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版高中语文逻辑常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点总结及答案一、高中语文逻辑推断1.有甲、乙两个人,分别身兼两职,两个人的四种职业是教师、警察、书法家和作家。

请结合以下事实,推出甲、乙二人各自的职业并写出推断过程。

①书法家到北京办书法展览前,甲约了几位好朋友为他践行。

②书法家曾跟教师讨论过书法创作技巧,要“笔法、结字法、章法兼顾”。

③教师的妻子是警察的亲姐姐,她喜欢唱歌,尤其喜欢刘欢的歌曲。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老字号”的传统工艺经受了社会变迁和时代更替的检验,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筋骨与核心。

只有守住这些传统,“老字号”才能传承下去。

然而,守住传统绝不是死守不变。

“老字号”工艺是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

社会环境变化了,“老字号”必然跟着变。

只要顺应这种变化,一个“老字号”定能获得生命力。

所以,探寻“老字号”的历程,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一部“变与不变”的历史。

①不是只有守住这些传统,“老字号”才能传承下去②________。

③________。

3.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广场舞抢地盘”,严重地破坏了城市的形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城市针对老年人的公共供给严重不足。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文化也不能小视。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一旦发现有噪音扰民现象,就必然发生抢地盘事件。

只要城市管理者积极管理,就能保障社区群众之间的和谐共处。

①“广场舞抢地盘”并不一定会严重地破坏城市的形象。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4.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菌群是一种平衡状态,无须增加益生菌。

如果滥用益生菌类产品,必然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酸奶中的益生菌只在通过胃肠道时发挥作用,却对调整肠道没有任何作用。

专家建议多吃蔬菜和粗粮,蔬菜和粗粮在肠道能转化为乳果糖,还可以促进正常菌群的稳定生长。

(完整)高中语文逻辑学常识

(完整)高中语文逻辑学常识

逻辑常识中学生学一点逻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培养我们良好的思维能力。

学习语言知识,更离不开逻辑,因为语言同思维分不了家,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思维的前面是语言。

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苹果"是一个词,当然属于语言。

可是作为一个词,"苹果"并不代表哪一个具体的苹果,例如昨天晚上你吃的那一个苹果,或者今天你在水果摊上看见的那一堆苹果,而是代表了世界上所有的苹果,连未来的苹果都在内。

这么一来,"苹果"这个词就有了概括性。

而概括,则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能力。

你看,语言同思维是分不开的。

又例如"过国庆是一个节日",这在语言里是一个句子,在逻辑里是一个判断,但是这个判断是不合理的? ;过国庆"是一种活动,怎么会成为节日呢?用集合数学里的话来说,就是把"过国庆"这个元素归入到"节日"这个集合里,在归类上出了错。

从语言的角度讲,这是主谓配合不当。

如果改说"国庆是一个节日",把"国庆"归入"节日"这个集合才合理,主谓配合也合理了。

归类,是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能力。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语言的错误反映了思维的错误,思维的错误会表现为语言的错误。

而逻辑学,正是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

所以,学习一点逻辑学常识,提高思维能力,对于学习语言也是很有好处的。

这里针对一些容易产生的逻辑错误,介绍一些逻辑常识。

一、概念1、什么是概念概念是表示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每一个事物,都有许许多多的特征。

例如电视机(一般指电视接受机),它的特征就有不少,如荧屏的大小,是不是带彩色,体积有多大,是不是全频道,外壳是什么材料,有没有自动调节功能,是手控还是遥控,是哪个国家生产的,等等。

但是这些特征都不是本质特征。

电视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电视机是接收无线电传播的图像和声音的装置。

高三语文 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高三语文 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点总结及解析一、高中语文逻辑推断1.下面文段的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②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目前,不少城市都存在道路交通标志或指示线不清晰、道路中间莫名出现隔离带、连续井盖事先无提示等问题,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

