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对杜诗用典的接受

合集下载

苏东坡崇拜杜甫的诗句

苏东坡崇拜杜甫的诗句

苏东坡崇拜杜甫的诗句
摘要:
1.引言:苏东坡对杜甫诗的崇拜
2.杜甫诗歌的特点
3.苏东坡对杜甫诗歌的借鉴和发扬
4.结论:苏东坡与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正文: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苏东坡是一个璀璨的明星。

他才华横溢,诗、词、散文样样精通,然而在他的心中,有一位诗人是无法超越的,那就是杜甫。

苏东坡对杜甫的诗句崇拜有加,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文学世界。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主题丰富,既有咏史抒怀,又有山水田园;形式多样,既有五言古诗,又有七言律诗。

杜甫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苏东坡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借鉴。

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巧妙地融入了杜甫的诗歌风格。

例如,苏东坡的五言古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其意境和表达手法都有杜甫诗歌的影子。

在这首诗中,苏东坡通过对自己梦境的描绘,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这与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表达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苏东坡还对杜甫的七言律诗进行了发扬。

他在自己的七言律诗中,借鉴了杜甫的严谨结构、对仗工整和语言锤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蝶恋花·春景》一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其中既有杜甫诗歌的影子,又有苏东坡自己的创新。

总的来说,苏东坡对杜甫诗歌的崇拜,既体现在他对杜甫诗歌的深入研究,也表现在他在创作中借鉴和发扬杜甫的诗歌风格。

正是因为苏东坡对杜甫诗歌的敬仰和传承,才使得杜甫的诗歌在后世得以发扬光大,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论杜诗的用典艺术_韩成武

论杜诗的用典艺术_韩成武

语言文学研究论杜诗的用典艺术u 韩成武,贺 严(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摘 要:江西诗派以及后世一些学者诗人把杜诗曲解为学问诗,是迫于政治压力而为诗歌寻找的一种出路。

杜诗的灵魂是干预社会现实,其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写现实感受。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杜甫在用典艺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主要是:1.使用熟典,以豁人耳目;2.活用典故,以方便抒情;3.不露痕迹,以增加韵味。

关键词:杜甫;用典;杜诗艺术On the Skills of Using Literary Quotations in Du Fu .s PoetryHAN Cheng -wu,HE Yan(College of Hum anities,H 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Abstract:U nder the str ess of polit ics,the Jiangx i Po ets .Club and some scholars and other poets misinterpreted Du Fu .s poetry as t he learning poetr y so as to find a new w ay for creating poems.T he soul o f Du Fu .s poetry is his deep concern w ith social reality.T o better describe how he feels about real life,Du Fu uses literary quotations in his poems and studies successfully the skills of using quotations including using those familiar to the masses.Key words:Du Fu .,using literar y quotations,t he study on the art of Du Fu .s poetry中图分类号:I 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2)03-0058-07一、杜诗/无一字无来处0说之心理解析自从宋人黄庭坚提出杜诗/无一字无来处0之后,杜诗被看成了一部学问诗。

苏轼对杜诗的接受

苏轼对杜诗的接受

《 哨遍》 ( 睡起画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 4条 , 《 临江仙》 ( 樽酒何人怀
基 金项 目 : 本 文为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 唐 宋词 传播 接受 史 ” ( 编号 1 1 B Z W0 4 0) 和江 苏 省社科 基金 项 目“ 唐 宋 词 传 播 史 研 究 ”( 编 号 1 0 Z WB 0 0 3 ) 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 南宋傅斡《 注坡词》 、 何士信《 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馀》 在注解东坡词 时均频繁 引用杜诗 , 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引发两个维度的思考。其一, 南宋人对杜诗 的“ 接 受热” ; 其二, 苏轼本人对杜诗 的 接受。诗学批评上 , 苏轼推崇杜诗的诗史地位 , 品评杜诗 的艺术手法; 诗歌创作上 , 苏轼用杜诗成句、 用杜诗 字面 、 用 杜诗语 意 、 学杜诗 手 法 ; 词体 创作 上 , 苏轼 集杜诗 句 、 用杜诗 成句 、 用杜 诗 字面 、 用 杜诗语 意 、 学杜诗 手
均 引 3次 。
英草堂诗馀》 在注解东坡词 时频繁 引用 杜诗 , 这一 鲜 明 的时代 特征值 得我 们关 注和 思考 。 据李剑亮《 宋词诠释学论稿》 , 傅斡《 注坡词》 中
注文共 计有 9 3 2条 H j ( 蹦", 据 笔者 手工 翻 检统 计 , 傅
斡《 注 坡 词 》中 有 9 1条 注 文 引 用 杜 诗 , 占 到 将 近
作者简介 : 陈斌 ( 1 9 8 8 一 ) , 男, 江苏苏州人 , 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唐宋词及其传播与接受。

