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循环系统

合集下载

【实用】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疾病编码

【实用】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疾病编码

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I00-I99〕1、意性风湿热I00风湿热,未提及心脏受累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或亚急性I01风湿热伴有心脏受累I01. 0 急性风湿性心包炎I01. 1 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I01.2 急性风湿性心肌炎I05 风湿性二尖瓣疾病I05. 0 二尖瓣狭窄I05.2 二尖瓣狭窄伴有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伴有关闭不全或反流I06.0 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I06. 1 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I06.2 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伴有关闭不全I07.0 风湿性三尖瓣疾病I07. 0 三尖瓣狭窄I07. 0 三尖瓣关闭不全I09. 2 慢性风湿性心包炎I09.9 风湿性:心力衰竭2、高血压(I10-I15)I10原发性高血压I11高血压心脏病I11. 0 高血压心脏病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力衰竭I11.9 高血压心脏病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I12高血压肾脏病不包括:继发性高血压I120 高血压肾脏病伴有肾衰竭高血压肾衰竭I12.9 高血压肾脏病不伴有肾衰竭高血压肾脏病NOSI13.0 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I13. 1 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伴有肾衰竭I13. 2 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同时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衰竭I15 继发性高血压I15. 0 肾性高血压I15. 1 继发于其他肾疾患的高血压I15. 2 继发于内分泌疾患的高血压I15.8 其他继发性高血压3、缺血性心脏病(I20-I25)I20心绞痛I20. 0 不稳定性心绞痛I20. 8 劳力性心绞痛I20.9 缺血性胸痛I21急性心肌梗死I21.0 前壁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I21. 1 下壁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I21.2 其他部位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I21.4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非透壁性心肌梗死I25.1 陈旧性心肌梗死I25. 5 缺血性心肌病I25.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胂源性心脏病和肺循环疾病(I26-I28) I26肺栓塞I27其他肺源性心脏病I27. 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I27. 9 未特指的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I30 急性心包炎包括:急性心包积液I30.1 感染性心包炎心包炎化脓性病毒性I31.0 慢性粘连性心包炎I31.1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粘连性心包炎I31.2心包积血(非炎性)I31.9 心脏压塞I33. 0 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I37. 0 肺动脉瓣狭窄I37.1 肺动脉瓣关闭不全I42.6 酒精性心肌病I44. 0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I44. 1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I44. 2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I44.4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I44.5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I45.0 右分支传导阻滞I45. 1 右束支传导阻滞I45. 6 预激综合征I46心脏停搏不包括:心源性休克(R57.0〕I47. 1 室上性心动过速I49. 1 心房过早除极I49.3 心室过早除极I48 心房纤颤和扑动I50充血性心力衰竭I50.1 左心室衰竭肺水肿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6、脑血管病(I60-I69)I60蛛网膜下出血包括:脑动脉瘤破裂I60.1大脑中动脉的蛛网膜下出血 I60. 4 基地动脉的蛛网膜下出血I60.5椎动脉的蛛网膜下出血I61脑内出血I61.5脑内出血,脑室内I63脑梗死包括:大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的闭塞和狭窄,造成的梗死I64脑卒中,未特指为出血或梗死脑血管意外NOSI67.4闻血压脑病I69.3脑梗死后遗症I69. 0 蛛网膜下出血后遗症7、动脉、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疾病(I70-I89)I70 动脉粥样硬化I71. 3 腹主动脉瘤破裂I83下肢静脉曲张I83. 0 下肢静脉曲张伴有溃疡I83. 1 下肢静脉曲张伴有炎症I83.2下肢静脉曲张伴有溃疡和炎症I83.9 下肢静脉曲张不伴有溃疡或炎症I84痔I84.0 血栓性内痔I84.1 内痔伴有其他并发症内痔:出血性脱垂性较窄性溃疡性I84.4 血栓性外痔I85食管静脉曲张I85.0 食管静脉曲张伴有出血I85.9 食管静脉曲张不伴有出血I85.4 胃静脉曲张8、循环系统其他和未特指的疾患 195 低血压I95. 0 特发性低血压I95.1 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I95.2 药物性低血压。

发电设备的命名及热力系统的编号原则

发电设备的命名及热力系统的编号原则

文件1:发电设备的命名及热力系统的编号原则吉电生(1996)144号发电设备的命名及热力系统的编号原则(试行)(1996.5)一、设备命名1.设备命名应符合下列原则1.1以厂房横向依次排列的设备,应以厂房固定端为始点依次排列。

