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重庆芙蓉湖景区重点地段详细规划
重庆春风与湖项目一期景观概念规划

Sports Courts Area
9 底层康体广场和 乒乓球中心
Ground Floor Fitness Plazas and Table Tennis Areas
2.0
景观总平面
Landscape Masterplan 消防车道及登高面 EVA Track and Landing Areas
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
3.0
景观总平面
Landscape Masterplan 铺装规划设计 Paving Strategy
1
3
1 900x300x30mm 米色砂岩/花岗岩细磨面, 黄金麻花岗岩烧面,30mm厚不锈钢收边
Natural Granite Sandstone, Yellow Medium Sand Blast, with Golden Beige Highlight Pavers,Flamed Finish. 30mm THK.Stainless Steel Trim.
抬高区域 - 水面以上 - 地面以上
Raised Areas
- Above Water
- Above Ground
3.0
照明规划设计
照明规划设计 Lighting Strategy
1.0
项目背景
Project Understanding 概念总平面 Concept Masterplan
2.0
景观总平面
Landscape Masterplan 1:1000
3.0
6
4
9
3
9
2
1
1
9
8
9
7
5
景观总平面
Landscape Masterplan 节点区 Focus Sites
芙蓉古城策划案

芙蓉古城策划案一、项目背景:芙蓉古城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芙蓉区,是岳阳市重点打造的旅游景点。
芙蓉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岳阳市的文化名片之一。
然而,目前芙蓉古城的开发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整体规划和创新思维。
因此,本策划案旨在对芙蓉古城进行全面规划和改进,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二、目标设定:1. 提升芙蓉古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2. 保护和传承芙蓉古城的历史文化,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岳阳的历史。
3. 改善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4. 推动芙蓉古城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
三、主要措施:1.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 进行芙蓉古城的文物修缮和修复工作,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 增设文物展示馆和文化交流中心,向游客介绍芙蓉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 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表演,如传统音乐演出、古代服饰展示等,让游客亲身体验古城的魅力。
2. 改善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 修建更多的停车场,提供方便快捷的停车服务。
- 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引入各类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店,丰富游客的购物体验。
- 建设更多的卫生间和休息区,提供更好的服务设施。
- 培训导游和服务员,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3. 引入科技创新:- 建设智能化导览系统,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获取导览信息,并实时了解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 开发虚拟现实游戏和互动体验装置,增添游客的参与感和乐趣。
4. 加强营销推广:- 制定营销计划,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推广。
- 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吸引媒体和旅行商前来体验和宣传芙蓉古城。
- 与周边旅游景点合作推出联票优惠,增加游客的兴趣和参观欲望。
四、预期效果:1. 芙蓉古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以提升,成为岳阳市市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2. 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得到显著增长,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进展,芙蓉古城的历史和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重庆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风景区性质与规模 (6)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8)第四章总体布局 (8)第五章保护培育规划 (16)第六章核心景区规划 (20)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 (21)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 (24)第九章游览设施规划 (25)第十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31)第十一章植被规划 (32)第十二章道路交通规划 (35)第十三章基础工程规划 (39)第十四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3)第十五章分期发展规划 (44)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5)第十七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47)第十八章防灾规划 (51)第十九章附则 (55)附表一: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游览线路组织一览表 (56)附表二: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居民点调控一览表 (63)附表三:长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64)附表四: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码头规划一览表 (65)附表五:风景区用地一览表 (67)附表六风景区用地分类表 (68)附表七:现状建筑风貌控制一览表 (74)附表八: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评价及规划用地建议说明 (82)附表九: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及投资估算 (8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是重庆市市级风景名胜区,长寿区旅游业发展和三峡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全面发挥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和作用,有效保护风景资源,加强风景区管理的科学性,统筹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8);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0);10、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1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12、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13、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1994);1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2000);15、《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16、《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17、《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8、《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重庆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重庆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21、《长寿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22、《长寿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3、《长寿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03-2020)》。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案例分析基本情况长寿湖是重庆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内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内,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跨长寿区长寿湖镇、临封场镇、双龙镇、云集镇和垫江县兴隆镇.长寿湖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区130千米,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千米.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命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 已纳入“魅力重庆一日游”旅游线路,是休闲娱乐、度假避暑及水上运动的理想去处.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长寿湖水库总容量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调节库容亿立方米.资源及建设条件评价自然条件: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风景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摄氏度.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内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龙溪河全长170千米,流域面积为3348千米,水面积为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长寿区境内为千米,流域面积为580平方千米,河床随着山丘蜿蜒曲折,上游宽阔,下游险峻,多险滩瀑布,平坦处有2-4米的落差.其中长寿湖所在的狮子滩龙溪河段共有30千米,其间有大小石滩落差50余米.社会经济条件:长寿湖风景区经济结构主要以渔业和特色水果生产为主.渔业是传统的主导产业,湖区每年渔业产量约5000吨,年产值达2000万元,在长寿湖农业生产以及在重庆市日常消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年高峰期长寿湖所产鱼数量约占重庆市总消费量的70%.近年来虽有所降低,但仍占重庆市总消费量的45%左右.湖区内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夏橙生产基地,已形成2平方千米生产规模,年产夏橙达到160万吨.随着旅游业异军突起,风景区经济结构发展较大变化,湖区内污染较为严重的网箱养鱼得以控制,渔业生产规模不断下降,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风景区内新兴主导产业,并且超过了渔业生产的收入.空间支撑条件:长寿区是重庆市都市经济圈通往三峡库区的交通枢纽,对外交通条件优越.境内县有公路、水路等主要运输方式.高速公路有渝长、长万、长涪三条,全区公路里程按国、省、县、乡道统计共千米.水路主要指长江,境内流长千米.渝怀铁路将在2005年建成通车.长寿区已基本形成以公路交通为主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框架,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和对外辐射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支撑条件.风景区内水资源丰富,供水便利.风景区内现有三个自来水厂,其中长寿湖镇水厂1个,日产水量100吨,设于镇中心中学旁;狮电总厂自备水厂1个,日产水量100吨,设于狮电总厂引水闸旁边;长寿湖渔场自备水厂1个,日产水量2000吨,设于赵云寨.3个水厂水源均采自于长寿湖.水处理方式均采取沉淀,加药方式.风景区内现有居民用水直接以长寿湖地表水加工后饮用.长寿湖风景区电力资源丰富,不存在电力短缺的问题.风景区内和周边地区共有5个水电站,即长寿湖水电站、上硐水电站、飞龙水电站、六剑滩水电站、平滩水电站.长寿湖电站主要供电线路有狮下线110KV,狮新线110KV,狮云线110KV,狮龙线10KV.