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阅读备课
小学三年级下册阅读理解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阅读理解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2. 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将会通过阅读理解材料,理解文章主题、细节和推断。
2. 学生将会练习回答问题、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在你们小时候,你们喜欢阅读故事吗?为什么?"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阅读故事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有帮助。
Step 2:介绍主题(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相关的主题词,引导学生预测故事的主题。
然后,给学生分发一篇关于小猫探险的阅读理解文章。
Step 3:阅读理解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然后回答与文章相关的问题。
老师可以提前准备问题,并在学生读完文章后逐一提问学生,鼓励他们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老师可以提示学生回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
Step 4:口头表达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阅读理解文章。
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讨论并找出该文章的主题、故事背景和关键细节。
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文章,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
Step 5:书面表达练习(20分钟)学生个别进行书面表达练习。
让学生选择一篇他们喜欢的阅读理解文章,并使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题和关键细节。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观点,并提供相关的理由和支持。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课堂结束前,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向他们询问对阅读理解练习的感受和收获。
老师可以提醒学生继续坚持阅读,并建议他们多参与阅读理解练习,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扩展活动:1. 提供更多的阅读理解材料,并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练习。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并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发展。
三年级语文下阅读短文复习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阅读短文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学期学过的短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本学期学过的短文,包括故事、科普、抒情等各类型的短文。
2. 复习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
3. 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复习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
2. 难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教师对短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
2. 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采用练习法,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短文复习(10分钟)教师选取本学期学过的短文,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
3. 阅读理解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阅读理解题目,学生独立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教师及时批改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总结与拓展(5分钟)5. 课堂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阅读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对复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2. 课后阅读材料。
3. 阅读理解练习题。
4. 教学PPT或黑板。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复习故事类短文。
2. 第二周:复习科普类短文。
3. 第三周:复习抒情类短文。
4. 第四周:综合复习,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阅读作业,包括阅读指定短文和回答相关问题。
2. 每周至少阅读一本课外书籍,提高阅读量。
三年级阅读下册教案

三年级阅读下册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阅读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2. 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归纳等。
3.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技巧:预测、推测、归纳、细节理解等。
2. 阅读材料:选取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故事、诗歌、短文等。
3. 词汇扩展: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词汇。
教学步骤:第一课:《小狗的一天》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关于小狗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小狗的兴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张图片。
2. 阅读理解:给学生分发《小狗的一天》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如“小狗早上做了什么?”,“小狗晚上做了什么?”等。
3. 讨论与总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小狗的一天过得怎么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回答。
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第二课:《小鸟的家》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关于小鸟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小鸟的兴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张图片。
2. 阅读理解:给学生分发《小鸟的家》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如“小鸟的家在哪里?”等。
3. 讨论与总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小鸟的家是什么样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回答。
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第三课:《小兔子的生日》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关于小兔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小兔子的兴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张图片。
2. 阅读理解:给学生分发《小兔子的生日》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如“小兔子的生日是哪天?”等。
3. 讨论与总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小兔子的生日过得怎么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回答。
三年级下学期阅读教案

三年级下学期阅读教案第一章:阅读理解基本概念1.1 阅读理解的意义解释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强调阅读理解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1.2 阅读理解的基本要素介绍文章的构成要素:主题、、段落、句子、词汇等分析各要素对阅读理解的影响1.3 阅读理解的过程阐述阅读理解的四个阶段:预读、扫读、精读、复习通过实例讲解各阶段的操作方法和技巧第二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2.1 词汇积累强调词汇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给出常用的阅读理解词汇,并提供例句加深理解2.2 理解句子和段落分析句子的结构,讲解如何抓住句子的主干讲解段落的意义和结构,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2.3 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讲解如何通过段落划分、关键词等方式快速把握文章主题强调阅读理解需要把握文章结构和主题的重要性第三章:阅读理解的技巧训练3.1 快速阅读技巧讲解快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如跳读、扫读等给出练习题,进行快速阅读训练3.2 精读和理解技巧讲解精读的方法和技巧,如分析句子、段落结构,归纳总结等给出练习题,进行精读训练3.3 复习和巩固技巧讲解复习的方法和技巧,如回顾重点内容、整理笔记等给出练习题,进行复习巩固训练第四章:不同文体的阅读理解4.1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说明文的特征,如事实、数据、定义等给出说明文阅读理解练习题,进行专项训练4.2 议论文的阅读理解分析议论文的构成要素,如论点、论据、论证等给出议论文阅读理解练习题,进行专项训练4.3 叙述文的阅读理解分析叙述文的特征,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给出叙述文阅读理解练习题,进行专项训练第五章:阅读理解的评估与提高5.1 评估方法介绍阅读理解的评估方法,如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强调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自我评估5.2 阅读理解的提高策略给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如增加阅读量、做笔记等强调持续阅读和训练的重要性第六章:文学作品阅读理解6.1 小说类作品的阅读理解分析小说类作品的特点,如人物、情节、环境等给出小说类作品阅读理解练习题,进行专项训练6.2 诗歌类作品的阅读理解分析诗歌类作品的特征,如韵律、意象、修辞等给出诗歌类作品阅读理解练习题,进行专项训练6.3 散文类作品的阅读理解分析散文类作品的特征,如主题、结构、语言等给出散文类作品阅读理解练习题,进行专项训练第七章:阅读理解实战演练7.1 课堂阅读训练选取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课堂阅读训练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进行理解7.2 课后阅读作业布置适合学生的课后阅读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坚持阅读第八章:阅读理解的拓展活动8.1 阅读分享会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分析作品,提高阅读能力8.2 角色扮演针对小说类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第九章:阅读理解的评估与反馈9.1 评估方法介绍阅读理解的评估方法,如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强调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自我评估9.2 反馈与指导分析学生阅读理解中的常见问题,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强调教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引导和反馈作用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强调阅读理解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10.2 阅读理解的持续提高给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如增加阅读量、做笔记等强调持续阅读和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学习的信心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阅读理解基本概念和要素需要重点关注阅读理解的意义和基本要素,因为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
三年级下册阅读指导课教案(一)

