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
广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广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海淀区高二语文上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翩翩起舞琴瑟和鸣B. 惟妙惟肖呼啸山林C. 豁然开朗沧海一粟D. 窃窃私语美轮美奂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团队精神。
B. 他的言谈举止,无不透露出一种高贵气质。
C. 在这场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勇夺金牌,为国争光。
D. 这个方案已经经过多次讨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 下列词语中,形近音近但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拔擢拔草B. 谨慎纠正C. 诽谤诬陷D. 妙手回春良药苦口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本书我看了三遍,依然爱不释手。
B.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C. 小明考了全班第一名,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D. 这座大桥横跨在江面上,犹如一条巨龙。
5. 下列诗句中,表达诗人思念家乡之情的一项是()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B.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
C.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施耐庵。
D.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吴承恩。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眼睛犹如两颗璀璨的星星。
B. 她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
C. 这篇文章的立意新颖,引人深思。
D. 那个运动员的跳高动作像一只雄鹰展翅。
8. 下列关于语言表达的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请问您需要帮忙吗?B. 你这做得不对,给我重做一遍。
C. 你看这文章写得怎么样?D. 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手法的一项是()A.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B.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C. 这篇文章的立意新颖,引人深思。
2023学年潍坊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3学年潍坊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个作家如何选择和书写细节?首先必须准确。
美国诗人庞德说过:“写作的道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表达在根本上是否准确。
”我读许多小说,时间一长,会忘掉情节,甚至是主人公的名字,但能清晰地记得其中的一些细节。
我常常折服于优秀作家对日常生活中细节的准确把握和扎实表达,他们目光如炬,不耍花招,像技艺高超的渔夫,一叉下去就是一条鱼,鱼身上水淋淋的,散发出腥气,鱼还在挣扎,但已经被捕获了。
许多人描写细节喜欢用大量的形容词和花哨的比喻,看上去很美,让人感觉作者有才华,却华而不实,词不达意,有一种无力的感觉。
也有人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节,我们翻开许多杂志一眼就能看到,这样的细节准确但无聊、无神。
好作家不这样写细节,他们描述的细节往往是真实的细节,生活中确实存在,还能打动你。
一般作家就捕捉不到,因为它们太平常、太普通了,看上去不够美,也不够感人。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节,小说的现场感才更强,让读者感觉写什么都像是真的。
这类细节,是优秀小说的基础,使小说具有了真实性。
好作家描述的细节除了来源于真实生活,还有一种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来呈现。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写的内容都是假的,《不存在的骑士》中的骑士没有身体;《树上的男爵》中的男爵永远待在树上不下来;《分成两半的子爵》中的子爵被打成两半活了下来,一半代表善良,一半代表邪恶。
高二上语文期末试卷人教版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恣意妄为B. 雕梁画栋惊鸿一瞥C. 纤尘不染倾国倾城D. 风驰电掣沧海一粟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B.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C.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呼啸着,踏着激流,他们奋勇前进。
B. 在这场战斗中,他们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C. 他的讲话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D. 她是一位博学多才、才貌双全的杰出女性。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我要去图书馆,你呢?B. 你去图书馆,我呢?C. 我要去图书馆,你去图书馆吗?D. 你去图书馆,你去图书馆吗?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喜欢读《红楼梦》、《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B. “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李明。
”C. 他的脸色苍白,嘴唇颤抖着:“我不能离开你们。
”D. 我不明白,为什么他总是这样冷漠。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10题。
寻找生命中的那片绿洲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都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绿洲。
那片绿洲或许是一座高山,或许是一片大海,或许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然而,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需要我们用坚韧的意志去克服。
记得有一次,我独自一人去攀登一座高山。
一路上,我遇到了种种困难,山高路陡,空气稀薄,我几次想要放弃。
但是,每当我看到前方那片绿色的山顶,我就会重新振作起来。
终于,我成功地登上了山顶,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和自豪。
生活中的绿洲不仅仅是一座高山,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当我遇到挫折时,我会想起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想起那些鼓励我的话语,这些都会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共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峥嵘(zhēng róng)B. 彳亍(chì chù)C. 踯躅(zhí zhú)D. 瞋目(chēng mù)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B.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夕峥嵘岁月稠D.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这个人说话总是夸大其词,令人难以置信。
B.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
C.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小王同学如丧考妣,悲痛欲绝。
D. 小李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畏首畏尾,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4-5. (略,涉及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等)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6.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__________》、《颂》三部分。
8. “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9-10. (略,涉及古诗文名句默写)三、简答题(共10分)11. 简述《劝学》中荀子关于学习的重要性的观点。
(4分)12. 分析《师说》中韩愈关于择师标准的论述。
(6分)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提供一篇现代文阅读材料,如散文、小说节选等,设置4-5道小题,涉及内容理解、语言赏析、主旨概括等)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提供一篇课外文言文短文,设置4-5道小题,包括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第三部分:写作(共30分)四、作文题目:以“梦想与坚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高二期末金太阳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悠然自得B. 河畔风光情不自禁C. 美轮美奂青出于蓝D. 雕梁画栋瞠目结舌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B.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C. 面对疫情,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D. 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博:广泛)B.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拂:吹)C. 美丽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
(旷:空旷)D.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荏苒:过去)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很有趣,我已经读了两遍了。
”他说。
B. 他不仅学习好,还乐于助人。
C. 他很喜欢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
D. 我去书店买了一本《红楼梦》。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微笑如春风拂面,让人感到温暖。
B.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 他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众望所归的冠军。
D. 这本书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二、阅读题(每题5分,共25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短文我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诗词。