因此,解决道路标志与实际脱节和不符的现象,需要社会各界认真规划、治理。

道路交通标志设置的目的是,给驾驶者或行人提供引导、提示。

如果提示本身就成问题,把人搞得晕头转向,何谈引导?道路标志牌设计不合理、标志不清会影响道路通行,导致交通拥堵,必然导致交通事故。

对此,路标设计者和城市交通的管理者,还需再多用点心。

①归结原因错误,应当修改为:________。

②划分责任错误,应当修改为:需要交通部门认真规划、治理。

③定性不符合事实,应当修改为:________。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初高中阶段,正是大量阅读世界经典名著的最佳时期。

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它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海明威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今被奉为每个人成长必读的励志经典。

其超拔的构思、动人的故事、隽永的语言,给人以深层的思维空间和文学熏陶。

它的内容和精神,正能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求、阅读需求和应试需求。

不朽的经典,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精华,阅读经典,就能很大程度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使孩子成为视野开阔的人,更能养成孩子深度阅读的习惯。

①阅读经典,不一定能很大程度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3.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

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4.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

高中逻辑知识点全面详细汇总

高中逻辑知识点全面详细汇总

高中逻辑知识点全面详细汇总逻辑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规律和推理方法的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逻辑知识是培养清晰思维和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全面详细汇总高中逻辑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和运用逻辑推理。

一、逻辑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逻辑?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和推理方法的学科,旨在培养清晰的思维和正确的推理能力。

2. 逻辑思维的特点逻辑思维具有客观性、规范性、系统性、连续性、合理性等特点。

3. 命题与判断命题是陈述性的句子,可以被判断真或假。

判断是对命题真伪的评价。

4. 命题的分类命题可以分为简单命题、复合命题、合取命题、析取命题等。

5. 法则与关系逻辑中的法则包括排中律、矛盾律、排斥律等,关系包括充分必要关系、充分条件关系、必要条件关系等。

二、命题逻辑1. 命题逻辑基础知识包括真值表、命题联结词、命题公式、真假判断等内容。

2. 命题逻辑推理法则介绍包含或关系的推理法则(消解律、化简律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推理法则(分离律、合并律等)以及其他常见推理法则。

3. 命题逻辑应用将命题逻辑应用于解题方法和策略,包括应用逆否命题、应用否定命题、分类讨论等内容。

三、谓词逻辑1. 谓词逻辑基础知识介绍谓词、谓词变元、谓词公式、量词等基本概念。

2. 谓词逻辑推理法则介绍包含或关系的推理法则(全称析取律、存在析取律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推理法则(全称合取律、存在合取律等)以及其他常见推理法则。

3. 谓词逻辑应用将谓词逻辑应用于解题方法和策略,包括使用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进行推理、量词套入、量词交换等内容。

四、逻辑谬误1. 归纳谬误介绍归纳谬误的概念和种类,如过度归纳、样本偏倚等。

2. 演绎谬误介绍演绎谬误的概念和种类,如假设不当、倒置因果关系等。

3. 修辞谬误介绍修辞谬误的概念和种类,如蓋棺定論、譬喻混淆等。

五、逻辑推理与解题策略1. 逻辑推理解题策略介绍逻辑推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和常见策略,如递推推理、演绎推理、转化等。

高中语文逻辑知识点范文

高中语文逻辑知识点范文

高中语文逻辑知识点范文高中语文逻辑知识点范文1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有“八字宪法”的说法,指的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种语文基本知识,其中的“逻”指的是逻辑。

《现代汉语词典》对“逻辑”一词的解释:一是思维的规律;二是客观的规律性;三是逻辑学。

逻辑学是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科学,那么语文的“逻辑”应该是指主观“思维的规律”及“客观的规律性”。

因为规律意义上的逻辑通常涉及与生活、认知相关的内容。

比如,一个人做事有逻辑,讲的是做事的程序;水流动有它的逻辑,讲的是物质自身的运行。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讲的都是规律上的逻辑。