例:汽轮机,以厂房固定端为1号机,依次为2、3……等。

1.2以厂房纵向排列的设备命名,应以厂房A排墙为始点依次排列。

例:工业泵按厂房纵向排列,以厂房A排墙侧为1号泵,依次为2、3……等。

1.3燃料输煤系统,应以输煤方向为顺序依次排列。

例:翻车机原煤斗下步皮带开始为1段,依次为2、3……段(也可为0、1、2……)等。

1.4辅机设备的命名要同其主设备编号相适应,并冠以主设备名称及编号。

例:2号机调速泵若有两个以上者,则应分别冠以1、2、3……等区分。

例:1号炉1号送风机等。

1.5对于公用性设备应按其数量进行编号,并冠以1,2,3……号。

例:1号循环水泵,1号工业水泵。

2.阀门及系统编号原则2.1生产系统的阀门均应编号。

例:过热蒸汽、给水系统的阀门、安全门、逆止门和自动主汽门等。

2.2 阀门的名称随所属主设备及系统,若同时有两个以上阀门时,则应冠以1、2……等加以区分。

例:1号炉1号电动主汽门2.3 主要阀门的旁路门除遵循2.2条外,还应冠以旁路两字。

例:1号炉1号电动主汽门旁路。

3. 系统、阀门编号的规定3.1 系统、阀门编号采用三段六位数字表示。

××××××第三段三位数字表示阀门号第二段二位数字表示系统第一段一位数字表示主设备号3.2 各段数字的意义3.2.1 第一段数字表示公用系统或机组号,用0,1,2……表示其中:0——表示公用系统1——表示1号机组2——表示2号机组………………………注:对主设备十台以上的厂,其第十台的第一段数字应升至两位。

3.2.2 第二段两位数字表示系统,用00-99表示其中:00——主再热蒸汽系统01——除氧给水系统02——减温水系统03——凝结水系统04——化学水系统05——循环水系统06——工业水系统07——消防水系统08——蒸汽加热、吹扫、伴热系统09——压缩空气系统10——燃油系统11——润滑油系统12——密封油系统13——夹层、法兰螺栓加热系统14——射水空气系统15——抽汽系统16——轴封及门杆漏汽系统17——厂用蒸汽系统18——内冷水系统19——氢气系统20——烟风系统21——制粉系统22——除尘及冲洗水系统23——灰渣系统24——排污系统25——疏上水系统26——吹灰系统27——热网系统3.3 第三段数字编号的专业划分3.3.1 锅炉专业编号为000—299锅炉专业包括锅炉房内所有系统及室外除灰系统、空气压缩机系统等。

循环系统09

循环系统09

起于左心室的动脉称主动脉,全长可分为: 升主动脉:很短,起始处有左右冠状动脉分支; 主动脉弓:呈弓形弯向左后方,在其上端有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
名动脉;主动脉弓下行称为胸主动脉(分支有肋间动脉、食管动脉和支气管
动脉)及腹主动脉(分支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和左右肾动脉等), 腹主动脉再下行,分为左右髂总动脉(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
(三)兴奋性 心肌与其它活组织一样,对刺激具有反应能力。 心肌接受刺激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的 变化,首先出现的是对任何强度的刺激不发生反应的时期 ,称为绝对不应期。随后心肌兴奋性有所恢复,但必须用 阈值以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此期称为相对不应期。然后 再经过一短暂的兴奋性高于正常水平的时期,即低于阈值 的刺激也会产生兴奋的时期(超常期),而后恢复正常。 兴奋后,兴奋性发生变化是所有肌肉和神经组织的共性, 而心肌的特性是绝对不应期长,约为0.2—0.3s,所以,心 肌只有在开始舒张时才有可能接受新的刺激。
一个心动周期记录的心电图,通常可分为P、Q、R、S、T等五个波。 P波:反映左右心房兴奋(去极化)过程; QRS波:反映左右心室兴奋(去极化)过程; T波:反映心室各部分复极化先后不同所引起的电位差; P-R间期:代表房室传导时间; S-T段:表示此时无电位差,与基线平齐。
心率
心率是单位时间内心脏跳动的次数或频率。 正常人在安静状态时的心跳频率,平均约为75次min,生理变动 范围在60—100次/min之间。 心率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可因年龄、性别及其它生理情况而不 同。成年人在安静状态时,心跳超过100次/min,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少于60次/min为窦性心动过缓。
结构: 心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三层。
(一)心内膜

