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5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5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
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1)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如:按六要素来归纳。
时:母亲生病后地:在医院里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
(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
(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齐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
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6、读写拓展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
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
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三、小结: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6一、交流感受,触发情感1、母亲,一个伟大的名字;母爱,一个永恒的话题。
【教学设计】《第一次抱母亲》精品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从文中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从而激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一)复习导入师:听着熟悉的旋律,我们知道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生读题)(二)分析内心感受1、自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描写作者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读一读。
2、交流,理解“愧疚”。
3、师:那又是什么让我感到难过和愧疚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2—3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生自学)4、交流。
(1)师:是什么让我感到难过呢?(2)(出示: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同学们,轻声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生交流。
(3)理解“担子”的不同含义及“翻山越岭”。
(4)师: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走过了多少曲折、不平坦的道路啊。
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感受这位伟大的母亲。
(齐读)(三)感悟母爱1、往事历历,我感到深深愧疚,然而,母亲又是怎样说的呢?出示(指名读)2、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生交流。
3、一句非常朴实的话,道出了母亲博大的胸怀。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齐读)4、是呀,“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大家请看——(配乐解说)5、孩子们,看了这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呢?(生答)(四)回报感恩1、师:面对文中这位同样平凡、朴实的母亲,如果你是“我”,你会为母亲做什么?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好好抱抱这位母亲吧。
(出示、配乐范读)2、师:此时的“我”会想些什么呢?(生答)3、师:再看看为了含辛茹苦的母亲,她的眼角也流下了两行泪水,她在想些什么呢?(生答)这泪水更多的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苦涩而又甜蜜的泪水……4、回想我们小的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们,“我”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抱母亲》的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抱母亲》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思。
1.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2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顺父母的品质。
3.2懂得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思。
1.3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1.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习生字词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4.理解课文内容4.1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课文内容,教师进行点评、补充。
4.2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分析课文修辞手法5.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小组讨论。
5.2教师选取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6.感受母爱主题6.1学生分享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8.课后作业8.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8.2深入阅读课文,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母爱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观察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023年《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_3

2023年《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2023年《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清__两次抱母亲的思路,通过作者两次抱母亲的动作理解“我”对母亲不同的感情;3、理解课题中“第一次”和“抱”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理清__几次抱母亲及作者对应的感情;2、理解课题中“第一次”和“抱”的含义。
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准备:PPT、预习单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共鸣。
1、播放母亲节沙画视频(暖场视频PPT1,约3分钟)。
2、师(出示PPT2):看完这个小视频,老师想到了冰心写的一首小诗:“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里。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张炜月和其母亲的故事中。
二、理清思路,品读课文。
师(出示PPT3):你来读一下课题。
生:第一次抱母亲。
师:我听出你把“抱”字读得特别深情。
(板书着重号标注“抱”字)师:文中的我抱了几次母亲?生:两次师:抱了哪两次?你能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吗?生: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出示PPT4)师:作者在抱母亲做什么?生:换床单。