那么职业学校高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上,让学生从事物的逻辑规律角度,而不是从逻辑知识的角度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表达思想。

一、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不在于掌握多少逻辑知识,而在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语文教学的原则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

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教的逻辑。

语文学科是以育人为出发点,为归宿的,所以,“训练为主线”,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活动必然要采取的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将“逻辑思维”解释为:“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

它以抽象性为特征,撇开具体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叫抽象思维。

”就语文课程而言,语言文字是思维工具,又是思维的外化。

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总是紧密结合的。

思维不合逻辑,语言就晦涩难懂;思维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

比如,很多同义词,在一句话当中,到底用哪一个最合适,最能达到交际效果,这就是修辞。

在刚结束的奥运会上,一句“洪荒之力”风靡全世界。

形容力大且用尽全力的词还有“吃奶之力”“熊罴之力”“九牛二虎之力”“扛鼎之力”“回天之力”等。

词有本义、引申义,思考的关键是在此语境中的意义。

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观察、思考和表现事物规律的能力。

高考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

高考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

高考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高考逻辑用语是高考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逻辑用语的用法和应用。

下面将对高考逻辑用语的几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过程中的一种关系,表示某事件或事物的发生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

在考试中,常常需要辨析因果关系。

例如,我们在阅读理解题中会经常遇到因果关系的判断。

要准确判断因果关系,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1. 寻找事件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一般来说,发生在前的事件是原因,发生在后的事件是结果。

2. 判断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原因和结果之间必然存在关联,即原因发生才能导致结果发生。

3. 排除其他可能性: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可能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二、对比关系对比关系是逻辑推理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种关系,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在考试中,对比关系常常被用于解释题目或对文章进行整体结构分析。

要准确理解对比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分析对比对象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可以通过列举事物特性、对比其优缺点等方法来进行分析。

2. 掌握对比关系的表达方式:比如使用连词“而、然而、相反、与此相反”等表达对比关系。

三、条件关系条件关系是逻辑推理中常常涉及的一种关系,表示某种条件下才能得到某种结果。

在考试中,条件关系常常用于解决命题和推理题。

要准确判断条件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定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条件和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来准确判断条件关系。

2. 排除无关条件:需要排除与结果无关的条件,以确保逻辑推理的准确性。

四、递进与总结关系递进和总结关系是逻辑推理中常用的一种关系,用于表示事物之间递进或总结的关系。

在考试中,递进和总结关系常用于解释文章的发展脉络和归纳文章的主旨。

要理解递进和总结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掌握递进关系的表达方式:例如使用连词“而且、此外、进一步”等来表示事物之间的递进关系。

2. 掌握总结关系的表达方式:例如使用连词“所以、因此、综上所述”等来表示事物之间的总结关系。

高中掌握的逻辑学基本知识

高中掌握的逻辑学基本知识

概念概述一、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如:他是一个学生。

学生:在学校读书的人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二、概念用语词来表达概念与语词有区别:首先,概念和语词的本质不同。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具有全人类性和共同性;语词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带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其次,概念和语词并非一一对应,有三种情况(1)同一语词有时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他在上课-可以表达两个概念:听课和讲课。

(2)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偷”与“盗”“诉讼”与“打官司”多词一义“妈妈”与“母亲”巧用概念的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写文章,文章生动。

可以据此鉴赏文章,赏析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判定逻辑推理是否正确。

(3)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不表达概念。

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包括:介词、副词、感叹词。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说明对象是什么样的;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范围,说明对象有多少。

学生内涵是“在学校读书的人”;外延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

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已满18岁”的内涵是指实足年龄,应以日计算,即过了18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才认为是已满18岁。

“已满18岁”的外延是所有已经过了18周岁生日的人。

本案被告人是在18周岁生日这一天作案的,不在“已满18周岁”的外延之内,所以不适用死刑。

练一:以下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1.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它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之分。