九大系统

九大系统
九大系统
人体结构
01 生理系统简介
目录
02 运动系统
03 消化系统
04 呼吸系统
05 泌尿系统
06 生殖系统
目录
07 内分泌系统
09 神经系统
08 免疫系统 010 循环系统
九大系统是指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 循环系统。
生理系统简介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液体,保 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肾产生尿液,输尿管将尿液输送至膀胱,膀胱为储存尿液的器官,尿液经尿道排出 体外。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有:肾病(急性肾炎、急性肾衰、慢性肾衰)、泌尿系统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结石、 膀胱结石)等。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附于脑脊髓的周围神经组织组成。神经系统是人体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系统,由神 经细胞组成,在体内起主导作用。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以外环境的统一。 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有:智商低下、神经衰退、癫痫病、多动症、老年性痴呆等。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是生物体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及其借以循环流动的管 道组成的系统。从动物形成心脏以后循环系统分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叫做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是生物体内的 运输系统,它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由鳃或肺吸进的氧输送到各组织器官并将各组织器官的代谢产物通过同 样的途径输入血液,经肺、肾排出。它还输送热量到身体各部以保持体温,输送激素到靶器官以调节其功能。

第09章心包疾病(九版循环内科学)

第09章心包疾病(九版循环内科学)
10
急性心包炎 辅助检查
1.血清学检查
感染性心包液:WBC增加、CRP增高、ESR增快 自身免疫病性心包炎:免疫指标阳性 尿毒症性心包液:SCr升高。
11
急性心包炎 辅助检查
2.心电图
①除aVR和V1以外的所有常规导联可能出现ST段呈弓背 向下型抬高,可于数小时至数日后恢复
4.心脏核磁共振成像
清晰显示心包积液的位置、范围和容量。 根据心包积液的信号强度,推测积液的性质。 能显示其他病理表现,如心包膜的增厚和心包腔内肿瘤。
35
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 辅助检查
5.心包穿刺
迅速缓解压塞 对心包积液进行检查明确病因
36
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 诊断和鉴 别
2.夹层动脉瘤破裂:疼痛呈撕裂样,程度较剧烈, 多位于胸骨后或后背,可向下肢放射,破口入心包 腔可出现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改变,echo有助于诊 断,增强CT有助于揭示破口所在的位置
3.肺栓塞:可胸闷、胸痛、甚至晕厥等表现,典型 心电图表现为SIQIIITIII,也可见ST-T改变,D-dimer 通常升高,确诊需要增强肺动脉CTA。
作用
对心脏解剖位置起固定和屏障保护作用。 减缓心脏收缩对周围血管的冲击 防止由于运动和血容量增加而导致的心腔迅速扩张。 也能阻止肺部及胸腔感染的扩散
但是,心包先天缺如或手术切除(作为房缺的补 片),通常并不会产生临床严重后果。
2
概述
病程分类 病因分类
心包炎的分类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感染性 非感染性
缩窄性心包炎和限制性心肌病都用constrictive
积液。
14
急性心包炎 辅助检查
4.超声心动图
确诊有无心包积液,判断积液量 协助判断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否由心脏压塞所致。 引导穿刺

系统结构 09 - 数据流计算机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 09 - 数据流计算机系统结构
在数据流计算机结构中以“数据驱动”方式启动指令的执行。按照这 种方式,程序中任一条指令只要其所需的操作数已经全部齐备,且有可使 用的计算资源就可立即启动执行(称为点火,Firing)。指令的运算结果又 可作为下一条指令的操作数来驱动该指令的点火执行,这就是“数据驱动” 的深刻含义。在数据流计算机模型中不存在共享数据,一条指令执行后不 送存储器保存,以供其他指令共享,而是直接流向需要该结果的指令,作 为新的操作数供下一条指令使用,每个操作数经过指令的一次使用后便消 失。
第9章 数据流计算机系统结构
图9.1 数据流计算机中的操作包和数据令牌
第9章 数据流计算机系统结构
例9.1 数据流计算机和控制流计算机的比较。如图9.2
(a)的数据流图表示有24条指令要运行(8条除法、8条乘 法和8条加法)。假定每次加、乘和除分别需要1、2和3个 周期完成操作。
(a) 示例程序及数据流图
第9章 数据流计算机系统结构
第9章 数据流计算机系统结构
9.1 程序流机制 9.2 计算机模型分类 9.3 数据流程序图和数据流语言 9.4 数据流机的基本结构 习题9
第9章 数据流计算机系统结构
9.1 程序流机制
9.1.1 控制流和数据流
传统的Von Neumann计算机用程序计数器PC(Program Counter)确 定程序中指令执行的顺序,PC由程序中的指令流来定序。这种顺序运行方 式,因程序流为程序员显式控制,故被称为控制驱动。
(d) 共享存储器的4台处理机系统用14个周期完成并执行
图9.2 数据流计算机和控制流计算机之间的比较
第9章 数据流计算机系统结构
input d,e,f c0=0 for i from 1 to 8 do begin ai=diei bi=ai*fi ci=bi+ci-1 end output a,b,c

