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王扫六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3.掌握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二、教学重点1.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2.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讲述秦代的历史背景。
2.问:你知道秦王扫六合的意义是什么?3.让学生打开教材,自读有关内容并且思考问题。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怎样统一六国;2.介绍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引导学生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2.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3.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第二课时一、导入(10分钟)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2.分享讨论的结果。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三、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2.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第三课时一、导入(10分钟)1.回忆和总结秦始皇的统一政策;2.自由发言,分享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的看法和体验。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三、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2.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和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学习重点与难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堂导入:以朕、皇帝的称号由来,中国历史上个皇帝是谁?XX年奥运会,五尊秦兵马俑运到奥体展览。
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入。
自主学习一、秦的统一秦朝建立的时间______¬¬¬¬¬¬¬¬¬¬¬¬¬¬¬¬¬¬¬¬¬¬¬¬¬¬¬¬¬¬¬¬¬¬¬¬¬¬¬¬¬¬¬¬¬¬¬¬¬¬¬¬¬¬¬¬¬¬¬¬¬¬¬¬¬¬¬¬¬¬¬¬¬¬¬¬¬¬¬¬¬¬¬¬¬¬¬¬¬¬¬¬¬¬¬¬¬¬¬¬¬¬¬¬¬¬¬¬¬¬¬¬¬¬¬¬¬¬¬¬¬¬¬¬¬¬¬¬¬¬¬¬¬建立者¬¬¬¬¬¬¬¬¬_______都城¬¬¬_______。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示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古诗词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研究历史的能力。
3.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进步作用。
2.秦始皇为统一全国,创建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焚书坑儒及其评价。
2.对准确的空间概念的掌握。
教学方法1.讲解法。
对于课本中一些学生通过看书、讨论等法仍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采用此法。
如秦统一全国原因里关于秦始皇个人的作用。
2.古诗词运用法。
通过文学作品来研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比较生动的研究方法。
关于秦始皇,后人用诗词方式评价很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既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又起到理解课文的作用。
3.联系分析法。
对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有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讲的内容归纳、分析。
4.实物教学法。
对于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里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可以用实物模型注示,增加教学效果。
5.讨论法。
对于一些不定论的内容,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讨论,开阔视野,加强探究。
教具准备1.动态地图。
2.度量衡、货币、文字模型或图片。
3.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战国七雄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卒四十万的内容。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更无力抵挡秦的进攻。
地处北方的燕国也意识到了秦国东进的威胁,可又无力阻止。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1一、内容简介本课主要介绍了秦朝统一的过程、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和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以及意义。
二、教学理念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秦始皇、秦统一六国及秦朝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2、知道秦朝的主要文明成果:文字发展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3、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及自主建构知识、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和透析历史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学案教学、视频教学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理解人和事。
2、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对历史事物进行理解和判断。
3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反思历史,汲取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2、通过对古代灿烂文明成果的认识,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四、重难点重点:理解秦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深远意义。
难点: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的能力,但理性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较低。
因此在教学中,着重以视频、动漫、图片等直观感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自主架构知识。
六、教法、学法结合教材与学情分析,为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三维目标,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与学法:教法:学案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7上历史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案(学习型展示课例)

7上历史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案(学习型展示课例)厦门市蔡塘学校7上历史教学案课程编剧学习目标新老师冯小梅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课时安排使用人一备课时间上课时间2022.1.22掌握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经过。
掌握秦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认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正确理解焚书坑儒(★)。
学习活动二备情况进口:《秦王扫六合》视频进口要求学生认真看视频的同时给他们布置任务,要记住视频中所讲到的朝代。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提问的方式。
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完整地说,你可以要求其他学生再次补充。
[预演环节]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独立完成教学案,这部分的题目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另外会加1―2题的重点偏难的题目。
具体过程是:①让学生参照教学案看书自学。
② 教师的导览便于准确掌握学生不知道的知识点。
(问题1-6的答案可以在教科书中找到。
容易犯的错误是学生容易写错字)③自学过程中有不会的问题可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
(第7题学生答题的时候只能答到一点,这个时候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交流,集思广益,并把所要表达的答案进行语言组织,这样答案会更全面些)④ 在老师讲课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熟悉新的学习内容,以便相互学习。
1.秦朝的建立:建立时间、建立者嬴政、都城。
2.中央集权制度包括:最高统治者是______;在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_____。
3.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使用,将六国文字统一成小篆____,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