三、概念的种类(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外延数量的多少,可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1、单独概念是指外延仅有一个对象的概念。

如:中国、长江、周恩来、布什、《阿Q正传》的作者……从语词角度看:专有名词、摹状词2、普遍概念是指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

高一第一章逻辑知识点总结

高一第一章逻辑知识点总结

高一第一章逻辑知识点总结逻辑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问题和推理论证。

在高一的第一章逻辑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也是我们学习逻辑的入门知识。

命题是陈述某个事实或者陈述句,它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

在命题逻辑中,我们学习了命题的基本操作:合取、析取和否定。

合取是指两个命题同时为真时才为真,用符号“∧”表示。

例如,如果命题P为“今天是晴天”,命题Q为“我今天去游泳”,那么“今天是晴天并且我今天去游泳”可以表示为P∧Q。

析取是指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就为真,用符号“∨”表示。

例如,如果命题P为“今天下雨”,命题Q为“我今天去图书馆”,那么“今天下雨或者我今天去图书馆”可以表示为P∨Q。

否定是指对命题的真值进行取反,用符号“¬”表示。

例如,如果命题P为“明天放假”,那么“明天不放假”可以表示为¬P。

二、推理论证推理论证是逻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正确地进行思考和判断。

在推理论证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直接推理、间接推理和假设推理。

直接推理是指通过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直接得出结论的推理方法。

例如,如果已知命题P为“所有学生都喜欢运动”,命题Q为“小明是学生”,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推理得出结论:小明喜欢运动。

间接推理是指通过已知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中间推理步骤得出结论的推理方法。

例如,如果已知命题P为“所有A都是B”,命题Q为“所有B都是C”,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间接推理得出结论:所有A都是C。

假设推理是指通过对假设的讨论和分析,得出结论的推理方法。

例如,如果我们要证明“如果A成立,则B也成立”,我们可以先假设A成立,然后通过推理得出若A成立,则B也成立的结论。

三、谬误与批判思维在学习逻辑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常见的谬误,谬误是指在逻辑推理中出现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3年版高中语文逻辑常识(中学语文编辑室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概念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

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发现,每一件事物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即事物的特有属性。

概念就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比如我们看见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通过反复的观察、比较,发现有一类交通工具,他们以内燃机作动力,装有橡皮轮胎,主要在马路上行驶。

这就是这类交通工具区别于火车、飞机、轮船的特有属性。

它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就有了“汽车”这个概念。

一般说来,概念是用有实在意义的词或者词组来表达的。

词和词组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概念是词和词组的思想内容。

比如“汽车”这个概念是用偏正合成词来表达的,“坐汽车”这个概念是用一个动宾词组来表达的。

人们思考问题、说话、写文章,都有运用概念。

我们经常说“让我考虑考虑”,就是在头脑中对某种事物做出判断或进行推理。

有的人思路不清,说出话或写出文章来不合逻辑,常常是因为没有确切地词和词组表示的概念。

例如:1、早晨,灿烂的阳光从地平线冉冉升起。

2、我从小就喜欢文艺,读过大量文学作品、小说和诗歌。

例句1“冉冉升起”用来说明太阳是可以的,说明“阳光”就不合适。

“阳光”怎么会“冉冉升起”呢?例句2“文学作品”是个大概念,“小说”、“诗歌”是包含在这个大概念中的小概念,不能把“文学作品”和“小说”、“诗歌”并列在一起。

上面两个句子不合逻辑的毛病,主要是由于概念不明确而产生的。

由此可见,使用概念要明确,这是我们正确思考问题、准确表达思想的必要条件。

(二)内涵和外延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含义,比如,“拖拉机”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主要用于农业上牵引各种农业机械的动力机器。

