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贵州苗族舞蹈与仪式
浅析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

浅析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贵州苗族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多彩的造型技巧和独特的审美艺术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本文将从苗族舞蹈的造型技巧和审美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苗族舞蹈的造型技巧苗族舞蹈的造型技巧主要体现在舞姿的形态、手势的表现和身体的动作上。
1. 舞姿的形态苗族舞蹈注重舞者的整体形态,主要有以下特点:舞者均采用苗族传统的服饰,如苗族女子的绣花头巾、彩绣上衣和黑色加长裙,苗族男子的黑色上衣和红色下裤等,这一点增强了舞蹈的民族特色;舞者的身体形态要保持直立,胸部高抬、臀部收紧,腿部要做到稳定有力,这样可以展现出舞蹈的力量美和韵律美;舞者的面部表情要自然而不做作,要能充分表达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喜悦、忧伤、愁思等。
2. 手势的表现苗族舞蹈的手势表现丰富多样,既有独特的苗族民族手势,又有寓意深刻的动作。
苗族舞蹈的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指的表现十分重要,舞者会用手指进行一些精细的动作,如花样翻弄、缠绕等;手掌的运用也很多样化,常常用手掌拍打、摩挲、托举等动作来表达舞蹈的情感;手臂的动作也十分重要,舞蹈中的手臂动作往往与头部、躯干相呼应,形成一种连贯流畅的动作美。
3. 身体的动作苗族舞蹈的身体动作有其独特的技巧和特点。
苗族舞蹈注重舞者的躯干运动,如身体的涌动、挺胸、点头、扭腰等,这些运动使舞蹈充满活力;舞者的腿部动作也非常重要,苗族舞蹈常常会用腿部的蹬踏、跳跃、转身等动作来突出舞蹈的韵律美;舞者的脚步也值得注意,苗族舞蹈中的步伐多样化,有时是贴地行进,有时是踮起脚尖行进,有时是跺地行进,这些不同的脚步运动也丰富了舞蹈的效果。
二、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主要体现在舞蹈的音乐性、节奏感和装饰性上。
1. 音乐性苗族舞蹈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上。
苗族舞蹈的音乐通常由锣鼓、竹管、唢呐等传统乐器组成,节奏明快,旋律独特。
舞者根据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运用不同的舞蹈动作,使舞蹈和音乐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和谐、优美的艺术效果。
贵州苗族古瓢琴舞(格哈舞)的舞蹈形态分析

《葫芦兄 妹 》说:洪水 滔天 时,人类灭绝 了,只有 姜 央 和 妹 妹 坐 在 一 个 硕 大 的 葫 芦 里 逃 过 了此 劫 。 洪 水 消 退 以后 ,姜 央和妹妹 回到地 上 ,为了繁衍 子孙 .冉造人类 , 姜 央无可奈何 地提 }}I要 与妹妹成 婚。但兄妹结婚 不合 伦 常 ,妹 妹提 各 种条件 进行 阻拦 ,如骑 马丰Ij追 ,高坡 滚 磨 相合等 ,但都 没难住 姜央 ,于 是兄妹结婚 ..婚 后生 了 一 个无手 无足 的怪 胎 ,姜央把怪 胎砍碎 ,撒 满坡 L,每 块 碎 肉都 变 成 了人 ,于 是 大 地 上 又 有 了 人类 以 观 代 人 的观念 ,兄妹结 婚是不 合伦常 的,但 人类 的确 走过 _r这 个 历程 ,大约 到了原始 丰十会后期 ,氏族 内部有 _r不准 通 婚 的观念 。这 一 观念 的发展 ,便 成 了阶级 礼会伦 常道 德 之 一种 。这个故事保存 了原始社会 早期群婚制 的痕迹 《葫 芦 兄 妹 》是 对 人 类 起 源 艰 难 闲昔 的 想 象 ,道 r人 类 远 时代 生存 之不 易 ,也 道 了远 古人 们对 繁衍 子孙 、 绵 延 种 族 的 愿 望 。而 葫 芦 成 为 了 这 一 典 故 念 的标 忠 物。苗族 的许多文化 习俗 ,都 与葫芦有 炎 ,跳古瓢 琴舞 也 南此 而来。据传说 ,芦笮最早 是刚葫 芦做 I一,z 南 地 下 }十I土 了铜 葫芦 笮文 物作证 。苗 族 的 一首 歌 } 唱 剑: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民族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源自中国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风情。
它以芦笙乐器的演奏为基础,结合舞蹈动作和服饰装束的特点,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态。
以下将对其源流及形态进行详细的分析。
源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自苗族的原始文化和生活方式,凝聚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崇敬。
苗族是我国传统民族之一,久居于贵州高山峻岭之间。
苗族人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善于采集、捕猎和种植,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芦笙是苗族的代表性乐器之一,被苗族人民视为通灵的乐器。
芦笙的演奏技巧要求高,音色悠扬,能够表达深情和热情,被苗族人民用来祭祀山神、沟通灵界等。
