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与

合集下载

京沪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与分析

京沪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与分析

±1mm) 要 多辟为水 田和居民。地质情况表 面主要 为黏土 、 粉质黏 土、 淤泥质 按 照附合线路闭合差 限差和变形 观测 的高程 中误差 ( 求, 最后反推计算 3 0I 工作基点 间距 最为合 理。2 路基沉 降观 0 I T ) 黏土, 厚度在 5m-2 - 0m不等 。地下水不 发育 , 水位埋 深 1 0m~ . 决 30m。在地基处理方面主要有挖 除原地 面软土换 填 A . B组 料和 测路线 必须严格 按照 附合 路线 观测 , 不能 采用 闭合路 线观 测。 在观测路线上 , 每次 观测必 须沿 同一 条路 线进 行 观测 、 闭点 固 起 C G桩加固复合 地基 , F 通过对两种地基不 同处理结 构进行沉 降观
京沪 高 速 铁 路 蚌 埠 南 站 位 于 安 徽 省 蚌 埠 市 , 计 范 围 : 设
2 3 沉 降 观 测 .
1 路基沉降观测高程 和线 下施 工高程要形 成 同一高程系统 , )
95国家高程基准 。 D 8 3 0  ̄D 8 6 0 , K 4 +0 0 K 4 +2 0 全长 3 2k 前 接淮河特大桥 , . m, 后接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施工高程 系统 应用上采用 18 蚌埠南 站内二等水准点 2个 , 加密工作基点 l 个 , 2 平均 30m布设 0 张巷特 大桥 , 场范 围 内框 架 小桥 2座 、 架涵 4座 、 站 框 框架 中桥 个 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 问距是 影响沉 降观测精度 的重要 指标。 1 。地形地貌主要为淮河二级 阶地 , 座 地势平坦 、 开阔 , 沟渠密 布 ,
测 、 析 比较 和 预 测 工 后 沉 降 量 , 定 C TS1 板 的铺 设 时 间 。 分 确 R 1型
定两个工作 基 点 、 使用 同一 台 电 子水 准 仪 和 同 一塔 尺 即“ 固 四 定” ) 。3 观测方 法采用 G / 1 8 72 0 B T 2 9 —0 6国家一 、 等水 准 测量 二

京沪高铁路基和桥梁沉降观测措施

京沪高铁路基和桥梁沉降观测措施

京沪高铁路基和桥梁沉降观测措施京沪高铁桥梁墩台和车站站场路基沉降观测方案<dk733+997~dk781+871)< bdsfid="64" p=""></dk733+997~dk781+871)<>一、工程简况京沪高速铁路四标段十工区承建的京沪高速铁路DK733+997~DK781+883段,全长47.3公里,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的东部,管段主要工程工程为濉河特大桥20.9km<上海端)、宿州高铁东站<含车站路基、新河大桥、站台等工程),车站长1.8km、淮河特大桥<北京端)24.5km。

梁型多为24m、32m预制、架设简支箱梁,共计预制架设简支箱梁1383孔,1孔25. 28M非标准现浇梁。

另有5联支架现浇连续梁和3联悬灌梁,1联大型钢构桥。

预制轨道板4.1万块,铺设轨道板2万块,徐州至枣庄铺轨2×156km。

二、测区简况京沪高速铁路四标段十工区DK733+997—DK781+883段的地理位置为:北纬33°27′~33°53′、东经117°13′~117°17′,地处安徽省宿州市的东部,测区大致呈西北—东西走向,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较为方便。

线路位于黄淮河冲积平原,地层主要为河流冲积相沉积的粉土、黏土、粉砂、砂岩、灰岩等。

测区跨越了两个投影带,分别是:1.中央子午线:117°00′00″投影面大地高:30M2.中央子午线:117°30′00″投影面大地高:30M三、测量依据1、设计图纸;2、设计院交桩成果;3、监理工程师已批复的CPI、CPII复测成果及加密点测量成果。

四、执行主要技术标准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2、《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京沪高速铁路TJ-Ⅳ标段精测网技术交底报告》;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6、《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二〇〇八年五月第一章总则为指导京沪高速铁路做好无砟轨道的铺设工作,通过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进行观测,并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包括预测工后沉降,以便对无砟轨道的铺设条件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合理的无砟轨道铺设时机,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二、工作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1.铁道部有关规定。

