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学设计总论 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学设计总论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学习目标】1.熟练诵读课文,背诵《六国论》。

2.体会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结构特点。

3.了解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作品中表现的情与理。

【课时安排】8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活动内容】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注释,疏通《六国论》一文的意思。

【活动过程】一、阅读“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课文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整体特点。

二、学习探究1.结合注解,梳理《六国论》一课的词语。

准确理解课文意思,做学案“积累整合”部分。

2.找出文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3.分析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4.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第二课时【活动内容】自主赏析《六国论》并探究其主旨【活动过程】一、理清作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

二、诵读课文,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的特点。

四、阅读苏洵《六国论》和李桢《六国论》,及有关历史资料,谈谈你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

第三课时【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疏通课文意思,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过程】一、结合注释,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语句。

准确理解课文意思。

二、熟练诵读,理清文章思路。

完成学案“学练平台”部分。

三、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分析本文怎样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四课时【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品味其语言,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活动过程】一、熟练诵读课文,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的三个特点: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二、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领会作品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三、熟记并理解本文引用的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讨论本文的观点及名句中传达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是否仍有指导意义。

写一篇小论文互相交流。

第五、六课时【活动内容】自主赏析《祭十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公开课教案_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公开课教案_1

文言文阅读讲评——以《隋书▪刘方传》节选为例,探索阅读解题技巧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回顾文言文阅读考纲要求,熟悉文言文各类文体特点,学习文言文整体阅读的方法技巧。

2、能力目标掌握文言文整体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准确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了解文言文阅读考纲要求,学习文言文整体阅读的方法技巧。

三、教学难点掌握并熟练运用文言文整体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准确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

四、教学过程(一)明确考纲浅显的文言文,一般学生均能读懂。

1、选材上:较稳定,基本为人物传记,出处以《旧唐书》、《明史》、《宋史》为主,选文长度在750字左右。

2、分值上:19分3、题型上:三道选择题:主要考查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归纳、概括评价能力。

两道翻译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词义的多样性、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二)回顾文言文阅读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

性刚决,有胆气。

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

高祖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

高祖受禅,进爵为公。

仁寿中,会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荐之,上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

方法令严肃,军容齐整,有犯禁者,造次斩之。

然仁而爱士,有疾病者,亲自抚养。

长史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

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

其有威惠如此,论者称为良将。

至都隆岭,遇贼二千余人来犯官军,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之。

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惧而降,送于京师。

其有桀黠者,恐于后为乱,皆斩之。

寻授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

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方亲率大军舟师趣比景。

高祖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教案_7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示范课教案_7

当苏轼变成苏东坡——苏轼黄州期间群词阅读【教学目标】1、比较赏析三首词,掌握黄州期间苏轼的心境特点。

2、明确苏轼称谓变化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黄州期间苏轼的心境特点。

难点:明确苏轼称谓变化的含义。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设计导学案【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朗读法。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以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首词究竟能流传多久,一个偶像究竟能让人崇拜多久呢?东坡词——流传了一千年,东坡居士——被中国文人崇拜了一千年。

东坡居士在逝世之前写过一首自题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你要问我这一生的成就在哪里?不在徐州、密州、杭州这些做过大官的地方,反而是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何等的幽默诙谐,乐观潇洒!就在第一次遭受人生挫折的黄州,他由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并写就最好的诗词。

在被贬黄州的四年里,苏轼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当苏轼变成苏东坡——苏轼黄州期间群词阅读》。

2、被贬黄州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3、“东坡”的由来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得罪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公开课教案_13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公开课教案_13

第五单元赏析指导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一. 教学内容:赏析指导: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晚自习发放《课前预习案》,学生自学赏析示例(《六国论》)和自主赏析(《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第一课时质疑释疑,本课时(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展示本组对四篇课文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三方面的探究,并由此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把握运用“提纲钩玄”“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文章“气脉”的方法。

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方法与过程: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古代散文的艺术美,热爱中国古代文化。

