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语文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语文教案齐人有一妻一妾语文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齐人有一妻一妾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人有一妻一妾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
(3)继续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
(2)理解孟子对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错误名利观。
3.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运用寓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难点: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教学类型:鉴赏。
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学练方法选择1、改写法。
课文的叙述毕竟是太浓缩、太精练,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从情感深处去理解,就有必要把齐人的性格通过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情节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2、剧本演出法。
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把课文改写为剧本,就需要编剧、导演、化妆等一大批工作人员,这是学习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课文艺术化的必要尝试。
有兴趣、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一试。
3、读后感写作法。
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寄寓,有许多话都没有直白地说出来,这正好给我们学习时理解分析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如何正确对待名誉和地位,现实社会中人的一些丑恶的表现,都值得学习时去作点分析。
4、语言积累法。
注意根据语境推断实词的词义。
第一,借助上下文意义判定多义词的语境义;第二,注意参照词的语法地位判定多义词的语境意义;第三,要善于利用骈偶句、排比名句等对应句式提供的位置关系去推断词的相同或相反相对的意义。
还要注意推断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案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案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说课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游说之风盛行。
诸子百家纷纷周游列国,向各国的执政者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
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以生动而又深刻的比喻来讽谏执政者。
因此这种寓言通俗易懂的比喻形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孟子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家,《齐人有一妻一妾》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
《弈秋》以学棋小童的强烈反差,演示出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揭示了有良师的指点固然重要,但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功业无成,是意料中的事。
●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散文依托寓言说理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宾语前置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3.揣摩寓意,指导现实生活。
4.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孟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广泛使用寓言故事的意义。
2.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3.《短文两篇》随时代的变化而带来的寓意的发展和演化。
●教学难点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2.文中所涉及的古汉语语言现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以诵读为基础,通过质疑、探究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用具设计训练投影片,准备拓展性阅读材料。
●学习导航一、导入语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显的或人或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传递较为深刻的人生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事物因果关联等道理,对人事有着劝谏或讽喻的作用。
学习寓言故事要学会剥离其表象成分,结合时代内容,领悟其蕴含着的深刻哲理,并领悟现实意义。
孟子是先秦散文大家,以雄辩著称。
还有一些文学价值很高的叙事文字故事精练生动,寓意深刻;人物形象也刻镂精细,情节完整而又有一定曲折,因而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的雏形。
今天学习《孟子》的《短文两篇》来全面、深刻地了解孟子及其寓言。
二、整体初读1.齐声朗读课文,自行翻译全文。
语音提示:餍(yàn)(jiàn)施(yí)墦(fán)讪(shàn)弈(yì)鹄(hú)缴(zhuó)2.梳理文字:①通假:反→返蚤→早施→迤为→谓②古今异义词:富贵:古:有钱有势的人。
齐人有一妻一妾公开课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刻画。
(3)、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②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以合作、探究的方法解读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
(2)、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礼义荣辱观。
理解孟子对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错误名利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深刻的寓意。
(三)教学难点:(1)、寓言的现实意义。
(2)、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3)点拨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设备:小黑板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
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
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
“一”字的读法
类别 读法 单字或一字一句末尾 阴平1 去声字前4 阳平2 阴平、阳平、上声前1、2、 去声4 3 例子 十一、一一得一 一半、一共 一天、一年、一点
本节要点
• 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准语气语调 • 理解文章内容 •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如一词多义、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语活用等现象 • 理解文章的寓意。
文言句式
• 1.判断句式: •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 2.省略句式: •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 3.倒装句式: • (1)“而相泣于中庭” (2)“良人未确翻译文章(同桌互译)
1.简述齐人的形象。
分明是个乞讨者,却偏偏自吹自擂,显示身份不凡;分明是在墓地向祭祀的人讨 些残羹剩菜,却偏偏厚颜无耻地吹嘘:“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分明是走遍 城中,普通老百姓都不愿搭理他,却偏偏每次从外面回来,“骄其妻妾”,大摆 威风。
同桌互读,找出读音中的问题。
学生小结讨论怎样才能把文章读好? 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准语气语调
• “施从良人之所之”句中 的‘施’,认为应该用怀 疑的语气来读。 • “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 间良人之所之也。”一句 应该读出怀疑的语气。这 句话还有下定决心的味道。 • “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 贵也。”一句应该读出 “自豪”的语气。 •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 妾。”一句则应该把“骄” 读出来。 •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 也,今若此。”要读出失 望还有埋怨的味道。
4.而良人未之知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
动词,往,到……去。