4.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了建议,实施了“________;”。
5.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修建了西起________,东到________,南达,北至长城。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朝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李白《古风秦王洗六合》中六合的表述,带出公孙衍与连雅堂的概念并总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展现从“七雄”至“一雄”的统一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图示模拟并使学生增进认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秦始皇统一货币、公制、文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并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国家,秦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备重大意义。
长城和灵渠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一)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自学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现在我们去直观的回答一下。
表明:可聊韩非子放到最后回答,带出秦朝。
教师:韩非他的主张获得了谁的器重?学生:秦国。
展示:秦始皇的画像及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教师:屏幕上这画像正是秦国的一位国君,同学们能够猜出他的名字吗?学生:秦王嬴政教师:对,就是他结束了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纷争,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使用了韩非的主张。
李白这位小诗人就是怎么描绘他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诵)1教师:看这两句把秦始皇描写的多么威风!可有同学知道“六合”的意思吗?学生:天地四方。
教师:除了课本上的这个表述外,我们也可以认知为另外一个意思的――同学们还回忆起我们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什么吗?学生: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教师:很对!正是因此,其他六国使用了“公孙衍”的计谋去一起抵抗秦国,于是李白表示东方六国为“六合”。
秦王扫六合学案_初一历史教案

授课教师:韩丹班级:初一(11)班课 型新授课教 学 目标 知识与技过程与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一、新课导入: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主要是学习秦汉文化,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从秦国开始,在第10课,我们将学习“秦王扫六合”,这来自于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描绘的是秦王扫平天下,虎视眈眈何等雄壮的情形,我们这一节课将学习秦王统一六国的经过以及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讲授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秦国商鞅改革和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总结出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强大,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长久的战争之后,人们内心渴望统一,大国连年的战争也暗含着统一的趋势;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掌握秦王重视人才知人善用也是能够统一的原因。
二、秦王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 1、政治方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朝的中央制度,找出最高领导人、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设置。
幻灯片展示出秦朝的机构设置图,讲解秦朝的统治是由最高统治者皇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等构成,其主要特点就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幻灯片展示皇帝制度的确立,指出皇权独尊、皇帝至上和皇位世袭是皇帝制度的三个特点。
初历能欠缺,在中将政治、经化、思想、军面来。
的成就主要是征服南越,修建灵渠,沟通了两个水系,为统一做出了贡献。
三、课堂小结: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即秦朝,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在政治方面加强了政治统治,在经济方面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在文化思想统一了文字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在军事和边疆方面,北边抗击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方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等,并且秦朝的疆域很大,东至东海,西道陇西,北至长城一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四、课堂练习:略五、布置作业:《金榜学案》第10课课后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部分,做好下节课课前自主预习的填空题和判断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温故而知新、动态演示历史地图、设身处地、用表归纳历史史实、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比较辨别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5)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回顾教材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期?最终的是谁结束了这一状况?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阅读教材P56—60,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二)局部揣摩:预习任务一:预读教材第56页完成并记住秦朝统一的时间、人物和都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王扫六合”教学案例
[教学片段]
一、联想学习,初步认知。
1、教师过渡: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知秦始皇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有许多的辉煌成就,兵马俑、古长城、修灵渠、筑驰道、阿房宫、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朝。
现在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同去领略一下这位“千古一帝”的成就和风范,好吗?(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综合分析。
1、投影显示动态地图:
[教师引导]首先请同学们观察战国七雄的形势图。
记住七国各自的位置,如北面的是燕国,东边的是齐国,南面的是楚国,西面的是秦国,中间的三个小国从北至南依次为赵魏韩。
其次,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看看能否通过多媒体动态地图的展示,把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先后顺序?(在活动地图上,依次显示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的动画。
)(趁学生观看动画之际,教师板书“1、统一过程”)
生1:韩、魏、赵、燕、楚、齐。
[教师引导]开头和结尾的顺序是对了,但中间有个别国家的顺序弄混了。
我们再观察一次,好吗?(再次显示电脑动画)
生2:我知道了,是韩、赵、魏、楚、燕、齐!
[教师引导]: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看到的战国末期的形势图以及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谈谈秦灭六国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生1:先打小国,后打大国。
生2:先打近的国家,再打远的国家。
生3:概括起来,就是实施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教师过渡]:没错。
正是由于秦王采用了正确的策略,才使得统一六国的心愿得以顺利的实现,这可以说是其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二个问题——统一原因。
(板书“2、统一原因”。
)
2、布置阅读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小字部分的内容,并结合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秦始皇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学生看书讨论……)
生1:秦始皇重用人才。
像李斯身为布衣,却被秦始皇重用为客卿,后来还成为丞相。
师:这个例子说明秦始皇在用人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生1:不计较人才的出身,不分贵贱高低,只要有才就行。
师:对!除了这一特点以外,秦始皇用人方面还有什么特点?
生2:秦始皇曾经对大将军王翦的意见听不进去,用人失当,结果造成伐楚失败。
面对自己的错误,秦始皇敢于承认错误,亲自赶到王翦家,向他当面道歉,请求王翦担任伐楚的大将军,最终赢得胜利。
师: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2:说明秦始皇知错就改。
师:很好!还有吗?
