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秦王扫六合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6: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教学设计6: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⑵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⑶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⑷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能力目标⑴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

⑶通过列表等形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⑵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⑷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正确判别和评价。

4.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⑵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重点突破: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讨论分析总结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从而加深理解统一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的突出作用和秦的统一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及其评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难点突破: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学习中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对于初一的学生,思维认识比较片面和局限,因而利用多个名人的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把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和认识的方法。

(一)复习提问:师:战国七雄指的是哪几个国家?生:齐、楚、燕、韩、赵、魏、秦展示《战国七雄》图,指出七雄的位置。

(二)导入新课: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纷争,不断发动兼并战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秦灭六国,才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统一后建立了什么朝代?又是怎样进行统治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三)讲授新课:《秦王扫六合》(板书)一、建立统一国家:(板书)师:同学们,自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其他六国,建立起秦朝,请同学们看书后介绍秦朝建立的有关情况。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学习重点与难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堂导入:以朕、皇帝的称号由来,中国历史上个皇帝是谁?XX年奥运会,五尊秦兵马俑运到奥体展览。

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入。

自主学习一、秦的统一秦朝建立的时间______¬¬¬¬¬¬¬¬¬¬¬¬¬¬¬¬¬¬¬¬¬¬¬¬¬¬¬¬¬¬¬¬¬¬¬¬¬¬¬¬¬¬¬¬¬¬¬¬¬¬¬¬¬¬¬¬¬¬¬¬¬¬¬¬¬¬¬¬¬¬¬¬¬¬¬¬¬¬¬¬¬¬¬¬¬¬¬¬¬¬¬¬¬¬¬¬¬¬¬¬¬¬¬¬¬¬¬¬¬¬¬¬¬¬¬¬¬¬¬¬¬¬¬¬¬¬¬¬¬¬¬¬¬建立者¬¬¬¬¬¬¬¬¬_______都城¬¬¬_______。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1、统一是本课的主题:扫六合,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是维护统一国家。

2、“统一”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3、“统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二)教学难点: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秦始皇为什么要接受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以及如何正确评价“焚书坑儒”都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将“焚书坑儒”列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图达到形象生动的目的。

同时,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认识各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历史创作。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吧。

【生】:了解。

【师】:李白有一首《古风》是这样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击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呢?他又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教师出示:秦始皇的人物图和《古风》这首诗并给与讲解。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内容。

(教师出示:长平之战的大致内容和图片并给与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
课题名称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长城,灵渠)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组竞争法、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使第一个封建国家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差别很大,制约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那么,秦始皇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1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
度量衡(长度容量重量)
2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3思想:焚书坑儒
4军事:修长城,打击匈奴
修灵渠,开发南疆
三秦朝的疆域
通过秦始皇的开拓,秦朝疆域不断扩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至南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世界上的大国
重点、难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ຫໍສະໝຸດ 书坑儒策略和方法讨论提问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板书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王扫六合
1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城咸阳、
定皇帝称号,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2秦统一的条件;
a商鞅变法.
b秦王赢政发现人才并重用
3秦统一的作用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有利于秦朝的政治统一
5秦统一的作用?
6阅读课文书58页
7回答:
a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背景是怎样的?目的是什么?
b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答:其手段野蛮残暴,破坏了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损失。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示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古诗词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研究历史的能力。

3.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进步作用。

2.秦始皇为统一全国,创建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焚书坑儒及其评价。

2.对准确的空间概念的掌握。

教学方法1.讲解法。

对于课本中一些学生通过看书、讨论等法仍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采用此法。

如秦统一全国原因里关于秦始皇个人的作用。

2.古诗词运用法。

通过文学作品来研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比较生动的研究方法。

关于秦始皇,后人用诗词方式评价很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既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又起到理解课文的作用。

3.联系分析法。

对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有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讲的内容归纳、分析。

4.实物教学法。

对于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里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可以用实物模型注示,增加教学效果。

5.讨论法。

对于一些不定论的内容,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讨论,开阔视野,加强探究。

教具准备1.动态地图。

2.度量衡、货币、文字模型或图片。

3.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战国七雄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卒四十万的内容。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更无力抵挡秦的进攻。

地处北方的燕国也意识到了秦国东进的威胁,可又无力阻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秦灭六国的原因,让学生初步掌握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法以及比较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一目,并填写地图,使学生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地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概念。

(3)通过制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简单教会学生用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4)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初步教会学生压缩信息的记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5.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一、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阳。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1.政治上: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三公、郡县)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3.文化方面:统一文字4.思想方面:焚书坑儒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讲授新课:提问: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

对于这件事。

你怎么看?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配套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配套教案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把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方法: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气宇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能力方面: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把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明白得和处置历史信息。