(出示PPT4:抱母亲换床单;板书:换床单)师:还有一次呢?找出相关语句。
生: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出示PPT4)师:这一次作者抱母亲做什么了?生:入睡。
(出示PPT4:抱母亲入睡;板书:入睡)(一)抱母亲换床单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抱母亲换床单(出示PPT5)你来读。
生: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师:作者抱母亲换床单是怎么换的?(出示PPT6)生:托抱。
师:抓得很准!(板书:拖抱)师:此时作者拖抱的是怎样的母亲?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生: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
母亲病的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06
课堂互动与练习设计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第一次抱母亲经历
01
02
03
04
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讨论内容
让学生分享自己第一次抱母亲 的经历,包括当时的情景、感
受、以及抱母亲的原因。
讨论时间
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5-8分钟 。
分享交流
每组选派1-2名代表,在全班 面前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写作练习
。
02
母子关系的矛盾性
在文章中,“我”与母亲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如“我”对母
亲的抵触心理等,这种矛盾性对于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同
时也为后续的感动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03
其他人物关系的衬托作用
文章中除了母子关系外,还有其他人物关系,如父亲、邻居等,这些人
物关系对于情感表达也具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如父亲的严厉衬托出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 主题思想及启示意义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延伸 • 课堂互动与练习设计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课文背景介绍
01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描写亲 情的散文,通过作者第一次抱母 亲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 感激和怀念之情。
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表达 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对母
爱的赞美。
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营造出一种温馨、感人的意境, 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
大和无私。
通过叙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经历 ,展现了亲情的珍贵和母爱的伟
大,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03
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四年级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四年级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通用11篇)四年级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2、抓住关键词句细细揣摩,体会母亲辛劳的一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唐突以及对母亲的温情,感受到作者感激、热爱、孝顺母亲的心。
二、教学重点:抓住”我左手托住她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细细体会,感受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唐突和对母亲辛劳一生的感慨。
三、教学难点:真正理解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知道我们更应该关爱母亲,让母亲感受到儿女的爱。
四、教学过程:㈠移情导入,直奔重点:1、总以为抱母亲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却抱出了意想不到的感慨。
2、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还记得文中的“我”是怎样抱母亲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3、请大家把书打开,快速的读一读,找出相关的语句。
㈡品读语言,感受尴尬。
1、交流。
听清楚,“我”是怎样抱母亲的?2、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①请大家一起来看看。
指名读。
②听了他的读,你看到了什么?A:引,左手在哪?右手在哪?“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小心,周到,细心)B:抱的是自己的母亲,而且是病中的母亲,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③通过这句话,你还看到了什么?A:“我”使劲一抱,B:看到“我”仰面摔倒。
④是啊,第一次抱母亲,“我”就差点仰面摔倒,为什么呢?A:因为对母亲的不了解;B:一直都以为母亲很重,没想到母亲这么轻;C我母亲的关心太少了,从来没有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
第一次抱母亲的教案(精选5篇)

第一次抱母亲的教案(精选5篇)《一次抱母亲》教案篇一一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探究,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播放《心中的故事》导入1、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
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俺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2、解题。
指读,齐读。
3、读了课题以后,你想了解什么吗?(为什么要抱母亲?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抱母亲的?抱母亲的子女和被抱的母亲各有什么感受?这“一次”抱有没有什么特殊情感?)二、初读课文1、就带着俺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轻轻地朗读课文,要求:①先把生字条中的生字多读几遍,然后在课文中画出。
②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边读边考虑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的在书上做上记号。
2、检查交流:①指读词语,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再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②汇报:通过自读,哪些问题自行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需一起探究?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先自身想一想,再与同桌商量商量,用几句话来描述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写在课本上。
交流,引导归纳。