3第二章组织管理一、职责分工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

[整理]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整理]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二〇〇八年五月第一章总则为指导京沪高速铁路做好无砟轨道的铺设工作,通过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进行观测,并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包括预测工后沉降,以便对无砟轨道的铺设条件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合理的无砟轨道铺设时机,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二、工作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1.铁道部有关规定。

第二章组织管理一、职责分工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京沪高速铁路是我国重要的高速铁路干线之一,其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对于确保路线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的实施方案。

二、目标和意义1. 目标:通过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及时监测和评估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情况,确保路线的安全运行。

2. 意义:及时发现和解决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问题,保障铁路线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行效率,为乘客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三、实施方案1. 观测设备的选择根据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包括测量仪器、传感器等。

确保设备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2. 观测点的布设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合理布设观测点。

观测点应涵盖关键位置和重要节点,以全面监测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情况。

3. 观测参数的选择根据工程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观测参数,包括沉降量、变形量、倾斜度等。

确保观测参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观测频率和时长根据工程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观测的频率和时长。

观测频率应足够高,以及时监测变形情况;观测时长应根据工程的持续时间确定,以全面评估变形情况。

5.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清洗、校正和整理。

利用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准确的沉降变形情况,并进行评估。

6. 评估结果的呈现将沉降变形的评估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包括数据表格、图表和文字说明等。

清晰明了地展示沉降变形情况和评估结果,为后续的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7. 问题处理和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线下工程存在的沉降变形问题。

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路线的安全运行。

四、实施步骤1. 设计实施方案: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要求,设计详细的实施方案。

2. 采购设备:根据方案的需求,采购合适的观测设备。

3. 观测点布设:根据方案的要求,合理布设观测点。

京沪高铁沉降监测实施细则

京沪高铁沉降监测实施细则

中国水电集团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三标段五工区14局泗河特大桥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中国水电集团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三标段项目经理部五工区14局二00八年六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细则编制依 (1)三、变形观测目的及原则 (1)四、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桥涵变形控制标准 (2)五、变形观测网的建立及技术要求 (2)六、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4)七、变形观测要点....................................................... (10)八、变形观测数据分析评估 (10)九、沉降变形监测质量保证体系............................... (11)泗河特大桥沉降监测实施细则一、工程概况我单位负责进行中国水电集团公司中标承建的三标段(JHTJ-3)五工区的泗河特大桥测量任务,施工桩号为:DK514+786.04~DK531+971.43,全长17.185公里,位于山东省曲阜市的平原地区,本段建筑物全部为泗河特大桥,变形观测主要内容是桥梁沉降观测和梁体徐变。

沉降观测工作量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①、京方桥台沉降标6个,沪方桥台沉降标6个;②、承台沉降标268台共536个(单号墩设臵,含明挖基础标8台16个);③、墩身沉降标268台共536个(单号墩设臵);④、梁体徐变观测标前三片梁连续观测,每片梁6个,以后每30片选择一片进行观测。

二、细则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3)《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5)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6)中国水电集团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三标段五工区三、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及原则1、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要求构筑物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度,满足耐久性要求,并强调与相邻构筑的变形与刚度协调、统一,满足高速列车平稳、安全运营,以及旅客乘坐的舒适度要求。