在芦笙的音乐引领下,苗族人民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舞蹈,形成了苗族芦笙舞的独特艺术形态。
形态分析:1. 舞蹈动作: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以优美、自然和富有力量感为特点。
常见的动作有搓、拖、挑、扑、掷、滚等,这些动作贴近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特点,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
2. 音乐伴奏: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音乐伴奏是由芦笙乐器演奏的,其音色悠扬、激昂,能够表达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芦笙音乐具有浓厚的苗族特色,演奏技巧高超,能够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为舞蹈增添了动感和魅力。
3. 服饰装束: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服饰装束以苗族传统服饰为基础,注重色彩的对比和装饰的细节。
女舞者常穿着绣花彩袄、黑色长袍以及银饰等,头戴花冠,脚踩花鞋。
男舞者则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袍,佩戴苗族特色的饰物,如银饰、花帽等。
服饰装束的选择和设计彰显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作为苗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崇敬和热爱。
芦笙乐器的演奏和舞蹈动作的配合,使其既具备了音乐的表现力,又强调了舞蹈的动感和视觉效果。
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优美的音乐伴奏和精心设计的服饰装束,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美丽和独特的文化特点,传承并发扬了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苗族传统习俗

苗族传统习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
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苗族传统习俗为主题,介绍其中几个代表性的习俗。
婚俗在苗族传统的婚姻习俗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是“拉弓娶亲”,新郎要提前展示自己的射箭技巧,成功射中则代表着喜事即将来临。
婚礼当天,新娘通常会穿着华丽的苗族传统服饰,新郎则会戴上独特的苗族头饰。
在婚宴上,新郎和新娘要互相敬酒,并向亲友们致谢。
苗族有一种传统舞蹈叫做“打铁舞”,这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郎要与亲友们一同跳舞,传达幸福和吉利之意。
而在婚宴上,还会有丰盛的苗族传统美食,如酸汤鱼、酸姜酉鸡等。
整个婚礼过程中,邻里亲友齐聚一堂,共同欢庆,传递着浓厚的喜庆氛围。
节日习俗苗族拥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花山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八,苗族人民会聚集在花山上,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在祭祀仪式开始前,人们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巫师舞,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然后,会举行祭祀仪式,献上食品、水酒等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花山节上,人们还会穿上盛装,跳起传统的花山舞。
花山舞是苗族人民表达喜悦和庆祝的方式,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手持彩绳,形成各种美丽的花纹,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除了花山节,苗族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节日,如“尧回节”、“大寨会”等。
这些节日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苗族特色,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服饰习俗苗族的传统服饰以宽松、色彩斑斓为特点,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美的热爱。
苗族服饰的一个重要元素是银饰,银饰不仅作为装饰品,还具有保平安、驱邪避祟的功能。
苗族妇女通常会佩戴耳坠、项坠、腕饼等银饰,展示出其高尚的身份和美丽。
在苗族传统婚礼中,新娘穿着的婚纱也是非常讲究的。
新娘的婚纱由红花布制成,上面还点缀着各种绣花和银饰,展现了苗族妇女的风采和婚姻的美好。
同时,苗族还有独特的发饰和头饰。
贵州的民俗

贵州的民俗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苗族的芦笙舞蹈、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花山节”等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苗族苗族是贵州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芦笙舞蹈。