代词,指妻子已侦察到丈夫 “餍足之道”的真相这件事。 读yí ,通“迤”,逶迤斜行, 这里指暗中跟踪。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范本)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齐人有一妻一妾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语之、道、卒、施的用法,《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
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寓言故事说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迁移性阅读法。
一、教学设想1、《齐人有一妻一妾》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寓言,篇幅短小,文字较简单,除个别字词外学生基本能读懂原文,因此教师不宜过多讲解,以学生朗读为主。
反复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孟子寓言的风格是精心选择故事的主人公,请执政者人瓮。
《短文两篇》讲述了一些百姓故事,易于被执政者接受。
言的是齐人妻妾弈秋之徒,道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学习进修,甚至街谈巷议,与政治大事毫不相干。
作为一国的执政者,难得有机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民情,做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圣主,即使仅仅是脸面上的事,也绝对会笑着细听分说。
在卑贱的子民面前,国君常想表现出凡人所不能及的判断能力。
再者,他人的是是非非,与己无干,自然倍加严格要求。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国君绝对是英明的旁观者。
齐人,堂堂的汉子,背着妻妾干那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恬着脸编瞎话蒙骗她们,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大是大非面前,妻妾尚能泣讪,执政者更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毕竟说人家容易。
怎知最后引火烧身,面对自己犯下的类似错误,只好乖乖地自投罗网。
大庭广众下,执政者如果手握两套行事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圣主的颜面何在?孟子抓住了人们共有的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自私心态,让执政者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着走进其布下的理性思维空间。
3.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
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
齐人有一妻一 妾高中三年级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高中三年级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
(3)、继续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
(2)、理解孟子对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错误名利观。
3.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运用寓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难点: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改写法。
课文的叙述毕竟是太浓缩、太精练,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从情感深处去理解,就有必要把齐人的性格通过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情节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2、剧本演出法。
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把课文改写为剧本,就需要编剧、导演、化妆等一大批工作人员,这是学习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课文艺术化的必要尝试。
有兴趣、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一试。
3、读后感写作法。
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寄寓,有许多话都。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作者:沈秋菊池新东来源:《中学语文·大学语文论坛》2009年第07期文本解读齐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是什么原因呢?他为什么要在妻妾面前假充阔老,竭力炫耀欺骗呢?是妻不贤妾不淑而不得不为之以求片刻的安宁,还是出于对妻妾的爱怜故意撒谎不让她们担心挂念?抑或是出于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对虚荣心和尊严的维系?还是他原本就是一个道貌岸然、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从课文内容看,齐人是处在被批判的位置上。
他欺骗妻妾,以阔老自居,实际上却干的是在墓地乞讨的勾当。
无自知之明,无羞恶之心,不知礼义廉耻。
试想想,如果乞讨墓间就能拾回男人的尊严,那男人的尊严还有什么值得珍惜呢?齐人若是出于对妻妾的怜惜,完全没必要说和他吃饭的都是显贵。
吃饭就是吃饭,可以论饭菜洒水,怎么倒议论起吃饭人的身份和经济状况呢?看来,齐人说的吃饭不仅仅是吃饭,更重要的是抬高自己的身价地位,尽是显贵的人和他一块儿,面子上多光彩啊,在妻妾面前也高人一等啊!不幸中的万幸,齐人欺骗的仅是自己的一妻一妾,掠夺的也仅仅是死者的利益,还未祸及他人。
事实上,齐人不过是那些追求富贵利益蝇营狗苟者的代言人而已,这类人,我们身边不在少数。
为了巨大的利润,有些人可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可以偷工减料、大搞豆腐渣工程;是一种表现。
为了保住权力,可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为了升官,整天在复杂的人群中求张告李,是一种表现;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权利,在无数次的无可奈何中委曲求全,这与乞丐又有何异?更有甚者。
为了名利,竟然给某些要人或权臣送上自己的妻子、女儿。
茅盾先生的《子夜》如此,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头娃娃事件,湛江虹桥坍塌事件等等,哪件欺骗事件的背后不是让无辜的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同情这些无辜的受害者,我们憎恨这些欺骗他人的人,我们更应该坚决打击这类欺骗行径。
所有这些蝇营狗苟者,他们富裕的是物质,贫乏的是精神,丧失的是气节,泯灭的是良心。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自读并翻译全文。
(自译后再对照参考答案。
有疑问再讨论。
)参考译文:1.《齐人有一妻一妾》齐国有个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
丈夫每次外出,都(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
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
妻子对妾说:“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在一起吃喝,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
可是,从来也不曾见有显贵体面的人到家里来。
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
(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交谈。
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
不够,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里。
这就是他天天酒醉饭饱的方法。
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说:“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
现在却是这个样子。
”于是两人一起在院子里大骂,哭成一团。
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风。
2.《弈秋》弈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高手,让他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另一个人虽然表面上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将要飞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学下棋,尽管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成绩肯定赶不上人家。
(难道)这个人的智慧不如那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
二、完成练习题。
(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熟读课文,熟悉这两篇寓言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1.《齐人有一妻一妾》讽刺官场中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钻营富贵利达的人,揭露他们丑恶的灵魂。
