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形象新探

合集下载

浅谈

浅谈

浅谈《牡丹亭》《牡丹亭》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

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

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

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

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

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

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

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我读完《牡丹亭》后会发现,杜丽娘的形象是在崔莺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从心理学上讲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明朝是一个封建礼更为森严的时代。

杜丽娘的生活中只见过两个男人,一个是她的卫道士般的父亲,一个就是她的老师陈最良。

她连自家的后花园都没有去过。

这样的生活当然会在她的心中种下反叛的因子。

当她遇上了柳梦梅以后就更是一发不可收了。

总体上来讲,《牡丹亭》在《西厢记》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其主题更加鲜明和明显。

汤显祖在题词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溟莫中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但是这一种情比《西厢记》要更为进步,《西厢记》主要讲的不过是‚有情‛。

而《牡丹亭》则主要讲如何追求‚至情‛。

它所反对的也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婚姻的束缚,而更多关注的是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间‚至情‛。

以及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的批判。

这种‚至情‛追求对有何社会意义?首先是以情反理。

当时的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但是那是与人性的自由发展格格不入的,自然会受到无情的批判。

杜丽娘形象分析范文

杜丽娘形象分析范文

杜丽娘形象分析范文杜丽娘,原名杜菱纱,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的女主角之一、作为一个复杂而丰满的人物,杜丽娘的形象不仅是一个纯真美丽的少女,更是一个娇媚机智的智慧女人。

下面将对杜丽娘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杜丽娘是一个美丽的女子。

她拥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一头黑亮的长发,还有一张精致的面容。

丽娘是个十分美丽动人的女子,尤其是在小说中與长发飘飘的杨过一同嬉闹、较量的情景中,更是美得让人心动。

而且,杜丽娘的美丽并不仅仅是表面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丽,即她善良、聪明、正直和乐观的性格给人以美感。

其次,杜丽娘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子。

她机智灵活,善于察言观色,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

丽娘在小说中多次展现出她的聪明才智,与人较量时总是能够轻松破解对方的招式,为难倒对手。

她反应敏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常能够在眨眼之间洞察敌人的意图。

与此同时,杜丽娘还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她不满足于傻呵呵地过日子,而是积极思考人生、探求真理。

这一点在她对等待杨过的过程中尤为明显,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学习,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再次,杜丽娘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女子。

尽管她年纪尚轻,但她的爱情观却成熟、坚定。

她无私地付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去保护那个她深深爱着的男人。

她对杨过始终保持着深深的爱意,即使面对再大的挫折和困难,也从不放弃。

此外,杜丽娘还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她在小说中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困苦,但从未退缩过。

她在大雪山庄、九阳真经、冰火岛等处的遭遇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无论面对怎样的危险和困境,她都能保持冷静和勇敢,积极地应对挑 challenges。

最后,杜丽娘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女子。

她在小说中体现出很大的奉献精神,从不计较回报地为了帮助杨过,以及救治受伤的人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

她不仅仅关心自己的幸福,更关心他人的幸福和福祉。

尽管她在很多时候面临危险和痛苦,但她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为了她所爱的人,为了她认为对的事情,勇往直前。

杜丽娘形象分析 (2)

杜丽娘形象分析 (2)

杜丽娘形象分析引言杜丽娘是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角色,在这部小说中,她是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杜丽娘的形象非常丰满,她具有多种特点和才能。

本文将对杜丽娘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她的个性、外貌以及对剧情的影响。

1. 杜丽娘的个性杜丽娘是一个性格开朗、豪爽大方的女子。

她具有坚定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对待困难和挑战总是充满勇气。

她与众不同的是,她是一个喜欢追求自由和冒险的女性,经常主动参与战斗和救助师父的任务。

杜丽娘还具有热情和真诚的特点,她总是能够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其他队友,为大家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

2. 杜丽娘的外貌杜丽娘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她的美貌给人一种温柔和纯洁的感觉。

她有着黑色的长发,皮肤白皙而光滑。

杜丽娘明亮的眼睛里透露着聪明和活力,笑容可爱而迷人。

她身材匀称而丰满,穿着华丽的汉服,更加彰显了她的优雅和端庄。

3. 杜丽娘对剧情的影响杜丽娘在《西游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对剧情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杜丽娘是师徒团队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她的勇气和机智为师徒团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她乐于助人,善于解决问题,经常在关键时刻提供智慧和帮助。