中“ 偏重 杜诗 ” 的时代特 征 , 可 以引 发 的两 个 维 度 的 思考 。其 一 是南宋 人 对杜 诗 的 “ 接受热” , 其 二 是 苏

苏东坡崇拜杜甫的诗句

苏东坡崇拜杜甫的诗句

苏东坡崇拜杜甫的诗句摘要:1.引言:介绍苏东坡与杜甫的文学地位2.苏东坡对杜甫诗句的崇拜3.杜甫诗句的艺术特点4.苏东坡对杜甫诗句的传承与发展5.结语:苏东坡与杜甫诗句的相互影响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杜甫和苏东坡都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学巨匠。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对后世影响深远。

而苏东坡则是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极高的成就。

尽管苏东坡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但他对杜甫的诗句仍然充满敬意和崇拜。

他认为杜甫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瑰宝。

苏东坡曾评价杜甫的诗句:“熟读杜甫诗,方知诗中味。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他对杜甫诗句的认可和尊崇。

那么,杜甫的诗句具有哪些艺术特点,使得苏东坡如此崇拜呢?首先,杜甫的诗句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他的诗作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其次,杜甫的诗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高度的技巧性,既有豪放磅礴的气势,又有细腻入微的描绘。

这些特点使得杜甫的诗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典范。

苏东坡对杜甫诗句的崇拜并非停留在口头上,他还将杜甫诗句的艺术特点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对杜甫诗句进行了传承和发展。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既有杜甫诗句的豪放磅礴,又有自己独特的婉约柔美。

正是在杜甫诗句的熏陶下,苏东坡才得以在文学上取得卓越成就。

总之,苏东坡对杜甫诗句的崇拜,既体现了他对前辈诗人的尊敬,也反映了杜甫诗句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苏东坡通过学习和传承杜甫诗句的艺术特点,使得自己的文学创作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附录二苏诗对唐代诗人诗作的接受内涵

附录二苏诗对唐代诗人诗作的接受内涵

五首〉
〈次韻秦觀秀才見 「將軍百戰竟不侯」 李白〈贈張相鎬〉
贈,秦與孫莘老、李
公擇甚熟,將入京應
舉〉
〈九日次韻王鞏〉 「鬢霜饒我三千丈」 李白〈秋浦歌〉
〈送劉寺丞赴餘姚〉 「與君對床聽夜雨」 白居易〈招張司業〉
〈過密州次韻趙明 「汝輩何曾堪一笑」 杜甫〈三韻〉
叔、喬禹功〉
〈題文與可墨竹〉 「知音古難合」
〈授經臺〉
「此臺一覽秦川小」 杜甫〈望嶽〉
〈送劉道原歸覲南 「傍人大笑供千場」 李白〈短歌行〉
康〉
〈宿臨安淨土寺〉 「浩歌出門去」
李白〈南陵別兒童入
京〉
〈登常山絕頂廣麗 「嗟我二三子」
韓愈〈山石篇〉
亭〉
〈七月五日二首〉 「白髮不汝放」
杜甫〈九日〉
〈次韻答邦直、子由 「忘懷杯酒逢人共」 白居易〈病游即事〉
病不往,復次前韻〉 戲之耳」
(六)蘇軾詩句與唐人詩句之字位、字詞皆略有不同者
蘇軾詩題
蘇軾詩句
唐人詩題
〈和邵同年戲贈賈收 「此身自斷天休問」 杜甫〈曲江〉
秀才三首〉詩其一
〈李行中秀才醉眠亭 「君且歸休我欲眠」 李白〈山中與幽人獨
三首〉
酌〉
〈作書寄王晉卿,忽 「吹笙帳底煙霏霏」 李賀〈秦宮詞〉
憶前年寒食北城之
〈小飲西湖,懷歐陽 「此歡不可忘」
叔弼兄弟,贈趙景
貺、陳履常〉
〈徐元用使君與其子 「醉臥松下石」
端常邀僕與小兒過同
游東山浮金堂,戲作
此詩〉
〈盧敖洞〉
「還在此山中」
〈將官雷勝得過字代 作〉 〈寒食雨二首〉
「今朝從公獵,稍覺 天宇大」 「也擬哭途窮」
杜甫〈草堂〉 李白〈春陪商州裴使 君遊石娥溪〉 李白〈白毫子歌〉

