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丽娘人物形象的自然性

合集下载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个性生命意识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个性生命意识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个性生命意识作者:谭舒尹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02期摘要:杜丽娘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的一个光辉的创造。

她是一个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幸福婚姻的勇敢女性,为实现生命价值,超越生死,不懈追求,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画廊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作为一个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者,她有如牡丹亭中的爱情鸟,亭亭玉立,使得一座“牡丹亭”神采飞扬,气韵生动,翼然欲飞。

关键词:杜丽娘;生命意识;天然本性;爱情坚定的追求、强烈的反叛,使杜丽娘成为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相抗争的典型。

作为“至情”化身的杜丽娘,未了追求美好而纯真的爱情,乞乞以求,一往而深,至出生入死,起死又回生。

这一异乎寻常的人生经历,充分展示了对人的感情性欲,自我生命的追求。

一、追求美的天然本性《牡丹亭》把爱美之情当作一种人的天然本性,并通过肯定这种爱美本性批判封建理学对美的漠视和毁灭,这也是追求美好生命的一种体现。

剧中的杜丽娘说:“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作品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谱写了一曲曲美好的生死恋歌,并以此来批判封建理学对美的漠视和毁灭。

在作品中,这种美主要表现为容貌美、青春美和自然美。

从《惊梦》、《寻梦》到《写真》、《闹殇》,这是杜丽娘的情感抒发得至为强烈,命运重现得至为酸楚的抒情场次。

《惊梦》是写对美好爱的发现与拥抱,《寻梦》是对美与爱的深刻回味与强烈追忆;《写真》是描摹美的容颜及保存爱的信息;《闹殇》是写美的毁灭与爱的持续延伸。

最使人感慨道是《惊梦》这场戏,这是对自然,青春和爱情的礼赞,自始至终充满庄严华妙的仪式感。

未来这次赏春游园,杜丽娘事先经过了精心准备,临时前有细细梳妆,悉心打扮,极尽千娇百媚之态,娇羞万种之容,“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这哪里是出名之前的一般梳妆,分明是出嫁前的盛妆场面,带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春闷万种,这不仅仅是对春光之美无人识得到叹息,更重要的是对自身之美无人怜惜的感喟。

现实中解决不了的困惑,幽怨和涌动着的春情,只能在梦中靠五彩的如意世界来体贴关怀。

浅析杜丽娘性格的矛盾性

浅析杜丽娘性格的矛盾性

浅析杜丽娘性格的矛盾性张桂玉(惠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本(1)班)(指导教师:陈金花讲师)摘要杜丽娘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追求理想爱情的叛逆女性,但封建礼教的教育与她爱好天然的天性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她严格按照礼教行事,但又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她追求理想的爱情,但又抹不掉封建礼教的阴影。

正是这种完整、丰满、真实的性格才使杜丽娘在古代文学史的人物长廊中的魅力永不衰减。

关键词杜丽娘天理封建礼教爱好天然矛盾性杜丽娘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的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几百年来,这一形象之所以依旧散发着灿烂的光芒,不仅因为作品反映了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追求理想爱情的行动,更是由于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青年女子苦闷矛盾的内心世界。

一、杜丽娘生活在封建礼教的大染缸里宋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加强了统治,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宗旨的程朱理学应运而生。

“天理”作为程朱理学的哲学最高范畴,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和最高原则。

具体地说,“天理”不仅包括物理,即自然之理,万物之常理,或事物本来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的伦理,是社会之秩序,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天理”表现在社会伦理上,就是封建社会的礼,就是封建制度规范、礼仪节文等。

“人欲”是饮食男女等物质欲望。

理学家们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反对天下百姓追求物质欲望享受,它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人的自然欲望、合理需求,正常美好的情感受到沉重的压抑。

人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对待情欲、情感问题,不敢稍有放纵,越出雷池一步”。

[1]特别是妇女,她们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严重的压迫和摧残。

礼法、妇道、女诫等一重又一重的枷锁牢牢地套在了她们身上,吞噬着她们的幸福。

不仅使她们丧失恋爱婚姻的权利,就连人身自由也受到严格的钳制,杜丽娘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中。