这使她成为团队中的定心丸,给其他队员带来了很大的信心和动力。

•其次,杜丽娘与唐僧之间的感情线也是剧情中的一条重要线索。

她对唐僧充满了深深的爱意,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情况,她都会义无反顾地保护和支持唐僧,这种坚定的爱意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层温情。

•最后,杜丽娘的形象也体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力量。

她不仅仅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她的勇敢和智慧证明了女性在困境中同样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

杜丽娘对传统角色的突破和拓展,使她成为受到许多读者和观众喜爱的角色之一。

结论杜丽娘作为《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形象丰满而多元化。

她的个性特点使她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她的外貌给人一种美丽和善良的感觉。

此外,她对剧情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她的勇气和智慧为师徒团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她与唐僧之间的感情线也让整个故事更加温情动人。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坚定的‎反叛礼教和‎追求爱情,是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

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终还是禁‎不住青春的‎觉醒,春心荡漾,游园回来后‎的惊梦,与书生的梦‎回缠绵,大胆的追求‎爱情。

无奈现实寻‎求不得,叛逆的她不‎惜舍弃生命‎,在阴间仍勇‎敢执着地继‎续寻觅,曲折回环。

回到现实,又不得不征‎求现实的许‎可,偏安于封建‎礼教的矛盾‎形象。

初出闺阁——寤寐思服,求之不得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组成了一个‎使人窒息的‎笼罩着禁欲‎主义的客观‎环境。

在严格的家‎教下,一方面,杜丽娘稳重‎、文静、温良、柔顺,循规蹈矩。

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深‎处又抑郁、愁烦、焦虑不安,被礼教束缚‎了身心,得不到自由‎而郁闷。

当春香提议‎去后花园时‎,她也踏出了‎冲破礼教的‎一步。

在花园里,她感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倾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杆,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如此美丽的‎后花园景致‎,却无人欣赏‎,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正‎当花容月貌‎,竟然锁在深‎闺中无人知‎晓,又联想到红‎颜难久,青春不再,不禁内心思‎绪澎湃。

但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家‎庭的羁绊,只有把所盼‎望的在虚幻‎的梦中出现‎。

在梦境中她‎遇见了自己‎钟情的青年‎,但是梦醒以‎后,周围还是森‎严冷酷的现‎实。

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下‎,她对现实更‎为不满,对理想的要‎求就更为强‎烈。

她梦醒以后‎,再去寻梦。

大胆倾诉了‎对真情的追‎求。

人世两谐——因情死,为情生寻梦不得,杜丽娘就因‎情而病,由病而死。

但忠贞执着‎的杜丽娘,死对来她说‎是对爱情追‎求的一个新‎开始。

她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那种大‎胆叛逆、不懈追求自‎由、爱情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死界‎限。

一往而情深,勇于冲破封建的奇女子形象------杜丽娘

一往而情深,勇于冲破封建的奇女子形象------杜丽娘

一往而情深,勇于冲破封建的奇女子形象------杜丽娘撰写者:赖青青摘要:《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浪漫主义的不朽经典。

全戏以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出了一个最动人、最传奇的妇女形象-----杜丽娘。

对于这个人物形象,我想从以下方面进行浅析:一、游园之前,稳重矜持的杜丽娘二、惊梦之中,大胆狂热的杜丽娘三、寻梦之后,一往情深的杜丽娘关键词:稳重矜持大胆狂热一往情深正文:《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中国戏曲史浪漫主义的不朽经典。

女主角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虽出身名门,但对于爱情、自由有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不朽的经典,一起探析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的感人力量。

一、游园之前,稳重矜持杜丽娘出身名门。

父亲杜宝是(1)“西蜀名儒,南安太守”,母亲甄氏是(2)“魏朝甄皇后嫡亲”,(3)“封大郡南安”夫人。

高贵的出身和显赫的家世,以及当时明朝对女性的禁锢,这一切都注定着杜丽娘必须服从封建社会的约束,不可有半点逾越。

从当时社会环境看,杜丽娘每日(4)“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5)“长向花阴课女工”,(6)“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