通过对秦始皇及其成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把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式,从而正确熟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通过试探和分析“秦始皇成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方法对后世产生了什么阻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进展的目光看问题。

思想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名具有雄才粗略的封建帝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进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庞大奉献。

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寿的祸端。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增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方法是历史进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阻碍。

二、重点: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立。

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统一文字、货币、气宇衡与成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三、教学方式: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利用课件和幻灯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进程:温习:1.我国从何时进入封建社会?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3.什么缘故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壮大的国家?导入: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庞大的灾难,也无益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进展和交流。

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完全,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慢慢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

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立1.秦灭六国(前230--前221年)提问:同窗们还记得《纸上谈兵》那个成语的出处吗?(学生回答:略)直观的向学生展现: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前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成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朝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李白《古风秦王洗六合》中六合的表述,带出公孙衍与连雅堂的概念并总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展现从“七雄”至“一雄”的统一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图示模拟并使学生增进认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秦始皇统一货币、公制、文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并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国家,秦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备重大意义。

长城和灵渠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一)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自学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现在我们去直观的回答一下。

表明:可聊韩非子放到最后回答,带出秦朝。

教师:韩非他的主张获得了谁的器重?学生:秦国。

展示:秦始皇的画像及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教师:屏幕上这画像正是秦国的一位国君,同学们能够猜出他的名字吗?学生:秦王嬴政教师:对,就是他结束了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纷争,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使用了韩非的主张。

李白这位小诗人就是怎么描绘他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诵)1教师:看这两句把秦始皇描写的多么威风!可有同学知道“六合”的意思吗?学生:天地四方。

教师:除了课本上的这个表述外,我们也可以认知为另外一个意思的――同学们还回忆起我们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什么吗?学生: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教师:很对!正是因此,其他六国使用了“公孙衍”的计谋去一起抵抗秦国,于是李白表示东方六国为“六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秦王扫六”》合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知道秦朝的建立及统一。

熟背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2、学习本课,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知秦朝的统一,增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复习重难点: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知识点梳理:
(一)、秦统一六国合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秦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5点)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上,推行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命)
2、经济上:在全国统一使用钱;同时还统一了;
3、文化上:把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

4、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的建议,发布,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这就是“”。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5军事上)
(1)北筑长城:北边,派反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东到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2)开发南疆:统一东南、岭南,兴修,(作用)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秦朝的疆域:东至,西到,北至,南达。

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评价秦始皇:
(1)积极方面:①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见上表、“焚书坑儒”除外)
(2)消极方面:①滥用民力,繁重徭役、赋税;②制定了严刑峻法;③焚书坑儒
(3)总之,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内容在近年中考试题中为必考内容,而且考查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知识考查重点集中在对秦始皇的认知与评价、秦巩固统一措施等;综合考查多结合国家统一进行设问。

(秦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岳阳市)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
A.嬴政
B.李世民
C.拓跋宏
D.武则天
解析:本题从李白的诗句入手设问,考查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史实,从诗句中的“秦王”(朝代属性)、“扫六合”(统一史实)两个要素可以判断所说的是秦王嬴政。

答案:A
2. (2008年,长沙市)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解析:结合时政热点设置情境,考查秦统一文字这一内容,秦政府将小篆推
广为全国规范文字,而图片的字体正是小篆。

答案:A
3. (2008年,襄樊市)秦朝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至
少回答四点)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题,包括叙述、分析等题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统一措施及其对历史影响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考查学生综述知识要点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答时要注意两个要素,第一概括写出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由于为宏观综合性题目,故不需要详细作答每一措施;第二,本题要求作答内容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措施,故不必也不可以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答上。

答案:(1)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的一切大小政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3)推行郡县制;(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5)修筑长城;(6)开凿灵渠等。

六、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
A、嬴政 B.李世民 C.拓跋宏 D.武则天
2、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
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3、如果一位游客要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都城去
参观,请你告诉他应该去的城市是()
A.西安 B.南京 C.咸阳 D.洛阳
4、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节目曾对右图中的历
史人物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推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
盛时期C.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D.他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5、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重要官职有()
①丞相;②县令;③太尉;④御史大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C.沿袭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沿用并完善了科举制
7、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了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它与下列哪一字体相同()
(二)、材料分析题:
8、材料解析题: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材料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材料四:烧来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说文系传》
(1)材料中的“皇帝”是谁?
(2)依据材料分别概述该皇帝的功、过。

参考答案:1、A;2、A;3、C;4、A;5、C;6、A;7、A;8、(1)秦始皇(或嬴政)(2)功:统一中国;巩固国家统一(或推行郡县制、或统一度量衡)。

过:实行暴政(或焚书、或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