浅谈苏轼词作的用典

浅谈苏轼词作的用典

浅谈苏轼词作的用典使用典故是历代文人学士所关注的一种语用手段或修辞方法,在许多作品里都会出现,但频繁用典却有“掉书袋”之嫌。

在宋代,诗词用典更是成为文人展示才学的手段之一。

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使诗词在内容上增加了厚度,而且在形式上也带来了变化。

它也成为苏词创作中以诗为词的一个重要表现。

用典又称引事、用事、事义、事类,[1]是诗词常用的表达手段。

典故可以起到借古喻今、托物咏怀、曲笔写意的作用。

罗积勇定义用典是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

[1]而苏词多以三国的历史事件,神仙志怪,唐诗名句,隐扩诗文来入典。

据邹同庆《苏轼词编年校注》所收录的约403首词中,用典的词约达185首,约占所录词作的46%,[2]在江苏省中学语文教材中,共选用了苏轼的四首词作:《浣溪沙》[3]、《水调歌头》[3]、《念奴娇·赤壁怀古》[4]和《江城子·密州出猎》,[5]下面我们来具体阐释和分析苏词的用典问题。

一、教材中苏轼词作典故的分类苏轼用典涉及经史子集的各个方面,与前代的词令用典相比,大大拓展了范围和意境。

而在经史子集中最常见的就是历史人物的入典。

(一)借历史人物,指点江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北宋词坛上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时所作。

通篇运用了三国的典故,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有东吴将领周瑜和美女小乔。

上片重在写景,将焦点聚集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

开篇从滚滚长江着笔,着重描绘了当时的“江山如画。

”随即用“浪淘尽”,把长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形成广阔而悠久的时间空间背景。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片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6]周瑜是指挥赤壁之战的主要人物,据《三国志》载,“时年二十四,吴中捷呼为周郎。

”[7]下片重在抒情,由“遥想”领起五句,将周瑜的年轻有为和风流儒雅刻画的栩栩如生,抒发自己对前贤的追慕之情。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苏轼以文学为批评一一以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为例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苏轼以文学为批评一一以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为例

苏轼以文、学为批评一一以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为例论文关键词:苏轼以文论诗以学论诗杜诗“诗史”批评论文摘要:苏轼以文为诗、以学为诗,自后山、易安以还,学界多有论述.但对其以文论诗,以学论诗的批评方法,却少有涉及.苏轼以文、学为批评,显然是出于他一贯的以文,学为诗的学术思维习惯和学术背景.他的以文,学为批评,集中体现在其对杜诗“诗史”品格批评上.后山、易安以还,对苏轼以文为诗、以学为诗甚至以诗为词的批评、指责甚为严厉。

后山“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之语,易安“句读不葺之诗”(《论词》)之谓,大抵是出于“为词尊体”的目的,其着眼自然在“文体辨正”:张戒“子瞻以议论作诗”(《岁寒堂诗话》卷上)之讥,贺裳“多以文为诗,皆诗之病”(《载酒堂诗话》)之刺,严沧浪“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之说,以及船山“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姜斋诗话》)之讽,却又是出于“为诗尊体”的目的,虽然着眼也还在所谓“文体辨正”。

这两种批评其实都局限在苏轼的诗词创作实践,所谓“本色”、“尊体”等等,未必不是文体辨正,前人就此所论极多;但对苏轼的批评,则多在所谓“崇尚自然”、“道可致不可求”之类。