循环系统疾病 ICD-10编码

循环系统疾病 ICD-10编码
I08.002
二尖瓣闭锁不全伴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漏
I08.003
二尖瓣闭锁不全及主动脉瓣狭窄闭锁不全
I08.004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闭锁不全
I08.005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畸形
I08.006
二尖瓣狭窄伴主动脉瓣返流
I08.007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狭窄
I08.008
二尖瓣狭窄伴主动脉瓣狭窄
I08.009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狭窄闭锁不全
I21.209
急性心房心肌梗死
I21.210
急性心尖部心肌梗死
I21.211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
I21.212
右心肌梗死
I21.301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
I21.302
急性室壁心肌梗死
I21.303
手术后心肌梗死
I21.304
急性心肌梗死
I21.401
急性小灶心肌梗死
I21.402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I21.901
I25.211
陈旧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I25.212
陈旧性正后壁心肌梗死
I25.213
心肌梗塞恢复期
I25.301
房壁瘤
I25.302
室壁瘤
I25.401
冠状动脉窦动脉瘤
I25.402
冠状动脉扩张
I25.501
缺血性心肌病
I25.801
冠状动脉炎
I25.802
冠状动脉左房瘘
I25.803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I21.103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I21.201
急性侧壁心肌梗死
I21.202
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
I21.203

QSY1239-2009工作循环检查管理规范 - SY 石油系统-

QSY1239-2009工作循环检查管理规范 - SY 石油系统-

企业标准Q/SY1239—2009工作循环检查管理规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 布Q/SY 1239—2009目 次前言 (Ⅱ)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职责 (1)4 管理要求 (1)4.1 基本要求 (1)4.2 实施工作循环检查 (2)4.3 记录 (3)4.4 有效实施JCC的关键点 (3)5 审核、偏离、培训和沟通 (3)5.1 审核 (3)5.2 偏离 (3)5.3 培训和沟通 (3)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工作循环检查流程 (4)附录B (资料性附录)初始评估表 (5)附录C (资料性附录)现场评估表 (6)IQ/SY 1239—2009II前 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健康安全环境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胜松、申伟平、徐福志、杜民、夏春英、杨芳。

Q/SY 1239—2009工作循环检查管理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循环检查的管理要求以及相关审核、偏离、培训和沟通的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石油所属企业基层单位所有的操作、施工和检维修等作业活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工作循环检查 job cycle check(简称JCC)是以操作主管和员工合作的方式对已经制定的操作程序和员工实际操作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2.2协调员 coordinator负责制定工作循环检查计划并组织实施的人员,一般由基层单位主管生产、技术、设备的负责人担任。

2.3操作主管 operation supervisor负责执行工作循环检查计划的人员,一般是基层单位班组长、队长或站长。

2.4关键作业 critical operation可能对有关的个人或组织带来重大危害和影响的生产操作、检维修作业等活动,或者与关键设备有关联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大静脉

大静脉(large vein)管径在10mm以上,管壁内膜较薄,中 膜很不发达,为几层排列疏松的环形平滑肌,有时甚至没 有平滑肌。外膜较厚,结缔组织内常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 束(图9-19)。
5. 静脉瓣

管径2mm以上的静脉常有静脉瓣(vein valve), 由内膜凸 入管腔褶叠而成,为两个半月形薄片,彼此相对,其游离 缘朝向血流方向,其中心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表面 覆以内皮(图9-20)。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

