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浅埋偏压隧道的几种施工方法

合集下载

浅埋偏压隧道施工常用的处理方法——洞外处理措施

浅埋偏压隧道施工常用的处理方法——洞外处理措施

浅埋偏压隧道施工常用的处理方法——洞外处理措施常用的洞外检视措施01削坡排水法该方法是最为如此一来若是的治理方法之一。

通过消弱偏压边坡以减轻下滑力,从而降低边坡偏压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但是该方法的治理效果与浇筑开挖范围密切相关。

倘若开挖范围小,则一方面无法起到很好起过的治理效果,另一方面则如果引起新一轮边坡滑移的隐患;倘若开挖范围伯朗莱,则不但增加了工程造价,而且大大影响了周边环境。

此外,边坡开挖后应进行喷射混凝土防护以土层的风化和雨水侵蚀。

排水措施紧急措施可以采用环形截水沟、树枝状排水系统、平整夯实大自然山坡坡面等。

02减载与反压措施这种方法是目前应用极为由于目前广泛的方法之一,通常多半施做明洞和反压回填共同使用。

施做明洞不但能够有效抵抗偏压边坡的下滑力,而且未必影响施工进度,不增加工程造价。

反压回填则能改变偏压地形地貌,不断增加隧道和边坡的稳定性。

因此,当偏压敏感度不大时,此种方法应首先所推荐采用。

03地表注浆法地表注浆亦是较为常用的治理之一。

当高架桥隧道浅埋且地层非常松散破碎、易发生失速大批量坍塌或失稳时,可采用地表注浆加固。

这种方法方便,及时,投入的工作量偏向较小。

但是,注浆量估算和支配比较难以把握,技术手段实践表明这种方法的治理效果有限。

技术要求:注浆宽度为隧道开挖宽度两侧各3~5m,长度应超过偏压段5~10m;注浆孔按梅花梅花形或方形排列,间距为浆液扩散半径的1.4~1.7倍,垂直地面钻孔,孔深由地表此外至洞身轮廓线外,必要之时可以穿越洞身。

注浆参数:注浆浆液无菌通常采用单液水泥浆,特殊情况可以采用超细水泥浆、水泥—水玻璃鳞藓浆液或化学浆液。

注浆管采用ø42~ø48mm的钢花管,或采用高压PVC管。

为增强注浆加固效果,可在地表施作一层喷混凝土,并将钢筋网与注浆管焊接为整体。

04支挡措施根据基极坡体的性质,支挡措施可采用抗滑钢架、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杆)、钢管桩以及锚索桩、格构锚固等支挡构造物,对偏压坡体进行整治,控制偏压。

试论浅埋、偏压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

试论浅埋、偏压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

水 文站 四号隧道位于精伊 霍铁路 D 4 + 7 - D 4 + 3 K 863 K 885 段, 全长 10 , 6 米 洞身位于 R 10 = 2 0米的曲线 上 , 洞身线路纵坡 为 1. 95 ‰单面上坡 。 本隧道全段为浅埋 、 偏压隧道 , 隧道围岩级 别为 V级 围岩 , 最大埋深 1 米 , 8 最小埋深 5米 , 洞身距 山体外
5 . 支护 。 初期 初期支 护采 用常规 的锚 喷支护。 即采用 1 1 6
型钢架 , 间距 5 c 用 2 0m, 2钢 筋 环 向联 接 , 筋间距 l 系 钢 m; 统锚杆采用 2 2钢筋 , 3 0m, 长 5c 间距 8 c 呈梅花型布置 ; 0 m,
关 键。

