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辛亥元勋卢性正
新四军中走出来的将帅(66)——卢胜中将

新四军中走出来的将帅(66)——卢胜中将卢胜将军卢胜将军,原名卢家扬,曾用名李胜。
1911年11月5日生于海南省乐会县(今海南省琼海市)第一区芳岭村一户农民家庭。
父亲卢亚英为海员,长年累月在海上奔波。
卢胜5岁时,父亲因病死于海上;8岁时,母亲被瘟疫夺去生命。
从此,他与祖母相依为命。
9岁时,祖母想方设法让他进学堂读书,因付不起学费,只读了两年便辍学回家种田,帮祖母料理家务。
14岁时,祖母病逝,只剩卢胜孤单一人,生活更无着落。
乐会为琼涯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是“红色娘子军”诞生和战斗过的地方。
1926年,卢胜家乡兴起农民运动后,他参加了本村的农民协会和讨逆团,任讨逆团分队长。
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同年7月参加农民自卫军,带领农军镇压了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陈和卿。
不久,卢胜任县委交通联络员,他机智勇敢,不畏艰险,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28年夏,在国民党大规模“围剿”中,组织上决定分散隐蔽地方革命武装人员,卢胜从海南乘船到了新加坡。
先在一家制胶厂当工人,后来到外国轮船上当海员。
期间,卢胜不断进行革命活动,引起了英国殖民者和地方当局忌恨,两次被捕入狱。
1932年夏,卢胜被以“危害治安”罪名驱逐出境,几经周折回到厦门,与厦门中共组织接上关系,被安排到厦门一个地下交通站工作。
他积极参加互济会活动,注意掌握国民党军动向,及时向上级机关通报情况,受到了组织赞扬。
10月下旬,转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根据卢胜要求,调他到漳州红军第三团参加军事斗争。
到达闽南红军第三团后,卢胜主动要求下到连队当班长。
参加了攻打漳浦县小山城民团等战斗后,卢胜随政治部主任李克己转入和平县尪仔石山地区开展游击斗争,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很快打破国民党军“围剿”。
不久,卢胜调任红三团第四连排长。
他带领一支20余人的游击队活跃在和平县南胜、五寨地区,打击地主民团武装,帮助地方建立革命政权。
“福建事变”后,卢胜任第四连政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课件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起义促进了民主革命浪潮的进一步高涨,也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1907年7月7日),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府山阴东浦镇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
秋瑾(1875-1907),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时间:1907年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地点:广西经过:袭取镇南关,奋战七昼夜结果:失败
1911年中国爆发的民主革命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局势
思考:当时中国的境况如何?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沦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时间:1906年冬领导人: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地点: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结果:失败地位: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影响: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评价辛亥革命是“一朵没有果实的花”,说说你的理解。
局限性:虽然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非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但是它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思考:革命党人早期武装起义的意义及失败原因。
