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白毛女》中主要角色的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

合集下载

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形象

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形象

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形象发布时间:2021-10-09T01:41:24.656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5月15期作者:刘鑫焱[导读] 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歌剧《白毛女》研究中,杨白劳一角的形象和性格常被概括为软弱、本分、善良,缺乏对杨白劳形象的立体性讨论。

杨白劳形象不应孤立地视为普通农民阶层的缩影,而具备“典型性性格”特征,其个人特质和身份属性应得到立体化的呈现。

刘鑫焱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 201200内容提要: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歌剧《白毛女》研究中,杨白劳一角的形象和性格常被概括为软弱、本分、善良,缺乏对杨白劳形象的立体性讨论。

杨白劳形象不应孤立地视为普通农民阶层的缩影,而具备“典型性性格”特征,其个人特质和身份属性应得到立体化的呈现。

关键词:《白毛女》杨白劳形象文化作为首部“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剧中塑造了诸多经典性角色,比如杨白劳。

学界对杨白劳这一角色的研究还存在单一化取向。

其原因可能是人们放逐了这个人物的普遍特征,进而忽视了普遍性中的个性化呈现。

笔者认为,要想真实认识和把握杨白劳一角,必须对其形象进行多角度的解构和剖析。

“形象”或“人物形象”,一直是歌剧理论中的中心问题。

作为文艺审美的灵魂,“形象”具有述情讲实的中心作用。

对于“形象”这一概念的讨论,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立体化概念,人物具有“必然”、“可然”规律。

也就是说,“形象”作为某种事物的代表,体现着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具有偶然属性。

黑格尔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提出“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这些西方哲学家对于“人物形象”的论述都着眼人物性格、形象的共性和个性。

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歌剧人物而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就是人物舞台形象的最终呈现。

中国戏剧文学创作自古重视人物形象。

老子的“大象无形”,《水浒传》中所说的“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皆说明了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性,而绝不是单一符号化的平面呈现。

歌剧《白毛女》演唱中人物音色的塑造-表演论文-艺术论文

歌剧《白毛女》演唱中人物音色的塑造-表演论文-艺术论文

歌剧《白毛女》演唱中人物音色的塑造-表演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音色的运用变化对于音乐作品的演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人、不同的情绪都能展现出不一样的音色,它是一种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感符号。

通过运用不同的音色,能塑造出很多不同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文章介绍了音色的概念,并以歌剧《白毛女》为例探讨音色的表现形式,认为音色可以把握不同风格的作品,凸显出演唱者的个性和提升审美价值。

关键词:歌剧表演;音色;唱段;人物形象;音色,又名音品,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人声的不同和响度的不同,都能产生不一样的音色。

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决定了音调的高低,发声物体的振动振幅决定了响度的大小,而发声体的音色则取决于不同物体的特质,以便区分。

发声体因结构或材料不一样,导致发出不同的声音。

虽然有可能存在发声物体发出的音高和强度相同,但是人们依然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去区分出它的声原,也可以从心理、生理、物理方面分析音色的概念和内涵,进而得出更深层次的认知。

音色的心理属性,指声音的色感特性;音色的生理属性,指音色是大脑对声音的特殊感性而形成的音乐表象,在脑中留下印记;音色的物理属性,指泛音强度的组成成分结合声音的位相所形成的特性。

一、歌剧表演中唱段的表现形式在声乐表演的舞台上有着不同的表演形式,如独唱、合唱、重唱、轮唱、齐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对演唱者音色的要求是不同的。

独唱,是由一个人单独进行演唱的形式。

独唱是个性艺术,在演唱达到一定水平时,演唱者就可以寻找自己特有的演唱风格,从而充分表现自己音色的独特性。

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音乐作品的音乐表演形式,存在多声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年龄分为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和混合合唱。

在合唱中,整体的音色需要统一、和谐,个人音色应该融入整体音色中,这是合唱中对音色的基本要求。

重唱,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进行演唱,但只要求按照自己的声部进行演唱,可以根据人数的不同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