芦笙是一种管乐器,由笛子、竹箫、唢呐、打击乐等组成。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是不可或缺的乐器,他们用芦笙演奏出优美的旋律,配合着舞蹈,表现出苗族人民的喜悦和幸福。
苗族的芦笙舞蹈有很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跳芦笙”。
这是一种男女混合跳舞,男女手拉手,身体左右摆动,跳出一种欢快的节奏感。
在苗族的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也会跳芦笙舞,以表达他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侗族侗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大歌”文化。
大歌是侗族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通常由数十个人合唱,演唱内容涉及到自然、人生、生产等方面,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的大歌有很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歌”。
这是一种比较缓慢的歌曲,通常由老人带领,演唱内容涉及到侗族人民的生活、风俗、历史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布依族布依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花山节”文化。
花山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是布依族人民表达对自然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重要方式。
在花山节期间,布依族人民会在山上举行祭祀仪式,同时也会进行歌舞表演、吃喝玩乐等活动,场面十分热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打花枪”活动,这是一种传统的武术表演,表现出布依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总结贵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是贵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些文化,让他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苗族传统舞蹈

苗族传统舞蹈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传统舞蹈一直以来都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祭祀神灵以及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以及对苗族文化的意义。
一、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苗族传统舞蹈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从动作、服饰和音乐等方面来介绍。
1. 动作:苗族传统舞蹈的动作独具匠心,以舞者灵活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舞者们通过舞蹈动作的起伏变化,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象。
一些舞蹈动作带有象征意义,比如“鹰展翅”、“翻山越岭”等,通过肢体的舞蹈动作来传达出特定的寓意。
2. 服饰:苗族传统舞蹈的服饰十分华丽,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服饰为主。
女舞者通常穿着精美的苗族节日服饰,如蓝色的长袍、彩色的腰带和编织的花环等。
男舞者则通常身着苗族传统的男装,如黑色的外袍和窄裤等。
这些服饰不仅美观,还展示了苗族人民的传统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3. 音乐:苗族传统舞蹈的音乐气氛热烈、欢快,以打击乐器为主。
舞蹈中常常伴随着锣鼓声、铜锣声、唢呐声等,这些音乐元素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音乐的节奏与舞蹈的节奏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欢腾热烈的气氛。
二、苗族传统舞蹈的意义苗族传统舞蹈在苗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将从文化传承、群体凝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来介绍。
1. 文化传承:苗族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苗族人民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念传承给后代。
舞蹈动作中蕴含着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对土地的依赖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对苗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群体凝聚:苗族传统舞蹈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彼此,增进彼此的情感与信任。
