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同步练习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20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同步练习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20 Word版含解析

[基础巩固层次(A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弊.在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或.曰:……率赂秦耶或.未易量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解析】 A 项,名词,弊病/名词,弱点、毛病;B 项,动词,爱惜/动词,吝惜;C 项,代词,有人/副词,或许;D 项,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

【答案】 D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 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⑥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A .①⑥⑦ B .②④⑦C .①④⑥D .③⑤⑥【解析】 ①④⑥名词作状语,②⑦为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C3.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B、C、D三项均为被动句,A项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A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思厥先祖父..⑥胜负..之理..之数,存亡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B.①⑦C.②⑤D.①⑥【解析】①颠覆:推翻,摧毁,灭亡。

⑥胜负,胜利和失败;存亡,存续和灭亡。

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

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③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必要。

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⑤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⑦其实: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练习)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21 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练习)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21 Word版含解析.doc

[基础巩固层次(A)]1.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解析】B项,动词,给;A、C、D三项均为介词,和。

【答案】 B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一夫夜.呼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D.负而前.驱【解析】A、C、D三项中的名词“夜”“东”“前”在动词前不是作句子的主语,而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属于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函”在此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得不对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解析】B项,应是“负锦囊而前驱”。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情况。

古今义相同的一项应为B 项,均为“忧虑辛劳”的意思。

A项,“人事”,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今指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C项,“至于”古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以至于”;今常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D项,“从事”古义泛指一般属官;今指“投身到事业中去”或“按某种方法处理”。

【答案】 B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B.抑本其成败之迹.(事迹,事情的始末)C.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D.及凯旋而纳.之(收藏)【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实词的意思。

A项,“原”是动词,推究,推其本源。

【答案】 A[阅读提升层次(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琪,字台秀。

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

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窦.穴(dòu)遐.迩(xiá)老胥.(xū)罹.此果报(lí)B.户牖.(yǒu)寤.寐(wù)矜.疑(jīn)繁华靡.丽(mí)C.刑械.(jiè)狱讼.(sòng)大辟.(bì)偶拈.一则(niān)D.桎梏.(gù)绞缢.(yì)冥谪.(dí)不羁晷.刻(ɡuǐ)项,“靡”应读“mǐ”。

C项,“械”应读“xiè”。

D项,“谪”应读“zhé”。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饮食之气相薄.薄:迫。

惟大辟无可要.要:要挟。

B.俾.困苦不可忍俾:使,让。

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易:改动,变动。

C.行刑人先俟.于门外俟:等候。

然犹质.其首质:购买。

D.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引决:自裁,自杀。

不次.岁月次:排列。

项,质:抵押。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B.{主缚者亦然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C.{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D.{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因想余生平项,代词,这样。

A 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C 项,介词,表原因/连词,表目的。

D 项,介词,因为/副词,于是。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

(2)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当深更半夜的时候,活人跟死人脚靠脚头靠头地躺着,没有办法避开,这就是传染上(疾病)的人多的原因。

(2)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生火做饭,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是竟自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芳吉:国人之范邹柱石吴芳吉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著名诗人。

1896年出生在重庆杨柳街,8岁随父迁居江津“白屋吴宅”,世称“白屋诗人”。

13岁时在作文课上写出名噪一时的《读外交失败史书》,广受赞誉。

他被称为诗词改革的先驱,是举国皆知、享誉一时的爱国诗人。

其代表作《婉容词》,被中国诗界誉为“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的传世之作。

《婉容词》描写了一位贤淑的乡下女子因被出国留学的丈夫抛弃而殉情的爱情悲剧。

诗一经发表就引起文学界的震惊,令全国读者争相传诵,并被选入中小学教材。

当时的读书人只要一提到吴芳吉就能随口吟诵出:“天愁地暗,美洲在那边?……”今天来看,《孔雀东南飞》毕竞是永恒的经典,《婉容词》再怎么好,都没有可比性;但是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他的人品、文品也曾受到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赞誉。

1910年,吴芳吉考入清华留美预科班。

1912年因抗议美籍教师无理辱责因病缺考的中国同学,他和吴宓等十人被选为罢课代表。

吴芳吉年纪最小,仿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撰写《讨校长檄》,署名求公道,后拒绝认错被校方开除,时年16岁。