赏析民族歌剧《白毛女》

赏析民族歌剧《白毛女》


量河之 Y Lo l RO TESN,01 2 声 EL wRv F' O G21年1期 E H
i 中国 具魅 的音 艺术 * 最 力 乐 杂志
谱倒 四 《扎 红头 绳 》 独 白是 一种 很 重要 的辅 助手 段 可 以在 该歌 剧 中起 到贯 穿
遂 坌 1
^ ★ # ^. ^f n £.
赏析民族歌剧《 自毛女》
文 \ 陈永红
擅 要:民族歌剧的典范之作 《 白毛七》 。不但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 且还借鉴T 洋歌剧
彤 式 和剞 作植 法 , 开创 T 中目歌 剧 的 崭新 道路 i 熙是 4o年代 的 产物 , 但是 它 的创 作 内客和 彤 式 ,
不论 在 音乐 设计 上 还是 表 演 艺术 上都 达 到 7一 个 高度 , 开创 7 国新歌 剧 的 先河 ,是 中国 新歌 剧 的 我 奠基 石 , 它的 成 功给 后人 带 来很 启 示 。
在 歌剧 《白毛 女》 的 音乐 设计 上 作 者大 量的 运用 了地 方 传 统 戏曲 跟民 间小 调 的 曲调风 格 如
鼓 山西 梆 子 秦 腔 昆曲 等 多种 传统 的戏 曲调式 唱 腔 但 是 它却 不是 民 间戏 曲的 扩大 些 处理 手法 更不 是 中国传 统 的板 腔戏

5 一l :
《 红头绳 》节 奏活 泼欢快 曲调优 美流 畅 它跟 扎 低 昂 的山 西 民歌 《 麦根 》 的曲调 来 表现 穷 捡 风 吹 主题 配 台的 完美 无缺
用 深沉
充分 的表 达 了主人 公 喜儿 心
苦 被 压迫 农 民 杨 白劳 的形 象
中的 盼 望爹 爹 回来 的 喜悦 心 情 。
关键词:民族歌剧 音乐设计 歌剧表演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作者:陈雪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9年第25期摘要:《白毛女》标志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的诞生,喜儿的形象深入人心,从第一幕到第五募,单纯善良的喜儿一步步经历着黄世仁逼死父亲,自己被黄世仁糟蹋,再到逃离黄家栖身与深山野林之中,苦苦挣扎着,等待为父亲报仇。

喜儿的经历使得喜儿的心理变化复杂。

关键词:;; 白毛女; 喜儿 ; 心理变化一、创作时代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

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藝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加工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

二、歌剧《白毛女》的剧情概况第一幕在1935年的农历除夕。

佃农杨白劳,因无法还债,在外面躲了几天回到家来,准备和他唯一心爱的女儿——喜儿一同过年。

亲家王大婶也来帮助他们料理过年的事情。

不料恶霸地主黄世仁打发他的狗腿子穆仁智来到杨家,逼着杨白劳去见地主。

当晚,在黄家。

黄世仁强迫杨白劳用喜儿来抵债,尽管杨白劳苦苦哀求,还是强迫他在卖身契上按了手印,然后被推出大门。

杨白劳悲愤交加,晕倒在雪地里,被老友赵大叔发觉,送回家中。

当时,喜儿、王大春(喜儿的未婚夫)以及王大婶,都在兴高采烈地准备过年。

赵大叔给他们讲述红军的故事。

只有杨白劳想着被迫出卖女儿的事,痛苦万分。

终于在喜儿入睡后,服了卤水,冲出门外,高喊着:“死我也要死到你黄家大门口去!”含恨惨死第二天清早,王大春到杨家来拜年,发现了杨白劳死在雪地上。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角色塑造及其主要唱段研究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角色塑造及其主要唱段研究

37艺术论丛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角色塑造及其主要唱段研究贾明娟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摘要:歌剧《白毛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革命性,更是打开了歌剧剧本和音乐的新纪元,属于中国民族歌剧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该剧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对剧中“喜儿”角色的塑造,整部歌剧都是围绕着“喜儿”的命运来展开。

本文将对“喜儿”的角色塑造和主要唱段进行分析。

关键词:歌曲《白毛女》;喜儿;角色塑造;主要唱段引言:歌剧《白毛女》在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中首次演出后,获得巨大成功,时至今日,该剧已经被演唱了70余年,剧中“喜儿”的形象也不断得到更新换代,角色塑造越来越丰满,学术界相关专家和学者对主要唱段的研究也愈加深刻,对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歌剧中“喜儿”角色的塑造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有度、和声的强弱都能够对观众的内心产生直接的影响,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歌剧中利用音乐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方式十分有效,创作者能够凭借缜密的音乐旋律,使歌剧变得环环相扣,在《白毛女》一剧中将四个阶段中“喜儿”的人物形象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使观众能够在抽象的音乐影响下脱离画面和印象,闭上双眼从内心中领会到更高更深层次的人物形象。