以文以学为批评也是苏轼文学批评的特色,但却极少有人论及。

其实东坡以文、学为批评,本是于他以文为诗、以学为诗的一贯学术背景,只是表现的型态不尽相同罢了。

即在创作上表现为以文、学为诗(词),在理论上则表现为以文、学为批评。

其实所谓以文、学为批评,并非针对批评对象而言,而只是以为文、为学的标准作为批评的权衡。

换言之,即把对文的要求、对学的要求移用、适用于批评对象,以文、学的标准衡诸批评对象。

在这意义上,这种批评其实还是一种广义的文体辨正式批评。

东坡以文、学为批评,集中表现在他对杜诗“诗史”品格批评上,但与后来宋人集中在“诗史”品格的“分我杯羹”式的分说不同的是,东坡只就作为整体的杜诗“诗史”品格的极端进行批评,诚如他之赞誉文与可画竹是“胸有成竹”,他的杜诗批评,亦是胸有“全杜”,即着重杜诗“诗史”的整体风貌,其中发掘某种品格,加以批评和论述。

试论苏轼对于杜诗的艺术批评与接受

试论苏轼对于杜诗的艺术批评与接受

试论苏轼对于杜诗的艺术批评与接受李新;魏红【摘要】SU Shi, the famous poet, writer in north Song Dynasty, not only canonized DU Fu's poetry trom the artistic crltletsm perspective, and first sparkpluged the theory of Du poet gathered others into his, and which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to later poets. He also studied DU poetry's theme and used some of its meaning in the practice of poetry writing, and validated the thesis of poetics of "Zimeiji inaugurating poetry world". All he did had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DU poetics phylogeny and in the history of art acceptance.%北宋著名诗人、词人苏轼,不仅对于杜涛从艺术批评角度加以推崇,首倡杜诗“集大成”说,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且在其诗词创作实践中,切实对于杜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学习,且大量化用杜诗语典,验证了“子美集开诗世界”的诗学论断,在杜诗学发展史以及杜诗艺术接受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1【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苏轼;杜诗;批评;接受【作者】李新;魏红【作者单位】保定学院中文系,河北保定071002;保定学院中文系,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北宋“元祐”文坛领袖、著名诗人、词人苏轼,十分注重对于前代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对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的作品,从艺术角度做了许多诗学批评,并首倡杜诗“集大成”说;并且,苏轼还在其诗词创作实践中,通过借鉴杜诗表现手法、化用杜诗语典等方式,学习杜诗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研究6NG NG 浅论苏轼对杜诗用典的接受黄桂凤u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08年立项项目/北部湾口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0(项目编号:200805L X396)。

宋代张戒云:/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

0/始于颜光禄0是否为事实尚且不论,但在诗歌中普遍用典到杜甫确实呈现丰富多样的情形。

按仇兆鳌的5杜诗详注6统计,仅是151首七律就用了132个典故。

在宋代诗人中,用典可跟杜甫媲美的要数苏轼。

叶燮说:/苏诗常句中用两三事者,非骋博也,力大故无所不举。

然此皆本于杜。

0可见苏轼用典之多,且受杜诗之影响。

下面细而言之。

一、接受杜诗用典与现实吻合的特色杜甫的5赠韩林张四学士6说:/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0/张公子0之典出自5汉书6。

因为汉成帝出游总与张放一起,张放有才华,封富平侯。

后面用严光之典喻张垍地位高,这种用典既切合姓(张垍),又颂扬其才,与题目用意吻合。

又如5题张氏隐居二首6(其二)说:/杜酒偏劳劝,张犁不外求。

0/杜酒0/张犁0既是用典,又切合宾主的姓,也可谓精当,写出了宾主之间的融洽。

5杜臆6曾评此诗/巧于用事0,言之不虚。

杜诗有时切姓或官位或现实而用典,如5送率府程录事还乡6中说:/程侯晚相遇,与语才杰立0,用当年孔子途遇程子,相见恨晚,与之谈终日的典故来比喻程录事的才华杰出,也是切姓用典。

苏轼在这方面继承了杜甫,如七律5潘推官母李氏挽词6中间两联是: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尝叨孟母邻。