上硐电站有供电线路上龙线35KV,上焦线10KV等;长寿湖风景区供电主要由长寿湖电站所出的10KV狮龙线,上硐电厂所出的35KV变电站,飞龙10KV变电站以及狮电总厂长寿湖大坝区内自备的2个变电站供电.规划依据原则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0;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199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2000;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重庆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长寿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长寿区旅游发展规划2002-2020;长寿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长寿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03-2020;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重庆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原则优先保护风景区自然山水、生态和景观敏感地区及历史文化传统地区,维护和强化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以及区域原有物种多样性.2、区域协调、科学发展原则解决风景区人与资源以及资源各要素之间配置的空间关系与时间进度.协调各景区及村镇面临的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矛盾,促进旅游业与农业、渔业等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形成环境互补、产业互动的共同发展格局.3、合理利用、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城乡用地和空间布局充分挖掘和利用风景区生态景观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和土地空间资源,合理开发景区景点游览项目.4、弹性递进、永续利用原则坚持以人和自然和谐为风景区发展主线,通过合理分期、科技和体制创新以弹性递进的方式发展经济,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总体布局采用“一心三组团”空间布局结构.1、“一心”:长寿湖主体水域形成的水上娱乐动感景区是风景区核心,是未来发展建设重点.可进行赛龙舟、游艇竞技、水上休闲中心、水中观山等多种水上游赏项目开发和建设.2、“三组团”:指田园风光景区、林地生态景区和狮子滩人文景观区,根据各自景观资源特色组织开发休闲养生、野外生存、山寨篝火、岛上湖浴、森林浴、农家乐等游赏项目.水上动感娱乐景区规划总体思路:以水上游赏、体验和娱乐项目为主、沿岸景点观光为辅的核心景区;景区内25度以上的耕地退耕建设风景林,改善植被结构,营造多层次森林群落.长寿湖水上活动区域必须在水源取水点保护区以外.以水上游赏、体验和娱乐项目为主、沿岸景点观光为辅的核心景观区;并充分.田园风光景区规划总体思路:规范和引导农家乐,恢复田园风光景观资源,合理组织水上路线,严格限制游赏项目内容和强度.大河流域水面相对小河流域较宽,由于沿岸自然植被和山体景观较好,适宜开发建设为水上漫游区域,合理组织水上路线.严格限制游赏项目的内容和强度,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和破坏.加强田园风光部分的景观资源恢复,保持游赏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林地生态景区规划总体思路:活动量和游赏项目的安置必须考虑对水源的保护.该区域的陆上部分作为衔接其他景区的交通过渡区.对原生森林加强保护,在边缘地段组织设置野外宿营、户外狩猎娱乐项目.森林内只适量规划必要的步行游览路线,严格禁止车辆和过多游人进入,避免人为破坏.狮子滩人文景观区规划总体思路:利用已有长寿湖镇基础设施,合理开发各类景观资源,将其建设成为长寿湖风景区人文景观中心和旅游综合服务基地.由于陆路和水路交通便捷,与其他景区衔接紧密,可重点开发周末及一日游旅游路线,分期、分片滚动开发.不断实现旅游业与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增加旅游业开发的资金来源.以丰富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在保留必要的生态通廊基础上,别墅式建筑分散于其间,形成优雅闲适,开朗明快的狮子滩人文景观区.环境容量及游客规模旅游规模与环境容量的关系,其本质是旅游的发展对风景区的需求与风景区本身的承受能力的关系.当旅游规模小于环境容量时,说明风景资源开发不全,尚有发展余地,这时供大于求,有利于风景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维护;当游人量基本接近环境容量时,风景区趋于饱和,此时,应停止开发,使风景区处于平衡状态;当游人量超过环境容量时,说明风景区已处于超容量开发状态,这时,求过于供,风景区的风景资源及设施将受到破坏,应限制游人量的发展或进一步开辟新景区、新景点、新设施,才能满足需求.1、面积容量法面积容量法与风景资源类型、风景资源界面的大小、风景资源内涵以及地形地貌相关.范围越大、风景资源内涵越丰富、地形地貌越有利于开发,则风景容量越大,反之就越小.风景容量是一个风景区所能达到的最大的环境容量,是不可变的,可以用技术参数来估算.该方法适用于地势较平坦的前区即综合配套区及河滩地带.计算公式:C = A/aC—游览区合理环境容量 A—景区可游面积,除去湿地和周边保护地a—每人适当游览面积可游面积公顷=总面积公顷×可游比例30%环境容量人=可游面积公顷×人均适当游览面积平方米/人2、游线容量法游线容量法与风景区的道路性质、长度、宽度有关.该方法适合于地势较陡、成线性布局的景点.计算公式:N = H/AN—合理容量 H—游线长度 A—人均游线面积线路推算法中区域游人容量取人均单位规模指数5—10平方米/人.3、生态容量法生态容量法是规划人员在合理地考虑保护风景资源的情况下,用生态压力指标,制定出的容量.生态容量法的估算受景区本身的地域环境、风景资源内涵,生态指标、规划管理部门对保护景区的要求等因素的影响.生态压力表示景区在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所允许的最高游人量.规划中取生态压力指标为—人/公顷.计算公式:O = S × dO—生态容量 S—景区可直接游览面积 d—生态压力指标景区可直接游览面积=景区的总面积× 50%—70%4卡口容量法卡口容量法的估算,是在风景区规划完成,游览方式和游路组织确定后进行的.卡口容量法受风景区的地形地貌,游览方式、游览组织、交通运输工具等的影响,单位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风景区人口规模为常住人口、职工人数和游人人数之和.如职工人数计入常住人口,则长寿湖风景取总人口为万人;如职工人数不计入常住人口,则风景区总人口为万人.景点及游线设计根据长寿湖区现有的景观资源,保留和发展有特色的景点,并利用交通及基础设施进行组织,形成“点点相连,疏密有序”的景点分布格局.根据长寿湖旅游客源的市场调查研究,目前核心客源主要来自重庆市及周边区县周末休闲度假为主,居民旅游与目的地之间也以直达型为主,都在一个组团或一个单元内获得最佳的旅游体验.