图2 偏 压 、 浅埋 、 弱 围岩 工 艺 流 程 图 软
向洞内方 向推进 , 到完 全嵌入 山体 。该隧道采 用 I6工字 直 1
工 程 概 况

钢作 为 内模支撑 , 再浇注 9 c 0m厚 C 5钢筋 混凝土 。 16工 2 将 1 字 钢一起浇 注在混凝 土 中 ,并在 浇注 前预埋 10 m钢管 5m
侧 最薄处为 6 。本隧道是由原设计的一段高路堑变更而设 , 米 隧道进 出口均为高路堑 。 一
作 为超前长 管棚施 工的定 位 、 向套 管 。在 套拱砼 两侧 , 定 回 填混凝 土至套拱 外拱 顶标 高 , 然后 回填 土 。这样 , E的边 洞 l
仰坡几 乎不 会受 到破坏 ,而 且套 拱与 回填 的混凝土形 成整 体支护作用 , 效地保证 了洞 口段 边仰 坡施工 的安全 。 有 2超前 支护 。 . 在浅埋 、 偏压及 软弱 围岩 隧道施工 中, 一般 须进行超 前支护 。本 隧道洞 口采用 中18 m热扎无缝钢管 0r a 长管棚 注水 泥单浆 液进行 超前支 护 ,导管长 2 O米 ,节长 4 米 , 节 之 问 用 “ 型对 焊 , 向 间 距 4e , 两 V” 环 0r 注浆 终 压 为 a

浅谈黄土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

浅谈黄土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

浅谈黄土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摘要本文以延吴高速公路马鞍子隧道施工为实例,具体介绍了高速公路浅埋、偏压隧道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

关键词浅埋偏压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在浅埋、偏压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由于施工技术运用或处理不当,经常会造成较大面积的坍方,由此带来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工期延误等是无法估量的。

由我单位施工的延吴高速公路马鞍子隧道项目,隧道出口右线30米范围均处于严重浅埋偏压段,且该隧道有效施工时间短,并且要跨越冬季施工,如何保证施工工期成为整个高速公路能否按期实现通车的关键。

1 工程概况马鞍子隧道位于延吴高速公路k106+753-k1083+677段右线(因该段为分离式路基),长1924米,出口端隧道最小埋深仅为7.12米,洞外接长明洞11米。

隧道净宽12.17米。

该隧道出口端边仰坡均高达高达40米,为保证该处施工安全,在施工中进行超前支护、进行短循环进尺开挖,加强初期支护。

隧道横断面布置示意图详见图1。

浅埋段埋深与线间距数据表里程桩号 108+666 108+661 108+656 108+651 108+646108+641 108+636埋深h(m) 9.52 8.35 7.12 8.08 12.6 20.98 29.4图1 马鞍子隧道横断面示意图(单位:mm)根据设计文件地质调绘、钻芯取样、物探资料,马鞍子隧道洞口浅埋段围岩地层主要为松散土体类岩土,且所处斜坡土体破碎,开挖后易失稳,应加强支护。

浅埋段过后围岩地层主要为基岩类工程岩土。

(1)、松散土体类岩土主要有:堆积、冲洪积成囡的黄土状土、亚砂土、砂土、卵砾石土、粉质粘性土等松散土类;风积成因黄土类岩土和较松散层状泥岩体类岩土。

堆积、冲洪积成因的松散土体多分布于黄土梁塬沟谷的斜坡和现代河流、阶地上,土体松散,承载力较低,尤其分布于较大河流沟谷区的易形成湿软地基土;风积成因的上更新统黄土具有湿陷性,为湿陷性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较好。

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支护技术研究

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支护技术研究

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支护技术研究隧道进洞支护技术是指在隧道掘进过程中,为保证施工的安全、稳定和顺利进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固和保护隧道,以克服地质条件的不利影响。

浅埋偏压隧道是指埋深相对较浅、地应力较大的隧道,在隧道进洞时,由于地下水位高,土体存在较大的水压力,对隧道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本文将对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支护技术进行研究。

1.地质条件分析2.进洞掘进方法选择根据地质条件和隧道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掘进方法进行进洞。

常用的掘进方法包括顶部开挖法、底部开挖法、全断面开挖法等。

在浅埋偏压隧道中,应根据地下水的压力和地应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掘进方法,以保证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3.支护结构设计根据进洞隧道的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设计合适的支护结构。

浅埋偏压隧道的支护结构应包括初期支护和永久支护两个阶段。

初期支护包括钻孔桩、喷射混凝土等方法,用于抵抗地下水的压力和土体的裂缝。

永久支护包括钢支撑、喷射混凝土衬砌等方法,用于增强隧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4.水封技术应用由于浅埋偏压隧道存在地下水的压力和水流,需要采用水封技术来控制地下水的流动和压力。