怎样评价辛亥都督

作者: 苏贵庆
出版物刊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45-49页
主题词: 都督府 近代历史 焦达峰 孙宝琦 革命团体 陆荣廷 主流派 吴介璋 寿潜 罗纶
摘要: 怎样评价辛亥都督,这是史学界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所谓辛亥都督,是指辛亥革命时期,起义、光复、独立各省军政府的军政首脑人物。
辛亥都督,既是辛亥革命的产物,又是辛亥时期的特定名称。
风云一时的辛亥都督,是一成分极为复杂的群体。
它既有同盟会员、革命党人,又有立党派头目、会党、绿林首领,还有清末的新军军官和将军督抚;是一批政治背景不一,社会经历各异,阶级出身不同,年龄学历悬殊的近代历史人物。
因此,如何对他们作出统一评论,确实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
笔者经过粗略的研究,愿作引玉之砖,略述管见,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著名共产党人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著名共产党人作者:王树人来源:《党史博览》2011年第10期熊雄(1892-1927),江西宜丰人。
1911年初在南昌考入江西新军学生军,并参加辛亥革命。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去苏联学习。
1925年回国后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东征军总指挥部秘书长。
1926年1月6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
3月16日兼潮州分校政治部主任、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部长等职。
1927年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
孙炳文(1885-1927),四川南溪人。
1908年考入京师大学堂,不久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时,被举为京津同盟会文牍部部长,一切宣言文件、往来函电都出自他手。
1922年10月,在德国柏林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秋回国。
后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北伐战争开始后,任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
1927年4月16日被敌人逮捕,4月20日在上海龙华被杀害。
萧楚女(1891-1927),湖北汉阳人。
1910年在武汉参加湖北新军。
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
192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8月任中共中央驻四川特派员,并任《新蜀报》主笔。
1925年5月,到上海与恽代英一起主编《中国青年》。
1926年10月底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1927年2月兼任华侨运动讲习所讲师。
4月15日,在广州的反革命大屠杀中被逮捕,4月22日被杀害。
李蔚如(1883-1927),重庆人。
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
返回重庆任体育教习,秘密组织学生军、炸弹队。
同年11月22日,同盟会在重庆发动起义,被任命为“炸弹队长”,在参加重庆起义时立下大功。
1912年任熊克武师参谋兼重庆镇守使参谋。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涪陵四镇乡组建8000人的农民自卫军,与刘伯承等领导的顺泸起义相呼应。
1927年7月,被军阀郭汝栋诱捕。
英勇就义。
林伟民(1887-1927),广东珠海人。
辛亥元勋黄兴的结局介绍

辛亥元勋黄兴的结局介绍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
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1915年,袁世凯称帝,9月底,蔡锷派专人送封密信给黄兴,信中谈及国内形势及袁世凯阴谋称帝的种种活动,并提出他自己准备秘密出走和在西南发难的计划,征求黄兴的意见。
黄兴接信后,立即命儿子黄一欧和秘书石陶钧先后离美回国,参加讨袁护国运动。