未来规划部分主流客源为来自西南片区及全国的游客,根据近期与远期目标,在风景区内设定不同时段的旅游路线,包括一日游、二日游及多日游.对短期旅游路线,可以通过本地旅行社积极宣传加以引导;多日游路线需通过媒体宣传和品牌塑造等信息进行传播.并通过近期和远期的建设,使旅游线路逐渐成熟.1、旅游路线的培植形成特色鲜明的以重庆市为客源中心的旅游线路①重庆主城区—长寿区城市峡谷—东林寺—长寿湖包括长寿湖—重庆主城区周末休闲度假旅游路线;②重庆市—长寿长寿湖—涪陵—武隆—丰都—重庆市;③重庆市—长寿长寿湖—涪陵—武隆—南川—万盛—綦江—重庆市;④重庆市—长寿长寿湖—涪陵—武隆—彭水—酉阳—贵州乌江旅游线.2、风景区内旅游路线的安排沿途景物景观—坝上风光—六角亭—周恩来视察长寿雕像群—恐龙化石—观跳石瀑布沿途景物景观—万寿场—心印岛—心悦岛—同心岛沿途景物景观—坝上风光—安顺岛—人头山—壶梁、瀛洲、方丈、蓬莱岛、上观湖—同心岛攀岩沿途景物景观—回龙场—罗山岛运动休闲公园—三台堡—团山堡—大坪岛植物景观规划根据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地域特点及现有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使景区的植被形成水域涵养林系统、城镇景观林系统、自然生态林系统、人工恢复景观林系统、田园生态林系统等五个分区.1、水源涵养林系统指为保护库岸生态环境稳定、沿长寿湖水陆交错带而培育的植物群落,包括一部分水生植物.具体分布在长寿湖大小河流域、北部群岛区湖滨地段800-2000米宽不等的地区.同时,结合湖滨景点景观设计需求,在林缘增加色叶及观果景观植物,如红枫、盐肤木、乌桕、银杏、桃树等,以提高水源涵养林的观赏效果,丰富季相变化,形成湖滨亮丽的风景线.水源涵养林系统总面积平方千米.植被主要以色叶乔灌景观林、水生植被景观林、湿地植被景观丛的形式配置.2、城镇景观林系统指以长寿湖镇、邻封镇城镇绿化体系为主,与景区相协调,能反映当地植物文化特色的城镇景观林系统.丰富镇区街景景观,以花灌木为基调树种,使镇区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景、冬有绿的景观;根据旅游开发及娱乐、休闲的需要,营造自然草地,适当种植乔、灌木,形成开敞的绿色空间.应避免进行破坏性的建设,以保证整个植被系统的稳定与完整.考虑到原有植被较为单调,缺乏色相和季相变化,可适当作林相改造,丰富植被景观,对局部地段进行植被改造,以满足一定的景观要求.城镇景观林系统总面积约平方千米.植被以观赏花灌木景观林、疏林乔灌缀花景观林的形式配置.3、自然生态林系统指依托原有较好植被区域而形成的自然生态林,主要位于景区东岸丘陵山地的中上部,是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植被的核心部分.该区域主要以保护原有地带性植被结构为主,对于局部地区的单一林相进行改造,体现景区植被的地域性特色.植被以针阔混交景观林、观果乔灌景观林、常绿乔灌景观林、观赏竹类景观林的形式配置.自然生态林系统总面积平方千米.4、田园生态林系统指依托现状较好果林、农田等农用地而形成的农林植被群落,具体分布在景区东岸和西岸的果林、农田.果树主要品种有夏橙、血橙、柚、桃、李等,形成参与、观光、游赏相结合的自助式开放果园.增加技术含量,发展具有现代高新技术和优质品种的风景经济林.结合农业高科技形成展现古今田园风貌特色的区域.田园生态林系统总面积平方千米.5、人工恢复景观林系统指位于回龙场、龙河场、乐温场等城镇和大型村庄以及景区边缘地带,由于村民垦殖等原因,植被破坏相对比较严重而需要植被补种的区域.该区域着重于地表植被的恢复,停止一切开山采石、取土活动,实现生态系统的重建.针对废弃场的不同地形类型如平地型、斜坡型、台地形、绝壁型采取不同的绿化恢复手段,同时结合植被的景观改造,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植物景观.人工恢复景观林系统总面积平方千米.植被主要以观赏乔灌景观林、疏林乔灌缀花景观林的形式配置.结合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乡土树种及植被分区情况,选用以下适合风景区生长的树种.1、水源涵养林系统:水杉、池杉、合欢、广玉兰、枫杨、雪柳、黄连木、乌桕、及荷花、芦苇、菱莆等水生植物.2、城镇景观林系统:香樟、刺槐、合欢、广玉兰、紫穗槐、臭椿、合欢、大叶黄杨、雀舌黄杨、小叶女贞、石楠、海桐和各类绣线菊、小檗、夹竹桃、紫薇、杜鹃、云南黄素馨、迎春、金钟、野蔷薇、爬山虎、常春藤、扶芳藤、络石、凌霄、石蒜、石竹、红花酢浆草、萱草、二月兰、常夏石竹、紫露草、金鸡菊、刚竹、淡竹、紫竹、孝顺竹、结缕草、马尼拉、假俭草等树种.3、自然生态林系统:马尾松、国外松、杉木、侧柏、榆树、青冈栎、梅花、云南黄素馨、迎春、金钟、野蔷薇、毛竹、刚竹、淡竹、狗牙根、假俭草等树种.4、田园生态林系统:马尾松、侧柏、国外松、银杏、臭椿、合欢、海棠、木槿、夹竹桃、南天竹、紫薇、凌霄、石蒜、石竹、红花酢浆草、常夏石竹、紫露草、地肤、白三叶、金鸡菊、马尼拉、假俭草等树种.5、人工恢复景观林系统:杉木、枫杨、榆树、青檀、刺槐、臭椿、合欢、黄连木、野蔷薇、结缕草、狗牙根等树种.保护性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的目的是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识别、评估旅游地灾害并尽可能降低灾害给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提供前提.旅游活动是建立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的,旅游资源的形成、发展和衰败无不与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生态保护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规划原则1、保持和维护风景区内地貌、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维护生态平衡.对生态脆弱地区、沿湖湿地,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坡耕地改造等生态重建工程.2、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动物资源,严格保护其栖息环境,使其在风景区开发过程中能继续生存繁衍.3、协调保护与开发、生产与旅游的关系,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以流域或河流集水区为龙头,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使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改善.4、制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控制和降低人为负荷.处理好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是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依据,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指导意义.