毛细血管管壁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图9-10)。细 的毛细血管仅由一个内皮细胞围成,较粗的毛细血管由 2~3个内皮细胞围成(图9-11,图9-12)。基膜外有少许 结缔组织。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散在有一种扁平而有突 起的细胞,细胞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基底面,称为周细胞 (pericyte)(图9-13)。周细胞的功能尚不清楚,有人认 为它们主要起机械性支持作用;也有人认为它们是未分化 的细胞,在血管生长或再生时可分化为平滑肌纤维和成纤 维细胞。

血管壁内有一些特殊的感受器,如颈动脉体、颈动脉窦和 主动脉体。颈动脉体(carotid body)位于颈总动脉分支处 的管壁,是直径约2~3mm的扁平小体,主要由排列不规 则的上皮细胞团或细胞索组成,细胞团或索之间有丰富的 血窦(图9-8)。电镜下上皮细胞可分为两型:Ⅰ型细胞聚集 成群,胞质内含许多致密核心小泡,许多神经纤维终止于 Ⅰ型细胞的表面;Ⅱ型细胞位于Ⅰ型细胞周围,胞质中颗 粒少或无。生理学研究表明,颈动脉体是感受动脉血氧、 二氧化碳含量和血液pH变化的化学感受器,可将这些信息 传入中枢,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进行调节。
(三)毛细血管的功能
毛细血管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物

质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能力称毛细血管的通透性(capillary
permeability),不同器官内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很大差 异。
四、静脉

根据管径的大小,静脉也分为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和 微静脉。静脉管壁大致也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 但三层膜常无明显的界限。静脉壁的平滑肌和弹性组织不 及动脉丰富,结缔组织成分较多。故与伴行的动脉相比, 静脉管壁薄而柔软,弹性也小,因此切片标本中的静脉管 壁常呈塌陷状,管腔变扁或呈不规则形。
(二)中动脉



除上述大动脉外,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属中动 脉(medium-sized artery)。中动脉管壁中膜的平滑肌相当 丰富,故又名肌性动脉(muscular artery)。中动脉管壁三 层膜分界清楚,其结构特点为(图9-5A): 1.内膜 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 2.中膜 较厚,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肌间 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 厚度与中膜相等,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 弹性膜。
三、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capillary)是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它们 分支并互相吻合成网(图9-9)。各器官和组织内毛细血管
网的疏密程度差别很大,代谢旺盛的组织和器官如骨骼肌、
心肌、肺、肾和许多腺体等,毛细血管网很密;代谢较低 的组织如骨、肌腱和韧带等,毛细血管网则较稀疏。
(一)毛细血管的结构
(二)中膜

中膜(tunica media)的厚度及组成成分因血管种类而异: 大动脉以弹性膜为主,其间有少许平滑肌;中动脉主要由 平滑肌组成,肌间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血管平滑肌纤维比较细,并常有分支。肌纤维与内皮细胞 之间形成肌内皮连接(myoendothelial junction),平滑肌 可借助于这种连接,与内皮细胞或血液进行化学信息交流。 在病理状况下,动脉中膜的平滑肌可移入内膜增生并产生 结缔组织,使内膜增厚,是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 中膜的弹性纤维具有使扩张的血管回缩的作用,胶原纤维 起维持张力的作用,具有支持功能。

(三)外膜

外膜(tunica adventitia)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含螺 旋状或纵向分布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并有小血管和神 经分布。有的动脉在中膜和外膜的交界处还有外弹性膜 (external elastic membrane),外弹性膜也由弹性蛋白构成, 但较内弹性膜薄(图9-3)。
(一)微循环的血管





1. 微动脉: 微动脉管壁平滑肌的收缩,起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作 用(图9-21) 。 2. 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 微动脉的分支称毛细血管前 微动脉,后者继而分支为中间微动脉,其管壁平滑肌稀疏分散, 已不是完整的一层。 3. 通血毛细血管: 中间微动脉延伸形成通血毛细血管,结构与真 毛细血管相同,只是管径略粗。 4. 真毛细血管: 中间微动脉分支形成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网,称 真毛细血管。在真毛细血管的起点,有中间微动脉的少许环形 平滑肌组成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调节微循环的的分闸门。 5. 微静脉: 如前所述。
3.血窦

血窦(sinusoid)或称窦状毛细血管(sinusoid capillary), 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图9-17),主要分布于肝、脾、 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血窦内皮细胞之间常有较大的间 隙,故又称不连续毛细血管(discontinuous capillary)。不 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常有较大差别,某些内分泌腺的血窦, 内皮细胞有孔,有连续的基膜;有些器官如肝的血窦,内 皮细胞有孔,细胞间隙较宽,基膜不连续或不存在;脾血 窦的内皮细胞呈杆状,细胞间的间隙较大,内皮细胞外有 网状纤维环绕形成的栅栏状结构,基膜不完整(图9-18)。
二、动脉

