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秦王扫六合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0 “秦王扫六合”

这样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十年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都城定在咸阳。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现在的秦王面对的可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对于这样一个帝国,他又该如何管理呢?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我们可以把同学们分成四小组,让每组同学看课文,找出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军事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然后派出代表说出你们组选择那方面的措施,及这方面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讲授新课
一、秦统一六国
展示战国七雄图
分析秦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引出“商鞅变法”“长平之战”“善于用人”,从而完成在线讨论: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由于秦王嬴政善于发现人才并加以重用,所以这些人才在他的统一大业中,能够各尽其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0年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0年)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学习重点与难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堂导入:以朕、皇帝的称号由来,中国历史上个皇帝是谁?XX年奥运会,五尊秦兵马俑运到奥体展览。
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入。
自主学习一、秦的统一秦朝建立的时间______¬¬¬¬¬¬¬¬¬¬¬¬¬¬¬¬¬¬¬¬¬¬¬¬¬¬¬¬¬¬¬¬¬¬¬¬¬¬¬¬¬¬¬¬¬¬¬¬¬¬¬¬¬¬¬¬¬¬¬¬¬¬¬¬¬¬¬¬¬¬¬¬¬¬¬¬¬¬¬¬¬¬¬¬¬¬¬¬¬¬¬¬¬¬¬¬¬¬¬¬¬¬¬¬¬¬¬¬¬¬¬¬¬¬¬¬¬¬¬¬¬¬¬¬¬¬¬¬¬¬¬¬¬建立者¬¬¬¬¬¬¬¬¬_______都城¬¬¬_______。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1、统一是本课的主题:扫六合,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是维护统一国家。
2、“统一”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3、“统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二)教学难点: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秦始皇为什么要接受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以及如何正确评价“焚书坑儒”都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将“焚书坑儒”列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图达到形象生动的目的。
同时,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认识各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历史创作。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吧。
【生】:了解。
【师】:李白有一首《古风》是这样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击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呢?他又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教师出示:秦始皇的人物图和《古风》这首诗并给与讲解。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内容。
(教师出示:长平之战的大致内容和图片并给与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朝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李白《古风秦王洗六合》中六合的表述,带出公孙衍与连雅堂的概念并总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展现从“七雄”至“一雄”的统一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图示模拟并使学生增进认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秦始皇统一货币、公制、文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并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国家,秦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备重大意义。
长城和灵渠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一)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自学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现在我们去直观的回答一下。
表明:可聊韩非子放到最后回答,带出秦朝。
教师:韩非他的主张获得了谁的器重?学生:秦国。
展示:秦始皇的画像及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教师:屏幕上这画像正是秦国的一位国君,同学们能够猜出他的名字吗?学生:秦王嬴政教师:对,就是他结束了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纷争,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使用了韩非的主张。
李白这位小诗人就是怎么描绘他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诵)1教师:看这两句把秦始皇描写的多么威风!可有同学知道“六合”的意思吗?学生:天地四方。
教师:除了课本上的这个表述外,我们也可以认知为另外一个意思的――同学们还回忆起我们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什么吗?学生: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教师:很对!正是因此,其他六国使用了“公孙衍”的计谋去一起抵抗秦国,于是李白表示东方六国为“六合”。
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1

《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二)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示等直观手段,通过古今有关史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当前国家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认识,分化、解决重点。
难点:对秦始王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让学生收集史料,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让学生摸索出评价人物的几点标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型。
教学方法:历史情境创意法、图表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讲授新课: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观看的时候同学们就要注意视频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展示视频《荆轲刺秦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生:“荆轲刺秦王”师:“荆轲刺秦王”的义举值得惋惜,但历史的发展却并不因他的牺牲而逆转,最终秦还是完成了统一。
那么秦是如何实现统一,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真实的秦始皇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题──“秦王扫六合”。
讲授新课师:在共同领略了春秋战国的风云争霸后,我相信大家对着名的“战国七雄”肯定还记忆犹新,那“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个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生:“战国七雄”是指韩、赵、魏、楚、燕、齐、秦。
最强大的是秦国,因为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
师: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和远交近攻的战略兼并东方各国土地。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0 “秦王扫六合”》word教案 (23)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应采取灵活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 解
