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公开课教案_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课件_2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课件_2
——明∙何景明《易水行》
“易水诀别”这个场面, 作者描写了哪些内容?怎样描 写的?
小组讨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 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 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 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 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 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 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
往往迷失自我。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
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
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
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
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
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
之地。
——孟子《鱼我所欲也》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贾岛《易水怀古》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潜《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朱熹
船行影犹在 你却不回来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贾岛《易水怀古》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潜《咏荆轲》
龚自珍赞他“江湖侠骨”, 左思颂他“与世亦殊伦”。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朱熹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 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执 着的信念支撑起来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 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 国?难道他不知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 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 君的忠诚和对誓言的忠贞。荆轲的选择是那个 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教案_0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教案_0

文言文断句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何处把句断——“6点”最关键(一)名词和代词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二)动词和形容词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三)对话词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四)虚词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

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五)句式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六)修辞方式断句法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二、客观题怎么判——“2步”定答案三、实战演练。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课件_11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课件_11
诗 词 鉴 赏 解 题 指 导
诗歌鉴赏“掘金术”“三点一式”
一、抓住物象看意境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阅读上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注①此词是作者于2016年 秋 携冷水江市一中同仁游山尖龙 珠崖所作。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景物:秋光、枫叶、山林、泉水 画面:秋高气爽、优美的秋景图 情感:热爱自然、淡泊名利、恬淡愉悦 物要分析。 答:以乐景写哀情:春江之景——愁苦悲哀。 2、本诗 表达了诗人 什么样的心情?
请作简要分析。 答:心情:1)羁旅悲愁之情;
2)垂老多病之叹; 3)心系朝廷之忠; 4)苦无知音之感。
三、缘景明情掘真金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秋游
李翔
龙珠崖下暖融融,水风清,秋光明。数片枫叶, 飘过且回萦,风吹山林听泉声,如有意,心如云。忽 闻山上起歌声,遣谁听?风含情。水酒佳肴,相伴是 同仁。欲知蝴蝶栖何处?无人答,晓庄生!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 态的事
物?均以 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心。
2、指出两首诗中的物象,并分析两首诗分
别采用了什么手法,营造了什么意境?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未展 状 态的事 物? 均以 芳心 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心。
2、指出两首诗中的物象,并分析两首诗分别采用了 什么手法,营造了什么意境?
答:钱诗:景物:未展芭蕉(冷烛、春寒、书札、东风) 手法:比喻、想象 意境:轻盈娇羞、含情不展 元诗:景物:未开海棠(新绿、花蕾、桃李、春风) 手法:借代、拟人 、衬托 意境:洁身自爱 矜持自洁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课件_20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课件_20
新城道中
(其一)
苏轼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 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 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 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作者】 篇.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
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一座座峰峦
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 丝绵帽子,怪舒适的;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 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敲一下就会发出当 当的响声。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 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 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 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 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 予人的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 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 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问题导引]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 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 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 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 “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 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 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 才看到了桃花、 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 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
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 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 闹春耕。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教案_7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教案_7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第二课时一、导入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受2、学生齐读,思考主要内容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一)分析词的上片,1~3小组齐读1.作者看到什么?有何感受?——江天、远山、落日、断鸿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课件_3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课件_3
答题格式:抓诗句关键词+感情基调词(惆怅、孤独、 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
例题分析2: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完成题目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情绪的?
小结:(1)找意象明感情(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及注意修饰词、特殊词) (2)明技巧(描写、抒情)
谢谢大家
“古韵诗香蕴满情” 把握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态度
考点链接: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要求考生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 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修辞方 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鉴赏和评价两种能力。 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例题分析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的情绪变化过程。
小结:(1)看提示 定基调 (抓标题) (2)品诗句 定感情 (抓诗句)
参考答案:诗人的情感变化是:乘兴而去内心闲适憧 憬--不遇空还内心的惆怅失落--转悟其诗风格品性的释 然叹慕之情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感情。答题时,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 重点把握后两联。第三联中的“愁”字和题目中的“残”等情感词汇, 很明显表达的是作者的愁苦,第四联中“拂拭朝簪待眼明”意蕴深刻, 要联系作者的遭际(注释)进行理解。
答案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步 骤1)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步骤2)表明他内心 孤寂愁苦;(步骤3)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步骤2) 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步骤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教内容为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赏析指导。

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本单元着重从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提高对古代散文语言的感受力。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但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重在“言”而忽视了“文”。

使得学生不能领略到文章整体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给学生点明方法,引导学生去领受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三维目标深化为核心素养,即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基于以上要求,本节课目标设置如下:
1、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把握其内存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提高思维能力。

3、拓展学生散文领域的文学和文化视野,提升其鉴赏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提炼课题,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5、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散文文本的基本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作品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感知作品的“气脉”。