(投影给出归纳方法:按六要素来归纳)时间:母亲生病后地点:在医院里人物:“俺”和母亲事情的起因:“俺”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三、课堂练习:指导识记本课字词,完成书后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精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人物的心情。
2、通过分角色感情朗读,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广博,进一步激发同学对母亲的敬重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学习,探究文中人物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教案《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母亲的辛劳以及“我”难过、愧疚的心理。
3、通过“我”抱母亲的场景,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许多艰辛。
歌颂母亲也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不衰的主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
(师生同板题)生齐读课题体会“抱”,再读题。
二、精读悟情:1、师指导读书方法(“煮书”)。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我”在抱母亲的过程中有哪些情感变化,并画出文中表示“我”心情的词句。
2、生交流,师相机板书:难过、愧疚3、课件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①“竟然”是什么意思?(居然、没想到、出乎意料)作者没想到什么?(没想到母亲这么轻)从前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我没想到母亲这么轻?生交流,师课件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差点仰面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②指导用“竟然”说一句话,要求说完整。
③男女生分别读这几句话。
4、母亲轻轻的,我为什么会感到难过和愧疚?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仔细想一想,找到相关的语句,把它划出来,想想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①生汇报交流。
②出示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插图。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③师相机课件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抱母亲》(四年级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翻山越岭‛、‚力大无穷‛、‚竟然‛、‚愧疚‛、‚担子‛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3、在品文悟情的过程中,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法,感受母子浓浓的母子亲情,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懂得回报爱、学会表达爱。
二、设计依据:1、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第四单元紧紧围绕‚爱心‛两字选编课文。
从《永远的白衣战士》、《第一次抱母亲》、《‚番茄太阳‛》到《我不是最弱小的》处处荡漾着爱心的温暖。
白衣战士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抗击‚非典‛的战役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座,舍已为人。
著名作家张炜月在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时,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禁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旧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
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成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明明固然看不见美好的世界,可是她俏丽可爱,聪慧机警,有一颗善良的心,懂得关爱别人。
萨沙在父母的影响下,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
每篇课文都闪烁着爱心的光辉,懂得关爱别人,奉献爱心,善于表达爱这是这个单元课文的育人价值所在。
该单元课文语言简练流利,朴实无华,又饱含蜜意,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人物对话多‛是本单元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学会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
这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作者的这个‚第一次‛灵感是怎么来的?‚第一次‛的灵感来自于什么?作者写的非常清楚,那就是‚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
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这是本文中的第一次灵感,在这个第一次的行动中,作者‚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一个‚轻‛唤醒了作者那历史性的回忆,时间往回走了,这种思絮谁也挡不住!但‚轻‛字的回忆不足以引起人们阅读上的共鸣,关键是作者往前走了一步,让‚第一次‛有了世界上独特的‚第一次‛,那就是‚我突发奇想……‛、‚轻轻地摇动‛、‚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这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的出现,过去与当前情景的交互呈现,作者能不记下这世间独特的感受吗?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篇文章中,不去把这个‚第一次‛的过程,真正通过阅读呈现出来,不让孩子认识到作者的这种文字表达中的蕴涵的情感,那这一课还能够在孩子的头脑中保留多久呢?课文对话部分、细节描写之处都给人以深刻印象,但是最能震撼人心的还是文中那情感的力量,即厚重的母爱和柔软的孝心。
2、学情分析:学生缺少什么?他们虽能感受到母爱的无处不在,但是备受宠爱的他们内心很少考虑回报母爱,珍视亲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
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
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他们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
他们又是善于联想的,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因此,基于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设计以情感熏陶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爱,表达爱,这是课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针对以上分析,预设本课学生的提升点是:1、借助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
2、学会‚在文中读出自己‛,自觉将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发生心灵共鸣,产生真实情感体验,从而学会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爱。
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张炜月写的一篇散文《第一次抱母亲》。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被收入了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的‚读品悟‛亲情系列丛书之一《感动小学生的100个父母》这本书中。