保护规划协调措施1、保护长寿湖大河和小河流域源头水地区,重点集水区域建立缓冲区,保护冲沟、槽地以及潜水汇集地区;2、构筑廊道,根据生物习性和联系在长寿湖沿岸构筑生态廊道,尽量维持水循环系统的完整性;3、增加景观异质性;4、引入或恢复栖息地,在环境恢复期望较大、生态环境适宜的区域划定栖息地恢复区,引入保护物种,扩大种群,严禁狩猎.5、建设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环境动态监测监控网络,对风景名胜区的各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跟踪监控.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开发项目和建设行为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执行环境管理保护政策.6、考虑规划的可实施性与管理上的要求.为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在生态敏感度评价形成的分区基础上,适当整合分区边界.如在过窄的区域适当加大进深;剔除大片中度敏感区内存在的面积极小的极度敏感区,统一划归中度敏感区;或反之剔除分区内小面积低等级敏感区统一划归为高等级敏感区,以加强保护力度,提高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总结长寿湖风景区环境优美,是人们亲近自然的主要场所,合理的总体规划会促进风景区的良性发展,通过本规划,可以了解到风景区规划的主要目的与基本原则.风景区规划的主要目的:1.保护景区的生态安全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多手段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风景区规划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促进景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保护人类健康,提供人类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景区内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合理利用,提高经济价值;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2.形成生态旅游环境,打造旅游吸引力环境景观是风景区的重要旅游资源,好的环境景观赏心悦目,使人有回归大自然的感受.基于良好的生态景观,旅游景区才会有吸引力.一旦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必然影响到景区的景观品质,旅游吸引力也会下降.3.避免盲目建设,减少景区经营成本景区对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进行预估,合理投资建设服务设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既可以合理利用景区资源,又不会对景区造成破坏.风景区规划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规划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既要考虑景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要考虑景区内外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把生态化的要求贯穿于景区各项规划之中.2.协调共生原则生态规划面对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多元化和组成的多样性特点.子系统之间及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直接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景区生态规划坚持共生就是要使各个子系统合作共存,互惠互利,提高资源利用率;协调指保持系统内部各组分、各层次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有序和相对平衡.3.高效和谐原则规划是要建设一个高效和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生态规划要遵守自然、经济、社会三要素原则,以自然环境为规划基础,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人类社会对生态的需求为出发点.。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沙坪坝区滨江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功能规模及布局 (2)第三章土地利用控制 (3)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第五章城市交通规划 (4)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4)第七章城市设计导则 (7)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8)第九章防灾减灾规划 (9)第十章附则 (9)附表一土地利用汇总表 (10)附表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1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强化对城市空间资源的管理,优化和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使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沙坪坝区滨江地带双碑-井口段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序进行,特编制《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沙坪坝区滨江地带双碑-井口段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重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重庆市规划标准与准则(重庆市城乡规划导则)》、《重庆市加油(气)站布点规划(2005-2020)》、《重庆市都市区邮政设施专项规划(2008-2020)》、《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重庆市双碑组团A、B、C、D、E、F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市沙坪坝组团A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对《重庆市统筹城乡规划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纲要)》意见的函》(建规函[2008]261号)、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条规划范围为:东至嘉陵江,西以遂渝铁路为界,南起磁器口古镇,北至规划井口水厂。