白日闲眠,被父母厉声训斥;师从陈最良,读书只能是《诗经》;穿绣花鞋,惹母亲大为不满。

这一切禁锢人的条约,都以塑造一个符合封建社会的稳重矜持的大家闺秀形象为目的。

从杜丽娘自身素质来看,(7)“才貌端研”,能临(8)“卫夫人传下美女簪花之格,”熟读(9)“男、女《四书》”。

并且举止、谈吐文雅,《延师》中请教陈最良时说(10)“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肃苑》中决定游园时要求(11)“步起须屏障”;《惊梦》时,纠结着(12)“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如此种种,杜丽娘的稳重矜持可见一斑。

二、惊梦之中,大胆狂热《闺塾》中,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引起了杜丽娘的无限情思。

侍女春香描述后花园景致的话,更是拨动了杜丽娘那份向往自由的心弦。

春心满园关不住_牡丹亭_中杜丽娘形象再探

春心满园关不住_牡丹亭_中杜丽娘形象再探
耀千古 的 “这 一 个 ”—— 丽 娘 形 象 。 —杜 杜丽娘的独特,不在于是官宦千金,才貌端妍 ,聪 慧 过 人 ,《四 书 》能 逐 一 记 诵 ,女 红 能 精 巧 过 人 ,摹 卫 夫 人 书 法 几 可 乱 真 , 而在于青春的骚动,在于对人的“原欲”出 生 入 死 的 追 求 。 在 中 国 视 “淫 ”为 万 恶 之 首 的 “无 性 文 化 ”传 统 中 ,“女 性 爱 欲 有 如潜藏于海底的沉默冰山,阴云遮蔽的黑 暗 大 陆 ,被 压 抑 、被 禁 忌 、被 异 化 ,始 终 无 法 以 主 体 的 身 份 名 正 言 顺 地 存 在 于 文 本 ”, [3] “文 化 不 允 许 女 人 承 认 和 满 足 她 们 对 成 长 和 实 现 自 己 作 为 人 的 潜 能 的 基 本 需 要 ”, 而 《牡 丹 亭 》却 横 空 出 世 ,直 接
生存必需。 正如地球积累了过多 的 能 量 ,地 震 或 火 山 的 爆 发 就成为必然一样,杜丽娘“无可排遣 的 春 情 幽 怨 愈 积 愈 多 ,决 堤冲防,势所必然。 ”[12]杜丽娘生于南安太守杜宝之家,从出生 到十六岁, 只见到过两 个 男 人 —父 亲 杜 宝 和 老 师 陈 最 良 。 —— 白日打盹,衣裙上绣些成对的花 鸟 也 不 见 容 于 父 母 。 自 家 院 中有个后花园,十几年来从未知晓。 “手 不 许 把 秋 千 索 拿 ,脚 不许把花园路踏”,[13]P53“长向花阴课女工”,[13]P9“茶余饭饱破工 夫,玉镜台前插架书”。 [13]P11 所受的教育是《女四书》,延师授课 是 学 习 “后 妃 之 德 ”,总 之 所 有 学 习 的 目 的 无 非 是 为 了 “念 遍 的孔子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13]P11“他日到 人 家 ,知 书 达 礼 , 父 母 光 辉 ”。

杜丽娘形象分析

杜丽娘形象分析

杜丽娘形象分析引言杜丽娘是中国传统戏曲《西施》中的主要角色,她是一个美貌聪慧的女子,以其独特的形象和形象塑造技巧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对杜丽娘的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戏曲中的意义和影响。

外貌与容貌杜丽娘是一个极其美丽的女子,她的容貌被形容为“秋水明眸,皓齿如霜”,她的肌肤如凝脂般细腻白皙,身材婀娜多姿。

她以其绝世的美貌吸引了无数的男子,成为了一个令人心动的梦中情人。

性格与个性特点除了令人着迷的外貌,杜丽娘还有一颗聪慧和善良的心。

她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对待他人总是充满着关怀和体谅。

她善于言辞,机智聪明,能够在危急时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于她的才智和善良,杜丽娘在剧中成为了一个令人尊敬和仰慕的角色。