二、读题审题:1、读题:引导学生读出课题不同的逻辑重音。
提示:①是‚第一次抱母亲‛,所以哪个字要读重音?②不是扶着母亲,也不是牵着母亲,而是抱母亲,所以要读出哪个字?③不是抱别人,而是抱母亲,所以要突出那个词?2、审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预设:谁第一次抱母亲?在什么时间、地方,因为什么事,作者要抱母亲?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母亲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等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读完,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第一遍读完后,教师相机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重点词语‚翻山越岭‛、‚愧疚‛、‚摔倒‛等。
生字词语读正确后,要求学生再自由地读一遍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受老师怎样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的。
3、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要求用心读、用情读,把课文读得有感情。
提示:读书时,第一声音不要太高;第二速度不要太快;第三要边读边思考。
4、指导学生用‚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教时一、对比阅读,激发探究阅读心理。
1、出示描写‚我‛第一次抱母亲(起来)的句子。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2、出示描写‚我‛第一次抱母亲(入睡)的句子。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教师提问激疑:如果说起先是因为护士要换床单,母亲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我‛就这样抱起了母亲。
那么后来‚我‛为什么要抱母亲入睡了?二、回忆母亲母亲无数次抱我——感受亲情1、谈话引入:护士要给母亲换床单,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我‛就连忙抱起了母亲。
‚我‛这一抱抱出来好几个‚没想到‛。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1-2节,边读边批注。
出示:①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②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③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教师引读这些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生)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护士责怪我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生)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母亲说她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生)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2、教师提问:‚我‛为什么没想到母亲这么轻,更没想到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怎样的?(力大无穷)怎样的力大无穷?(1)从‚那么重的担子‛中,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
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①边读边想象,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引导学生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但逢……总是‛等词语体会母亲勤劳、坚强,生活的贫穷、艰苦,体会母亲对子女的无私的爱。
并通过有朗读加深感悟和体验。
抓住‚翻山越岭‛进一步体会:母亲为什么要翻山越岭?是空着身体翻山越岭吗?引导学生抓住‚手里拉着、背上背着、肩上挑着‛(结合插图),体会母亲的劳累、坚强。
抓住‚年复一年‛进一步体会:母亲这样的‚翻山越岭‛容易吗?‚年复一年‛容易吗?体会母亲的劳累、坚强。
抓住‚逢……总是‛,进一步引导:为什么我们长大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②体会‚担子‛的深刻含义。
教师引导:大文豪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边读边想,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而且读懂文字背后蕴含的意思。
如果你用两只眼睛看母亲肩上的担子,想想母亲肩上挑着的都是什么?先自己想明白,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相信你们会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的。
学生交流。
(这重担里有生活的责任、赡养的义务、劳动的艰辛)教师总结:是呀,母亲的重担里装动心实在太多太多。
她挑着的担子哪是100多斤啊!那是全家生活的重担啊。
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挑起了那么重的担子,母亲就是这样的可敬!③理解‚翻山越岭‛的含义。
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生活的坎坎坷坷、闯过的一个个难关、经历的一场场风风雨雨)(2)感情朗读这段话。
(3)小结提升:生活这样的艰苦,母亲又是这样的劳累,但母亲不害怕,也不退缩。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支撑着母亲克服了生活中一个个难题,渡过了一个个难关呢?板书:母爱(4)从‚提哪些事干什么?‛,感受母爱的博大与包容。
⑴讨论:‚我‛突然明白了母亲是用80多斤身体,承受了全家生活的重担,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感到十分愧疚!你知道‚我‛为什么感到愧疚吗?(我感到愧疚,那是因为我从未想到过母亲身体这么轻,我愧疚,那是因为我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母亲力大无穷,我愧疚,那是因为我一直没有好好报答过母亲的恩情。
)⑵出示:母亲笑一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提问:‚哪些事‛指那些事?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有什么发现?(母亲不张扬、不求回报;母爱的无私、博大)三、想起母亲无数次抱我——体验亲情1、愧疚的‚我‛面对无怨无悔的母亲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
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了。
师范读最后一段话。
(配乐)板书:无数次抱我2、想一想:母亲在‚我‛的怀抱里,眼角流出了泪水,这是什么样的泪水?(欣慰的泪水、激动的泪水、幸福的泪水、又苦有甜的泪水……)3、小结提升:‚我‛抱母亲入睡的举动,回报了母亲给予‚我‛的爱,不仅让母亲感到无比的温暖和舒心,而且让我感到十分的安心和快乐。
板书:给予回报4、感情朗读这段话。
四、思考‚我为母亲做什么‛——表达亲情1、‚我‛只抱了母亲一次,母亲就留下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而我们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是被母亲无数次抱过的,每一个人都享受着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
当这‚第一次‛和‚无数次‛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们的心里一定会想起自己的母亲,一定想起自己的母亲对你的点点滴滴的关怀,一定会对自己的母亲充满感激之情,请你拿起笔来,把你和母亲相处中最让你感动的,最难忘的那段经历,那个画面描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