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概论-04地球

合集下载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地球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地球演化、地球系统、地球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地球概论是必修课程之一,而其中的知识点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下面将介绍几个大一地球概论的必考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1.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外壳,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固态岩石层,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

掌握地球构造的基本模型和主要成分是地球概论的重点之一。

2.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间层和外围层。

了解地球大气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问题至关重要。

3.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地球概论需要了解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以及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

4.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构成的自然整体。

了解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地球概论的主要内容。

5. 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地球概论中需要学习地球的经纬度、地理位置,以及地球的时间概念。

掌握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对于了解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十分重要。

6. 地球的地质变化地球的地质变化是地球概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需要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7.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需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数学建模、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于理解地球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的内容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大气层、水资源、生态系统、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地质变化以及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同学们在备考地球概论时,需要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加强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地球概论第四章

地球概论第四章
第四章 地球(dìqiú)运动的地 理意义
四季(sìjì)和五 带 历法 时间
精品文档
第八节 四季(sìjì)和五带
太阳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 (chángduǎn) 太阳高度 四季和五带
精品文档
401 太阳回归(huíguī)运动
401-1太阳的回归(huíguī)运动
401-1太阳回归(huíguī)运动和 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
• 周期:一个太阳日
精品文档
晨昏(chénhūn)线
特点(tèdiǎn)
昼夜两个半球的 分界线
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

两部分,位于昼半球

的为昼弧,位于夜半
球的为夜弧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判断(pànduàn)A、B的晨昏
B
B
S
N
A
A
精品文档
昼弧和夜弧
在同一(tóngyī)纬圈上,昼弧+夜弧=24 小时
原 则
30年11闰
太阳历
回归运动
平均历年=回归年 平均历月=回归年÷12
400年97闰
精品文档
历年(lìnián) 、历月 、历日
回归年
朔望月 太阳日
(365.2422日)(29.5306日)
太阳历
太阴历
阴阳历
精品文档
太阴历
制历依据(yījù):月相变化
历月是首要(shǒuyào)成分,历年是派生 成分
系做出判断
阳 光
非直射半球: 昼长随 (chánɡ suí)|δ|的增 大而减小
精品文档
比较(bǐjiào)北京(40°N)5月 10日与6月10日的昼长
这两个(liǎnɡ ɡè)日期太阳均直射北半 球,对北京来说均是位于直射半球。 从5.10到6.10太阳赤纬逐渐升高。 根据直射半球昼长随|δ|的增大而增大 的规律,北京6.10的昼长大于5.10昼 长。

自然科学知识——地球

自然科学知识——地球

—、地球(一)行星地球1.地球的形状(1)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是球形这一概念最先是公元前5~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

可是他的这种信念仅是因为他以为圆球在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而不是依照任何客观事实得出的。

以后,亚里士多德依照月食时月面显现的地影是圆形的,给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个科学证据。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依照正午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和两观测地的距离,第一次算出地球的周长。

地球是圆的那个概念在中国古代也已模糊地存在了,中国古代对天地的熟悉有所谓浑天说。

公元726年,我国唐朝天文学家一行主持了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利用北极高度和夏日日长计算出了子午线一度之氏和地球的周长。

16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领导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球形的。

(2)地球是一个扁球体。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把地球看做是正球形体,通过科学实践,对这一观点才取得进一步的修订、提高。

精准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觉万有引力定律以后才有可能。

17世纪末,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阻碍,以为地球应是一个赤道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由经线圈绕地轴回转而成的。

所有经线圈都是相等的椭圆,而赤道和所有纬线圈都是正圆。

测量上为了处置大地测量的结果,采纳与地球大小形状接近的旋转椭球体并确信它和大地原点的关系,称为参考椭球体。

19世纪,通过周密的重力测量和大地测量,进一步发觉赤道并非正圆,而是一个椭圆,直径的长短也有不同。

如此,从地Jb到地表就有3根不等长的轴,因此测量学上又用三轴椭球体来表示地球的形状。

(3)地球是一个不规那么的扁球体。

进一步的研究又发觉,地球的南北两半球不对称,南极较北极离地心要近一些,在北极凸出18.9米,在南极凹进25.8米;又在北纬45地域凹陷,在南纬45°隆起。

这一形状和参考椭球体对照,地球又有点像梨子的样子,于是测量学中又显现“梨形地球”这一名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 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 随着航海等活动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