水封技术包括水封帷幕、水平水封、垂直水封等方法。

水封帷幕是通过在洞口周围钻孔注浆,形成一个密闭的水封帷幕,阻止地下水的进入;水平水封和垂直水封是在洞口周围进行加固,以防止地下水的渗透和压力对隧道的影响。

5.监测和控制在隧道进洞支护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位变化、地表沉降、应力变化等,通过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支护结构,确保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总结:浅埋偏压隧道的进洞支护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工程要求和施工方法等因素。

通过详细的地质条件分析,选择合适的掘进方法和支护结构,采用水封技术进行地下水的控制,进行监测和控制,可以提高隧道的稳定性和施工的安全性。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不同,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寻找更加有效和经济的支护技术,提高隧道的建设质量和效率。

探讨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

探讨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

探讨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摘要: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作为地下建设的关键技术,现阶段已较为成熟,在国内已得到了大范围推广,文章通过对浅埋偏压隧道基本原理、施工工艺等进行探究,为同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浅埋偏压隧道、隧道施工、施工技术1 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的概述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是一种用于地下建设的工程技术,其主要目的是在地下较浅的位置,通过施加压力和变形来实现隧道的开挖和支护。

这种技术常用于城市地下交通、地铁施工等项目中,它能有效减少地表兴建所带来的影响和隐患,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2 基本原理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地质固结带、土体变形区和地下水位上方施加压力,控制土体的变形和沉降,以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技术主要运用了地下支护结构的原理,通过合理的预应力施加和土压平衡的方式,实现了隧道的稳定性。

在浅埋偏压隧道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确定隧道施工的区段和特殊地质条件。

然后,根据地质情况和所采用的隧道施工方法,选择合适的支护措施和施工机械设备。

再通过对土体的预应力施加和变形控制,确保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对变形控制的把握和施工工艺的合理调整。

通过对施工过程的监测与调整,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施工质量和工期的达到预期目标。

3 主要施工方法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涉及多种施工方法,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施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主要施工方法:(1)顶管法顶管法是一种常见的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方法,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该方法通过从地表开始,不断向下推进构件,同时进行隧道开挖和支护。

施工过程中,通过预制的构件来支撑和固定隧道结构,有效控制土体的变形和沉降。

(2)盾构法盾构法是一种在地下开挖隧道的常用方法,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

该方法采用盾构机进行隧道的开挖和支护,同时进行土体的排出和预应力的施加。

隧道浅埋偏压段施工处理方案

隧道浅埋偏压段施工处理方案

隧道浅埋偏压段施工处理方案隧道左洞出口浅埋偏压段施工处理方案隧道浅埋偏压,采取加强施工辅助措施,以确保工程安全。

一、浅埋偏压情况勘察进出、口端覆盖层埋深较浅,并且岩体空隙裂隙水发育,下雨时容易形成洞内拱部淋雨状,极易产生冒顶坍塌现象,隧道出口端山坡自然坡度较陡,洞身段围岩级别低,易产生滑坡或崩塌现象。

整个隧道全长范围勘察分析,山体坡度向线路右侧倾斜,左侧偏压。

洞口浅埋段处理方案1、对山体表面植被清理,进出口地段纵向25米,横向左洞拱脚至右洞拱脚范围内,进行山体注浆加固,采用ф89钢管压浆,管身按梅花状布眼。

间距1米,按梅花形布置。

注浆压力2.0~2.5mpa,钢管端部插入初期支护范围,隧道开挖施工时与钢支撑施焊连结。

确保洞内施工安全,施工中,短进尺,强支护。

2、同时洞内施工加强辅助措施,在原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双层超前小导管加强,钢支撑间距调整至50cm。