然而家庭环境也没有给杜丽娘留一点喘息的空间。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欲解读及其翻译对比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欲解读及其翻译对比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欲解读及其翻译对比作者:王敏玲金亚芝王晗丑志荣翟青青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6期摘; ; 要:《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欲意识是了解杜丽娘形象塑造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和Birch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发现Birch在解读杜丽娘的情欲观方面更胜一筹,他的译本为《牡丹亭》在世界戏剧排行榜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牡丹亭》; ; 杜丽娘; ; 情欲观; ; 许渊冲; ; Cyril Birch《牡丹亭》作为明代的传奇剧种,被称为中国戏曲第一剧。

从文化内涵看,在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中,《牡丹亭》以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性、复杂性而鹤立鸡群。

在明清时期,“传奇十部九相思”,以描写男女爱情婚姻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女性情欲方面的内容,却很难见于文字,女性情欲的真实状况犹如水面下的冰山,无以显露于人。

但在众多爱情婚姻剧里,没有一位女主人公如《牡丹亭》里的杜丽娘那样为爱情可生可死,可死可生,杜丽娘追求爱情的独特方式凸显了剧作家汤显祖非凡的创作构思和艺术才华。

汤显祖在杜丽娘身上赋予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使杜丽娘的爱情婚姻追求在明清时期有了典型意义,从而熔铸出《牡丹亭》极为丰富、深刻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然而关于《牡丹亭》杜丽娘的情欲描写却是大家讳莫如深的,甚至人们的解读是多种多样、有所分歧的。

例如美国导演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ars)曾对《牡丹亭》进行了解构和再创作,融合话剧、通俗音乐、架子鼓等表现形式,把美丽、典雅又多愁善感的杜丽娘塑造成为一个自恋又充满肉欲的少女形象,杜、柳之间含蓄柔美的爱情经过改编,重点突出他们的情欲。

这种颠覆传统的创作受到东西方媒体和学界的强烈关注,争议很大。

本文从中西双方的译文比较管窥出中西方译者对待杜丽娘情欲观的解读差异。

一、自然感发——情欲的自觉性在森严的礼教管束下,杜丽娘的父母想把她培养成为“德、言、容、功”兼备的标准淑女。

杜丽娘形象分析范文

杜丽娘形象分析范文

杜丽娘形象分析范文杜丽娘,原名杜菱纱,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的女主角之一、作为一个复杂而丰满的人物,杜丽娘的形象不仅是一个纯真美丽的少女,更是一个娇媚机智的智慧女人。

下面将对杜丽娘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杜丽娘是一个美丽的女子。

她拥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一头黑亮的长发,还有一张精致的面容。

丽娘是个十分美丽动人的女子,尤其是在小说中與长发飘飘的杨过一同嬉闹、较量的情景中,更是美得让人心动。

而且,杜丽娘的美丽并不仅仅是表面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丽,即她善良、聪明、正直和乐观的性格给人以美感。

其次,杜丽娘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子。

她机智灵活,善于察言观色,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

丽娘在小说中多次展现出她的聪明才智,与人较量时总是能够轻松破解对方的招式,为难倒对手。

她反应敏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常能够在眨眼之间洞察敌人的意图。

与此同时,杜丽娘还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她不满足于傻呵呵地过日子,而是积极思考人生、探求真理。

这一点在她对等待杨过的过程中尤为明显,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学习,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再次,杜丽娘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女子。

尽管她年纪尚轻,但她的爱情观却成熟、坚定。

她无私地付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去保护那个她深深爱着的男人。

她对杨过始终保持着深深的爱意,即使面对再大的挫折和困难,也从不放弃。

此外,杜丽娘还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她在小说中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困苦,但从未退缩过。

她在大雪山庄、九阳真经、冰火岛等处的遭遇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无论面对怎样的危险和困境,她都能保持冷静和勇敢,积极地应对挑 challenges。

最后,杜丽娘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女子。

她在小说中体现出很大的奉献精神,从不计较回报地为了帮助杨过,以及救治受伤的人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