三年级下册阅读指导课教案(一)三年级下册阅读指导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三年级下册阅读课本中的重点知识、重难点;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3.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教学内容1.三年级下册阅读课本的选读文章;2.阅读技巧和方法;3.阅读时应注意的事项;4.阅读中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0分钟)1.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阅读的美好体验;2.引导学生回顾并简单解释阅读的重要性。
第二步:讲解阅读技巧和方法(15分钟)1.介绍阅读流程(扫读、略读、深度阅读)和方法(预设问题、精读、反复阅读等);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文字、意义、语境的关系,学习使用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基本规律。
第三步:阅读示范和练习(25分钟)1.老师示范如何运用阅读技巧和方法进行阅读;2.提供优质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阅读,并指导学生快速找到文章的重点、难点,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第四步:延伸阅读(5分钟)1.允许学生在课下继续阅读课本外的其他文章;2.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问题、寻找新知识。
第五步:小结课程(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方法;2.强调课后继续学习、运用所学技能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课堂笔记或读书笔记;2.阅读速度和准确度;3.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教学法,通过PPT讲述、示范、讲解;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小组交流和个人独立思考;3.实践式教学法,通过多次练习,学生渐渐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教学资源1.课本及相关阅读材料;2.PPT、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3.学生阅读笔记及练习册。
教学注意事项1.确保课堂秩序,保持学生的专注度和学习态度;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勇于提问,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差异;3.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加深理解、扩展思考能力;2.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年级读书教案下册

三年级读书教案下册1.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的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1.2 教学内容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技巧和方法1.3 教学活动开场活动:讨论阅读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
第二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信息。
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理解和分析。
引导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2.2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的概念和重要性阅读理解的策略和方法阅读理解的应用和表达2.3 教学活动开场活动:讨论阅读理解的概念和重要性,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经验。
主体活动:讲解阅读理解的策略和方法,进行阅读理解实践。
第三章:培养阅读想象力和创造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展开想象,丰富阅读体验。
培养学生运用创造力进行阅读理解和表达。
引导学生能够创造性地思考和表达阅读内容。
3.2 教学内容阅读想象力的概念和重要性阅读创造力的概念和重要性阅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方法3.3 教学活动开场活动:讨论阅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主体活动:讲解阅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第四章:提高阅读写作能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阅读中的素材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引导学生能够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有效的写作。
4.2 教学内容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阅读中的素材和表达方式阅读中的知识和技巧在写作中的应用4.3 教学活动开场活动:讨论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分享自己的阅读写作经验。
主体活动:讲解阅读中的素材和表达方式,进行阅读写作实践。
第五章: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阅读,并能够进行有效的阅读交流和分享。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5.2 教学内容综合阅读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独立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交流和分享的方法和技巧5.3 教学活动开场活动:讨论综合阅读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
小学三下阅读教案