在苗族的节日和盛会上,大家会共同参与到舞蹈中来,舞蹈成为了展示团结与合作精神的重要方式。
3. 文化交流:苗族传统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和学习。
苗族舞蹈风格及特色介绍

苗族舞蹈风格及特色介绍苗族舞蹈,就是指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
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舞蹈起源于古代苗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和祭祀仪式。
在古代,苗族人民在耕种、狩猎、丰收等重要时刻,会聚集在一起,以舞蹈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喜悦和庆祝。
这些舞蹈动作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在贵州,苗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著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苗族古瓢舞。
古瓢舞又叫“苗族瓜瓢舞”,是苗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的舞蹈形式。
每逢丰收时节和苗家节日,人们会身着盛装,手持古瓢琴,奏出古朴独特的音色,跟在后面起舞。
这种舞蹈形式优美、动作流畅,充分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独特风情和文化内涵。
除了古瓢舞,贵州苗族舞蹈还有很多其他形式。
比如,苗族鼓舞就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
鼓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节奏明快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舞蹈中,表演者手持鼓棒,随着鼓点起舞,展示出苗族人民的勇敢和豪放。
除了舞蹈本身,苗族舞蹈的服饰和道具也极具特色。
在苗族舞蹈中,表演者的服饰通常非常精美,刺绣着各种图案和花纹,寓意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龙和鸟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代表着力量和自由。
此外,道具如扇子、手帕等也常被用于舞蹈中,既增加了舞蹈的观赏性,也寓意着吉祥和祝福。
总的来说,贵州苗族舞蹈是一种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通过欣赏苗族舞蹈,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更可以深入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信仰和精神世界。
贵州的苗族文化

贵州的苗族文化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以其多元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其中,苗族文化作为贵州最具代表性和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本文将重点介绍贵州的苗族文化,包括其历史渊源、传统习俗、艺术表达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苗族人民崇尚自然,尊重山水,对土地和农业有着深厚的情感。
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舞蹈、歌曲、祷告等形式,彰显了苗族人民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苗族的服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女性喜欢穿着精美的手工绣花服饰,这些服饰通常由苗族妇女亲手制作。
她们使用丝线、棉线等材料,在布料上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卉、动物等。
这些绣花服饰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也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此外,苗族男性还有着独特的服饰风格,如蓝色长衫、白色长裤等,呈现出朴实而又独特的风格。
苗族文化还以其多样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而闻名。
苗族人民喜欢跳舞,他们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如花灯舞、踩竹马舞等。
这些舞蹈通常伴随着传统乐器的演奏,如芦笙、口弦等。
苗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优美的动作而闻名,能够充分展示苗族人民的激情和活力。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上,舞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除了舞蹈和音乐,苗族人民还以其精湛的手工艺品而闻名。