尚有升堂他日约,岂知负土一阡新。

/陶家客0用的是晋代大将陶侃之典。

陶侃年轻时很贫穷,他的朋友范逵来访,其母剪发卖来置办酒菜待客。

范逵知道后大为感动,为陶侃将来走向上流社会大做宣扬。

/孟母邻0用的是孟母为了让儿子孟轲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三迁家的典故。

后一联用后汉张邵的典故,张邵与同学范式告别回故里时,曾经约定日后/过拜尊亲0,后汉的蔡遵曾因太穷,无法请人帮助埋葬其母,就自己/负土起坟0,埋葬母亲。

四个典故都是母爱子,子孝母的主题,与做为潘推官母亲的挽词是非常合适的,既把潘母之贤德写出,赞颂了潘推官之孝顺。

又如,5送郑户曹6连用五个典故,都与徐州相关,也是与现实吻合的例证。

正因为要贴合现实,杜甫与苏轼在用典时都会犯同样错误,就是堆砌一些毫无意义的典故,这大概是苏轼连杜甫用典的失误也一同接受了。

像杜甫的5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6:/长沙才子远,钓濑客星悬0这一句用了两个典故,/长沙0指汉代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之事,比喻贾至还是切合的,贾至确有才华而被贬,命运与贾谊相似。

/钓濑0/客星0用汉代的典故,严光曾耕种富春山中,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他又是光武帝的/客星0。

但严光这些事情与要送别的严武毫无瓜葛,只是切一个姓/严0罢了。

苏轼在5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6中把张生与莺莺,汉成帝与赵飞燕,张苍吃妻妾之乳,白乐天与女妓,彭宣饮酒与女人作乐这些典故堆在一起,简直是一种堆砌,即使是调笑都嫌太罗嗦。

这大概与宋人爱卖弄学识相关吧。

二、接受杜诗用典/融化不隔0的特色清代方东树说:/大家用事,若不知道其用事者,此其妙也。

用事全见瘢痕,视不典而不足于用者虽贤,去大家境界远矣。

0这就是用典而能/融化不隔0,杜甫就是这样的/大家0,用典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0。

比如杜甫的5阁夜6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0,用了祢衡和5汉武故事6说/星辰摇动,东方朔谓民劳之应0的典故。

但这里可以不看典故的注解,也感觉到诗歌苍凉之韵味,正如东方朔言/民劳之应0,如果知道典故的更加增添一种历史沧桑沉痛感,这就是/饮水方知0的境界,这就是/不隔0。

苏轼用典也正是如此。

如他的5和沈立之留别6,整首诗明白如话,哪有用典之痕?但事实上最后一句包含了一个故事:晋代时胡质及其儿子胡威都做州牧,都有清德。

晋武帝接见胡威时问:/清孰与父清?0胡威说:/臣父清恐怕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矣。

0苏轼赞扬沈立之的清德,似乎随手拈来这则故事,但很有深意,用入诗中不露痕迹,手段正如杜甫一样高明。

又如5与子由宿逍遥堂二绝句6: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

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诗歌描写离期将近,人情更何以堪,岁月虽然会催人老,但乡音不改,亲情长存,似乎也没有用典故。

但如果09C HA C H E /2010/2知道其中包含的故事,你就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苏轼此刻复杂的心情。

三、接受杜甫用典故发议论的特色用典故发议论往往比较含蓄,但杜甫的创造性在于用典时巧妙地对今天的人事、世事或国事发议论,使诗歌容量大为增加,讽刺力度加强。

如他的5贫交行6讲述当年鲍叔牙与管仲交往时,管仲贫穷,常欺骗鲍叔牙,但鲍叔牙不以为怪,仍待之如常。

后来还推荐管仲当了齐国之相,齐国因此而成为一方之霸主。

杜甫用此典故是为了发议论,抨击今天人情冷淡,个个趋炎附势。

苏轼也常用典故发议论。

如5次韵答章传道见赠6中/吐面0而勿拭用娄师德之典。

/出胯0用韩信之典,这就是叫人学会忍让。

这似乎是中国/忍0的精神的扩大化,实际上正是苏轼的经验之谈,只有忍让,在北宋党争激烈的现实中才可以生存,这实际上就是抨击人心之险恶,世道之险恶,只有世道沦落了才容不得正直的人。

总的来看,苏轼用典故议论似乎更公开化,更直接,这大概是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的影响,也是苏轼/好骂0诗风的一个体现。

而杜甫毕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所以他的用典故发议论就符合儒家的温柔敦厚,/怨而不悱,哀而不伤0的含蓄美的要求。

