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绿卡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内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 (

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教学难点】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二、探究新知:(一)、物质的构成[建立情境]:原来这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请看图片。
(教师出示图片)【板书】: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
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如果人数数的速度也达到每秒100亿次,要想数完需要80多年。
学生观察、体会:常见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学生体会:分子体积特别小;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
(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提出问题]:那么组成物体的这些数目众多的分子,你认为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过渡]同学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验证分子是否在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b.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有何影响?
c.举例说明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讨论: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3.分享:各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
d.拓展延伸:介绍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观察、实验、讨论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c.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明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等概念,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应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欲望,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的美妙与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c.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教学内容组织:
a.导入: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例,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b.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等基本概念,结合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c.习题讲解: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 让学生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够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
3.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能够运用内能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夏天饮料杯口出现的雾气,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内能的概念。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与分子热运动和内能相关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定义:分子无规则的运动特点:速度与温度有关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分子间的吸引作用斥力:分子间的排斥作用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4. 内能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内能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七、作业设计1. 题目:解释下列现象:a. 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窗户上形成雾气。
b. 夏天,将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会慢慢冷却。
2. 答案:a. 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子的热运动剧烈程度较高,遇到较冷的窗户玻璃时,水蒸气分子的动能减小,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使水蒸气凝结成雾气。
北大绿卡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优秀教学案例: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

一、案例背景
在九年级物理教学中,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是一个重要且较为抽象的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分子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然而,由于分子是微观粒子,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其运动状态,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
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本案例以“北大绿卡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为依据,结合分子热运动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分子热运动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观察、思考、实验能力,提高其学科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分子的概念,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等。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鼓励其不断进步。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观察并解释家中的扩散现象等。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分子运动的动画,讲解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原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运动的状态。
2.教师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以及这些作用力如何影响分子的运动。
3.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吹肥皂泡、扩散现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运动的规律。
4.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扩散等,巩固学生对分子运动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 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3. 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分子间的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掌握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2. 让学生了解扩散现象,并理解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3. 让学生掌握分子间的作用力,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扩散现象的理解;2.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间的作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热胀冷缩、酒的挥发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例题,如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扩散现象的解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题、选择题等。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3. 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分子间的作用力。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练习题;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方面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难点之一。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热胀冷缩、热水冷却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提问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通过多媒体展示微观世界的精彩画面,如分子热运动的动画,让学生对分子热运动产生直观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现象,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认识。
2.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部分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提高学科认同感。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分子热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分子热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奥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3.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4.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团队协作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性,掌握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2.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规律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颜料等,引发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分子运动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4. 例题讲解:运用实例分析分子热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剂的作用原理等。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分子热运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子热运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简述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研究分子热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北大绿卡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

分子热运动
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其中“热”指的是温度。
温度影响热运动的例子随处可见:炒菜时,几分钟菜就咸了,而腌咸菜至少要几天;污水沟的气味越是夏天越难闻;香水洒在身体上香气更浓郁;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典型例题】下图所示实验不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的是()
【答案】C
【解析】解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闻到气味、气体混合后颜色发生了变化和品红溶解都可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刻出划痕是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故选C
【针对训练1】下列现象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A.春天,百花争艳B.夏天,波光粼粼
C.秋天,丹桂飘香D.冬天,
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状态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B.只有乙状态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C.丙状态分子间力的作用最弱
D.任何状态下分子间的引力都大于斥力
【答案】C
【解析】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丙状态分子间的距离最大,分子间力的作用最弱。
故选C。
【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两表面磨平的铅块紧密接触后可吊起台灯,这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热运动
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的是()
【答案】C
【解析】解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闻到气味、气体混合后颜色发生了变化和品红溶解都可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刻出划痕是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故选C
【针对训练1】下列现象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A.春天,百花争艳
B.夏天,波光粼粼
C.秋天,丹桂飘香
D.冬天,大雪纷飞
【答案】C
【解析】A选项,春天百花争艳,花朵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的,不属于分子热运动;B选项,夏天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现象,不属于分子热运动;C选项,秋天丹桂飘香,是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属于分子热运动;D选项,冬天大雪纷飞,是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
正确的选项是C。
【针对训练2】将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混合,所得液体体积小于100mL.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A.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答案】A
【解析】将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它们的体积之和,这表明分子间存在间隙,两种液体混合时,分子相互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隙中,总体积变小,所以所得混合溶液体积小于100mL,这与分子的构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大小,分子的运动无关,所以A 正确,B、C、D错误。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既然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而且分子都做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为什么固体、液体的分子还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没有四处飞散呢?
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体现分子间引力的实例除了铅柱实验外还有很多:杯子里的水倒不净;两块玻璃间有水时不易分开;胶水粘合纸
就十分微弱,两块玻璃无法结合成一块。
【典型例题2】固态、液态、气态所对应的分子状态如图所示.关于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状态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B.只有乙状态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C.丙状态分子间力的作用最弱
D.任何状态下分子间的引力都大于斥力
【答案】C
【解析】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丙状态分子间的距离最大,分子间力的作用最弱。
故选C。
【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两表面磨平的铅块紧密接触后可吊起台灯,这说明()
A.分子间存在斥力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间隙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 B
【解析】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是: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热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存在空隙.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块紧压后,两个铅块的底面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表现为引力,使两个铅块结合在一起,即使下面挂一个重物也不会将它们拉开.故选项B正确。
【针对训练2】泡方便面时,调料包很难被撕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力。
倒入开水,过一会儿闻到香味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
做。
【答案】引;无规则运动【解析】分子动理论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