被清华开除后,吴芳吉流浪北京,后辗转去上海书局做校对,次年在同学资助下徒步回川,沿途乞讨、历时半年回到老家。

这段直堕底层的经历,让吴芳吉了解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军阀的暴行、战乱的苦痛、百姓的困顿、女性的压抑……无不给其心灵带来震撼,成为其笔底狂澜。

吴芳吉的诗文成了反映民生疾苦的号角和武器:“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

”这以后.吴芳吉一边读书,一边创作,一边从教。

吴芳吉从教的足迹遍布全国,他凭自己的学识声望和至交好友吴宓等人的介绍,做过中学教员,做过大学教授。

先后受聘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

1929年,他与重庆籍教授一起创办了重庆大学,并任文科系主任。

1931年,应当时的江津县县长邀请,他辞去待遇较好的重庆大学文学系主任之职,返回江津中学任校长。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答案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答案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预习案四、夯实基础3.①古义: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②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爷爷。

③古义:到……的结局。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及一件事。

④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⑤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不可以,不中。

五、整体把握全文共5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不赂”两个方面在道理上加以简单了论证。

这段是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

第二部分(第2、3段):以六国破灭的史实论证中心论点。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二段),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的史实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终于灭亡的史实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此部分论述有正有反,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4、5段):总结历史教训,告诫北宋朝廷,点明写作意图。

可分两层。

第一层(四段),综合上文对史实的分析作出论断。

第二层(第五段),将六国与北宋情况作类比,点明讽谏北宋王朝的本意。

探究案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脑作用。

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2.第4段中苏洵为六国设想的图存之道是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

(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检测(附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检测(附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赂.秦(lù)草芥.(jiè)病殁.(mò)不省所怙.(ɡū) B.尚飨.(xiǎnɡ) 迩.年(ěr) 罹.难(lí) 日削.月割(xuē) C.诘.问(jí) 矜诩.(xǔ) 告罄.(qìnɡ) 摩肩接踵.(zhǒnɡ) D.桎梏.(ɡù) 酒酣.(hān) 卧榻.(tà) 繁华靡.丽(mí)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凋弊妻孥啮齿雕虫小技B.颠覆伫想羁绊黄梁美梦C.曝晒希冀逸豫瓮牖绳枢D.坟茔陨命日晷卖官鬻爵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C.而临事忽焉丧.之丧:死亡D.而读书者与.之与:许可4.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句是()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敛不凭其棺C.虽万乘之公相D.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5.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②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③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C.可谓智力..孤危D.或叩以往事..,一一详叙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二、阅读题(7~10题每小题3分,11题6分,共18分)阅读下列短文,完成7~11题。

颜延之传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也。

延之少孤贫,居负郭①,室巷甚陋。

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

饮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

义熙十二年,延之与同府王参军俱奉使至洛阳,道中作诗二首,文辞藻丽,为谢晦、傅亮所赏。

高祖受命,补太子舍人。

(人教版)同步练习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21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同步练习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21 Word版含解析

[基础巩固层次(A)]1.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解析】B项,动词,给;A、C、D三项均为介词,和。

【答案】 B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一夫夜.呼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D.负而前.驱【解析】A、C、D三项中的名词“夜”“东”“前”在动词前不是作句子的主语,而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属于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函”在此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得不对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解析】B项,应是“负锦囊而前驱”。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情况。

古今义相同的一项应为B 项,均为“忧虑辛劳”的意思。

A项,“人事”,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今指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C项,“至于”古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以至于”;今常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D项,“从事”古义泛指一般属官;今指“投身到事业中去”或“按某种方法处理”。

【答案】 B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B.抑本其成败之迹.(事迹,事情的始末)C.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D.及凯旋而纳.之(收藏)【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实词的意思。

A项,“原”是动词,推究,推其本源。

【答案】 A[阅读提升层次(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琪,字台秀。

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祭十二郎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祭十二郎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D )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曷.(何)其有极B.不省所怙.(依靠) 敛不凭.(临)其棺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其信然..(真实、确实)邪D.比.(等到)得软脚病抱无涯之戚.(欢乐)【解析】D项, 比:近来。

戚:忧伤。

2.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解析】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⑥假如;⑨副词,表揣测语气;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吾与.汝俱幼吾与.汝毕力平险B.诚知其.如此。