《弈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一心二用。
2.这两篇寓言故事在《孟子》原文里,都是孟子在论辩的时候用来作为论据出现的,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故事中的“齐人”和“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者,都是作者嘲讽的对象,使得作品幽默风趣。
(二)设计此题,意在通过“之”“施”“卒”三个多义词的不同义项的辨析,使学生掌握这三个文言常用词语的不同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
案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
●说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游说之风盛行。
诸子百家纷纷周游列国,向各国的执政者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
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以生动而又深刻的比喻来讽谏执政者。
因此这种寓言通俗易懂的比喻形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孟子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家,《齐人有一妻一妾》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
《弈秋》以学棋小童的强烈反差,演示出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揭示了有良师的指点固然重要,但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功业无成,是意料中的事。
●教学目标
了解孟子散文依托寓言说理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宾语前置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3揣摩寓意,指导现实生活。
4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孟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广泛使用寓言故事的意义。
2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3《短文两篇》随时代的变化而带来的寓意的发展和演化。
●教学难点
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2文中所涉及的古汉语语言现象。
●时安排
一时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基础,通过质疑、探究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用具
设计训练投影片,准备拓展性阅读材料。
●学习导航
一、导入语
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显的或人或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传递较为深刻的人生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事物因果关联等道理,对人事有着劝谏或讽喻的作用。
学习寓言故事要学会剥离其表象成分,结合时代内容,领悟其蕴含着的深刻哲理,
并领悟现实意义。
孟子是先秦散文大家,以雄辩著称。
还有一些文学价值很高的叙事文字故事精练生动,寓意深刻;人物形象也刻镂精细,情节完整而又有一定曲折,因而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的雏形。
今天学习《孟子》的《短文两篇》来全面、深刻地了解孟子及其寓言。
二、整体初读
齐声朗读文,自行翻译全文。
语音提示:
餍(yàn)
(jiàn)
施(yí)
墦(fán)
讪(shàn)
弈(yì)
鹄(hú)
缴(zhuó)
2梳理文字:
①通假:反→返
蚤→早
施→迤
为→谓
②古今异义词:
富贵:古:有钱有势的人。
今:有钱有地位
仰望:古:指望。
今:抬头向上看。
饮食:古:吃、喝。
今:吃的喝的东西。
其余:古:他们剩下来的食物。
今:剩下的。
③文言句式:状语后置:而相泣于庭中。
宾语前置:良人未之知也,惟弈秋之为听。
三、归纳提要
指名学生复述两寓言故事。
明确:①第一段: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及炫耀,妻子的怀疑及与妾的商议。
第二段: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查和所见真相。
第三段: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悔恨。
最后一段:评论,点明主旨,揭示寓意。
(序——妻妾良人共处;开端——良人餍酒肉而后返;发展——妻子起疑而跟踪;高潮——坟间乞讨余食酒;结局——妻妾相泣中庭)
②要素:良好的学习条;不同的专心程度(过程);不同的学习(结果);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观原因(寓意)。
2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齐人有一妻一妾》讽刺了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
②《弈秋》则讽刺了那些修学和做事没有恒心、不够专业的人们。
四、重点解读
分析《齐》文的写作动机
孟子以“齐人”的故事对那些小人以无情的讽刺。
故事本身写作用意明白:不求富贵利达,自然就不会做自欺欺人的丑事,当然无须装成一副伪善者的面孔做给人看。
孟子以此证明自己的光明磊落。
2试分析两则短文中采用的对比手法及作用。
明确:《齐人有一妻一妾》中有两重对比。
齐人自身对比:妻妾面前的“骄”与坟场的“乞”;内在委琐与外表的庄重间的反差。
妻妾与齐人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至于妻妾面前大吹大擂;妻妾明大理,以丈夫行为而痛哭羞耻。
《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的对比:学习结果的反差。
作用:《齐》文通过对比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
而《弈》文则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五、探究质疑
分析孟子寓言的语言。
寓言往往在浅显的语言和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蕴含深刻的道理,是一种高级的比喻说理方式。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保存了较多的寓言故事,常被说客用作阐述道理的方式。
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抽象的思想依托了形象思维的拐杖,使说理更有艺术表现力。
叙述性语言的特点:《齐人有一妻一妾》不仅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描绘了人物的动作、情态和对白。
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
《弈秋》采用概述的语言方式,突出了事发展变化的因果照应关系。
2幽默性: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又可笑、夸张荒诞,形成了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去坟场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
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有人做着与齐人一样的勾当。
其他如《揠苗助长》中的宋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举动愚蠢而可笑;《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
以上诸多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让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领悟到作者传达的深刻道理。
六、拓展训练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其良人出
良人(
)
(2)餍酒肉而后反
餍(
)
(3)讪其良人
讪(
)
(4)则尽富贵也
富贵(
)
()卒之东郭
卒(
)
(6)良人之所之也
之(
)
2辨识下列各句属于什么句式。
(1)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2)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3)宋何罪之有?
(4)古之人不余欺也。
()有碑仆道
(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下列各句中的“以为”与“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句中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自以为得之也
B以为桂林、象郡
军中无以为乐
D
以为轮
【参考答案】1(1)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满足,这里是“饱”的意思(3)责骂、毁谤(4)有钱有势的人
()最后
(6)到
2(1)判断句
(2)省略句
(3)倒装句
(4)倒装句
()省略句
(6)被动句
3A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弈秋》一文之前还有一段文字,自读并理解翻译之。
无或(同“惑”)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今夫弈之为数(技术)也,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暴:
今夫弈之为数
数:
2从这段文字中找出可以概括《弈秋》一文中心的句子。
3请写出《劝学》一文中论说“专心”作用的一组句子。
【参考答案】1pù
shù
2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虽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