在黄兴所派的石陶钧、张孝准等协助下,蔡锷从天津经日本、上海、香港秘密到达昆明,组织和领导了云南护国战争。
为了扩大讨袁战线,黄兴于云南起义前夕,写信给不甘附逆的社会名流,如张謇、汤寿潜、唐绍仪等,以及可争取的地方将领,如广西的陆荣廷,动员他们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6年1月,黄兴电促柏文蔚等在南洋筹款接济云南护国军;又密令刘揆一、居正等联合北方同志,图谋直、鲁革命,以响应南方。
护国战争进展顺利,袁军溃不成军,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先后宣布独立。
此后,黄兴多方奔走,并不断为此事与孙中山电商。
至5月底,日方允借500万日元。
袁世凯死后回国。
于1916年7月回到上海,同孙中山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
由于长期为革命事业而奔波,积劳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黄兴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最终因食道与胃静脉屈张破裂出血(肝门静脉高压所致;根据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肿大所推测,为肝硬化常见之并发症)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
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
伤痕文学鼻祖卢新华人物简介

"傷痕文學"鼻祖盧新華人物簡介姓名:盧新華,江蘇如皋人,中共黨員。
1954年1月28日生。
創作始於1975年10月,以詩為主。
就讀復旦大學後開始寫小說。
歷練:1968年9月,初中畢業,隨後去部隊農場勞動鍛煉。
1969年15歲盧新華隨父母的轉業離開熟悉的大海,到了江蘇南通。
1972年應徵入伍,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1973年19歲,到山東曲阜當了三年偵察兵。
1976年離開部隊。
1977年考入復旦大學。
1978年24歲的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新生盧新華因發表《傷痕》而一舉成名。
1982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
中學畢業後赴農村插隊務農。
1985年辭去《文匯報》的記者職務,開始棄文經商1986年出版的讀物是長篇小說《森林之夢》。
1986年盧新華去了美國,用兩年時間,攻下加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2004年推出的新作《紫禁女》。
盧新華的老家是江蘇如皋,父親在渤海灣畔當兵,於是,盧新華就在山東的長島,一個靠海的地方度過了童年生活。
大學畢業後不久盧新華就下海經商,隨後赴美,經歷了事業和生活的多次起落,曾靠在有“小巴黎”之稱的小鎮西木村踩三輪車補貼家用,後來一度在拉斯維加斯的賭場以發牌為生。
成為“文革”後第一批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文代會代表。
篇篇作品風格充滿了悲情主義色彩,再加上特定時期的社會現實。
“傷痕”一詞之後成為追溯文革記憶的文學思潮的名稱。
“傷痕文學”也經由這篇小說發軔、命名。
其實本身寫過很多的作品,但《傷痕》太過耀眼,使得很多作品沒有嶄露頭角的機會。
●作品風格在表現手法上,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夢幻、隱喻、暗示、影射等手法,形成小說象徵、寓言的風格。
眾多意象穿插在人物的觀念、心理、情感、意識複雜變遷的過程中,在具體的場景、事件、情節中呈現出來,相互交錯、對應,共同構成多重的象徵意義。
在製造小說中一些人物意象時手法比較粗糙,致使其像徵寓意過於直露,影響了整體意象體系的營造,削弱了小說的藝術魅力。
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卢戆章

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卢戆章
许长安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1992(000)011
【摘要】今年是我国语文现代化运动100周年。
这个运动的揭幕人,就是厦门的卢戆章。
卢戆章字雪樵,1854年12月18日生于福建省同安县古庄村。
最近我们到同安县对卢氏的生平作了一些调查。
古庄村距同安县城约1公里,全村405
户,1700人,以卢姓为多。
卢戆章兄弟6人,他最小,早年丧父。
5个哥哥都务农,只有他一人读书。
他9岁入学,18岁参加科举考试,县试名列前茅,但府试落第,没有考中秀才。