在本歌剧当中,前奏曲为故事背景的交代起到了良好的提示作用,同时也为女主角“喜儿”的出场做了感情铺垫。

在前奏中总共包括8个小节,篇幅较为短小,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组成,D 徽调式,2+2+2+2。

在第一幕当中,喜儿的唱段《北风吹》中充分的体现出了当时悲凉的氛围。

而在《扎头绳》中采用欢快的节奏和跳音的方式将喜儿可爱俏皮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后来,杨白劳由于觉得自己愧对女儿而饮卤身亡,大年初一的早上喜儿发现从小相依为命的爹爹死在自家门前,对她开始是整个世界的崩塌,在《哭爹》这首作品中,利用下行的旋律以及众多装饰音对喜儿当时的悲伤欲绝的心情进行展现。

在黄家,黄母根本不把喜儿当人看,对其动辄打骂,创作者用《打过了三更》表现出当时社会现实对喜儿的残忍,以及喜儿生活的艰难。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根据川剧《白毛女》改编而成,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音乐剧作品。

该歌剧以渲染农民起义的英勇斗争和反映时代悲欢离合的人物命运为主线,具有独特的创作艺术特征。

《白毛女》歌剧的音乐与剧情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

郭文景采用了抒情主义的音乐风格,深情款款地展现了白毛女和阿里等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

音乐中融入了川剧的元素,使整个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地域感。

音乐作为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在歌剧《白毛女》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妙的音乐艺术。

歌剧《白毛女》的舞台设计和表演也非常独特。

舞台上充满了川剧的色彩和特点,舞台布景以川剧的舞台形式为基础,通过充分利用灯光、后期特效等手段,创造了逼真的农村景观和战火纷飞的战场。

演员们的表演真实自然,舞动曲线优美,充分展现了角色的形象和情感。

他们用身体的语言和肢体的动作,生动地演绎了作品中的各个角色,使观众更易于投入到剧情中去,产生共鸣。

剧本在表现农民起义和人物命运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现实主义的思想。

剧中通过展现白毛女和阿里的爱情故事、农民的艰辛生活以及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剧本结构合理,情感饱满,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并关注作品所表达的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歌剧《白毛女》具有浓厚的时代氛围和政治色彩,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和艺术创作的导向。

该剧首演于1951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需要宣传和弘扬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人民英雄,歌剧《白毛女》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农民起义的揭示,体现了人民战胜困难、革命胜利的决心和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歌剧《白毛女》通过独特的音乐、舞台表演、剧本和时代氛围等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了白毛女的形象,展现了农民起义的英勇斗争和反映了时代的人物命运。

这些创作艺术特征使得《白毛女》成为了中国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歌剧主体精神的集成和传承——从歌剧《白毛女》中雷佳的演唱谈起

中国歌剧主体精神的集成和传承——从歌剧《白毛女》中雷佳的演唱谈起

专一副石美人的模样。

对于前来相亲的蛇郎,俏 来不冷不热,谨慎对待。

当她看到蛇郎衣衫褴褛后,表情突变,满眼鄙视,所以在给蛇郎敬茶时,不但单手递杯,漫不经心,而且还教训其一番,尽显凌人傲气。

达莲对蛇郎则是笑脸 相迎,双手敬茶,反复两次,诚心诚意,恭敬 谦和,眼神“一片纯净” “宠辱不惊”。

她与蛇郎四目相对,一见钟情,含羞低眉,爱恋之情不言而喻。

哈丹准确把握了姐妹俩的性格特征,传神地表现了她们的迥然性情,并且在后来不断演进和加强,使得这两种个性之差别更加鲜明,更为好看。

哈丹塑造壮家姐妹形象的高明之处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她真切而深入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尤其对俏来两次“悔恨”的表演, 令人拍案叫绝。