概念的含义叫做概念的内涵,它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

每一个概念又都有它的适用范围,比如“拖拉机”这个概念适用于各种各样的拖拉机,不适用于其它的机械或车辆。

概念的适用范围叫做概念的外延。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因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比如“人民”这个概念,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容和适用范围是不同的。

但是,在一定的思维和论辩过程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须是确定的,我们说使用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概念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思考问题、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要避免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面出毛病。

前面例句1和例句2 都有这方面的问题。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3、在学习上,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厉。

“严厉”和“严格”这两个概念,都含有“严”的意思。

但“严格”是指认真掌握标准,毫不放松,而“严厉”是指态度厉害。

在这里应该用“严格”,用“严厉”就不恰当。

4、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数是共青团员和三好学生。

“共青团员”和“三好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交叉的地方,共青团员中有三好学生,三好学生中也有共青团员。

因此,把这两个概念并列在一起是不妥当的。

5、我们要努力提高政治觉悟,抵御某些资产阶思想的腐蚀。

“某些资产阶级思想”这个概念的外延比“资产阶级思想”的外延小。

按照这句话的意思,我们要抵御的只是“某些”资产阶级思想,那么,“某些”以外的资产阶级思想是不是就可以不抵御呢?这显然是不对的。

应该把“某些”删去,或者把“某些”改为“各种”。

前面说过,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两个个方面。

“笔”这个概念的内涵主要是“用来写字画图的工具”,它的外延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笔。

“钢笔”除了具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加了“笔尖用金属制成,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也就是说,“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丰富,而“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

由此可见,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反过来,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就越大。

我们懂得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这种关系,为了使概念明确、具体、可以对概念的外延加以一定的限制,(在语言表达上可以在名词前面加上定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加上状语)。

但是,如果不该限制的概念加以限制,反而会使概念不明确。

比如例句5给“资产阶级思想”加上某些的限制,概念的外延缩小了,就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这是采用限制的方法时所要注意的。

(三)定义和分类在科学性的论述中,以及说明事理的文章中,为了使概念的内涵明确,常常采用下定义的方法。

在汉语中,定义常常用“XXX就是XXX”,或者“XXX叫做XXX”等句式来表达。

比如给正方形下个定义:“正方形就是四边相等、四角为直角的四边形”。

在这里,“正方形”是要明确的概念,叫做被定义者;“正方形就是四边相等、四角为直角的四边形”是用来明确被定义者的概念,叫做定义者,定义必须下的正确,否则就不能准确地揭示出概念的内涵,请看下边几个例子:6、文学是艺术。

7、文学不是历史。

8、文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

9、文学是文学家创造的艺术。

这几个例子对“文学”的一般解释是可以的,但是作为“文学”的定义则是不正确的。

例句6“艺术”的外延比“文学”的外延大,它不仅指文学、还指美术、音乐、舞蹈等等。

用“艺术”来给“文学”下定义,并没有说明“文学”的特有属性。

例句7采用否定句式,只是说“文学不是历史”,并没有从正面说明“文学”究竟是什么,“文学”这个概念还是不明确。

例句8“人们的精神食粮”只是一种比喻说法,也不能说明“文学”的特有属性。

例句9用“文学家创造的艺术”来给“文学”下定义,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因为“文学家”这个概念本身还需要用“文学”这个概念来说明,而“文学”又是需要明确的概念,这样就造成前后循环,谁也说明不了谁。

“文学”的正确定义应该是:“用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

由此看来,定义要下的正确,必须做到定义者和被定义者的外延相等,下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式。

不能用比喻的说法,也不能前后循环。

给概念下定义要求准确、完整、严密,这种方法多用于科学著作中。

还有一种类似下定义的方法,就是对概念作解释。

例如:10、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1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这种对概念做解释的方法不象定义要求那样严格,只要把概念的一部分内涵揭示出来就可以了,因此,运用起来比较方便。