三.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

四.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脉络,把握其文气,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五. 教学步骤:(一)展示教学目标1、掌握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领悟其艺术上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2、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涵咏作品的情感、韵味,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二)分组展示分组派代表展示本组在第一课时及晚自习完成预习案的基础上对四篇课文结构、语言、主旨情感三方面的探究结果。

(1)第一组《六国论》1、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b. 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二部分(第2、3段):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

第一层(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3):“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第4、5段):作出结论。

第一层(4):总结历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二层(5):讽谏北宋王朝,宋朝富有天下,但是却像六国一样贿赂强敌,此破灭之道也。

散而不乱 气脉贯中

散而不乱 气脉贯中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课题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制作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通假及词类活用等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和翻译能力。

2、了解本单元作者散文的特点及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习与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及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把握其内存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因声求气,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气脉),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的情感和阐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2、分析文章脉络,把握其文气。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课时安排8课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六国论》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我们来学习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作者简介:请学生根据注释或课外阅读介绍苏洵生平简介,教师订正补充:三、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1. 点几个学生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价,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断句。

明确:老师补充强调易读错的字和重要的断句:2.听课文示范朗读,学生轻声跟读,疏通文章大意,提出句子理解中的疑难问题。

3.诵读课文疏通大意四、翻译,落实实词、虚词第二课时一、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写作意图1. 师生畅谈战国七雄形势2. 师提问: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那么苏洵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注意这是一句被动句,用“破灭”引出意念上的被动。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案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案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

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

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脉络有多种途径。

第一,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第二,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探求。

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将文气,以文气来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

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

不同的阅读速度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

快读可以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

提要钩玄可以和因声求气、反复诵读相结合,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

【单元导读】:本单元所选文章,照顾到不同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

语言多用对偶、排比,感情愤郁,沉痛激切。

《伶官传序》是议论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文章通过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

语言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气势旺盛。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韩愈为悼念其侄写的一篇祭文。

文章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

作者很重视语言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多利用排比句式和语气助词来强化悲痛之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叙了作者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情厚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创作理论,是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2伶官传序教案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2伶官传序教案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3)欣赏《伶官传序》的文学魅力。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韩愈文风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本节课的又一难点。
(4)将《伶官传序》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应用到实际写作中。这一难点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性的写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对《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特色等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初步理解。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课堂管理:通过设立明确的课堂规则和纪律,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更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举例、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伶官传序》的艺术特色。
3. 调整教学评价:增加实践性作业的比重,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包括:
1. 对《伶官传序》的作者、背景进行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历史文化价值。
2. 对文本进行逐段解析,分析其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和思想内涵,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
3.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解读《伶官传序》。
4.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尝试将《伶官传序》中的思想和艺术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作者韩愈:板书作者姓名,强调其文学地位和影响,为学生提供背景信息。
3. 历史背景:简要概述唐朝中期的历史背景,包括骈文兴盛和韩愈的复古散文运动。
4. 文本结构:用框架图或流程图展示《伶官传序》的篇章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
5. 艺术特色:列举并解释《伶官传序》中的关键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效果和作用。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案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案

xx语文备课组教学共案语文选修课——〈〈xx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说课部分:(一)单元学习目标:1、学习与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及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把握其内存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2、拓展学生散文领域的文学和文化视野,归纳与概括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内涵与特点,领悟其艺术上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本,熟悉常见文言现象,提高翻译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提炼课题,合作探究的白主学习能力。

(二)单元内容及学情现状:1. 本单元共选6篇古代散文,分为赏析示例”(1篇)自主赏析”(3篇)和推荐作品”(2篇)三大部分,内容主要以唐宋大家典范的代表散文为主,另外还有明清时期的一些典范的作品,文学时期跨度较大;体裁上有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及叙事性散文,层次及形式较为多样。