他们擅长制作银饰、木雕、陶瓷等物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展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苗族的银饰通常由纯银制成,形状各异,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这些银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受到世界各地的赞赏。
苗族的木雕和陶瓷也同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艺,常常被用于装饰和礼品赠送。
苗族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苗族人民秉持着勤劳和坚韧的精神,为贵州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贵州苗族舞蹈与仪式
作者:曾涛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8期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一民族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文化,苗族也是如此。
而且苗族按照区域的划分还分为贵州苗族、湖南苗族以及云南苗族等,每一地区的苗族服饰、舞蹈以及其他习俗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风格以及仪式舞蹈三方面展开论述,对贵州苗族的舞蹈与仪式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贵州苗族;接龙仪式;舞蹈特点;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苗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进行仪式时会以跳舞的方式进行,这种舞蹈带有极为浓厚的苗族文化精神,观看者能够通过舞蹈了解到舞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可以说是一种行为语言,而且这种舞蹈也将苗族特征完美地呈现出来,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阐释
(一)自然、古朴
即使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苗族的舞蹈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仍然保持着最原始、质朴的形式,它虽然没有经过精心的雕琢,但却是现代艺术所无法比拟的。
就苗族舞蹈意境与表现形式而言,苗族的舞蹈动作多数都是从人们的生活和劳作中总结而来的,这样的舞蹈表现形式较为豪放,而且整齐的扭摆动作和吆喝声会为观看者带来极强的神秘感和庄严感,能够表达出苗族人对祖先的无限敬意。
(二)欢乐、浪漫
由于民族文化的影响,苗族人极为尊重万物与生命,向往美好生活与事物,虽然他们生活的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足,但是他们的生活态度仍然十分乐观,愿意用舞蹈表达出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像“芦笙舞”,“芦笙”在苗语中有母亲的意思,苗族人认为芦笙是由本民族的始祖母所创造的,因此苗族人认为芦笙舞代表着生命经久不息的意义,而芦笙舞的种类、形式也极为丰富,像贵州大花苗族特有的长衫龙舞,就代表了民众对于龙的崇拜之情,人们会扮演龙的形象,并随着芦笙的节奏进行摆动,来庆祝丰收,尽显苗族人民对于生活的乐观与热爱。
而且使用芦笙还可以表达自己的爱情,像苗族对唱“芦笙之恋”就是苗族男女通过芦笙传情结成良缘的方式,可以说苗族舞蹈最大的魅力并不是为了展示舞蹈技巧,而是因为它的真实。
二、贵州苗族舞蹈风格解读
(一)舞蹈种类
贵州地区的苗族舞蹈主要有祭祖舞、吉庆舞、花场舞与丧葬舞几种。
在贵州,苗族的分布极广,各种节日庆典与祭祀庆典的次数与种类也较为丰富,而且每逢重要节日,苗族人都会进行舞蹈表演。
在过节时,有沿山芦笙舞和革东水鼓舞等;在举行喜事宴席时,贵州苗族还流行跳板凳舞为宴席进行助兴;在庆祝丰收时,苗族人则会跳高帮芦笙舞以及大歹芦笙舞等集体性的舞蹈进行庆贺。
因为贵州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交通与通信等方面并不发达,且地广人疏,为了解决青年男女之间的婚配问题,使苗族能够人丁兴旺,苗族祖先创立了名为“跳花”的集会形式,为青年男女的相识提供机会,在集会上青年男女会跳起舟溪芦笙舞和施洞踩鼓舞以及南开花场舞等贵州流行的花场舞,通过舞蹈来进行互动。
而在丧葬时苗族人会跳起丧葬舞,这种舞蹈一般都是在芦笙和木鼓的伴奏下进行的,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以鼓作为主要的伴奏形式,一般都是由巫师,也称之为掌坛师进行击鼓,舞蹈极为重视鼓师的咏唱和舞步;一种是以芦笙伴奏为主,强调的是芦笙舞步和芦笙舞蹈在舞蹈中的配合;另一种是芦笙与木鼓并重的形式。
在贵州苗族中,高坡跳洞舞和栗木夜乐舞以及吹聋丧事芦笙舞三种都是较为流行的丧葬舞。
(二)舞蹈风格
目前贵州苗族地区普及率最高的娱乐型集体舞蹈就是芦笙舞,在进行舞蹈时,参与者并不分性别、年龄以及民族,并没有任何限制。
一般会以两种方式展开:一种是男子进行小芦笙吹奏,而女子手持方巾,以大芦笙演奏者为中心,男女分别围成两圈,并跟随大芦笙的节奏进行转圈摆动进行舞蹈;另一种则是选择两位以上的芦笙演奏者在前面作为领舞者,其他参与者跟随在其后进行身体摆动并随着音乐围成圆圈进行跳舞。
一般芦笙舞的动作主要有专和踢以及走等形式,舞步可以是二步,也可以是三步或四步等等。