第一次悔恨是俏来得知蛇郎家境富裕的实情后,其中包含着对蛇郎的埋怨和对达莲的气愤,因此,言辞与动作充满“狠”意,包括恶毒的伤害妹妹。

第二次则是她在达莲坠崖后的内心自责与后悔,以及对蛇郎的歉 意。

这次悔恨更多是俏来对自己的“狠”,以致最终自尽,以求救赎。

这样的表现,凸显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进而产生血肉丰满的艺术效果。

二是对姐妹俩角色的自如转换,她能够瞬间完成,做到了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发自内心而形于外表,彰显出强大的角色驾驭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哈丹作为饰演两个角色的主角,其戏份占全剧十之七八,几乎贯穿始终。

尽管演岀量大,但是哈丹仍能精神饱满、熟练流畅地运用壮剧的“唱” “念” “做” “打”等艺术程式,进行到位的精彩演绎,既彰显出深厚的艺术功底,又展示了壮剧的艺术魅力,给全场观众带来了审美享受。

诚如著名戏剧家、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教授的诗中所说:“姊妹貌同心迥异,一人双演看哈丹。

”中国歌剧主停将伴的餘氐永传衆—从歌剧《白毛女》中雷佳的演唱谈起文/全婕歌剧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形式引入中国,至今已发展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

在当下,歌剧 既是一种以音乐为主体的供人“听赏”的古老 而经典的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在音乐中结合人文社会意蕴最深入、最全面的特殊体裁。

电影白毛女音乐分析

电影白毛女音乐分析

电影白毛女音乐分析一、剧中音乐对人物的刻画黄世仁在剧中是奸猾狡诈的地主老财,音乐对他的刻画并不是一味的丑化,而是通过音乐的行进描写其阶级意识和心理变化,进而表现出人物的特殊性,他的形象轻浮,无时无刻不是一个狡诈轻狂的试图压榨劳动人民的狠角色,使人一听到该音乐,就知道可恶的黄世仁要登场了。

二、丰富的音乐创作形式和手法电影《白毛女》在其音乐的创作上,开创性吸收和借鉴了外国歌剧的某些作曲技法,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单线条的旋律发展方法,有了纵向的和声进行和交响化的配器,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开创了中国新歌剧在音乐创作形式和手法上的新尝试并取得成功,成为中国民族歌剧一大经典。

剧中的《扎红头绳》一折,更是描述了喜儿和爹爹短暂的欢乐,对唱的节奏欢快,色调明朗,表现了喜儿的天真可爱,也是父女情深的自然流露,使剧中主人公最幸福时刻的描述同后边人物悲惨命运的遭遇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深刻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现实主题。

《太阳出来了》在剧中是一个合唱,它成功地表达了翻身做主的劳苦大众的坚毅和胜利后的喜悦,唱出了对喜儿不幸遭遇的怜悯和对地主的愤恨,是广大劳苦大众翻身做主,对长期剥削压迫人们的地主阶级的宣判,同时合唱也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团结和朴实的阶级感情。

合唱中对“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的反复渲染,对强化电影主题有重要意义。

《白毛女》歌剧、电影的音乐创作者们,在该电影的音乐发展上没有采用全盘西洋歌剧写法的创作方式。

他们深入民间积极采风,吃住在故事的发生地,感受着当地的民生民俗,体验人物生活,感触人物内心,创作出了富有中国音乐语言特点贴合人物性格的融入民歌小调的音乐形象,在吸收中国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又融合西方音乐发展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戏剧的张力。

三、电影《白毛女》在音乐设计上的特点《白毛女》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并借鉴了外国歌剧注重人物内心的处理手法,改编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小调来着力刻画人物特征,剧中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随着剧情不断变化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歌剧《白毛女》中主要角色的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
作者:谢昌鹏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1期
【摘要】《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

文章主要分析了歌剧中喜儿和杨白劳的人物形象、性格以及在歌剧中使用何种创作手法、何种音乐形式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同时作为演唱者应如何入木三分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和性格特征。

【关键词】民族歌剧;白毛女;喜儿;杨白劳;形象塑造与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43.2 【文献标识码】A
一、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解析
(一)分析“喜儿”人物形象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一个美丽天真、热爱生活、勤劳俭朴、向往自由爱情的旧社会深受阶级压迫的典型妇女形象,也是全剧所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农民形象。