四、苏、杜用典差异之表现及其原因苏轼接受杜甫用典的上述特色外,还发展为自己的甚至于宋诗的特色:就是用事广博,远甚于杜甫。

苏轼提倡使用事典、佛语、道书、小说,甚至俚语。

对于各种典故,他都信手拈来,妥帖巧妙,充分显示宋代/以才学为诗0之特点。

杜甫用典很少用小说中的,而苏轼用这种典故却很多。

如5于潜僧绿筠轩6,诗歌说明一个道理:精神生活高于物质享受,但有人想鱼与熊掌兼得,诗人就用/扬州鹤0典故嘲笑他。

/扬州鹤0典故出自5商芸小说6。

故事说有一伙客人各言其志,有说想当扬州刺史的,有说想拥有很多财物的,有想骑鹤升天的。

而有一个人特别贪心,说想/腰缠千万贯,骑鹤下扬州0,想兼上三个人的梦想。

其实这么俗的一个人,如何能升天为仙?诗歌对这种贪婪的人进行了讽刺。

又如5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6之四云:不分清霜入小园,故将诗律变寒暄。

使君欲见蓝关咏,更倩韩郎为染根。

/蓝关咏0与/韩郎0都是有神话色彩的典故。

/韩郎0就是八仙中的韩湘,是韩愈的侄孙,他自说/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0。

韩愈就问他能不能改变自然规律要牡丹花马上开放。

韩湘就聚拢一堆土,用一个盆盖上。

过了一会儿拿起盆,居然有碧色牡丹一朵,叶上还有小字写着:/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0后来韩愈被贬谪到潮州,经过蓝关时想起此两句诗,才明白是神仙之语。

这当然是小说类的东西,而苏轼引入诗中,平添了牡丹之神异色彩。

诸如此类的小说中的典故,杜诗中很少见到。

另外,苏轼还经常用俗典入诗,这与杜甫用典也大不相同。

而且这种俗典一经他的使用还往往化俗为雅,别有韵味。

比如5临安三绝6中5锦溪6中/沐猴冠0和/翁子贤0典出5汉书65史记6,指的是项羽和朱买臣。

项羽攻入咸阳后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0人嘲笑他是/沐猴而冠0。

/沐猴而冠0本是楚州一带的方言。

朱买臣典与此相类。

而/异人出0典故出自郭璞的5杭州歌6,这首歌最后说:/五百年生异姓王0,五代的钱鏐认为从晋代到五代刚好五百年,他正当此运,可以称王。

这些全是民间传说,苏轼用之就是为了突出锦溪/锦绣裹山川0的奇山异水的效果。

用俗典写山水之美,也就达到化俗为雅的效果了。

又如5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6之二说:/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0像/桃符0/屠苏0都是民间俗典,过年家家都除旧迎新,用桃符,元日饮屠苏酒,这些典故在当时无人不晓。

诗人用典正表达了对年去岁来,自己受贬谪之后苍老日促的深刻感受,这是骚客文人所特有的感受。

典故是俗的,写的却是文人的感受,因而俗典也就雅化了。

这些俗典杜甫很少用,可以说是苏轼的一种创新。

造成这种用典的差异,一是时代不同而导致文学审美趣味之不同。

宋代诗歌好议论,苏轼用典也更爱发议论。

二是个性的原因。

杜甫终身于儒家界内,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说已经根深蒂固,不但使得他的议论不会太露骨,而且使他不像苏轼用典也嬉笑怒骂,幽默风趣,把小说中富于神奇色彩的典故也用于其中,把俗典也用于其中,达到一种既博学多才又风趣有味的效果。

这大概就是性格上的差异。

注释:[宋]张戒:5岁寒堂诗话6,丁福保:5历代诗话续编6,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2页。

[清]叶燮:5原诗6,霍松林点校:5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6外编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第49页。

[明]王嗣奭:5杜臆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清]王文诰:5苏轼诗集6,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28第1474页,其他引用苏轼诗出自此书,不再标注。

[清]方东树:5昭昧詹言6,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卷十一第238页。

5西清诗话6,仇兆鳌:5杜诗详注6卷十八,第1562页。

[作者简介]黄桂凤(1971)),女,广西桂平人,文学博士,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0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