小学三下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小学三下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表达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推测出文章的隐含意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推测出文章的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包括故事、新闻、科普文章等。
2.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辅助工具,如课件、图片等。
3. 教师准备评价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评估工具,如问答题、作文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学习目标。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短文,并为学生分发阅读材料。
2. 学生独立阅读短文,并标注关键信息。
3. 学生回答与短文相关的问题,检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短文中的主题、观点和隐含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3.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四、表达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讨论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短文主题的小作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改进意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提供指导性的反馈。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如阅读一篇新闻报道并回答问题。
2. 教师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预告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兴趣的需求。
3. 组织阅读俱乐部或阅读分享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阅读心得。
三年级语文下阅读短文复习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阅读短文复习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1.1 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学期所学短文的主要内容。
1.2 教学内容(1)回顾本学期所学短文,包括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科普知识等不同类型的短文。
(2)针对每篇短文,分析其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
(3)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2.1 教学方法(1)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回答问题。
(2)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运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2.2 教学准备(1)准备本学期所学的短文材料。
(2)准备与短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本学期的阅读短文学习内容。
(2)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短文的理解和收获。
3.2 教学短文(1)教师选取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短文,进行详细讲解。
(2)针对每篇短文,引导学生分析其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
(3)让学生进行朗读、复述,加深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3.3 练习与讨论(1)教师出示与短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和心得。
(3)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评价内容(1)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合作精神。
第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5.1 教学总结(1)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和收获。
(2)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5.2 教学反思(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3)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活动活动名称:回顾与期待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并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滁州西涧》【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重点)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难点)【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引发读诗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入手,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
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2.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
(参见《教师用书》)3.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想出画面,读出诗味。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预设学生回答:A. 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的爱怜。
“生”写出了草的动态,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生命力展现了出来。
)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
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
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细细读读,想象出画面来。
师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2.清明教学目标:1、认识1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解读诗题板书齐读。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诗题的?简介诗人:杜牧,晚唐诗人,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外敌入侵,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的著名作品有:《樊川文集》、《泊秦淮》、《山行》、《江南春》、《阿房宫赋》等。
二、学习诗句1、自由读,借助注释理解,不懂的作记号。
2、认读字:魂组词(魂魄)(鬼魂)3、学生讲解诗句。
第一句:这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但这日却细雨纷纷。
“纷纷”形容春雨的意境,实际上还在形容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第二句:路上来来往往的人行色悲苦。
第三、四句:他问牧童哪里有酒家可以避雨休息,牧童告诉他在远处杏花盛开的村庄。
“借问”是问谁?从哪句得知?杏花村指哪里?从哪里得知?4、学生练读诗句,体会情感。
5、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三、总结全诗。
1、学习写法:后两句互相补充的写法叫“互文见意”。
2、了解全诗表达的情感。
四、课堂作业。
1、练习背诵。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江南逢李龟年》教学目标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之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杜甫的一些诗,不知道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今天我们又将要学习一首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
<二>指导学习师:杜甫对同学们来说已经很熟悉了,有那位同学愿意给我们从新介绍一下他吗?生: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要同学们一起先朗读全诗。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经过安史之乱繁荣的唐王朝是家不将家,国不将国,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杜甫和李龟年都逃难流落到今湖南长沙一带并在此相遇,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师:我们先看诗的题目《江南逢李龟年》,大家看注释,这里的“江南”是指现在湖南长沙一带,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水乡的“江南”,“李龟年”是唐朝著名的歌手,经常到皇宫贵族演出。
首先,我们来理清诗歌的大意,那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阐述这首诗?生: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几次听到你的歌声。
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绝好之际,在这落花的时节又与你重逢。
师:好,理清这首诗的大意,那老师现在问一个问题,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从全诗来看有什么作用?生:是诗人对当年与李龟年交往情景的回忆。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开元盛世时期两个有名的文艺名流聚集之地。
而今,这已经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只能在回忆中重温当年的美好时光。
这番对往昔的追忆,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为下文做铺垫。
师:我们接着往后边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正是”一词把我们从过往的回忆里边瞬间拽到现实当中。
那现实又是怎样的呢?4.志南和尚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意思其实就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我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杨柳枝随风荡漾,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诗写的是二月天里的真切感受。
苍拙古木林中,於岸边树阴之处停下小船,系上缆绳,然后登上河岸。
「短篷」即小舟。
此一句开篇,似乎气氛有些阴郁。
「杖藜」即为拐杖。
宋代秦观《宁浦书事》诗之五曾有「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句,将杖藜和自身来了一个意识的平等,互为依托。
志南此诗更绝,杖藜在他意识中已远没有了「我扶」之作用,也没有「互扶」之作用,倒是反过来了,是「杖藜扶我」,诗僧自己成了不是杖藜的的杖藜,这是怎麼回事?实际上,志南此说才正和常道。
在平常人看来,拐杖是人扶著走路的,可正是靠人扶,拐杖才成为拐杖,如没有了人,拐杖何以得立,人可以不扶杖,但杖必须得扶人。
因此,不是人扶杖藜,而是杖藜扶人,自然便是「杖藜扶我过桥东」了。
禅者的观物方式,表面看去有悖逻辑和常理,但正是这种反常,才构成了神诗的奇趣,最终又归合常道。
这其中,是深契事理的,只不过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层,更有曲折之感。
在带著节奏的「笃笃」声中,杖藜扶著诗僧从桥西来到了桥东。
桥东桥西,似乎给人两个世界之感,那边还是古木垂垂,浓阴郁郁,而这边却是杏花春雨,杨柳和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两句是说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直要潮湿的,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是那杨柳树中吹来的杨柳风。
「杏花雨」是指清明时节杏花盛开,细雨润泽的景象。
「欲湿」是似湿未湿,欲扰犹湿,湿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离的状态。
这正是杏花雨带给人轻梦一般的惬意和融洽。
更兼那使柳丝依依,轻柔和煦,吹在脸上凉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风,真正构成了一个如诗如梦的境界。
人置其中,看如烟杏花,如线杨柳;感如酥细雨,如丝和风,也正如蝉翼纱幕之后,欣赏明眸流睇之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一种特殊感情。
5.《绝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1、学生按要求自学。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2、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鹂”“鹭”。
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描红。
(2)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
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
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
(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6.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注释】①复:又。
②何其:多么。
这句说:明日是何等的多啊。
③待:等待。
④蹉跎(搓驼):光阴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