第四条在规划范围内开展的与城市规划有关的设计、管理及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文本中第十、十二条、十三条、十五条、十六条、三十九至四十五条及分图图则中确定的土地用途、容积率、公共绿地面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为强制性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韶关芙蓉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

1
图 0-1:芙蓉新区范围图
2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战略意义
一、基础和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芙蓉新区位于“广东北大门”韶关市的核心位 置、珠三角 1 小时交通圈范围内,是粤港澳辐射我国内陆腹地的 “黄金通道”。
土地开发潜力巨大。新区范围适宜建设用地约 200 平方公里, 开发强度低,土地资源存量大,低丘缓坡地多,是韶关市适合集中 开发的地区。
二、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一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同步发展,为韶关规划建设芙蓉新区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二 是国家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芙蓉新 区探索具有韶关特色的转型发展和振兴发展道路提供了行动指引和 政策保障。三是广东省将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作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 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以新区建设带动发展,赋予了芙 蓉新区新的使命和任务。四是韶关打造粤北地区中心城市,进一步 巩固和加强粤北出省门户地位,促进与珠三角更紧密的联系,推进 粤湘赣边界地区的合作发展,为芙蓉新区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挑战
三、重大意义 加快建设芙蓉新区,是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 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落实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以生态文 明引领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打造粤北 地区中心城市,提升综合竞争力,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 加强粤北出省门户建设,深化与内陆腹地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引导 发展要素向新城、新园区集聚,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形成产城 融合的新格局。
(五)坚持文化提升。传承岭南历史文化,保护和挖掘地方文 化资源,塑造特色鲜明、地域文化浓郁的城市形象。加强公共文化 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文化提升促进产业发展,实 现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芙蓉古城策划案

芙蓉古城策划案一、项目背景芙蓉古城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古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个针对芙蓉古城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策划案,旨在保护和展示古城独特的历史风貌,同时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项目目标1. 保护文化遗产: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确保芙蓉古城的历史建筑、文物和文化景观得到有效保护,防止破坏和盗窃。
2. 提升旅游体验:改善古城的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游客服务,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
3. 促进文化交流: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加强与其他文化名城的交流,推动文化的融合发展。
4. 实现经济增长: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策划方案1. 文化遗产保护:a. 制定完善的古城保护规划,明确重点保护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加强修缮和保护工作。
b. 建立古城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古城遗产的保护监管和文物修复工作。
c. 严禁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加强对盗窃文物的打击力度,提高保护意识和法制教育。
2. 旅游体验提升:a. 更新旅游设施和交通设备,改善古城内的道路、照明和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
b. 增加旅游服务设施,如游客中心、导览服务和餐饮住宿等,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c. 定期举办古城文化展览和表演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参观和体验古城的魅力。
3. 文化交流促进:a. 与其他文化名城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文化展览和演出等。
b. 建立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扩大文化交流的影响力。
c. 培养本地文化从业人员,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专业水平。
4. 经济增长实现:a. 开展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丰富古城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增加游客的消费需求。
b. 配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古城特色产品,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c. 引导古城周边的农民参与农村旅游,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湘西芙蓉古镇规划方案