她不仅仅关心自己的幸福,更关心他人的幸福和福祉。

尽管她在很多时候面临危险和痛苦,但她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为了她所爱的人,为了她认为对的事情,勇往直前。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坚定的‎反叛礼教和‎追求爱情,是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

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终还是禁‎不住青春的‎觉醒,春心荡漾,游园回来后‎的惊梦,与书生的梦‎回缠绵,大胆的追求‎爱情。

无奈现实寻‎求不得,叛逆的她不‎惜舍弃生命‎,在阴间仍勇‎敢执着地继‎续寻觅,曲折回环。

回到现实,又不得不征‎求现实的许‎可,偏安于封建‎礼教的矛盾‎形象。

初出闺阁——寤寐思服,求之不得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组成了一个‎使人窒息的‎笼罩着禁欲‎主义的客观‎环境。

在严格的家‎教下,一方面,杜丽娘稳重‎、文静、温良、柔顺,循规蹈矩。

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深‎处又抑郁、愁烦、焦虑不安,被礼教束缚‎了身心,得不到自由‎而郁闷。

当春香提议‎去后花园时‎,她也踏出了‎冲破礼教的‎一步。

在花园里,她感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倾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杆,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如此美丽的‎后花园景致‎,却无人欣赏‎,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正‎当花容月貌‎,竟然锁在深‎闺中无人知‎晓,又联想到红‎颜难久,青春不再,不禁内心思‎绪澎湃。

但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家‎庭的羁绊,只有把所盼‎望的在虚幻‎的梦中出现‎。

在梦境中她‎遇见了自己‎钟情的青年‎,但是梦醒以‎后,周围还是森‎严冷酷的现‎实。

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下‎,她对现实更‎为不满,对理想的要‎求就更为强‎烈。

她梦醒以后‎,再去寻梦。

大胆倾诉了‎对真情的追‎求。

人世两谐——因情死,为情生寻梦不得,杜丽娘就因‎情而病,由病而死。

但忠贞执着‎的杜丽娘,死对来她说‎是对爱情追‎求的一个新‎开始。

她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那种大‎胆叛逆、不懈追求自‎由、爱情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死界‎限。

简析汤显祖《游园》的人物形象

简析汤显祖《游园》的人物形象

简析汤显祖《游园》的人物形象
(一)杜丽娘形象
1. 青春觉醒的少女
- 她对自然之美的敏感,是其青春觉醒的重要标志。

园林中的花鸟鱼虫、花草树木,都成为触发她内心情感的媒介。

她不再满足于深闺中的单调生活,而是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自由地享受青春。

2. 反抗封建礼教的女性
- 杜丽娘所处的时代,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极为严重,女子被要求遵循“三从四德”等诸多规范。

但杜丽娘在游园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反抗意识。

她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私自走出闺房游园,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反抗。

- 她对爱情的渴望也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在封建礼教下,女子的婚姻往往由父母包办,没有自主选择爱情的权利。

而杜丽娘在游园时,心中萌生出对爱情的向往,她想象着“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她追求自然的爱情,这种爱情观念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体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二)春香形象
1. 天真活泼的丫鬟
2. 杜丽娘觉醒的推动者
- 春香虽然身份低微,但在杜丽娘的青春觉醒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她对封建礼教的束缚没有太多的敬畏之心,她的一些言行影响了杜丽娘。