月亮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既是一种自然景物,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团圆、思念和美好。
本文将以几首关于月亮的诗词为例,探讨月亮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洒在床前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里,月亮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
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上虞区高二期末考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悲欢离合(liáo)B. 青出于蓝(cù)而胜于蓝C. 独辟蹊径(xī)D. 瞒天过海(má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在工作中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C.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D.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很喜欢音乐,尤其喜欢弹钢琴。
”B.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小说。
”C. “他喜欢运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
”D. “我喜欢旅行,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
”4.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博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B. 她在比赛中表现出色,勇夺金牌。
C.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 这位老师讲课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5.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落落大方:形容举止自然大方,不拘束。
B.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无关联。
C. 风吹草动:形容微小的动静。
D. 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就。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的生产更加便捷、廉价。
这一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保存,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生产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在此之前,书籍主要采用竹简、丝绸等材料制作,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携带不便。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人们可以更容易地阅读和学习。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迎合用户的兴趣,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使用算法技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改善了用户的体验,但是也可能引发用户信息来源片面、价值现念极化等社会问题。
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但是长期依赖算法技术推送用户喜好的信息,很可能导致用户形成信息茧房,严重影响用户的行为和决策,从长期看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桑斯坦对现代互联网环境的描述,指的是个人或群体被包含在一个信息壁垒内,自主或不自主地把信息选择行为固定在对特定类型信息的选择之内,进而在思想和情感方面产生对这一类信息的亲近和对其他类信息的排斥,久而久之,人们在信息选择上愈发局限。
信息茧房恰当地描述了信息如同“蚕茧”一般,包围着人们,让人们无法以不同的态度与视角认识社会。
依照桑斯坦的观点,信息茧房的前置条件是“回音室效应”。
“回音室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受众身边存在同质化的信息反复传播的情况,强化了信息受众对这一类信息的偏听偏信,也为茧房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茧房内部自然充斥着用户个人兴趣倾向的信息内容,而不符合用户个人兴趣的信息就会被排斥于茧房外部,长此以往,用户会固化认知,甚至产生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5年下学期两校联考高二年级语文科期末考试试卷考试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第I卷(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
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
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
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
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
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
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A.《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C.《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
”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据传春秋笔法来源于孔子所编写的《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他通过详细解说,使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许景衡传许景衡字少伊,温州瑞安人。
登元祐九年进士第。
宣和六年,迁殿中侍御史。
朝廷用童贯为河东、北宣抚使,将北伐,景衡论其贪缪不可用者数十事,不报。
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奏上,诏两浙、江东路权免茶盐比较,贼平日仍旧。
朝廷既兴燕云之师,调度不继,诛求益急。
景衡奏:“财力匮乏在节用,民力困弊在恤民。
”且极论和买、和籴、盐法之害,不报。
会知洋州吴岩夫以私书抵执政子,道景衡之贤。
因从子婿以达,缪以其书误致王黼,黼用是中景衡,逐之。
钦宗即位,以左正言召,旋迁中书舍人。
侍御史李光、正言程瑀以鲠亮忤执政斥,景衡为辨白,坐落职予祠。
高宗即位,除御史中丞。
宗泽为东京留守,言者附黄潜善等,多攻其短,欲逐去之。
景衡奏曰:“臣虽不识其人,窃用叹慕。
今若较其小短,不顾尽忠徇国之节,则不恕已甚。
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缙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疏入,上大悟,封以示泽。
杭州叛卒陈通作乱,权浙西提刑赵叔近招降之,请授以官。
景衡曰:“官吏无罪而受诛,叛卒有罪而蒙赏,赏罚倒臵,莫此为甚。
”卒奏罢之。
除尚书右丞。
初,李纲议建都,以关中为上,南阳次之,建康为下。
纲既相,遂主南阳之议。
景衡为中丞,奏:“南阳无险阻,且密迩盗贼,漕运不继,不若建康天险可据,请定计巡幸。
”潜善等倾纲使去,南阳之议遂格。
至是,谍报金人攻河阳、汜水,景衡又奏请南幸建康。
黄潜善等素恶其异己,遂借渡江之议罪之,已而有诏还京,罢景衡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至瓜洲,得暍疾【注】,及京口卒,年五十七,谥忠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注】暍疾:中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衡论其贪缪不可用者数十事,不报不报:没有答复B.朝廷既兴燕云之师,调度不继调度:安排,调遣C.会知洋州吴岩夫以私书抵执政子执政:掌管大权D.南阳无险阻,且密迩盗贼密迩:靠近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B.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C.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D.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许景衡敢于揭发官员的过失。
朝廷任命童贯为河东、河北宣抚使,打算北伐,许景衡上书指出童贯贪婪伪诈,不能重用他。
B.许景衡关心百姓生活。
面对财力匮乏、百姓贫困的状况,他上奏章建议朝廷节省开支,抚恤百姓,并且极力指责和买、和籴、盐法的危害。
C.许景衡保护清正官员。
高宗时,依附黄潜善的谏官经常攻击宗泽的短处,许景衡就上书替宗泽解释,后来皇上彻底醒悟,就加封了宗泽。
D.许景衡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在建都问题上,许景衡认为以建康作为都城最好,而以南阳作为都城缺陷多,后来又上书请求皇上南巡建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因从子婿以达,缪以其书误致王黼,黼用是中景衡,逐之。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缙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与默写(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客亭杜甫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篷。
【注】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秋,杜甫自绵州至梓州,时家在成都。
秋晚,方迎家再至梓州。
因秋夜而赋此诗。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9.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10.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共6分)1)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八个字写出了秦国在对待珍宝方面的穷奢极欲。
2)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借落花以表达爱国热忱的名句是,。
3)《曹刿论战》中,曹刿面对乡人的劝阻而坚持觐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第Ⅱ卷(共10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张纯如:她用生命点亮历史2004年11月9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
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
纯如之名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
”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张纯如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