3、偏压对洞身影响由于隧道洞身受到承载力相差较大,特别是左洞室,整个洞室受力不对称,支护结构承受显著不对称的围岩压力,将造成支护结构开裂,整个隧道净空断面变形。

4、偏压对中隔墙的影响中隔墙浇筑后,由于整个山体全部作用于隧道左洞室,且围岩较差,那么整个山重荷载作用在支体上,即中隔墙上。

左侧剪应力相对较大,中隔墙受力不平衡,中隔墙会失稳,将导致中隔墙开裂,或中隔墙倾陷。

中隔墙在连拱隧道施工中起到关键作用,一旦中隔墙出现问题,整个隧道将受到致命的影响,而且中隔墙质量问题是无法弥补的。

因此偏压处理是一个关键,将关系到整个隧道质量能否达标的关键。

采取措施a、长管棚超前支护通过管棚花管扩散注浆可以改变岩体结构,使破碎岩体固结,钢管注浆,可以提高管棚抗剪切能力,整个管棚通过洞口承重墙来减轻山体对围岩的压力,从而改变偏压造成不利影响。

b、隧道的开挖方式三车道双连拱隧道,跨度大,埋深浅,洞身受压不平横,围岩级别低,所以采取三导坑开挖法,先开挖中导坑,再开挖侧导坑,在中隔墙施工结束后,由于隧道左洞偏压,所以及时对隧道中隔墙右侧进行架设水平支撑,防止左侧偏压对中隔墙产生向右的推力,导致中隔墙倒塌。

公路浅埋偏压隧道的常用施工方法探究

公路浅埋偏压隧道的常用施工方法探究

公路浅埋偏压隧道的常用施工方法探究发表时间:2015-12-15T11:21:50.7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6期供稿作者:赵光华[导读] 浙江省义乌市针对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的施工方法举措比较丰富,比较常见的施工方法举措有砂浆锚杆表层打设法、表层压浆法、平衡压力法等。

赵光华身份证号码:330125************ 浙江省义乌市 322000 摘要:在公路隧道施工中,浅埋偏压隧道因其施工难度较大,其施工方法的选择作为施工控制的关键。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公路浅埋隧道的定义,随后结合笔者多年参与公路浅埋偏压隧道工程经验阐述常用施工方法举措,期望为今后公路浅埋隧道的施工常用施工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浅埋偏压隧道;常用施工方法;探究1 概述浅埋偏压隧道是指既具有浅埋特征又同时具有偏压情况的隧道,具体指开挖过后,隧道将承受全部上层覆土层所产生的全部土压力,同时因实际地形不对称或岩层岩性不同致使隧道结构体自身所受到两侧荷载不平衡的隧道;根据隧道段落埋深与隧道自身直径的的比值小于2.5的,判定属于浅埋段,反之,属于深埋段;偏压隧道的压力根据隧道设计规范中的具体计算公式并结合隧道的实际埋深、具体尺寸及周边围岩具体级别等来判定,同时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因采用的施工方法及顺序不一也会造成偏压情况出现。

在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浅埋偏压隧道地段大都位于进、出洞口段因地形及覆土深度等形成浅埋偏压情况;在隧道进洞后的洞身段施工过程中,很少遇到浅埋和偏压情况,如遇到两者叠加属于地质地层属性影响造成的隧道两侧受力不均的情况。

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及《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 D70-2010)中就浅埋偏压隧道的规定均通过具体数据予以明确。

对于浅埋偏压隧道,覆盖层松散、软弱的围岩条件以及地质岩性地层的偏压造成隧道出现超过设计规定的变形、甚至出现坍塌情况的关键因素。

在隧道设计阶段,针对处于浅埋段且受到严重偏压的情况,应进行专门设计防止隧道成型结构物受到影响而出现失稳事故。

隧道浅埋偏压方案

隧道浅埋偏压方案

浅埋、偏压、冲沟段隧道施工方案1 引言在浅埋、偏压、冲沟段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由于施工技术运用或处理不当,经常会造成较大面积的坍方,由此带来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工期延误等是无法估量的。

黄土隧道,施工难度相当大,工期要求也非常紧张,保证隧道按期安全贯通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为此制定了隧道过浅埋、偏压、冲沟及软弱围岩隧道段专项方案。