她对封建礼教的一些调侃,以及她积极鼓励杜丽娘游园的态度。

她就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杜丽娘沉闷压抑的生活。

当杜丽娘对游园还有些犹豫时,春香不断地催促她,促使杜丽娘迈出了反抗封建礼教的第一步,走进园林,从而开启了杜丽娘内心深处情感的觉醒之旅。

春心满园关不住_牡丹亭_中杜丽娘形象再探

春心满园关不住_牡丹亭_中杜丽娘形象再探
耀千古 的 “这 一 个 ”—— 丽 娘 形 象 。 —杜 杜丽娘的独特,不在于是官宦千金,才貌端妍 ,聪 慧 过 人 ,《四 书 》能 逐 一 记 诵 ,女 红 能 精 巧 过 人 ,摹 卫 夫 人 书 法 几 可 乱 真 , 而在于青春的骚动,在于对人的“原欲”出 生 入 死 的 追 求 。 在 中 国 视 “淫 ”为 万 恶 之 首 的 “无 性 文 化 ”传 统 中 ,“女 性 爱 欲 有 如潜藏于海底的沉默冰山,阴云遮蔽的黑 暗 大 陆 ,被 压 抑 、被 禁 忌 、被 异 化 ,始 终 无 法 以 主 体 的 身 份 名 正 言 顺 地 存 在 于 文 本 ”, [3] “文 化 不 允 许 女 人 承 认 和 满 足 她 们 对 成 长 和 实 现 自 己 作 为 人 的 潜 能 的 基 本 需 要 ”, 而 《牡 丹 亭 》却 横 空 出 世 ,直 接
生存必需。 正如地球积累了过多 的 能 量 ,地 震 或 火 山 的 爆 发 就成为必然一样,杜丽娘“无可排遣 的 春 情 幽 怨 愈 积 愈 多 ,决 堤冲防,势所必然。 ”[12]杜丽娘生于南安太守杜宝之家,从出生 到十六岁, 只见到过两 个 男 人 —父 亲 杜 宝 和 老 师 陈 最 良 。 —— 白日打盹,衣裙上绣些成对的花 鸟 也 不 见 容 于 父 母 。 自 家 院 中有个后花园,十几年来从未知晓。 “手 不 许 把 秋 千 索 拿 ,脚 不许把花园路踏”,[13]P53“长向花阴课女工”,[13]P9“茶余饭饱破工 夫,玉镜台前插架书”。 [13]P11 所受的教育是《女四书》,延师授课 是 学 习 “后 妃 之 德 ”,总 之 所 有 学 习 的 目 的 无 非 是 为 了 “念 遍 的孔子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13]P11“他日到 人 家 ,知 书 达 礼 , 父 母 光 辉 ”。

杜丽娘形象之浅析毕业论文

杜丽娘形象之浅析毕业论文

摘 要 杜丽娘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她寄托着作者的至情理想。

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她冲破封建伦理束缚大胆追求爱和幸福,她成为了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

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和理学的压抑在她身上交织着。

情与礼的矛盾冲突,直指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这种对人性和生命独立的思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对现代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牡丹亭》诞生于明末浪漫主义思潮盛行时期,采用传统的“私定终身后花园,进京赶考中状元,奉旨成婚大团圆”的模式,寄托着汤显祖对真情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其浪漫主义文艺观。

关键词:杜丽娘;人性化;自我意识;情理矛盾AbstractIn the Ming dynasty playwright Tang xianzu Du is created in the peony pavilion is the image of women, she hopes the author's to affection ideal. Strong sense of self that she breaks feudal ethics bound bold pursuit love and happiness, she became the ancient Chinese women's struggle with the typical "destiny". At the same time, she is a bundle of contradictions, human stretch and neo-confucianism repression was woven in her body. Feeling the conflicts and ritual of neo-confucianism, directly to the repressive and human nature to trample upon, the human nature and life independent thinking, has the universal social significance, the creation of modern is of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he peony pavilion was born in late Ming romantic thought popular period, the traditional "lifelong garden, white-collar in Iraq in draft, besides the decree that happy," married to, entrusts Tang xianzu mode true persistent pursuit, reflected the Romantic Literature and Art.Keywords:Du Liniang; Humanity; Self-awareness; Reasonablecontradictions 题 目 (中、英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I)一、自然真淳人性化的价值观 (1)二、大胆真诚的爱情观 (3)三、强烈的自我意识 (5)四、“情”对“理”的反叛与屈从 (6)HYPERLINK \l "_Toc294891613" 参考文献PAGEREF _Toc294891613 \h 9谢辞........................................................... PAGEREF _Toc294891614 \h 10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动机很明确,即歌颂人特别是青年男女的真情、至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杜丽娘人物形象的自然性
杜丽娘是一位名门闺秀,父母一个是国家栋梁,一个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在严厉的家庭教化下,杜丽娘被塑造成标准的淑女;塾师陈最良,是个考白了头发的老秀才,只是拿社会教导自己的东西来教导杜丽娘,同样给予杜丽娘深重的压迫。

