5 mg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hypertension--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 of India, 2004,52:197-202.9. Thacker HP. S-amlodipine —The 2007 Clinical Review. J Indian Med Assoc 2007; 105: 180-90.10. 胡大一,赵秀丽,孙宁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