湘西芙蓉古镇规划方案概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芙蓉古镇位于湘西山区南部,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城镇芙蓉村的管辖范围。
芙蓉古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其风景秀美、生态环保、民俗独特等特色旅游资源,被誉为“湘西明珠”。
为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芙蓉古镇的旅游资源,制定本规划方案,以规范和引导芙蓉古镇的发展。
规划目标本规划的根本目标是在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促进芙蓉古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在加强保护芙蓉古镇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同时,提高芙蓉古镇的旅游品质;2.改造和建设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3.利用芙蓉古镇的优势地位和旅游资源,推动芙蓉古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原则1.科学规划,注重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保护;2.客观合理,注重可行性和实用性;3.整体规划,注重连通性和可持续性;4.市场为导向,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规划内容文化旅游区芙蓉古镇因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湘西明珠”,规划之初就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旅游优势。
计划建设以下文化旅游区:1.古镇历史区:恢复和保护芙蓉古镇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区域性的文化景观。
2.民俗文化区:以土家风情和民俗活动为特色,构建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
3.湿地公园:构建具有“芙蓉水乡”特色的湿地公园,包含观鸟平台和体验式游览项目。
生态游憩区芙蓉古镇自然资源丰富,建设生态游憩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手段。
计划建设以下生态游憩区:1.青山翠谷:以芙蓉古镇周边森林公园的自然环境为基础,规划空中索道、云海漫步、森林采摘、温泉浸泡等周边游项目。
2.湖滨湿地:围绕芙蓉湖打造生态休闲区,规划划船、垂钓、游泳等水上项目。
3.果园采摘区:以芙蓉古镇及周边果园为基础,开展赏花、采果、品茶等旅游项目。
酒店及配套设施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芙蓉古镇的住宿及配套设施也需要进行规划和建设。
计划建设以下酒店及配套设施:1.四星级酒店:规划建设一家具有土家特色、包含客房、餐厅、商务中心等功能的四星级酒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芙蓉湖景区重点地段详细规划曹珂李慧生王继旭(综合二部)1 项目概况及用地条件分析芙蓉湖景区位于重庆芙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北部,是芙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见封4图F-1、F-2)。
该景区以芙蓉湖水域为中心,由北侧的郭家堡半岛,西侧的梅家沟岛屿群与东南侧的黄泥堡坡岸围合而成的一块三角形区域,是整个芙蓉江风景区中景观空间最开敞的区域。
总规划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岛屿和丘陵山地面积约170 公顷,水域面积约130公顷。
规划区温湿适宜,植被繁茂,林相丰富。
林中浓荫蔽日、坡上梯田壮美、田间飞鸟凌掠、水岸蛐虫低鸣;近水处山地地势不高,坡度相对平缓,远处则山峰耸立、层峦叠嶂。
规划区内水陆相依处,山林镜湖交相掩映、飞鸟凌波,极具景观层次和“水墨山水”的梦幻画境。
芙蓉湖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可游、可居、可养等优势条件。
从整个芙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景点分布及等级来看,芙蓉湖处在风景区核心区边缘,内部无重要景点。
芙蓉湖区交通便利、地势平缓,现状多为点状分布的小块孤地,可规划作为旅游设施用地。
总体规划定位芙蓉湖景区内以开展水上活动中心为主,可以构成水上运动、休闲观光、旅游接待、餐饮服务相结合的旅游设施系统。
本次规划通过对区内的高程、坡度、坡向等地质分析;动植物分布的生物分析;现状用地性质及区域交通便利度的现状分析等多个生态因子进行加权叠加,获得了区域内高低分异的生态敏感度,并由此将景区由北向南划分为三个地段(图1、图2)。
湖区西岸南段地势平缓,与新规划的石桥镇一路之隔,适合成片开发;中段水岸曲折多变,岛屿众多,图1 高程、坡度、坡向GIS叠加分析图图2 景区开发地段划分31林木茂盛,适合点线式开发;北段用地较少,但水面较为规整且狭长,适合水上运动项目的开发。
2 开发思路(1)陆上开发思路根据前期用地条件分析,并结合石桥新镇与规划区的区位关系。
本次规划以点、线、面结构形式,完善规划区内旅游接待及服务体系。
其中,南段用地地势平坦、交通条件便利,且靠近石桥镇。
本次规划以“面”的方式,在该区域开发以苗寨为特色的移民新村,为当地移民提供主要旅游就业及经济来源,并解决芙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移民安置问题。
中、北段用地起伏较大、自然动植物分布广泛。
本次规划以“点”、“线”的方式进行开发。
在该区域选择地质条件良好、地势相对平坦、视野开阔、现状已分布少量建筑的区域建设综合接待中心、民俗风情旅游街以及滨水旅游服务带(见封4图F-3)。
(2)水上开发思路结合不同的水域空间特点,本次规划运用三种水上开发思路,对用地内水域空间内的景观及开展活动进行组织。
用地南段为上游水系的冲积扇平原,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本次规划在该区域内营造水梯田景观,种植湿生植物,形成水上绿色观光区。
用地中段水岸线曲折迂回、岛体形式凹凸多变,空间层次分明。
规划利用蜿蜒曲折的水湾,开展划船、垂钓以及营造人工沙滩等,突出嬉水、游水和玩水为特点的水上游憩区。
用地北段水域平直通畅,呈“U”字型。
规划利用狭长而规整的水道,开展水上赛艇、龙舟赛等水上竞技活动项目,形成水上运动区。
(3)消落带处理对于由江口电站建设而引起的滨水消落带,本次规划采取三种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在用地南段地势平缓、水深较浅的地带,规划种植水生景观植物;在用地中段水湾较多区,拟选择部分水湾,对其进行围堰,使其成为自然小湖泊,内部可开展水上活动;在用地中段和北段地势陡峭地带,种植麦冬、扁穗牛鞭草等适应消落带生境特征的耐干旱、耐水淹的水陆两栖植物,以形成四季常青的滨水景观。