而春香虽然是她的贴身女侍,但是由于无知,她无法理解杜丽娘。

因此杜丽娘是孤独的。

在春香的扶持下,杜丽娘走出长年拘束自己的绣房,到空无一人的花园中游玩。

在这里她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春天,也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和春天一样美丽。

她惋惜眼看青春转瞬即逝去,而她却无能为力,不能自主,感到自己生存的荒芜和生命的空虚。

自然春光触动了内心情怀,感叹“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

”把这少女在封建礼教压制下难言的苦闷和酸楚都表现出来了。

汤显祖所展示的是作为一个健全人的自身天性对于情爱的需求和渴望,在此作者肯定人类对爱、青春和美的渴望的合情合理性。

梦中与持柳书生相爱,梦醒后却无依无靠,仍是冰冷的现实。

于是第二次游园,杜丽娘支开了春香,独自来到花园,以安心寻梦。

她追梦寻梦,苦苦寻找着梦中的美妙。

在对梅树的倾诉中可以看出,这个梦是她全部生命的寄托。

然而现实的一切不曾有丝毫的变化,反而更加冷酷,为此一病而亡。

杜丽娘不是因爱情的被阻挠而亡,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

在阴间,她的魂魄再次领略了生命的自由快乐。

在梦中和阴间汤显祖展露了人的自然性的一面,将人的天性还原放大,赋予其合理存在和实现的权利,汤显祖大胆地承认和肯定了人的性欲和情欲的一种客观存在。

二、杜丽娘人物形象的社会性
《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之后,念念不忘媒妁之言,不忘柳梦梅的科举功名,这似乎与她在梦中与阴间一往无前的追求爱情的行为互为矛盾,实际上如此的描写和安排也许正是为了反映人性的另一面人的社会性的需求。

明代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空前强化;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束缚了妇女的身体和精神。

杜丽娘根本没有机会像崔莺莺一样邂逅一个少年郎。

对于爱情,她只能依靠自己的本能觉醒,依靠自己不懈追求。

所以她的反抗比莺莺主动、彻底、顽强得多,也更艰难得多。

杜丽娘的对手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整个社会意识和社会势力。

这个有情的人与无情的世界就这样无形而尖锐地对立着, 造成丽娘性格的反叛但却压抑,热情却又矛盾,人性的舒展与理学的压抑在她身上交织着。

杜丽娘是世间多情女子的揉合,又具有独特个性:实现生命价值,超越生死,不懈追求。

她无疑是古代少女追求自由爱情、反抗道德约束的先驱和代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杜丽娘的命运具有普遍性。

三、杜丽娘人物形象蕴含的作者自况
《牡丹亭》的故事题材取自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汤显祖把一个几
千字的话本小说改编成长达55出的传奇作品,倾注了他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蕴含了深沉的感怀身世的自况内容。

与话本小说相比,汤显祖的改编是创造性的,所以说杜丽娘就是汤显祖的化身,作者把生命的激情、命运的慨叹,全部倾注在这一形象身上。

汤显祖所遭遇的种种痛苦、苦闷和不幸,都藉着鲜活动人的艺术形象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得到曲折而深刻的表达。

汤显祖有胸怀天下的理想,但命运多舛,不得施展抱负。

作品中杜丽娘对爱情的苦苦寻觅与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孜孜以求异曲同工,杜丽娘的青春苦闷就是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杜丽娘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成功爱情是作者仕途失意的某种补偿。

汤显祖既是一个想要干一番事业的有志之士,又是一个深恶痛绝于弊政的刚正之人;杜丽娘既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的淑女,又是一个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实现爱情理想的封建叛逆之人。

可以说二人从心灵到现实遭遇, 从对理想的执著到对生命自由的认同,都表现出深刻的对应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