2、提要钩玄,提高筛选并探究作品主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培养多角度、准确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教法:问题引导法、点拨法、激励法等
2、学法:诵读法、自主研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长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学史上,散文是最为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

提问:散文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答:(形散神聚)
(导入课题)与诗歌相比,散文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不是散漫杂乱,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古代散文亦是如此。

因此我国古代散文就有“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课题解读
古代散文的“散”有以下表现:
首先,章法散,行文从容自如,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其次,题材灵活自由。

一篇散文,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是对历史的回顾,时而是对未来的展望,纵线悠长,横面开阔。

最后,表达方式散。

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方式在文中自由变换,运用灵活自如,使文章既表现出哲理的睿智,又呈现出浓烈的诗情;既有斑斓的色彩,又有动人的节奏,表现出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

“气脉中贯”则回答了散而不乱的原因,因为散文无论怎么样都有一个贯注在文章中写作意旨,或阐明一个道理,或表达一种情感,或传达某种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散神聚”。

三、方法指导:
针对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我们在阅读时要做到:
1、提要钩玄。

“提要”即提取要点,指从文中提取能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有关词句,进行整理概括;
“钩玄”有探索精微的意思,就是指通过那些重要语句,探求文字中隐含的精深道理。

提要钩玄就是通过梳理归纳,理清线索,精辟而简明地抓住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因声求气。

“声”指节奏、平仄、押韵等外在表现形式;
“气”指情感、气势等内在的精神气脉。

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散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

我们在阅读古代散文时要通过反复朗读作品的音节声调,注意体会文章节奏的流动、起伏和回转,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风格神韵。

四、合作探究
1、方法指导:
这篇散文是一篇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

同学们分小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运用提玄钩要的方法,理清《六国论》基本结构。

2、问题引导:
问题1:文章中心论点是哪句话?
明确:六国破灭,非……,弊在赂秦。

问题2:第二自然段论述什么问题?
明确:论述赂秦的危害——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题3: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具体指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

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当时秦国在军事战略上采取“远交近攻”,也就是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的方针,因此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赂秦”,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

问题4: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哪几个国家?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问题5: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问题6: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内容上)提出中心论点,(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小结: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到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围绕“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逻辑严密,具有强大说服力。

至此文章论证已基本结束,那后两段意义何在呢?前几节课欣赏诗歌的时候我们还掌握了一种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且让我们看看苏洵其人及其写作时的时代背景。

教师点拨:苏洵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

苏洵生活的北宋王朝,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与契丹、西夏纷争不断,却败多胜少。

导致的后果就是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这样贿赂的结果,必然是助长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国力,带来无穷的祸患。

这和六国赂秦的历史何其相似啊!苏洵对这种赂敌偷安的政策深感忧虑。

文章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在借古讽今。

阅读最后两段,思考:作者借六国覆亡之故事对当朝统治者发出了怎样的呐喊?
答:“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里的“为国者”指向谁?作者在祈请,在大声疾呼。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字字千钧,振聋发聩。

二)因声求气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

反复诵读本文,你会感到文章强大的感染力不完全来源于论证的周密,更因为文中饱含着一种强烈的情感。

面对强秦与六国对峙的局面,作者对强秦是什么态度?对六国又是什么态度?
作者论六国不是纯客观地分析,而是蕴含着亲六国而仇秦的情感。

联系到契丹与北宋对峙的局面,我们便不难理解。

作者对六国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这种强烈的情感便化为了沉痛激越的文气。

作者将文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文气。

阅读全文,你认为哪些句子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教师点评,从语言节奏入手,揣摩长短徐疾的特色,感受作者在表达情感、创造文气方面的艺术魅力。


示例:
1、论点全句没有一个虚词,若改为“非……也,战……也,弊……也”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显示出一种“真理在我”的自信。

2、主体论证部分的情感呈现出从节制到爆发的脉络。

数量对比,不动声色;子孙不孝,怒其不争;情感虽也感伤但却有理性的节制。

3、齐,讥讽;燕赵,赞赏与惋惜;但作者的情感仍有所保留,有所节制;
4、第五段,由对古人古事的感慨转入对今人的呐喊,情感渐趋强烈,具体表现就是连用感叹词:呜呼……悲夫……有久久蛰伏的忧愤,有渴求报国的热望
小结: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体察到作者忧世的沉重和焦灼,这种贯注于作品的文气就是散文“散而不乱”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六国论》
六、作业布置
小组合作探究,
运用“提玄钩要和因声求气”的方法自主赏析《伶官传序》。

七、课堂总结:
《六国论》是一部史论经典。

只有具备远见卓识、有抱负、有担当、有家国天下的大情怀,方能写出这样情理兼胜的史论。

今天我们借助这篇文章领会了古代散文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特点,也掌握了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探索,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欣赏中国古代散文独有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