3 详细规划依据石桥地段的地质条件、资源分布、空间形态特点及现状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将规划区陆地部分由北向南依次分为四个功能区:水上娱乐区、综合接待区、风情游憩区和移民安置区(见封4图F-4)。
(1)水上娱乐区水上娱乐区位于石桥地段的北侧,以狭长水湾及其周边环境为主要开发载体,规划面积约为80公顷,其中建设用地4公顷,控制用地为76公顷。
片区功能定位为在此体验欢快浪漫的水上活动、尝试现代时尚的娱乐方式。
(a)入口接待区位于规划区域东北角狭长水湾的南部,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设有游客接待中心、话亭、车站、服务部、快餐、茶座、景区管理用房以及游艇码头等,既是游人进入石桥水上风情休闲区的第一个形象标示地,同时也是水上娱乐区内较大的交通中转站,以服务于该区域的水上活动。
(b)水上娱乐区水上娱乐区位于水岸线较为规整的水湾内,以开展水上游览观光和水上拓展项目为主。
另外结合两岸较为陡峭的地势,可开展水上漂游、游船观光、水上飘伞、水岸攀岩等恬静、浪漫,较为舒缓的水上休闲活动。
随着芙蓉湖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原位于三河口水域的市域龙舟赛活动将改在水上娱乐区进行。
(c)水街茶肆3233水街茶肆位于水湾北岸,总用地面积约为1.5公顷,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
设置茶座,面向水上活动区,起到服务和休息的功能,同时创造品茗的环境,表演和传播茶艺。
风格采地水上人家的形式,建临水、亲水的木质平台,搭设遮阳伞或竹草亭、屋,放置木桌椅、烧烤台,游人可边观湖景,边品名茶,其乐无穷。
(2)综合接待区综合接待区位于景区中北部,视野极为开阔的小水湾内,占地面积约15公顷,其中建设用地2.5公顷,控制用地12.5公顷。
片区功能定位于在此建设舒适的休憩环境,以开展合理的服务项目,并设置完备的服务设施。
整体建筑风格挖掘传统渝东南民居建筑风格特色及符号,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山体地势及周边环境的关系,力求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融合(见封4图F-5)。
(a )综合接待中心综合接待中心位于该区域中心。
主体建筑主要由两个体量构成。
其中,依附于山体、呈退台式的扇形较大体块是接待中心的主体建筑,内部主要提供旅游接待、会议、商务服务、餐饮、歌舞、美容 、洗浴、康体健身、水上运动俱乐部等各项综合服务内容;分别向四个方向展开的仿古吊脚建筑是接待中心的客房部分,展开的四翼使每间客房均具有极好的视觉景观。
身处其中,既可体验传统的建筑风格,又能充分感受芙蓉湖的自然美景(图3)。
(b )水上游赏区该区是配合综合接待中心设置的亲水游憩区,以开展小规模的水上活动为主,突出嬉水、游水和玩水。
北侧的水湾被架于其上的景观长桥划分为两个水域,水湾外部与石桥水域衔接的开敞水面上设置固定的区域围栏并安排水上救生人员,提供碰碰船、脚踏船、航模赛等其它水上娱乐项目;水湾内部较为静谧的滨水地带设置垂钓、观鱼、品茗等活动。
(3)风情游憩区风情游憩区位于石桥地段的中心位置,主要依托区内最大的半岛进行旅游项目开发,这里是整个区域内自然植被和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具有壮观的水上森林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水鸟在这里栖息,具有草长莺飞的天然野趣。
规划面积约为105公顷,其中建设用地6公顷,控制用地为99公顷。
片区功能定位于领略民俗风情,感受地方文化,并可开展户外休闲运动的营地(见封4图F-6、图4)。
(a )入口接待区入口接待区靠近环湖道路,依托路边现有百年古树,打造具有民俗特色和自然风貌的景区入口区域,是规划区的形象标识地之一。
接待区由以古树为中心的入口接待广场、服务厅、车站、快餐店等组成。
游人在此可与对岸石桥镇隔湖相望,并可沿规划主要车行道深入芙蓉湖景区的最大岛屿,体验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该区域是景区主要的入口地段。
(b)民俗风情街民俗风情街位于规划区域内最大的半岛山坳内,依托岛上原有的几户人家,对其建筑进行改造,另外新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建筑,以服务旅游业为主,形成民俗文化村。
街区以武隆地域风情为文化载体,以特色农家小院为物质载体,建设传统手工作坊、特色农家宴、特色旅游商贸街,同时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推出带有特色地方文化符号,如竹编、竹雕等旅游纪念品,向游客展示巴渝文化的深厚内涵。
(c)石桥水森林石桥水森林是整个规划区内面积最大、植物长势最好的天然半岛水上森林,浓密的树林遮天蔽日,远远望去犹如湖面上的一把绿色大伞,景色秀美,风光无限。
(4)移民安置区位于规划区南部白玉坝冲积扇台地部分,占地面积约为55公顷,其中建筑用地约占15公顷,控制用地约占40公顷。
规划区定位于在此安置芙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移民,展现江口水库建设的历史变迁历程。
(a)移民新家园片区内建筑主要有三种布局方式。
其中靠近环湖路边的区域改造部分现有建筑,使其整体风格统一,同时新建一些较大体量的公共建筑,位于片区的入口附近,作为片区的公共中心。
在片区的南部半岛上,建筑布局以院落式为主环绕布置,中间为景观中心。
在片区的北部半岛上,建筑由散点布置为街区形式(图5)。
(b)观光农业园作为移民新家园与旅游休闲区之间的用地过渡,该片区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山间田园风光,开展以醉情于世外桃源为意境的农业观光休闲活动。
(c)荷塘秀色区对现状滩涂地进行人工改造,利用湿生植物群打造出美轮美奂的荷塘秀色区,使该片区成为石桥水域面积最大的水生植物种植区。
4 结语芙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已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每年数十万计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通过本次对芙蓉湖景区科学开发和建设,芙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配套设施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风景区内除了有吸引旅游来参观的自然景观,更增加了吸引人留下来的人文景观。
丰富各异的景观在景区内向游客展示,使游客可以领略溶洞的奇妙、峡谷的险峻、湖泊的秀美以及少数民族的风俗特色。
游客将不满足于来景区看,更会来景区休闲、游赏和参与景区内的活动。
芙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成功开发,也将进一步带动武隆县域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更多的旅游资源被游客熟知。
旅游业带动的经济收入也会随之得到长足的提高。
本项目主要设计人员:王继旭、曹珂、李惠生、尹端星、姜娜、邱亚鹏、李永明、张珍。
图5 移民安置区平面详图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