动脉(artery)从心脏发出之后,反复分支,管径逐渐变细, 管壁亦逐渐变薄。故根据管壁的结构特点和管径的大小, 可将动脉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各类动 脉之间逐渐移行,没有明显的界限。 动脉在较高的血压下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机体的各个部分, 因此中膜比较厚,其中的弹性成分和平滑肌比较发达,这 使得动脉管壁具有较强的收缩性和回缩能力。


(六)动脉的年龄变化

动脉管壁结构的发育到成年时才趋完善。中年时,血管壁 中结缔组织成分增多,平滑肌减少,使血管壁硬度逐渐增 大。老年时,血管壁增厚,内膜出现钙化和脂类物质等的 沉积,血管壁的硬度更加增大。只有在血管壁结构的变化 已超越该年龄组血管的变化标准时,方能认为是病理现象。
(七)血管壁的特殊感受器
第9章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概述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两部分。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由心脏、动脉、 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淋巴管系统(lymphatic system)由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 导管组成,主要功能是辅助静脉回流。淋巴管系统内的淋 巴经静脉流入心脏。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搏出的血 液经动脉到毛细血管,在此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经 静脉汇入心脏 。

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图97)。
(五)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使血管内血液的流动维持连续不断,起 辅助泵的作用。 中动脉中膜平滑肌发达,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血管管径 缩小或扩大,可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壁的舒缩,能显著地改变血流的外周阻 力,调节进入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并维持正常血压,因 此小动脉和微动脉又称外周阻力血管。
一、血管壁的一般结构

除毛细血管外,血管壁从管腔面向外依次分为内膜、中膜 和外膜(图9-1)。 内 皮 内皮下层 内弹性膜
内膜 血管壁
中膜 平滑肌/弹性膜 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
(一)内膜
1.内皮

内皮(endothelium) 是衬贴于血管腔面的一层单层扁平上 皮。细胞大多呈梭形,核突出,其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 为血液的流动提供一个光滑的平面。电镜观察,可见内皮 细胞腔面有稀疏而大小不等的胞质突起,胞质突起扩大了 细胞的表面积,有助于内皮细胞的吸收作用及物质转运作 用。胞质内有丰富的质膜小泡,质膜小泡可互相连通,形 成穿过内皮的暂时性管道,称为穿内皮性小管 (transendothelial channel),具有向血管内外输送物质的 作用。胞质内还可见一种外包单位膜的杆状细胞器,称 Weibel-Palade小体(W-P小体)(图9-2) ,是内皮细胞特有 的细胞器。小体内有6~26条直径约15nm的平行细管。其 功能可能是一种合成和储存与凝血有关的第Ⅷ因子相关抗 原(factor Ⅷ related antigen, FⅧRAg)的结构。
2. 内皮下层及内弹性膜

内皮下层 (subendothelial layer)是位于内皮和内弹性膜之 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含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内弹性膜 (internal elastic membrane) 有的动脉的内皮下

层深面还有一层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组成,膜上有许多
小孔。在血管横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缩,内弹性膜常呈波 浪状(图9-3)。
1. 微静脉

微静脉 (venule)管径50~200μm,管腔不规则。紧邻毛 细 血 管 的 微 静 脉 称 毛 细 血 管 后 微 静 脉 ( postcapillary venule),其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内皮外只有薄层 结缔组织,但管径略粗。随着微静脉的管径增大,内皮和 结缔组织之间出现稀疏的平滑肌,外膜薄(图9-7)。毛细 血管后微静脉内皮细胞间的间隙较大,故通透性较大,也 具有物质交换功能。

(一)大动脉(large artery)




包括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 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管壁的中膜有多层弹性膜和 大 量 弹 性 纤 维 , 平滑 肌 纤 维则 较 少 , 故 又 称弹性 动 脉 (elastic artery)其管壁的结构特点是(图9-4): 1. 内膜 内皮下层较厚,内弹性膜为多层,与中膜的弹性 膜相连,故内膜与中膜分界不清楚。 2. 中膜 主要由40~70层弹性膜组成,弹性膜之间有环形 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3. 外膜 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