京沪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

京沪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
0 9 5D2测 点 。 47 91
结 语
该 工 程 整 个 施 工 阶 段 基 础 的下 沉 量 变化 与施 工 顺 序 、 地 基
上 的 加 载 大 小 及 观 测 时 长 密切 相 关 。 通 过 本 次 评 估 发 现 , 超 过
9 % 的 测 点 在 主 体 工 程 完 工 后 其 沉 降 观 测 值 上 下 波 动 ,但 幅 值 5
该 桥 墩 已观 测 5 期 ,观 测 天 数 为 2 5天 .分 析 原 因 0 6
是 由于 梁 体 架 设 及 运 梁 车 前 期 通过 , 载 增 加 . 生 沉 降 较 大 , 荷 产
其 余 较 小 。( )徐 变 :累计 徐 变 量 最 大 的 为 T 1 5 一 0 2 A3 .Z 0 2号 梁 , 累 计 徐 变 值 为 :97 mm . 张 拉 后 为 O 1 mm , 梁 已观 测 4 .8 终 .3 该 5
设 7 水 准 基 点 ,1 个 7个 工 作基 点 ,水 准 基 点 埋 设 在 变 形 区 以外 的基 岩 上 , 分 点 位 利 用 埋 设 坚 固 可 靠 的 施 工 测 量 工 程 基 准 点 部 其 中部 分 点 位 工 作 基 点 和 基 准 点 共 用 。 台观 测 点 布 置 两个 , 承 分
后 累计沉降达到 3 mm且 尚 未稳 定 , 些 测 点 的沉 降 曲 线 呈 现 出 这
以 下 特 点 : ( )沉 降 曲线 整体 呈 现 持 续 发 展 的趋 势 ,累 计 沉 降 1 值较 大 i( 2)架 梁 后 沉 降 继 续 发 展 .未 出现 收 敛 稳 定 迹 象 。
3 相邻墩 台测 点沉 降观测 数据 分析
需 徐 变观 测 的 梁 体 4孔 ,共 2 4个 观 测 标 。 2 沉 降观 测实 施 ( )采 用 二 等 水 准 测 量 技 术 要 求施 测 。采 用 单 路 线 往 返 观 1 测 ,每 次 观 测 均 形 成 闭合 检验 条 件 。 ( )每 一 测 段 均 为偶 数 测 2 站 。 ( )观 测 前 ,进 行 不 少 于 2 3 0次 单 次 测 量 ,达 到 仪 器 预 热 的 目的 . 量 中避 免 望远 镜 直 接 对 着 太 阳 ;避 免 视 线 被 遮 挡 。 ( ) 测 4 外 业 测 量 沿 同 一 路 线 进 行 。 用 25 g以上 的尺 垫 , 准 观 测 路 选 .k 水 线 必 须 路 面 硬 实 , 殊 地 段 采 用 打 桩 的形 式 。 l )每 次 测 量 时 , 特 5 同 时 记 录 荷 载 状 态 、 环 境 温 度 及 天 气 日 照情 况 。

京沪培训教材-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与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京沪培训教材-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与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2020/11/24
20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 5.3.4 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 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剖面沉降 观 测 的 精 度 应 不 低 于 4mm/30m ; 位 移 观 测 测 距 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 5.3.5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 下表的规定。
2020/11/24
13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 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φ20镀锌铁管)及 保护套管(φ49 PVC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 尺 寸 为 50cm×50cm, 厚 3cm 或 钢 底 板 尺 寸 为 30cm×30cm,厚0.8cm。
2020/11/24
24
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
术要求
• 墩身观测标:
• 1 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处, 位于墩身两侧;
• 2 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 地面或水位1.0m左右。当墩身 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 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 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 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 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 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 置见右图:
• 2 观测点布置
•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 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 ,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 ,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详见附图。
2020/11/24
27
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 术要求
腹板
2020/11/24
28
未埋设于箱梁腹 板处
• 涵洞观测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组填料, 过渡段两侧填料为 A, 与相邻路基填料一致。 基底 设 60 cm 垫层, 垫层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 15 cm 碎石 + 5 cm 砂 + 土工格栅 + 5 cm 砂 + 10 cm 碎石 + 5 cm 砂 + 土工格栅 + 5 cm 砂 + 15 cm 碎石。桥台台尾及相邻路基段地基采用换填或 CFG 桩进 行加固。
2 mm 之间( 占 77% ) , 4 mm ~ 6 mm 之间的仅占 1% 。嵌岩桩时桥 摩擦桩时桥台总沉降量 台总沉降量在 0 mm ~ 2 mm 之间占 88% , 在 0 mm ~ 2 mm 之间占 69% ; 桥台沉降量总体较小, 平均值仅为 1. 5 mm, 嵌岩桩的沉降平均值比摩擦桩沉降平均值小 22% , 由此 可见端承桩的加固效果要好于摩擦桩 。
3. 2
桥台沉降统计分析
77 个桥台沉降数据统计结果见表 2 。
表2 77 个桥台沉降数据统计表
平均值 1. 28 1. 77 1. 54
2
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点布置
路桥过渡段沉降监测点布置方式为: 桥台设置 4 个墩身观测 桥台的台前和台尾各 2 个; 过渡段范围内路基上设置 3 个观 标, 测断面, 每个断面设置 3 个沉降观测桩, 观测桩布置于左右线中 心外侧各 2 m 处, 位于路基基床表面; 在 3 个观测断面中距桥台 沉降板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第一或第二断面设置 1 个沉降板, 位于路堤基底, 如图 2 所示。
要: 通过对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 得出桥台沉降与不同桩基的关系, 过渡段路基沉降与不同地基处理方
路基填筑高度的关系及桥台的高度和桩基础的深度对桥台沉降影响不大等结论, 为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设计、 施工提供了参考。 式、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路桥过渡段, 沉降变形, 分析 中图分类号: U446 文献标识码: A
路面监测桩 2 沉降板 左 线 中 心 2 右 线 中 心 路面监测桩
0
引言
由中铁三局集团承建的京沪高速铁路五标段跨越安徽 、 江苏 正线长度 171. 2 km, 其中路基 42. 2 km。线路主要通过长江 两省, 及其支流河谷阶地、 长江冲积平原区, 局部为坳谷区、 剥蚀低丘。 本标段正线路基共分 76 段, 具有路基工点分散、 过渡段多, 线路纵向刚度均匀性要求高, 工后沉降控制标准高; 基底处理工 程量大的特点。全标段有桥台 111 个, 路桥、 路涵、 路隧、 路堤、 路 76 段 路 基 中 长 度 小 于 300 m 的 路 基 有 堑过渡 段 合 计 411 个, 33 段。路基工程较为复杂, 过渡段控制难度大, 地基种类多。 , 为全面分析路桥过渡 段沉降变形情况, 掌握其变形规律, 为高速铁路安全、 高速运行提 路桥过渡段是最重要的路基问题 供技术支撑, 本文根据全标段范围路桥过渡段的沉降变形观测情 况, 选取了 77 个有代表性的路桥过渡段进行沉降变形统计评估 分析。
表1
观测阶段 一般 填筑或堆载 每天填筑量超过 3 层时 沉降量突变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第 1 个月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 2 个月 ~ 第 3 个月 3 个月以后 第 1 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 2 个月 ~ 第 3 个月 3 个月以后
过渡段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频次 1 次 /d 1 次 / 每填筑 3 层 2 次 /d ~ 3 次 /d 1 次 /3 d 1 次 /周 1 次 /2 周 1 次 /月 1 次 /2 周 1 次 /月 1 次 /3 月
mm
桩基类型 嵌岩桩 摩擦桩 总体
最大值 3. 80 6. 94 6. 94
最小值 - 2. 41 - 0. 44 - 2. 41
沉降 均方差 95% 上置信区间 99% 上置信区间 0. 63 2. 32 2. 75 1. 18 0. 93 3. 72 3. 07 4. 52 3. 71
通过图 3 , 图 4 可以看出桥台总沉降量主要集中在 0 mm ~
第 38 卷 第 36 期 2012 年12 月
SHANXI