教材分析与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资料
教学环节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导
入
新
课
一、复习提 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二、导入:视频播放韩磊的歌曲《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高度概括了秦王嬴政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宏伟大业。秦王如何勇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统一天下后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
(方法引领:引领学生用全面的、客观的、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同时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影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历史中的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家。
教
学
札
记
这节课设计问题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特别是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形成历史空间观念,培养识别历史地图能力,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教法设想
本课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结束割据分裂局面,开创并巩固中华统一的崭新局面。本课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本课内容以统一为核心, 按照实现统一、巩固并强化统一的思路,将有关事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多彩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本课概念多,在教学过程中把统一的主线抓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各 个历史事件的是非功过是切实学好本课的关键。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人教版]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c54c0814791711cc7917f3.png)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方案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初一时间: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模式:本案例采用“信息技术支持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模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视频与图片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一、【学习目标】融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如下:1.学生能够通过图文资料了解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2.学生在理解秦始皇统一的历史条件及意义的基础之上,初步形成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学生能够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结合课外知识,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一个辩证、全面的评价,形成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学生认识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理解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的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的学生。
他们具有如下的特点:1.知识状态①知道秦统一六国,但对其巩固措施基本不了解;②知道长城,但是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2.认知能力①见识和阅历较少,对秦始皇评价易倾向负面;②理解能力有限,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中央集权”“焚书坑儒”理解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内容:本课教材主要讲述秦始皇扫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朝,从而结束了自春秋以来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统一完成之后,秦始皇又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巩固统一。
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位:本课作为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既承接第二单元第7课《大变革时代》又在本单元中起到一个总起的作用。
同时,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因此它对学好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模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人教新资料初一上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

历史人教新资料初一上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温故而知新、动态演示历史地图、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5)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作用。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及让学生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故事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嬴政像及其简介〕姓嬴名政,13岁即秦王位,22岁亲理国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发动统一战争,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
你看过电影《英雄》吗?这部电影是以历史上的“荆轲刺秦王”为蓝本,演绎了一个大侠刺秦王的故事。
从这个历史故事缩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末期七雄的兼并战争非常激烈。
强大的秦国通过兼并战争,不断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秦王扫六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⑵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⑶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⑷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 ⑶通过列表等形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⑵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⑷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正确判别和评价。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⑵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重点突破: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讨论分析总结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从而加深理解统一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的突出作用和秦的统一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焚书坑儒及其评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难点突破: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学习中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对于初一的学生,思维认识比较片面和局限,因而利用多个名人的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把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和认识的方法。 ●教学方法 ⑴提问引导法。 ⑵材料归纳法。对焚书坑儒的评价,提供不同人的见解和评论材料,既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⑶讨论法。 ⑷讲解法。对于课本中一些学生通过看书、讨论等法仍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采用此法。如秦统一全国原因里关于秦始皇个人的作用。焚书坑儒的背景; ⑸故事穿插法。如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⑹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导学 ⑴分组安排学生查找秦灭六国的过程的历史资料,秦始皇、李斯、荆轲等重要人物和长平之战的故事、蒙恬抗击匈奴的故事; ⑵了解我国古代封建制度与秦朝的渊源; ●教学渗透点 ⑴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事物的方法。 ⑵使学生加深理解统一的重要性和历史渊源。 ⑶联系今天现实,使学生初步具备维护祖国统一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责。 ●教学资料 ⑴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⑵书籍《中国古代史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 ⑶书籍《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朱绍侯主编); ⑷从相关网站下载的与本课相关的音乐、图片、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过程: 时间:前230年-前210年 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结果:前210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原因:重用人才、正确决策、国富兵强、顺天应人等 二、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秦朝 2、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统一文字 4、思想:焚书坑儒 5、军事:北筑长城,抗击匈奴 6、边疆和少数民族关系: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三、秦朝疆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红颜》作背景音乐,引导学生看书导言部分荆轲刺秦亡的故事; 引入新课“秦王扫六
学生看书 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合” 展示课件秦灭六国示意图; 提问“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秦能灭六国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书上P56页材料;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从秦国与六国当时的经济条件、军事条件、政治条件的对比及秦王本人的素养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出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教师总结:秦国统一六国或者战国混乱局面的结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长达500多年历史纷争的必然结果,荆轲刺秦王无论成败都不能阻挡历史发展的车轮,秦国是当时各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的最佳条件。 下面我们做一个情景再现的活动,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充当秦始皇,,体会一下当时秦王的心情,谈谈此时他最想做什么?该怎么做?其他同学充当当时的大臣,想一想该如何建议。(注:此处应提前让学生课前准备,应分配好角色,提供书籍和查阅资料的方向。)可以表演,图片展示,资料分析等多种形式 生答:“韩、赵、魏、楚、燕、齐” 学生激烈讨论后回答一:秦不能灭六国; 理由是:秦国会混乱,势力削弱。 回答二:秦依然能灭六国; 理由是:秦国和秦王对人才都很重视,不拘一格任用出身卑微的人;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长平之战后,六国在军事上无力与之抗衡;在军事上采取了正确的决策,先小后大,先远后近的策略,避免了他国的联手围攻;连年的征战百姓厌烦,渴望和平安定的局面; 学生讨论以分组的形势回答;(表演、或展示) 秦王:“我结束长达5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从未有过的丰功伟业,我要好好的纪为本课主要内容“秦统一的原因”作铺垫
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综合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场景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展现。 教师给出幻灯片——秦王图像,李白诗句。引导学生思考。 提供当时以淳于越为首的儒生“师古就今才能长久”的思想言论,以臣相李斯为代表的“师今就今”的思想言论; 给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图示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数种货币图片和文字图念,并永传后世,众臣听好,你们要给我立一个从古未有的名号,以显我的功德。” 臣:“大王你的功劳已经超过三皇五帝,不如就称您‘皇帝’,此号为你所有,可传千世万世;您是上天赐与这个世界的天子,是如此的高贵和威严,我们都甘愿俯首与你,你所用之物怎能与我等相同?您应称自己为“朕”,您下的命令就是“圣旨”。 秦始皇:“我此时最忧虑的是六国旧王国的残余势力的叛乱,各位应给我如何的建议?” 淳于越:“诸国刚灭,楚、燕、齐三地离京城都很远,应当分封诸王,才能稳定。” 李斯:“周文王当时大封天下,仍然不能阻挡相互之间的攻击和残杀,现在,天下在我皇的领导下归为一统,应设郡县,天下不会再乱.” 秦始皇:“今天下平定,再立诸侯,如同树兵,怎能安宁?朕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三位大臣帮我处理国家政务。在地方设郡县,由我任命。” 臣:“现在天下初定,六国的度量衡均不统一,,出现了大量缺斤少两的现象,,一些不法商贩投机倒把扰乱了市场的交易,货币也不统一,市场极为混乱,交易不 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伟大历史人物的赞叹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有可能准备不充分,学生表演或展示不会太理想,教师要注意适时鼓励和引导并讲解。 片等材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总结和描述出当时秦统一后国内的状况,体会秦王嬴政的心情和解决的措施。引导学生从统一后秦国即将面临的复杂局面思考(如政治局势、经济局势、文化思想、边疆少数民族等多种局面)统一的作用。 幻灯片给出统一后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图片。 给出修建长城的图片、灵渠的图片 便,百姓有很多的怨言。” 秦始皇:“如此,朕命你即刻做个整齐划一的规定,好让我的子民都生活的满意。” 李斯:“今日有一战报,微臣实在看不懂,请皇上您裁夺。” 秦始皇:“这是燕国的文字,讲的是北方匈奴来犯;文字如此不通,将贻误国家大事。你立即整理全国的文字,统一为一种文字全国推行。” 淳于越:“皇上你不能丢掉祖宗圣贤的规矩呀,分封诸侯才是圣贤之道,你应该以仁德化民,不能对百姓太苛刻了,动不动就株连九族,剁手砍脚,你这样是不能长久的。” 秦始皇:“你这个儒生,总在这妖言惑众,扰乱朝纲,我要把你们这些儒生活埋了,我要把你们读的书籍都烧了。这样就不会有人再敢议论我的朝政了.李斯你去把这件事办了。” 蒙恬:“臣奏报,匈奴已被我打败,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微臣建议在北方修筑一道城防抵御匈奴的进攻,最好再迁一些居民过去在那里种田,充实边防。” 秦始皇:“南方广阔的地区我也要让他们臣服于我,我要建立一个巨大无比的帝国,我要能随时方便巡游,最好能畅通无阻的走水路。”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表演或展示,充分挖掘书中所有的材料和信息,进行历史想象、描述、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真貌,学会分析归纳。 教师总结、点评、归纳。要求学生以表格或图式的形式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边疆和少数民族六个方面总结罗列。 教师过渡:通过秦始皇的治理秦王朝成为当时世界的大国,看秦疆域图,以图式的形式列出秦的疆域。 小结:本课重点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和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君主专制制度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古今罕有之人物;也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手段残忍,焚书坑儒,耗尽臣:“南方交通不便,经济也不发达,民族多野蛮;您真要去,不如开一条人工河道,就是在湘江与漓江之间,这样可以从长江一直通到珠江,还可以带去我们先进的物产和技术,促进那里的发展。” 学生罗列 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辩驳。 培养学生列表整理知识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以图示的形式灵活展现知识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