2工程概况武家岭隧道位于吕梁山西坡黄土梁茆区,冲沟发育,地形起伏大,高程957~1143.1m之间。

隧道进出口沟底及沟壁见基岩出露,上层覆盖黄土。

隧道进口里程为DK14+715,出口里程为DK18+840,全长为4125m。

隧道最大埋深为156.71m,为单洞双线隧道。

本隧道设计行驶速度120km/h,正线采用60kg/m的钢轨,有砟道床。

以Ⅳ、Ⅴ级围岩为主,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新黄土、老黄土、砂及卵砾石,第三系黏土和粉质黏土、半胶结砾岩,下伏中生界砂岩、页岩、泥岩,地质构造复杂。

武家岭隧道共3处浅埋偏压段,埋深为3~25m,分别是:DK14+727~DK15+080、DK17+110~DK17+460、DK18+450~DK18+832隧道进出口位于土石分界线上施工安全风险高。

3 施工组织因隧道均处于软弱围岩及黄土V级加强围岩段,为保证施工安全,采取早进晚出的进洞方案,即洞门修建应尽量避免对山体的扰动,尽可能减少边仰坡刷坡范围。

洞口处已有部分按路基开挖,且边仰坡较高,不宜再破坏洞口边坡,以采取套拱、超前长管棚等辅助施工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首先,我项目部成立了专门的地表测量小组,对所有隧道进行了地表测量,每5-10米一个测点,分别对应相应里程的隧道与地表断面图,由埋深分析该隧道段的浅埋、偏压、冲沟地段的位置与地理情况;再则,我们从数据出发,实地观查了隧道浅埋、偏压、冲沟地段的情况特别是薛家塔1#隧道DK22+060~DK22+130和DK22+430~DK22+490段埋深最浅处距隧道正洞顶仅9m,为明显的冲沟、浅埋地段,测量小组对该段布控了测量观测点从而由隧道外部这方面掌握好隧道开挖过程中山体自稳情况,开挖过程中以及开挖后将对测量控制点反复量测数据、分析数据,以确保隧道安全施工;隧道内控制开挖遵循“超支护、短进尺、少扰动、勤量测、强支护”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比较浅埋偏压隧道的几种施工方法
发表时间:2010-06-11T08:35:09.437Z 来源:《赤子》2009年第22期供稿作者:王宇[导读] 山区公路的布线一般沿沟谷进行,沿线隧道多存在一定的偏压效应。

王宇贵州省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 550001
摘要结合某隧道工程所采用的三种施工方法,探讨了在不同的施工方法下,施工的受力与变形的不同数值。

并对不同的施工方法的优点和注意事项作以分析。

关键词偏压隧道现场监测数值计算施工方法对比研究
1.引言
山区公路的布线一般沿沟谷进行,沿线隧道多存在一定的偏压效应。

传统的防偏压方法,一般注重采用设计措施,如增设锚杆与管棚、在偏压较小的一侧增设重力式挡墙或加大衬砌的厚度等,而对施工方法则只简单地提及而没有进行对比研究,这样无形中会加大施工成本,造成施工中不安全因素的增加。

本文以具体例子为依托,对施工过程中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该隧道的施工方法;同时,采用数值分析的手段,从受力的角度提出了最佳的施工方案。

为以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依据。

该隧道的设计为“CD”施工方法,考虑到施工工期及经济因素,拟对进口段采用正台阶施工进行试开挖并进行施工量测,通过对量测数据、施工进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出最终适合于该隧道的施工方法。

2 监测数据分析
根据现场条件及一般隧道的监测内容,该隧道的主要监测项目为: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地表下沉量测、钢支撑内力量测和锚杆轴力量测。

各元件的具体布置,见图1。

2 1地表下沉
从地表下沉的监测曲线图可以看出,当围岩开挖历经20天之后,其地表下沉基本上就处于稳定状态,而此时掌子面已经推进了将近100m左右。

上述情况表明:该断面的地表沉降经过20天以后基本完成,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2.2 收敛变形
根据量测断面上台阶开挖30~97m的收敛变形血线图可以看出,量测时间共45d。

在上台阶开挖过程中收敛量在3mm以内,说明在上台阶开挖过30m时围岩的大部分应力已经释放,围岩的位移大部分已发生。

水平测线AC数值最大,表明隧道侧压力比竖直压力大,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隧道左侧成拱效应比右侧成拱效应差,因此隧道左侧受到更大的围岩压力。