我们日常说话写文章,更多的是采用这种方法。

概念的外延有大有小,有点概念所指的植物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微乐明确概念的外延,可以采用分类的方法,把某一概念的外延分为若干小类。

比如“粮食作物”可以分为“稻子、麦子、谷子、玉米、高粱”等。

“麦子”还可以分为“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更小的类。

分类有各种标准,比如“桌子”按形状分,有“方桌、圆桌”等;按用途分,有“课桌、饭桌、办公桌”等。

分类时,每次只能用一个标准,否则就会造成混乱。

例如:12、图书馆里有很多小说,有长篇的、古典的、中国的、短篇的、现代的和外国的。

“长篇的”、“短篇的”是按小说的篇幅分类;“古典的”、“现代的”是按时代分类;“中国的”、“外国的”三国家分类。

这句话同时采用了三种分类标准,显得很混乱。

如果说:“图书馆里有很多小说,有长篇的、短篇的,有古典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

”这样一整理,分类的标准清清楚楚,那就可以了。

我们给概念分类,一定要掌握好分类的标准,以免出错。

二、概念间的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从概念的外延来看,概念间的关系首先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类。

“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指的是一个地方,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完全相同的。

学生和共青团员这两个概念是部分外延是相同,有点学生是共青团员,有点共青团员是学生,这种全部或者部分外延相同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相容关系。

“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工人”和“资本家”这两组概念中,每一组里的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是相同的,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不相容关系。

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括同一关系、从属关系和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包括并列关系、对立关系和矛盾关系。

(一)同一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说过这样几句话:“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在这几句话里,“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巨人”、“这位科学巨匠”和“马克思”这几个概念。

内涵不尽相同,但是外延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象“《阿Q正传》的作者”和“鲁迅”,“长江”和“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两对同一关系的概念。

如果用A来表示每组中的前一个概念,用B来表示后一个概念,用圆圈来表示A、B的外延,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如图(1)所示。

在语言表达上,使用同一关系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同一事物的种种特性,同时可以避免词语的重复单调,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二)从属关系在“少先队员”和“少年儿童”这两个概念中,“少年儿童”的外延比“少先队员”的外延要大,“少先队员”的外延全部包含在“少年儿童”的外延中,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从属关系。

一般把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做属概念,把外延的概念叫做种概念。

象工业和轻工业、小说和短篇小说、蔬菜和白菜、笑和微笑等,都是从属关系的概念。

其中前者是属概念,后者是种概念。

这种关系可以用图(2)来表示,图中的A表示属概念,B表示种概念。

在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属概念和种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

例如:(1)医疗优待的规定适用于本单位职工的直系亲属和父母亲。

(2)我们的建设事业需要各种人才和科学人才。

例句1的“直系亲属”包括“父母亲”,应删掉父母亲。

例句2的“各种人才”包括“科学人才”,应删掉“科学人才”,或者改为“需要各种人才,尤其是科学人才。

”有时候,由于表达的需要,也有种属概念并列使用的情况,例如:(3)中国人民同全世界人民一样;是热爱和平的。

在这个句子里,“全世界人民”指的是中国人民以外的世界各国人民。

这个句子是合乎语言习惯的。

(三)交叉关系“文学家”和“教授”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一部分重合,有的“文学家”是“教授”,有的“教授”是“文学家”。

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象“共青团员”和“中学生”、“教师”和“妇女”、“大学生”和“运动员”等概念之间都是交叉关系。

如:如果前一个概念用A来表示,后一个概念用B 来表示,这种关系可以用图(3)来表示。

有交叉关系的概念,一般也不能并列使用。

例如:(1)业余大学的历史课程有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

(2)第一车间有不少共青团员和先进生产者。

例句 1 的“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概念外延交叉,可以在“古代史”、“近现代史”前加上“中国”一词来限制,也可以删去世界史。

例句2,共青团员、先进生产者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交叉的部分,可以改作“第一车间有很多共青团员,其中有不少是先进生产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