西
ARCHITECT 36 Dec. 2012
· 177·
· 桥梁 · 隧道 ·
文章编号: 1009-6825 ( 2012 ) 36-0177-03
京沪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与分析
龚军平

李英杰
(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1 )
级配碎石掺 5%水泥
C15 混凝土
0.6
排水软管
图1
过渡段结构形式
为 4 个观测标最后观测值的平均值; 2 ) 当 4 个观测标中观测值有 去掉负值, 只采用观测值为正值的进行平均 。 负值时, 对路桥过渡段路基观测数据选取的原则为: 1 ) 路基的沉降量 为 3 个观测桩最后观测值的平均值; 2 ) 当 3 个观测标中观测值有 负值时, 去掉负值, 只采用观测值为正值的进行平均 。
[1 , 2 ]
图 2 过渡段路基测点布置横断面示意图 ( 单位:m)
预压地段, 预压期间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 路基顶面沉降观 测在预压土方底部( 基床底层顶面) 布置沉降元件进行, 即在基床 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 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 预压段完全一致, 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 基床表 层施工后, 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 观测频率及时间见表 1 。
1022 收稿日期: 2012作者简介: 龚军平( 1972- ) , 男, 工程硕士, 高级工程师;
李英杰( 1985- ) , 男, 硕士, 助理工程师
· 178·
第 38 卷 第 36 期 2012 年12 月

西


≥10 mm 7% 6 mm~10 mm 11% ≤2 mm 37% 4 mm~6 mm 22% 2 mm~4 mm 23%
1
路桥过渡段结构形式
桥梁与路基过渡段全部采用倒梯形设置, 如图 1 所示。 填料 为级配碎石 + 5% 水泥。
13.6 4.3 2.5 1.6 5 4.3 2.5 1.6 基床表层
0.4
0.3
m 1:
中粗砂
1 1:
1: m
3 3. 1
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分析 观测数据选取原则
对路桥过渡段桥台观测数据选取的原则为: 1 ) 桥台的沉降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