其.孰能讥之乎C.未可以.为信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解析】A项两个“与”字,都是介词,和;B项代词,代“遽去吾而殁”之事/语气词;C项把/用来;D项转折/修饰。

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C.其传之.非其真邪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解析】D是结构助词“的”,其他的是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下列关于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

年幼丧父称为“孤”。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伶官传序》一、基础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A .仇雠.(chóu) 凯.(kǎi)旋 遗.(yí)恨 骄奢.(shē)B .离散(sǎn) 沉溺.(nì) 剔.(tì)除 俳.(fēi)优 C .度.(dù)曲 宝藏.(cánɡ) 勖.(xù)勉 系.(jì)颈 D .囊.(nánɡ)括 发.(fà)誓 缱.(qiǎn)绻 伶.(línɡ)人2.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 .家祭无忘告乃.翁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例:与.尔三矢 A .遂与.之俱出 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 .无乃尔是过与. 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 .⎩⎪⎨⎪⎧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 .⎩⎪⎨⎪⎧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此三者,吾遗恨也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6.下面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B.作者否定天命,强调国家盛衰由“人事”决定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C.写晋王遗嘱,充分表现其克敌复仇的殷切期望,为庄宗的忧劳兴国张本D.写庄宗秉承父命,矢志报仇的决心和行动,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二、能力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栾布者,梁人也。

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

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

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

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茶举以为都尉。

臧茶后为燕王,以布为将。

及臧茶反,汉击燕,虏布。

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已而枭.彭越头于雒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

吏捕布以闻。

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

趣亨.之。

”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

”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遂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

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

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

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

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亨。

”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

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吴、楚反时,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

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

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B.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C.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D.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枭”是古代刑罚,把头割下来悬挂在木上并进行示众,对犯有重罪的人所处的一种刑法。

B.“趣亨之”中的“亨”通“烹”是古代时一种酷刑,即将犯人投入装有沸水、热油的大镬、大鼎中煮或炸以处死的刑罚。

C.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文中指的是为栾布立的庙,百姓为感激和纪念栾布的祭祀地方。

D“国”,文章指国都、京都,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的“国”的含义一样。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王是平民时,栾布就和他交好,因为贫困,栾布就给人作雇工,几年后又被人卖作奴仆。

孝文帝时作了燕国丞相、将军。

B.汉高祖诛杀了彭越,灭了三族,将彭越的首级悬于城头,不许任何人收殓。

栾布却不顾这些,取下彭越的首级,“祠而哭之”,足见其重义轻生。

C.由于栾布违反皇帝旨意祭祀彭越而被逮捕,将要烹杀的时候,栾布沉着面对,据理直谏,最终皇上赦免了他,还任命他为都尉。

D.栾布在孝文帝时官至将军,并在平叛吴楚时有功被分封为俞侯,又一次担任燕国丞相。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译文:(2)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译文:(二)语言表达11.把下面这几个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要求: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中原经济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②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

③中原经济区是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

④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的经济区域。

12.右面是民政部公布的“中国社区”标识,请仔细观察该标识,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并阐释其寓意。

字数不超过90字。

(1)构图要素:(2)寓意:13.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句式一致,语意相关。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像一股清流,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吟咏的是诗词,流淌的是文化,感悟的是情怀。

这90分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鉴赏。

选手吟雨,观众听雨,那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深情,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四、反馈《祭十二郎文》一、基础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归取其孥.(nú)殁.死(mò)汴.州(biàn)B.不省所怙.(ɡù)丞相薨.(hōnɡ)嗣.(sì)C.殒.生(yǔn)奴婢.(bēi)窆.不临其穴(biǎn)D.尚飨.(xiǎnɡ)万乘.之公相(chénɡ)颍.水(yǐnɡ)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曷.(何)其有极B.不省所怙.(依靠) 敛不凭.(临)其棺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其信然..(真实,确实)邪D.比.(等到)得软脚病抱无涯之戚.(欢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B.又可冀其成立..邪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D.未可以为..信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二、能力提升(一)文言文阅读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B.文忠公为欧阳修的谥号。

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平行迹所立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子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C.古代的“死”有很多婉辞,如帝王死曰崩,王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人曰不禄,庶人曰死。

D.古代纪年有王公年次纪年、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年号干支兼用纪年四种。

“元祐四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

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泊名利,爱好礼义。

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

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

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二)语言表达8.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