卢戆章学识过人,文章写得很好,按理考个秀才并非难事,但他的思想较先进,可能答卷不大符合当时闭关锁国政治的要求。
据他的女儿卢天德在卢戆章传记中说,那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许长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
【相关文献】
1.卢戆章与清末的切音字运动 [J], 左文燕
2.卢戆章·赵元任·中国语文现代化 [J], 袁钟瑞
3.卢戆章“切音新字”补议 [J], 林天送;
4.卢戆章在切音字正词法方面的贡献——纪念我国切音字运动一百周年 [J], 丁方豪
5.卢戆章对语文现代化的贡献 [J], 许长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波辛亥革命遗迹之一:卢成章故居

宁波辛亥革命遗迹之一:卢成章故居
在水清树绿间的月湖畔,有一坐卢宅。
其主人卢成章,在辛亥革命时期对光复宁波有重大贡献。
1911年8月,正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留学的他,因乡人陈训正的催召,前来祖国参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经瑞典、西伯利亚抵达北京,武昌起义已过5日。
就来到家乡宁波,卢成章面对宁波“保安会”第一次会议中光复时间争论不决,就退席来到其父创办的育德农工学堂组织起百余学生,与民团司令林端辅会合,占领电报局,冲进道署,于是宁波光复。
当时在宁波流传“卢成章单骑克宁波”的民谣。
卢成章曾任宁波外交兼交通部长、武汉钢铁厂工程师、上海五洲药房董事等。
卢宅由其父卢洪昶晚年所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正房、后院及两厢房组成。
卢洪昶本姓戎,少时家贫丧父,其母送他过继同里卢氏做养子,改姓卢。
甲午战争时期,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卢洪昶用奇计使各艘运输船舰得以脱险,从此声名大振。
卢生性正直仁义,曾使宁绍两地堕民脱去受人歧视的丐户堕民之籍。
他还倾尽一生的积蓄,创办了育德初等农工学校(宁波效实中学前身)、江东育德小学及绍兴同仁小学三所学校,招收堕民子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遺忘的辛亥元勳盧性正
盧性正(1872-1912),是中國同盟會的創會會員,黃花崗起義的參加、領導者,辛亥革命的發動、參與者和軍事領導人。
因為英年早逝,後嗣無人,事跡久被埋沒。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益陽、湖南地方陸續發掘出一些辛亥事跡,其中也包括盧性正的事跡。
盧性正,字淑雍,號枕資居士,筆名世棄仙,1872年生於湖南省桃江縣栗山河鄉碑磯村。
在同鄉前輩夏思痛的影響下,盧性正少年時期就走上了民族革命的道路。
夏思痛是辛亥誌士中年紀最大的革命者。
羅德源在《思痛先生傳》中,說思痛老人從事革命二十多年,44歲反清,55歲加入同盟會,57歲參加辛亥革命,61歲因反袁被投入香港監獄,“戊戌變法以後,中國所有革命之役,無一役不在行間”,“遍走二十二個行省及南洋、日本,求同誌,與孫中山、
黃克強、宋教仁、蔡鬆坡遇鹹以師禮事先生,蓋年輩長於諸人,其革命亦最先也”。
1924年,這位民主革命家效屈原懷沙之舉以死殉國。
盧性正三十歲那年,為尋求救國道路遊曆各地。
他剪發留須,著西裝,表示與滿清決裂,並表革命決心。
他剃發留須後,特意拍照明誌,並在照片後麵題詩數十韻寄贈其妻熊夫人。
其末句雲:“正恐爾貌隨不槁,明年我是虯髯蒼蒼叟;掃淨狼煙邀凱歸,與卿同唱中華好!”壯士高歌,聲若金石。
1906年,妻子熊夫人瞞著家人變賣首飾,資助盧性正出洋。
是年,盧性正與黃興及其子黃一歐潛赴日本。
在日本,先生與孫中山、黃興等討論協商,一致同意將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與黃興領導的華興會合並為“中華革命同盟會”,推舉孫先生為會長,黃先生主管事務。
同盟會在日本正式成立,公諸於世,標誌著革命力量的統一,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盧性正與孫中山、黃興、黃一歐等均為同盟會的創始成員。
中山先生在盧性正去世後所撰的挽聯中說他“首讚同盟會”應當是個曆史事實。
有人以秋瑾挽聯中有類似詞句,指中山先生的挽聯為盧家作偽。
我以為這是不可能的。
這副對聯是在盧家族譜中發現的,寫入族譜的時間是1935年。
盧正性唯一的兒子長期在監獄中,20世紀80年代初就去世了,沒有後人。
誰來造這個假呢?至於與秋瑾挽聯有雷同之處,我以為挽聯多數急就章,中山先生是革命家而非村學先生,尋章摘句非其能事,有所重複有何值得大驚小怪!
同盟會成立後,會員大多回國,分赴全國各地發展組織,籌劃武裝起義。
盧性正回國後奔走湘、鄂、贛、皖、浙、蘇各地,往來聯絡,全力投身革命,準備武裝起義。