服饰与道具在《西施》剧中,杜丽娘的服饰和道具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她通常身着华丽的锦衣,佩戴着金饰,头上戴着花环,手中把玩着纤细的绣花扇。

这些服饰和道具不仅衬托出了杜丽娘的美丽形象,还展现了她的高贵和娴静的气质。

行为举止杜丽娘的行为举止在剧中也有着重要的位置。

她的行动优雅柔和,走路轻盈如风,笑语如莲。

她的举止传达出了她的高贵和优雅,让人不禁为之倾心。

社会角色作为一个美丽和聪慧的女子,杜丽娘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以其非凡的才艺和美貌,吸引了无数的人们前来求婚。

然而,她却心系国家大义,放弃了自己的个人幸福,以实现国家统一为己任。

她以自己的行动和取舍塑造了一个有爱国情怀的女性形象。

影响与意义杜丽娘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角色,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她以其美貌和聪慧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她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也为人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人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结论通过对杜丽娘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她是一个兼具美貌和智慧的女性角色。

她的形象在戏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展现了她的高贵、善良和聪明。

她的形象对于塑造中国传统美德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人们产生对美和善良的向往,并激励人们为社会作出贡献。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女性心理学角度)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女性心理学角度)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女性心理学角度)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摘要: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

作为《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有反抗精神,敢于追求真爱。

作为一个女性形象,她敢于挑战父权,追求男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女性形象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

作为《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有反抗精神,敢干追求真爱,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学界对杜丽娘形象的分析有很多,有的从杜丽娘的生死为情的角度展开,有的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展开,有的从杜丽娘与其他女性形象的对比来展开,却没有对杜丽娘的女性形象的分析,也没有涉及青春期女性心理和行为的角度。

笔者认为,杜丽娘作为青春期少女,有其特殊性,应该被重视。

本文拟从性别视角,青春期少女心理、青春期少女行为等方面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独特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一、从性别视角看杜丽娘的女性形象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研究界关注的对象,然而把性别和文学相结合,从女性主义角度剖析女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之后的事①。

在美国埃托奥和布里奇斯写的《女性心理学》中说“性指基于构成解剖和繁殖功能,个性作为女性或男性的分类,是男女基于生物学的区分;性别指女性或男性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内涵,指对男女角色和行为的社会期待”②。

性别的文化表征之一是女性和男性的刻板定型,即对女性或男性存在的刻板印象,认为某些特征、行为和角色更多的代表女性,其他的则代表男性③。

从这一理论来看,杜丽娘所处的社会时代认为“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

日出之后,各供其事”、“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④,很明显这些要求对女子的社会约束很深,也正因为有这些对女子的刻板定型,所以《牡丹亭》中的①蒋小平.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P2.②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8.③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2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丽娘形象新探
作者:王泽君
来源:《牡丹》2018年第14期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杜丽娘从唯唯诺诺的大家闺秀的性格逐渐转变,为了追求真爱的“至情”,最终成为勇于同封建礼教做斗争的典型。

本文主要从杜丽娘生活的封建社会这一大环境着手,就其性格中的几个闪光点进行分析,展现人物形象的新特点,希望从更深入的角度探寻其内在的一种现代品格,为大众更好地认识这一人物形象提供参考。

一直以来,爱情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無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心中依然保存着对爱情的期待与向往。

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三从四德、贞静贤淑、恪守妇道,似乎成了一把枷锁,牢牢困住了女人对自己人生的方向。

没有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她们不得不面临两种选择,对封建势力妥协,向爱情低头,或者不畏世俗,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想要的生活。

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明代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创作了血肉丰满且具有独特的情韵内涵的杜丽娘形象。

杜丽娘,一个生活在封建大家庭的富家千金,她精神的觉醒,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情感的执着追求,让她成为“至情”“至性”的典型形象,是当时反对封建礼教、渴望自由与理想的典型代表。

下面即从杜丽娘性格发展的几个节点出发,就这一个敢想、敢爱、敢死、敢生的至情形象进行全新的解读。

一、礼教的受化者
在杜丽娘生活的年代,礼教社会尊“三纲五常”为天理,反对与抵制人的生存欲求、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欲求,认为这是不可饶恕的人欲。