- 现代精确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大小的主要数据。

-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组成: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等气体组成。

- 分层: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 对流层特点: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场所,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平流层特点: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 水圈。

- 组成:包括海洋水、陆地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范围:从地表向上可达23千米的高空,向下可深入到12千米的海底。

- 生物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地壳。

-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 组成物质: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

- 地幔。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 地核。

- 分为外核和内核。

-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

1. 矿物。

- 概念: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 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如金、银等)、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氧化物矿物(如赤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等。

地球概论

地球概论

地球概论一、《地球概论》的内容是关于行星地球的基本知识。

它讲述的是地球的整体而其他课程讲的是关于地球的某一圈层,如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二、《地球概论》的内容包括○1地球的天文学:讲述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四季五带,历法和时间),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日月食与天文潮汐);○2地球的物理学:讲述地球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以及它的物理性质。

三、地球的天文学还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

从远到近,由大及小,这部分普通天文学知识,被概括为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

此外,为了地球定位和表示天体——特别是太阳和月球的视运动,《地球概论》首先讲述的是地球坐标和天球坐标。

四、1、经线: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即经线。

2、纬线: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即纬线。

所有纬线相互平行。

3、春分点:黄道和天赤道的交点,第一、二赤道坐标的起点4、白道:月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及白道。

五、天球和天体1、天球:以地心为球心,以无限远为半径的假象球体,表示天体运动的工具。

2、天球的视位置:从测站中心到天体的连线在天体上的交点,即天体在天体面上的投影点。

4、天球的周日运动:对于地球观测者,天体围绕我们以与地球自转相反的方向(向西)和相同的周期(1日)旋转。

6、地平圈: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体相隔而成的天体大圆,它把天球分成可见和不可见两部分。

7、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为二分点(黄对于天的升交点为春分点,降交点为秋分点),黄道的两个远距点为二至点(北至点为夏至点,南至点为冬至点),天对于黄的两个远距点称为无名点。

8、中天:天体在周日视运动过程中其高度和方位角都在不断改变,当天体恰在观测者子午圈位置时,叫做天体中天。

每个天体每天都有两次中天,当天体高度达到最大时的中天,亦即距天顶较近的中天叫上中天。

当天体高度达到最小时的中天,亦即距天底较近的中天,叫下中天。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地球的组成与演化、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地质现象的解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普及等。

具体来说,该课程可能涵盖以下内容:
1.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包括地球的结构、元素和化合物等。

2. 地球的历史和演化,包括地质年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质年代的测定等。

3. 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和火山等。

4. 地球的水文地理和气候变化,包括水循环、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等。

5. 地球的资源和能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等。

6. 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环境、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

7.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包括地质调查、地球探测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应用等。

此外,该课程可能还会涉及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等。

总的来说,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地球家园,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并为后续的地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地球概述》 讲义

《地球概述》 讲义

《地球概述》讲义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它在宇宙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充满着无尽的奥秘和魅力。

从外观上看,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它的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 40075 千米。

想象一下,这个巨大的球体在浩瀚的宇宙中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带来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表面,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相比之下,地幔就厚得多了,它的厚度约为 2865 千米,由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都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而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金属组成,内核则是固态金属。

地球上的大气圈对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

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等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

大气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呼吸所需的氧气,还起到了调节温度、保护地球免受宇宙射线和小行星撞击的作用。

地球的水圈也是生命存在的关键因素之一。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此外,还有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各种形式的水。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还在气候调节、物质运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说到地球的气候,那可是相当复杂多样。

由于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地球上有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的气候带,每个气候带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

比如热带地区终年炎热潮湿,而寒带地区则寒冷干燥。

地球的磁场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保护罩,阻挡了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和大气层。

如果没有地球磁场,太阳风可能会剥离地球的大气层,使生命难以生存。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海洋等。

