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文学鉴赏

合集下载

岑参诗歌 感觉印象

岑参诗歌 感觉印象

岑参诗歌感觉印象
岑参的诗歌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印象。

他的诗歌以浓重的色调描绘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色,以及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

他的诗感情炽热、气势磅礴,以奇特的想象造成鲜明的诗句,奇伟瑰丽而又富于生活实感。

首先,岑参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边塞特色。

他的诗中经常出现西域的景色,这些西域美景相比于内陆来说本就属于奇景,加上他真实形象的描写,边塞的异景就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他不仅仅善于发现奇景,也善于展开奇思妙想,这些奇思也增添了其边塞诗的新奇之感。

其次,岑参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从小就极具文学天赋,因此他具有一双发现奇景的眼睛,同时也具有一颗感受异象的玲珑心,这两者的结合使其诗歌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此外,岑参的诗歌还具有悲壮有力的笔触。

他的诗有的以悲壮有力的笔触,描绘战争场面;有的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表示不满。

总的来说,岑参的诗歌给人一种新奇、浪漫、悲壮的感觉印象。

他的诗歌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

岑参的诗歌有哪些特色

岑参的诗歌有哪些特色

岑参的诗歌有哪些特色导语: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那大家知道岑参的诗歌有哪些特色吗?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一一介绍吧!诗文特色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

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

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岑参边塞诗鉴赏_岑参著名的诗

岑参边塞诗鉴赏_岑参著名的诗

岑参边塞诗鉴赏_岑参著名的诗岑参是唐朝边塞诗人代表之一,和高适并称为“高岑”。

长达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的边塞诗充满着边塞异域雄伟的气势,而岑参本身的个人经历和坎坷身世又使得他的边塞诗极其赋有感情而又充满着对命运的嗟叹和感怀。

其代表作有《玉门关盖将军歌》、《碛中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轮台歌》等。

岑参的边塞诗主要可具体概括为“壮”、“奇”。

“壮”是指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报效国家的强烈志向和壮丽的边塞奇景,如火、山、云、浩瀚的大海、飞沙飞石、漫天黄沙、冰天雪地等。

“奇”主要表现在岑参的边塞诗写作手法独特,想象奇异,诗歌中运用的修辞奇特。

边塞的壮阔之景让岑参的想象也变得宽宏起来。

如《春梦》之中“洞房昨夜春风起”大为后人称赞。

另一个例子是《白雪歌评武》中的永恒绝句“忽然间如夜春风,千树千梨花开”。

岑参用隐喻和夸张的手法将突如其来的大雪比作白色的梨花,给人一种新奇和欢乐的感觉。

除了幻想,它还有形式和精神,让读者觉得冬天的寒冷被冲走了,但充满了欢乐。

我们可以看到,岑参即使在环境恶劣的长城之外,也依然积极乐观。

岑参的边塞诗的浪漫主义色彩也颇为丰富,岑参仕途坎坷,但是他依然满怀报国之志两次入塞,希望可以建立功业。

所以岑参的边塞诗色彩明丽,悲壮中又乐观积极,加上长期的边塞生活更是奠定了其作品的浪漫主义基调。

岑参是唐代一位典型边塞诗人的代表,与同代高诗合称“高岑”。

岑参生于开元三年715年。

他出生于河南省咸州市。

现在他在河南许昌附近。

他有许多代表性的作品,如岑嘉周集、轮台歌、每一位北京使者等。

其父早逝,家道渐渐衰落,岑参幼年过得孤苦,五岁跟随其兄长读书,天资聪颖的他九岁便能吟诗作赋,二十岁及第,后曾两度满怀报国之情前往边塞,在边塞六七年的生活对岑参的诗歌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岑参早期的诗歌涵盖范围很广,如作答、山水、感叹人生阅历和跌宕起伏等。

他出长城前的山水诗风格与谢昭、贺迅非常相似,但岑参的山水诗想象力更大胆、更奇特,想象力非常丰富,如《暮秋行山》中的“山风吹空林,萧萧如人”,以及《送匡城主大良》中的“长风吹长草,野火烧桑树”等,都是意境诗。

岑参的评论

岑参的评论

岑参的评论
岑参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诗人,其作品受到当时乃至现在的读者的高度赞赏。

他的诗主要涉及了诸多领域,如战争、家庭、政治等。

其诗歌内容清新自然、叙述结构精巧流畅、句式结构朴实厚重,受到了古人和当今读者的一致赞赏。

岑参的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思想和深邃的文学内涵。

他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散发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情感,深深的感染了其读者。

他的诗歌能够把一种深刻的气韵传达给读者,使人们感到欢欣鼓舞、富有共鸣。

岑参的诗通常以抒情的手法表达其思想意念,他的诗歌尤其具有咏叹调的特征,表达的切身体会和真情实感。

他大胆发挥想象力,联贯其笔下的思想和情感,渲染出一幅幅宏伟慷慨的景象。

岑参的诗歌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赞誉,他的诗主要以缠绵悱恻的语调描绘出一种淳朴动人的气息。