而杜丽娘生来就是千金小姐,接受的是严格的家教,不仅知书识礼、才情过人,更写得一手好书法,练得一手精巧女工,在待人处事上非常得体,对待父母十分孝敬。

为了让她成为未来的贤妻良母,她的父母更是给她请了秀才陈最良来教她和封建礼教制度相称的伦理道德常识。

所以,杜丽娘原本是一个传统礼仪的受化者形象,但其内心是苦闷的,这为她后来那更悲伤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二、思想的先驱者
从《诗经》的启蒙到春光烂漫的美丽景物,这一切都像是怒放的花儿,在杜丽娘的内心开出了花。

她外表看起来是个品行端庄、稳重的大家闺秀,内心却想冲出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去追寻自由美好的爱情。

在一定程度上说,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对她的这种思想存在一定的影响。

春香对于杜丽娘追求自由与爱情是支持的。

尤其是在游后花园之后,杜丽娘的自我存在的意识开始觉醒,希望通过爱情证明自己的存在意义,同时她也深深感到本体生命的活力与欲望,她为自己在梦里创造出一个相爱的对象,并开始有了打破现实禁锢的想法,去后花园寻梦。

这个阶段,杜丽娘已经有了青春意识的觉醒,超越了同时代一般女性的认识水平,具有极大现代性,同时也让她成为封建社会女性解放思想的先驱者。

三、行为的主动派
在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由精神的过程中,杜丽娘的叛逆精神和个性经历了艰难历程。

从侧面分析,杜丽娘所追求的“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缺乏可能的,因此汤显祖将之托于幻想和虚构,给了情以神力,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因为渴慕爱情,杜丽娘在迷蒙的梦境中遇到了“追求”自己的柳生。

梦醒之后,她竟然敢于违抗母亲的“慈戒”,一个人又来到梦中与书生幽会。

但是,柳生始终没有出现。

在寝食不安、深闺寂寞的折磨下,杜丽娘日渐憔悴。

在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她依然没有放弃对爱情、对柳生的追求,即便在死后,仍然魂缠柳生。

这样的一个奇女子不但渴慕爱情,而且主动追求,她的理想与情感体现在其主动追求爱情的那份执着和勇气,她是行为的主动派,展示出人高贵、伟大的尊严。

四、情与理的调和者
杜丽娘游园、思春、入梦,乃至后来因情而死、因情复生,与柳梦梅结为夫妻,其所展现的是情与理的调和性。

诚然,情与理有时是尖锐不可调和的,但并不绝对,有时二者是相互调和且合理存在的。

在杜丽娘看来,她并不太过反对门当户对,也不鄙薄功名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多的是一种对合理人欲的肯定。

为了追求爱情,杜丽娘不惜冲破自幼所受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禁锢,希望能够自由地按自我的意愿行事,即便在死后仍然到地狱询问自己的梦中情人柳梦梅。

这种为情破理、不畏生死的勇敢,让人分明看到了情与理交互的锋芒。

但是,在另一层面,杜丽娘也会暂时压抑自己心灵世界中“欲”和“情”,自觉接受现实社会中的“理”的规范。

最明显的例子是,当她回生后,柳梦梅提出与她完婚,她却又说“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其内心仍然渴望自己的婚姻能够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获得自我实现。

这样的杜丽娘是让人心疼、让人动容的,无论生死,她都无所畏惧,但又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在其内心仍然存在情与理的矛盾,希望实现理想的爱情,获得身心的解放。

在她拒绝了柳梦梅的求婚,坚持“人须实礼”并催促柳梦梅上京赶考的时候,这种情与理的调和达到高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五、结语
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在杜丽娘的经历中,她是一个大胆的爱情至上主义者,不仅在生前坚决与封建礼教抗争,坚定、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还在死后仍然保持初心,对爱情坚定不移。

这种情感的产生,是杜丽娘那种对青春需求的自然接受与肯定,也是其本真性格做出的最原始的反应。

没有徘徊犹豫,没有欲迎还拒,更没有礼教之防,有的更多的是其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不懈追求。

这样至情、为爱不顾一切的杜丽娘,唤醒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时至今日,杜丽娘的形象仍然让万千处于青春期的人产生共鸣,而这也在杜丽娘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