他曾一度應聘為廣西太平府中學教職,利用講台大倡推翻滿清、光複祖國輿論,暗中聯絡誌士成立革命團體,還曾到越南、緬甸等地開展秘密工作。
盧性正為人果決,忠於理想,勇於、善於行動,黃興稱他為“一人能敵萬”的
“霸才”。
他與夏思痛等日夜奔走兩粵港澳各地活動,雷厲風行,一時全國震動。
清廷爪牙偵查到了夏思痛、盧性正等人的反清活動,多次妄圖暗殺盧性正,以鎮壓阻擋革命潮流。
1911年,黃花崗“三?二九”起義前夕,黃興電約盧性正赴廣州。
盧性正在巡警道公署見到夏思痛。
夏思痛告訴盧性正,正有一件大事要做決定,然後一同進密室商議。
當時情況緊急。
黃花崗起義原來準備在糧餉兵械運到後舉行。
由於有人泄密,起義已經被清軍偵知,正在搜捕革命黨人,故準備立即舉行起義,先行攻破清軍衙門,守險待援,等待革命高潮到來。
形勢迫在眉睫,盧性正立即與夏思痛同赴黃興處決策起事。
因為事起倉促,廣州全城已為清軍封鎖,時聞炮聲。
盧性正率領起義者挺進,企圖先攻破清兵基地。
因為敵眾我寡且敵人早有準備,起義者很快陷入被動。
清兵以十倍於我之眾,重重包圍。
起義者奮勇作戰,血肉橫陳,七十二烈士壯烈犧牲,黃興中彈失去手指。
盧性正深陷重圍,彈盡援絕,與黃一歐奮勇拚殺,突圍逃脫。
逃脫後,他們潛伏於夏思痛的巡警道辦公廳內。
夏思痛幫他們找來巡警服裝穿上,然後繞道從香港返湘。
臨行盧性正與夏思痛話別,彼此都認為“此舉雖一時失敗,而影響實大,再舉必克”。
他們相約脫險後分赴各地,策劃再舉起義。
互道珍重,分赴南北。
盧性正返湘後,革命形勢發展迅速,熊夫人深明大義,忍淚催促他:“君等此役稍挫,此舉必成;勉之速行,毋以家為念!”在夫人的支持下,盧性正告別妻兒,很快按預定計劃,奔赴長江沿岸,會晤潛伏各地光複軍官兵及革命誌士,製定作戰方案,伺機起義。
辛亥革命前夕,盧性正火速返回長沙,聯絡當時湘軍都督焦達峰將軍,催促他率部響應。
長沙起義安排好之後,盧性正匹馬馳返益陽縣,會晤當時益陽縣縣長,曉以大義,勒令他立即舉義旗反正。
縣長推托說沒有得到上峰命令,不敢自作主張。
盧性正怒目橫張,須發皆赤,以佩刀拍案,鏗然有聲,厲聲叫道:“這就是命令!”隨即一手執刀,一手提縣長發辮,舉刀砍斷其發於公案上。
縣長張皇失措,不敢抗拒,隻得跟從盧性正起義,宣布反正。
一聲號令,全縣聽從,益陽光複。
盧性正以一人之力,使得益陽響應革命,反在長沙之前。
此一舉率先聲援武昌,鼓舞了革命者的士氣。
當時全縣全省城鄉人民,齊讚益陽光複不費一槍,不傷一人,倉廩、府庫、監獄,處處安整如常。
時人謂一聲反正,萬眾歡呼,是皆盧性正之功!家鄉父老
曾有詩雲:辛亥風雲遍大荒,將軍鏖戰大江南;為求梓裏先光複,匹馬單刀克益陽。
盧性正在益陽首先德政即改原滿清的箴言書院為第二高等小學,重修校舍,令各地男女青年考試及格者,一律準予免費入學。
並通令全縣,興辦學堂,男女均須就學。
全縣大唱自由平等之歌,宣揚教育救國之旨。
一時婦孺歡騰,人人稱快。
盧性正以“三事”號召鄉親,即“男子剪辮女放足,子女皆須入學堂”。
並說:“這三件事都是革命的基本功夫。
說來易,做來難,望大家全力倡導。
”
益陽光複之後,盧性正赴長沙助都督焦達峰籌光複經費,練兵籌餉。
黃興在南京成立長江下遊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統一指揮與清軍作戰軍事。
盧性正應召趕赴南京,任副總司令。
南京臨時政府財政困難而戰爭耗資巨大,黃興赴海外籌款,盧性正代行總司令職。
1912年,清軍北撤,清帝退位,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中山先生請黃興回國任陸軍總長。
黃興認為袁世凱居心叵測,擁兵自重,反對與袁世凱妥協,稱病不肯回國就職。
盧性正與黃興意見相同,表示與黃興同進退,也請辭軍職,回武漢就醫。
在武漢,盧性正目擊新舊官僚多腐朽,個個以勝利者自居,人人貪圖享樂,損公肥私,喟然長歎:“甚矣,吾病矣,生不能再躍馬橫槍,以身報國,乃當以經濟救國,到死方休。
”
此時他的病已經很嚴重了,咽喉阻塞,口不能言。
不得已,帶病返鄉。
回鄉後日咯血數升,病重瀕危,不久病逝,年三十九歲,時民國元年7月20日。
盧性正逝世以後,報載與國同悲,唁電、挽幛經數月絡繹不絕。
夏思痛老人聞訊痛哭,揮淚手書挽聯:
國步艱辛,百折不回君與我,
生靈塗炭,萬方多難我思君。
孫中山先生挽聯:
荊楚識丹忱,感君首讚同盟會;
資陽來噩耗,令我長懷萬古愁。
黃興先生挽聯:
公誼不妨私,平生道合誌同,肝膽至今推摯友;
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從古困英雄。
黃一歐先生挽聯:
居恒扺掌論英雄,橫覽九州,公真健者;
鄉國驚心數人物,撫懷千古,各有生平。
盧性正有參與首創同盟會、在黃花崗起義時衝鋒陷陣、參與前期發動武昌起義和後期軍事活動的領導三件大功,足可稱為辛亥元勳。
正因為他英年早逝,門下無人,身後淒涼,致使他的事跡久被埋沒。
正因為如此,我們今天更應當紀念他,還他以應有的地位,彌補曆史留下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