他的诗歌不仅在文句设计上有独到之处,同样令人惊叹的是他的诗歌能够贴切地把表达的深刻感受传达出来,让人们有一种深层次的体会。

唐代诗人岑参诗词赏析

唐代诗人岑参诗词赏析

唐代诗人岑参诗词赏析唐代诗人岑参诗词赏析(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

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

”(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

岑参经典十大诗词赏析

岑参经典十大诗词赏析
2.《赤壁怀古》:描绘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场景,抒发了对英雄事迹的敬佩之情。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描绘冬雪为主题,通过对武判官离别和对故乡的思念来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感。
岑参最著名十首诗: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登润州馆楼寄归费县丞侍御》
代表作:
《白马篇》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被誉为经典名句。
2. 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追思,展现出岑参对古人丰功伟绩的赞叹和敬仰之情。
3. 诗中的意象精细而深刻,语言优美流畅,表达了岑参对人生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
怀古思人
PART FIVE
05.
《渡汉江》情感真挚,历史烈士感人至深。
PART FIVE
《渡汉江》
《渡汉江》
经典十大诗:
1.《登高》:通过登高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 文学表现手法:岑参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文学表现手法,如借代、比喻、联想等,使整个诗意更加深远而内敛。他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也启示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娴熟运用各种手法。
3. 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岑参的诗歌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更体现出了唐代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特色。通过对他的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的内涵和精神风貌。
3.对扬子江地区的文化感悟
岑参在诗中也表达了对扬子江地区文化的感悟。他在诗中用文字描绘出了那种瑰丽的山峦和蔚蓝的天空,表达了他对扬子江地区的文化之美的认同。同时,他的诗作还体现出他对扬子江地区人民的深深情感,它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之一。
描写长江壮丽壮观景象
一、长江壮丽景象描述:
1.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描述长江在青山之间蜿蜒流淌的壮美景象。青山之美和长江之妩媚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岑参—文学鉴赏

岑参—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浅谈中唐时期岑参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朝代:唐诗人: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唐代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诗歌的天堂,所谓“唐诗宋词元曲”要谈到诗歌必然谈到唐代,而谈到唐诗就不能不与唐代的崛起、发展、繁荣与衰落联系在一起。

总之唐朝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岑参作为中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其风格主要倾向于粗狂豪迈,其思想中的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岑参的诗,极具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最擅长七言歌行。

他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说到个人就绝不能不与国家、历史相结合,只有在一个时代大的背景下才能更加的清晰分析出诗人作品中意境、情感基调等蕴含的含义。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唐时期也叫盛唐时期,盛唐诗歌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岑参赏析诗歌赏析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

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两度出塞,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歌颂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背景: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大意: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赏析: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意思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鉴赏
—浅谈中唐时期岑参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朝代:唐诗人: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唐代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诗歌的天堂,所谓“唐诗宋词元曲”要谈到诗歌必然谈到唐代,而谈到唐诗就不能不与唐代的崛起、发展、繁荣与衰落联系在一起。

总之唐朝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岑参作为中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其风格主要倾向于粗狂豪迈,其思想中的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岑参的诗,极具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最擅长七言歌行。

他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说到个人就绝不能不与国家、历史相结合,只有在一个时代大的背景下才能更加的清晰分析出诗人作品中意境、情感基调等蕴含的含义。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唐时期也叫盛唐时期,盛唐诗歌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

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

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

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
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

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

据《史记。

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

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

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

果因倒臵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

“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

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

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

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

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

岑参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将是拥旄称之为“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

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
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

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

”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

殊不知下面四句中,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

“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

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

“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

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

“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

岑参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

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

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

”(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

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
称为“亚相”。

“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

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

“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

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

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

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

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无疑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

我们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

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

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

“战场白骨缠草根”,白骨缠草、尸横遍野的战场,令人胆战心惊。

但这就是战争!诗人对此没有丝毫的怯懦之态,不作凄苦之语,确是战场送别之作的本色。

诗中,岑参极力颂扬了封常清率师西征,“报主静边尘”的巨大勋绩,认为他的战功胜过了古人,应该彪炳青史,流芳百世。

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是说胡人已兵临城下,轮台告急了,而是说,只要汉唐军在轮台城头把战斗的号角吹响,在轮台北边的敌人早就命定要灭亡。

说明胜利已经在望了。

接着叙述了出师的经过:从羽书告急,到大军开拔,表明这次战争是叛军挑起的,唐军是正义之师。

所以下面紧接着浓墨重笔写出了西征将士气冲霄汉的勇武精神和顶风冒寒的战斗意志。

最后以对封常清的祝愿作结,既歌颂了他立功边塞的报国贞忠,也赞扬了这次平叛战争的必胜。

全诗以激越雄浑的笔调,生动地描写出戎边将士慷慨赴敌、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

在写作手法上,充满着独特的边塞气息和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情调激越,风格豪放。

通过具体分析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我对诗歌鉴赏的能力跟进了一步,对诗歌的的赏析不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从各个方面深入地分析才能更客观的评价。

同时见微知著对诗歌的了解更进一步加深。

11中教二班
韩章鹏
2011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