舞蹈节奏或轻松愉快或庄严带有强烈的仪式感,会根据场合的不同变化进行不同的变换。
在苗族中,贵州苗族的民间舞蹈创立最早且时间延续较长,分布范围也较广,最能够代表苗族舞蹈文化的丰富性和艺术性。
在贵州的西北部地,极为流行用芦笙进行吹唱词谱来进行叙事的表演形式,并会利用舞蹈动作来进行叙事,音乐与舞蹈的表现形式较为庄严,多数都给人一种较为大气、凄凉的感觉。
贵州的苗族祖先在大迁徙中极为悲壮,为了后人能够铭记这段历史、不忘根本,苗族先祖编排了一系列的舞蹈,并让后辈代代相传。
这类舞蹈风格与其他苗族舞蹈风格截然不同,包含着浓重的苗族历史文化,整体音乐与舞蹈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表现形式较为和谐、大气。
三、苗族仪式舞蹈论述
(一)苗族仪式舞蹈精神
苗族因为崇尚自然、相信万物皆有灵性,因此极为重视仪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他们的崇敬之情。
而且苗族只有自己的语言,并没有相应的文字,但他们的文化和传统都得到了完整的保存,他们是通过歌谣与仪式舞蹈的方式代代相传的,他们的舞蹈中包含了苗族的发展历史以及该民族对于各时期的思考,表达了他们想要让后人铭记祖先的困难历史,延续本民族文化以及自强不息的一种精神,是苗族人不忘初心的一种表现。
(二)苗族接龙仪式中的舞蹈艺术
1.接龙仪式
所谓接龙是指迎接尊敬的神龙之意,在苗语中称为然戎、希戎。
不仅是流行于贵州地区,在其他的苗族区域也极为流行。
苗族自古极为崇拜神龙,多地苗族都极为重视对龙的祭祀,认为龙就是他们心中的神明。
而举行接龙仪式是苗族自古传承下来的习俗,主要是为了祈求神明保佑家人能够平安、健康、事事顺心,属于一项民间的祭祀形式。
而接龙舞是在祭祀时进行的一种舞蹈,主要舞者会穿上黑衣、戴上装饰扮演龙的样子,其他舞者则会按照祭祀要求穿上特定服装进行舞蹈。
因为苗族民众生活的地区相对较为闭塞,且基本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加上特定生存环境造就了苗族人民坚信神明的习俗与勤劳、勇敢的品质。
2.仪式中的舞蹈艺术
苗族的祭祀形式种类较多,且使用的祭祀舞蹈也不尽相同,无法一一进行详述,因此在这里笔者将以接龙仪式的舞蹈艺术为例对仪式中的舞蹈艺术进行阐述。
正如上文所述,接龙舞属于一种祭祀类型舞蹈,在表演时舞蹈具有较为随意的特点,对于舞蹈动作并没有硬性的标准,也不会去刻意要求舞者做到何种程度。
在大祭司祭拜过祖先与雷神后,祭司就会带领舞者进行接龙,音乐节奏较为明快,参与者会按照苗寨的情况而定,但舞者必须是青年男女中公认的漂亮者才能担任。
在跳舞时,舞蹈者会把伞打开连接成一排,并根据节奏按照规律进行舞动,就像龙在飞舞一般,既是一种神明的象征,也是拥有共同文化的人们情感的表达。
接龙的舞蹈就某一角度而言,就是一种符号的象征,包含着苗族人民的信仰。
接龙舞在接龙仪式中具有极为独特的魅力,不论在舞蹈动作方面或是在舞蹈形式方面都含有苗族极为深厚的象征含义,例如接龙舞的舞蹈动作,主要是由半圆型的步伐为主,但是还包含了跑、跳、碎步等各样的步伐形式,在跳舞时这些动作相互穿插,表现出一种若进若退的感觉,以此来代表古时苗族生产力落后,民众生活十分艰苦的情境,呈现出当年苗族先祖不停迁徙,居无定所的艰难,呈现的其实是一种较为痛苦的回忆。
这就充分地表达出了苗族仪式舞蹈的艺术性和象征性,本身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与苗族的风俗和贵州的风景一起组成了一幅极为丰富的苗族特色画卷。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论述,使我们了解到贵州地区苗族的舞蹈种类以及舞动风格,让我们认识到苗族舞蹈自然、古朴以及乐观、浪漫的特征,尤其是因为苗族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所创作的祭祀舞蹈更是带有极为浓厚的民族气息,这样的舞蹈形式已经超越了舞蹈本身,而是苗族发展历史与苗族精神文化的延续。
而能够代表苗族特色的芦笙舞与祭祀舞则是社会意义和内涵的一种表现,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形象从古至今的传承。
贵州地区不仅风景秀美,人民勤劳、善良、勇敢,而且还能够苦中作乐将生活、劳作中的动作编成独具魅力的舞蹈,形成了灿烂璀璨的特色苗族文化,必将会世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徐浩,王唯惟.贵州苗族舞蹈与仪式[J].贵州民族研究,2012(1):54-57.
[2]袁源.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4):60-62.
[3]徐浩,周惠萍.贵州苗族舞蹈与仪式[A].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内蒙古大学艺术学
院.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四部分)[C].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2(4).
[4]曾逊倪,苏自红.苗族仪式舞蹈精神在原创舞蹈编导中的运用——以《归娘》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2):75-79.
[5]张志萍.贵州苗族舞蹈浅探[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4):81-85.
[6]徐晨.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刍议[J].黄河之声,2015(23):80-81.
作者简介:曾涛,女,汉族,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