2、从学情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薄弱环节亟待提高:(1)古代散文属于文言文范畴,部分学生还存在文本阅读上的困难障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疏通文句基本意义、提高翻译水平、宏观把握课文思脉与结构是前提条件;(2)提要钩玄,概括作品形”与神”,是本单元的基础目标之一,从学生的目前情况看,语言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充分运用散文鉴赏的专业术语表述白己的观点;(3) 散文的气脉”既外化为作者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及结构组织脉络,又内化为学生需通过白己的文化积累、甚至情感价值观念与作品展开对话,如何发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在以前的课堂交流中仍然显得不够充分;(4) 未全身心地地投入到对作品的诵读之中,因声^求气”方面还较欠缺。

(三)教学设想:1、散文单元相较于诗词单元,每篇作品的容量较大,且存在着文言文的基础教学因素在内,在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学习展开活动上需要将能力培养与基础知识识记结合起来,且本单元安排的散文体裁形式多样,因此,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多从面”上去把握。

其中,〈〈六国论》〈〈祭十二郎文》体裁特征明确,容量较大,这两篇散文可先由教师导引讲解为主来作为过渡,逐步过渡到学生的分组合作探究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与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及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把握其内存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2、拓展学生散文领域的文学和文化视野,归纳与概括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内涵与特点,领悟其艺术上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本,熟悉常见文言现象,提高翻译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提炼课题,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梳理鉴赏课题,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2、运用与必修内容链接与比较的方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网络等资源,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度。

3、用课堂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用撰写论文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散文文本的基本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感知作品的“气脉”。

2、提要钩玄,提高筛选并探究作品主题的能力,培养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培养多角度、准确并推陈出新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因声求气”。

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

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

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

2、提要钩玄,沉思力索。

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写作运用。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习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2、了解写作此文在当时的历史意义,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

二、过程与方法1、以高考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朗读,自学质疑。

3、对论证方法进行合作探究。

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2、难点: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件显示)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补充2004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二、解题:作者简介,文体“论”,背景介绍。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

1、正音:赂(lu)率(shuai,全都,一概)暴(pu,暴露)厥(jue,他的)洎(ji,及、到)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2、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四、探究第一段:1、自学质疑。

[附]:秦灭韩:前230年——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

2、研习第一段: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②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这一段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总——分——总: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

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五、研习第二段。

1、本段承第一段所提出的哪个分论点?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2、这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分组讨论。

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分三层意思。

①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韩魏楚)“得”与“亡”的对比;“难”与“易”的对比;“有限”与“无厌”的对比②引古人名言印证。

3、学生顺思路完成以下练习。

a、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以攻取之外”和“战胜而得者”相比,又用“诸侯之所亡”和“战败而亡者”相比,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b、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暴霜露,斩荆棘”与子孙的“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与秦国的态度“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第二课时一、探究第三段。

1、补充注释: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

迁灭即灭亡。

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2、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4、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二、研习第四段,齐读。

1、自学质疑。

2、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3、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

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4、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三、研习第五段。

1、重要词句: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2、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3、课内情感迁移: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补充背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

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

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为主,适当联系初中内容) (课件显示)《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阿房宫赋》:戒奢以俭《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四、总结课文发课外练习(苏辙、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教学后记: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以教师导引讲解为主来作为过渡,逐步过渡到学生的分组合作探究阶段。

因此,本文是作为一篇赏析示例来进行教学的。

本文字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在阅读上有很大的困难障碍,因此,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疏通文句基本意义、提高翻译水平、宏观把握课文思脉与结构是前提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课文分析为主,翻译为辅。

同时,使学生明白文学和历史的区别,不要陷入历史史实的纠缠中。

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

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坚决执行以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宗旨,构筑开放性的教学课堂,注意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和必修部分的知识链接。

提要钩玄,概括作品“形”与“神”,是本单元的基础目标之一,但从学生的目前情况看,语言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充分运用散文鉴赏的专业术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散文的“气脉”既外化为作者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及结构组织脉络,又内化为学生需通过自己的文化积累、甚至情感价值观念与作品展开对话,如何发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在课堂交流中仍然显得不够充分,还未全身心地地投入到对作品的诵读之中,因“声”求“气”方面还较欠缺。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积累精彩语句。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揣摩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中结合语境揣摩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类活用。

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