2.3 拱顶位移
上台阶开挖后典型断面拱顶实测位移曲线图,该断面围岩主要为炭质板岩,属于Ⅲ类围岩,围岩较破碎。

通过对测量线进行拟合可知:(1)最终位移u∞=3883mm,该值较大,这主要是由于该断面所处围岩比较破碎,且节理裂隙较发育。

但在第6天位移即为33.43m m,已达到最终位移的81%,这说明围岩很快趋于稳定。

(2)当t =16d时,位移速率为0.1mm/d,以后随着时间的增长,位移速率将越来越小。

2.4钢支撑内力
所选取的典型断面主要围岩类型为泥岩,属于Ⅲ类围岩。

内力变化曲线时间上可分为4个阶段。

其中上台阶开挖后数据曲线形成了急剧增大一缓慢增大一趋于平缓这I、Ⅱ、Ⅲ三个阶段,下台阶开挖后形成了第Ⅳ阶段。

下台阶开挖后,钢支撑左右两侧的内力变化并不一致,说明钢支撑所受的左、右两侧的压力并不相等。

由于各部位内力变化在上台阶开挖后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对其中某个部位的内力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一般的规律,现选取钢支撑内层的左侧部位,经分析其内力最终值为2.393kN;在L =50 m 时为1.56k N,占其最终值的6 5%;在L=100m时,为1.93 k N,占其最终值的81%,可见内力的大部分在上台阶开挖后50m内产生。

2.5锚杆内力量测结果
锚杆内力量测结果,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围岩变形超过20天之后,其变形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在最初的一周之内,其变形发展是最为显著的时期,过此之后,其变形将逐渐趋于稳定。

因此,围岩开挖之后的初始阶段是值得注意的时期。

2.6 施工方法调整
鉴于实测的位移、支护结构的轴力较小且收敛较快,因此将原设计中采用的“CD”法开挖并辅助超前锚杆支护的施工方法变更为采用台阶法开挖的施工方法即可满足要求。

3数值模型的建立与计算参数的选取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不同施工方法下偏压隧道的受力变形规律,以便从隧道受力变形的角度寻找出这种隧道的最佳施工方法,本文采用数值分析的手段,对其进行建模分析。

3.1数值模型的建立
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建立的数值模型如下图所示。

为节省篇幅,在本文中只列出CD法开挖的网格剖分图。

计算参数的选取:综合国际《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1等资料对各类围岩物理力学参数的取值情况,取各类围岩中值作为岩体的计算参数。

对锚杆与型钢拱架材料参数则根据实验结果取值。

3.2计算结果与分析
采用数值模拟得出的几种不同施工方法下隧道周边与地表最大位移、隧道周边最大围岩应力。

而锚杆轴力和钢支撑内力由于受篇幅限制,不再一一列出。

321不同施工方法下受力共同点
(1)拱顶部分的锚杆与钢支撑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受力都很小。

(2)完工后受偏压较大的右墙所承受的围岩应力最大,而且拱脚与墙角往往都是应力集中的地方。

(3)锚杆与钢支撑的受力在施工中间阶段往往是右侧受力稍大,而完工后则左侧稍大。

322不同施工方法下受力不同点
(1)、在位移方面,CD法无论是拱顶位移、地表位移,还是侧墙位移都小于全断面法与台阶法;台阶法在中间施工时的各项位移都小于全断面法,完工后除左墙位移外,其余也比全断面法施工的位移小。

(2)、锚杆所受轴力、钢拱架所受轴力和弯矩以全断面法施工最大,台阶法次之,C D法最小。

4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偏压隧道中,要优先采用CD法进行施工,如施工断面较小,偏压不大时,也可采用正台阶法施工,一般情况下不要采用全断面法施工。

此外,笔者在采用CD法施工模拟时计算了两种开挖方法,一种是先右后左;一种是先左后右,结果表明,前者无论从受力变形大小、收敛时间长短均优于后者。

因此,可以推断:在采用CD法进行施工时应从偏压较大的一侧开始施工。

参考文献
[1].黄波等.巴洒老寨3号偏压隧道施工及病害处治技术.山西建筑.2009年2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