这些生态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森林是许多动植物的家园,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草原为众多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湿地则在净化水质、蓄水防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球概论电子版

地球概论电子版

地球概论电子版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央,是太阳系中唯一能够孕育生命的行星,也是我们人类居住的母
亲星球。

地球是一个球形的星球,外表是在太空中看到的蓝绿色。

它的外部由气体层、
熔融的地壳和内核组成,其中有多种物质和元素,比如铁、硅、氧、氮、碳、水等。

地球的质量大约是5.972X10^24千克,半径约为6371公里,形成的形状是一个向外
凸起的空心球,表面有多个海洋和陆地。

地球有多种特色,它对其他行星不同,例如有氧含量非常高,且气候极其稳定,有适
宜生命活动的温度,还有大量的淡水。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孕育生命的重要因素。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3小时56分钟,而公
转则需要365.2422天,这使得太阳和地球分布的光热能尽可能的平均。

地球有很多系统,维持生物及其环境的存活,例如火山、海洋、云彩、雨水、河流、
湖泊、林木的土壤环境等,所有这些构成了地球的复杂有机系统。

有数百万种生物在地球上生活,他们在各种环境中进行繁殖、食物的转换及其他生存
活动。

群众总是通过不断自然和人文影响互动而对地球和其上的生物群落造成变化。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做出很多改变,他们在地球表面营造了新的系统,但是他们也在
地球上造成破坏。