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她有着淳朴、善良、勇敢的品质。

刚出场时,她大概只有14、15岁,她给爹爹打身上的雪、跟爹爹一起守岁、给爹爹捶背,都体现了她善良孝顺的品性。

父女俩相依为命,日子固然很清贫,但也能感受到温暖。

渐渐长大的喜儿与农民王大春相爱,但地主黄世仁见色心动,逼迫杨白劳以喜儿抵债。

杨白劳无奈之下,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离喜儿而去,只留下一张卖身契,难熬的日子便来临了。

在第二幕二场四十曲中唱到:“进他家来几个月呵,口含黄连过日月呵。

先是骂来后是打呀,一天到晚受折磨呵,眼泪流到肚里呵,有话只对二婶子说呵。

”又打又骂的场景足以表现喜儿在黄家吃的苦。

带有剥削阶级本性的黄母,根本不把喜儿当人看。

喜儿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却依然坚强地活了下去,渐渐地她有了反抗的意识,她不再像爹爹一样忍气吞声。

喜儿身上的苦大仇深可以在第四幕一场五十六、五十七曲中得到深刻的表现。

大春将喜儿带出山洞,第五幕二场幕内合唱第七十一曲:“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太阳光芒万丈,万丈光芒。

上下几千年,受苦又受难,今天看见了太阳,赶走万重黑暗!我们的喜儿哪里去了?离开我们三四年,今天呵——我们要把荒山踏破,我们要把野洞劈开,要把喜儿救出来,救出来!”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有了百姓们的帮助,喜儿才获得重生。

她顽强的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的愿望。

(二)以“北风吹”为例——演唱技巧与情感处理
我们在歌唱时要尊重最初的创作,仔细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情绪。

《北风吹》一共有三个情感层次。

第一层是来叙述事情发生的环境、时间;第二层是喜儿等待爹爹的心情;第三层是爹爹回到家后喜儿愉快的心情。

第一段(5-12)要求我们用淳朴的音色同时要注意气保持充足的气息。

演唱时要有画面感,要觉得自己身临其境。

在演唱时,民族化的语言成分多些,如:“feng”要不能唱成“fong”,否则就会破坏歌曲民族的味道。

然后第二段歌词要口语化些,像是在向别人诉说事情,演唱时要注意一些小滑音和一些小的语气音。

如:“天”要注意归韵,在歌唱时“i”不能咬得太死。

第二个感情层次(18-37)是喜儿等爹爹回家的心情,要将气口处理妥当,与钢琴伴奏得当。

其中,18、20、22小节都是弱起开始,(27-37)是喜儿的美好期盼,这里演唱要显露出喜儿天真朴实。

从39小节进入本曲的第三个层次,这部分在演唱要更加甜美亲切。

(39-42),旋律时值较短,以八分和十六分音符较多,节奏较快,因此演唱时要干净利落,字正腔圆,不要拖泥带水。

二、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解析
(一)主要唱段艺术塑造——以“杨白劳”为例
1.音乐分析
杨白劳是老一代农民的代表,勤劳、忠厚、善良。

《杨白劳》部分的音乐由四个唱段所构成。

在唱腔中使用了山西民歌《捡麦根》的旋律,作为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音乐材料,《捡麦根》不同的唱段由杨白劳心理的变化组合而成。

第一部分“十里风雪一片白”的旋律,旋律音域在《捡麦根》主旋律的基础上被压缩了三度,曲调简单纯朴。

生动地描绘了被逼得无路可走的老人的悲凉与凄凉。

第二部分的旋律是在《捡麦根》音调的基础上发生变化,音域扩展了二度。

因为节奏的改变以及三连音的呈现,极大地增强了音乐戏剧性的表现力。

第三部分的旋律是杨白劳喝卤水前所唱,音乐中体现了悲愤的情感,同时又有着悲剧性的色彩。

第四部分的旋律,作曲家对《捡麦根》采取了自由引申的方法实行了处理,表达了杨白劳对旧社会的不满,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让人潸然泪下的效果。