生3:还有尉缭。
秦始皇“衣服食饮与缭同”。
师:那又表现出秦始皇的什么特点?
生3:不摆架子,平易近人。
师:说得很好!那么秦始皇重用人才和他去的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呢?
生4:正是秦始皇重视人才,不计出身、平易近人、知错就改,所以这些人才才会为他效劳卖命,在灭六国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师:所以说重用人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
[板书] ①重用人才。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除了重用人才这一原因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可以从我们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来考虑一下。
生5:商鞅变法也是秦国能灭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师:为什么说商鞅变法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呢?
生5:因为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建立起封建制度,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也为秦始皇扫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师:说得没错,好![板书] ②商鞅变法
师:那除了重用人才、商鞅变法这两个原因以外,还有吗?
生6: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一直处于战争频繁的状态,分裂的状态,老百姓对这种状况非常不满,都希望能早日结束战争,渴望和平,人心思定。
师:这和秦始皇统一六国有什么关系呢?
生6:在当时人们都渴望和平,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这样一种状态下,秦始皇统一六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这有利于秦灭六国。
师:没错,当时“统一”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人心思定,在这种状况下,秦始皇统一六国合乎民心,顺应时代发展,可以概括为“顺天应人”。
[板书] ③顺天应人
[教师过渡]:现在秦始皇已经一统天下,俗话说得好,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灭六国之后,秦始皇接下来遇到很多困难?请观看历史短剧《秦始皇微服私访》
3、学生表演历史短剧。
4、角色置换:现在假设老师是秦始皇,你们是国家大臣,会建议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维护我的统治?(教师可通过投影显示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加以引导。
)
4、投影显示知识结构,教师简单小结:政治——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统一货币;文化——统一文字;思想——焚书坑儒;军事——北击匈奴,筑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
[教师过渡]:经过秦始皇北击匈奴,开发南疆,秦朝的疆域空前广大,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秦朝的疆域图,我们可以看出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5、师歌谣小结
四、教学后记:
整节课上下来,感触颇多,意外颇多,收获颇多,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学生的思想极其活跃,灵活性柔韧性可塑性极强,在他们的回答中,有许多闪光的东西。
在座的诸位听课的老师都不禁为之赞叹,而我做为执教者,更是感觉激动不已。
因为事先并没有让学生做很多的准备,只是让课代表将我上课时的几个导读问题提前一个晚上给学生看后思考,而他们能谈到这么多的问题,真是令我感到惊讶!讶异之余,不禁对自己以往的教学重新进行反思,因为本课所设立的几个问题都属于开放性的问题,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并踊跃发言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而我在上课前一直是忐忑不安,因为按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的话,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由老师自己讲的话易于把控,只要熟悉教参教案教材即可,而如果放手给学生的话,则生怕学生不着边际,漫天作答,老师的渔网收不回来,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本课正是采取了放手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给了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就给了自己一个惊喜的收获。
因此,今后我将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锻炼的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期望收获更多的一连串的喜悦。
2、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当丰富,而这些知识又不完全依靠老师和课堂学习得来。
因为这节课学生的表现太出色了,反倒显得教师的作用不大了。
因为现在有许多的学生通过购买和阅读大量的课外辅导资料,对问题已经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
一个班里有这样一些人物存在,老师上课起来往往就能得心应手,激出许多思想的火花来。
但如果一个
班里缺乏这类人物,那么课上起来有时效果就会明显不同。
也许这正好说明了教学过程是互动的、生成的过程,它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学生、环境、上课时的氛围、课前的准备活动、临场时学生的表现,甚至连听课的老师都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这种种因素往往都是不确定的,也就使我们的教学带有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而这一切则要求我们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要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经常变化教学方法,以求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易于其接受。
3、要积极回应学生临时性生成的问题,善于挖掘课堂中一切潜在的教育因素。
课后陈丽英老师给我提出了一个宝贵的意见,即对于课堂上学生临时提出的关于海南当时是否属于秦朝版图的问题,这个问题老师没能很好的正面回答非常可惜。
实际上我的这种含混过关的回答意味着放弃了一个能让学生延续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探求历史问题,关注自身环境的教育因素。
这点对我的触动确实挺大,无庸讳言,当时除了考虑时间紧张的问题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自身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甚了了,我只知道秦朝时海南并没纳入版图,但究竟在何时纳入中国版图我则不能确定,因此我在回答学生时因底气不足而露出迟疑的神色,并赶紧将这个问题一带而过。
如此处理,虽然于当时是蒙混过关了,但却违背了教育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理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当时能老实交待,坦言告知,并让学生作为一个课后探究的问题去查找有关资料,相信这样的处理方式获得的效果将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