代表这种破坏的是全球变暖、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总之,地球成为孕育生活的场所,它的陆地和海洋表面形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生物圈,它由多种环境、物质、元素和生物组成,而且地球上的人类也是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粒子。总质量达5×10 1 5 t,占地球总质量的
0.00009%。
大气的成分很复杂,氮和氧分别占了空气总
容积的78.09%和20.95%。还有氢、二氧化碳、 氦、氖、氩、氪、氙、臭氧等气体,这些气体 的总和还不到空气总容积的1%。
地球的构造——大气圈
对流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残酷的战争与悲哀的孩子们
饥饿和疾病迫使一些家庭抛妻弃子
此时此刻,我们应当对人类,对那 些无情地破坏地球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主要内容
地球概况
地球的构造
为什么只有地球存在生命 地球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起源
中心形成原始太阳 今日的太阳系
星云
物质逐渐向中心靠拢
行星生成
地球的起源
原始地球是熔融状态的火球。
有的水均匀地铺盖在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就会 形成一个厚度约2700米的水圈。
地球的构造——水圈
地球的构造——生物圈
生命活动的领地——生物圈
人们把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存和活
动的圈层,称为地球生物圈。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 人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由太空远眺地球,外形看似相
当完美的圆球体。
依据精确测量赤道半径略大于
两极半径,也就是略为扁平的橢
圆型球体。 更精确的测量显示,北极半径 略大于南极半径。
地球概况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
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
目前地球自转一圈约为23时56分4秒。地球 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转一周需365.25 天。
地球概况——地磁
地磁磁场如 同置于地球 中心的一个 大条形磁铁 (条形磁铁 与地轴呈 11.5°相交) 所产生的偶 极磁场相类 似。
主要内容
地球概况
地球的构造
为什么只有地球存在生命 地球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构造
地球的构造
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构造——大气圈
地表——16,000km高空都存在气体或基本
逐渐冷却后地壳形成。
温度再降低,地球表面便有大面积的海水覆 盖。
地球的变化
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
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
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
主要内容
地球概况
地球的构造
为什么只有地球存在生命 地球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理论
大 陆 漂 移 理 论 的 创 始
陆漂移、板块运动、火山爆发、地震等等都是 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地壳还受到大气圈、水 圈和生物圈的影响和侵蚀,形成各种不同形态 和特征的地壳表面。
地球的中间层——地幔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 。
以固态物质为主 。
根据地震波变化,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以地下984千米为界)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呈熔融流 动状态存在,是岩浆活动,火山喷发的发源地。
地球距太阳不远不近
太阳的活动处于主序星的稳定时期
地球的质量不大不小 地球内部活动不快不慢 地球磁场的存在 太阳系在相对安全的空间中运动
大肆捕杀,血流成河
乱砍滥伐令人触目惊心
凄惨的考古遗址
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受污染的河流与成千上万的“浮尸”
干旱正威胁着地球的沙漠化
无情的洪水正吞噬着生命和大地
宜于飞机飞行。
地球的构造——大气圈
中间层
从平流层再往上到85千米。这一层的气温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最高处可到-90℃左右。 中间层的顶部有少量水分,偶尔还能见到银 白色的夜光云
地球的构造——大气圈
热层
从85千米到500千米。它的特点是温度随高
度升高而升高,在距地面400千米的高空,温 度可达3000-4000℃。这一层里的氧原子和氮 原子处于电离状态,所以又被称为电离层。
地球的核心——地核
从古登堡面到地心称为地核。可能有极高温
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为液态。 内核一般认为是固态。
主要内容
地球概况
地球的构造
为什么只有地球存在生命 地球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
奇山
飞瀑
碧空
激流
树林
晚霞
冰川
湖泊
高坡
山地
为什么只有地球存在生命
自然科学概论
——地球
主要内容
地球概况
地球的构造
为什么只有地球存在生命
地球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
主要内容
地球概况
地球的构造
为什么只有地球存在生命 地球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概况
“盖天说”——“裹黄”
麦哲伦环球旅行——证实“大地球形说”
地球概况——形状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
纵波(P):传播速度较快,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 横波(S):传播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地球的内部圈层
莫霍面——地下平均33km处(指大陆部分)。
古登堡面——地下2900km处的地震波传播不
连续面。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3个圈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概况
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3度27分,自转和公转运动的
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且长短不均、四季变
化和五带的区分。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
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地球概况——重力变化
重力随纬度的增加——增加。
重力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减小。
重力随深度的增加先增加,然后减小,到地 心趋向于零。
地球的构造——大气圈
地球的构造——大气圈
逃逸层
热层以上就是大气的外层。这里是地球大气
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因为这一层的空气非 常稀薄,温度又高,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分 子和原子拚命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逃逸到 宇宙太空中去,所以,这一层又称为散逸层。
地球的构造——水圈
生命的摇篮——水圈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如果把海洋中所
2.7亿年前的泛大陆。泛大陆又叫联合古大陆,是两亿年 来大陆漂移的起点,泛大陆北面陆,它包括北美、欧洲和亚洲; 南面亿列叫冈瓦纳古陆,包括南极洲、非洲、南美洲、澳大利 亚和印度、阿拉伯半岛。
大陆漂移理论—演变过程
地壳的上部主要由密宽较小、比重较轻的花
岗岩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硅、铝元素,因 此,这一层又称为"硅铝层"。 地壳的下部主要由密度较大、比重较重的玄 武岩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镁、铁、硅元素, 所以这一层又称"硅镁层"。
地球的外衣——地壳
地壳并不是静止不动和永久不变的。在漫长
的地球历史中,沧海桑田的巨变时有发生。大
人—魏格纳
大陆漂移理论—理论依据(形状)
大陆漂移理论—理论依据(地层和构 造)
大陆漂移理论—理论依据(化石)
古南美和非洲都曾找到 过中龙化石。
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 大陆晚古生代地层中的古植物舌羊齿
北大洋隔开的南极洲、南非 和印度的水龙兽和迷齿类动 物群,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大陆漂移理论—演变过程
地球的外衣——地壳
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的化学组成
地壳中含有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绝大部分元素,而
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主要
元素占98%以上,其他元素共占1—2%。
大多数大多数情况是相关元素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地球的外衣——地壳
地壳上下层的物质结构并不相同。
离地面愈远温度愈低。对流层内空气具有强 烈的垂直和水平对流运动,从而导致了水的 三态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物理变化过程。风 霜雨雪、云雾冰雹等变化多端的天气现象, 都发生在对流层内。
地球的构造——大气圈
平流层
从对流层往上到50千米。随高度上升是气温
上升。这里空气稀薄,水气和尘埃很少,气
流以水平运动为主,而且很平稳,所以很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