2.演唱技巧与情感处理
《杨白劳》是一首男中音的声乐作品,音乐部分一共由四个部分,六十小节构成。

四个部分的音乐旋律所表现的感情,在统一中又包含变化。

统一是由于四个部分的旋律来自由同一个音乐主导动机,这个主导动机是源于我们所熟悉的民歌的音乐旋律。

说有改变,是由于不同段落的旋律都描绘了杨白劳不一样的人物性格。

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不停的旋律进行下要选择适当的音色,在杨白劳讲述旧社会农民被地主欺压的故事时,整个故事主要反映他内心的悲苦,
因此整首歌曲比较悲伤无奈,演唱时强调低沉且略带哭腔的音色。

另一方面,她的反抗也是对喜儿的疼爱,演唱时的音色一定要把这种反抗意识表现出来。

《杨白劳》是个抒情的男中音作品,不需要声音多么高亢、多么雄壮,需要音色洪亮、沉稳、连贯。

演唱时需要抒情地去表达,如果把作品表现得恢弘大气就背离了作品的本意要求。

音乐作品刚开始时,钢琴的演奏象征着杨白劳低沉、缓慢的主调,之后唱出主题。

让观众在开始时就对杨白劳有了大致的认识。

第一段需要气息下沉,寒冷的除夕夜,大雪纷飞中又冷又饿的杨白劳赶回家,踉踉跄跄地走着,胸腔共鸣可以起到扩大声音穿透力、增强音响效果的作用,头腔共鸣则是辅助声音不过于沙哑,使声音雄厚而有力。

第二部分描绘杨白劳刚刚到家与喜儿相聚,就被黄世仁等人欺负,便被拉去黄家。

杨白劳在黄家听到叫喜儿顶租子。

这一段的旋律部分维持了主要音调,节奏部分较为紧张,还有三连音的出现,刻画出杨白劳内心的惊慌失措。

第二段高潮部分则是要求鼻咽腔共鸣,尤其是男生撑喉的问题更是要注意,也不能压喉。

注意换气、气息的停顿与连贯,气息也要微微上提,如果这里用较深的气息就显得沉静,表现的情感不够激烈。

还有咬字归韵,鼻咽腔灵活运用,更好地表现出杨白劳惊恐悲愤的情绪,通过强的音量把情绪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是叙述的是杨白劳从黄世仁家回到自家时的场面。

看到睡觉的喜儿杨白劳内心不安。

高音C的延长,表现了杨白劳对喜儿忏悔的场面,描绘出杨白劳悲伤、痛不欲生等纠结的内心世界。

气息要求更深沉,以表现凄凉的情感,气息流通时要有一种膨胀感,这样才符合感情需要。

第四部分音乐唱腔中融进了说白,描绘了杨白劳对自身悲凉命运的无奈、对喜儿命运的无能为力、旧势力使他走上绝路时的沉重心情。

歌词曲调都发生变化,与之前相比有所不同,人物情绪的变化、调式调性的变化,这部分唱段充满了杨白劳的悲伤与愤怒,充分表达了他对万恶社会的痛恨,气息要强弱结合、高低起伏,做到强弱有别,更能将其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歌剧《白毛女》的时代价值
《白毛女》在艺术上最突显的特点便是富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深刻地展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广大人民与地主的基本矛盾。

作品中揭露的地主无恶不作与农民长期受到压迫的生活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它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格局,不论是文学或者戏剧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和演奏等方面,都有强烈的革命性、时代性和群众性。

歌剧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农村的真实生活以及现实的积极作用和人民群众本身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演出形式上,将吟唱、道白、歌唱三者戏曲传统相结合,这种演出形式恰到好处地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在一定的时候将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呈现出来。

歌剧《白毛女》的诞生象征着中国歌剧的道路寻找到了自己独有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它独特的美学风格。

它的创作促进了延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激情。

解放战争期间,在其他的解放区,许多文艺工作者也都试着用这种形式进行艺术的创作,在前后数几年的短时期内,数十部歌剧问世。

它的演出成功,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群众性的集体创作,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并且吸收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

1951年,歌剧《白毛女》荣获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

随后,戏曲版《白毛女》、电影版《白毛女》等又相继问世。

2011在国家大剧院首次演出成功,足以看出歌剧《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赵岩.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杨白劳》浅析[J].黄河之声,2000(4):20-21.
[2]王雪松.歌剧选段《杨白劳》的用声主张——由此想到的男中音民族化问题[J].音乐时空,2013(10):60-61.
[3]常先进,闫鹏举.《〈白毛女〉选场》教学引导[J].山西教育:管理版,2001(20):18-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