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宗教
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与宗教文化中国是一个充满着古老文化积淀的国家,而寺庙建筑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同时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深邃内涵,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信仰、审美以及建筑艺术的演变历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寺庙建筑、寺庙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与宗教文化。
历史背景中国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期,中国人便已经开始崇拜神明。
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佛教、道教及众多地方信仰的兴起和发展,中国的宗教信仰日趋丰富多彩。
尤其是唐朝时期,佛教由于得到王朝批准和国家资金的支持,发展得更加迅速。
在大量汉传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下,陆续修建了许多佛教寺庙,漆彩绚丽的佛塔、精美的石雕、彩绘和木雕等艺术瑰宝在这里诞生,使得佛教寺庙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寺庙建筑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代表,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寺庙建筑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象院、钟鼓楼、经堂、藏经阁等多个建筑组成。
其中,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的主殿,建筑高大宏伟,气势雄浑,是佛教信仰中非常重要的场所。
此外,寺庙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寺庙的环境也是一种建筑,常用的手法有石桥、亭子、廊道等等,举凡对寺庙环境的设计都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寺庙的感受和评价。
寺庙文化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与宗教文化密不可分,在这里肇始了智慧、修养、慈爱的根基,寺庙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寺庙中的诸佛、菩萨等神明不仅仅是美的象征,更是中国人孕育着的一种信仰和思想体系。
与此同时,佛教的“空无一物”、“因缘和合”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宗教文明。
结语寺庙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传递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世人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机会。
通过了解寺庙建筑、寺庙文化等多个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宗教的融合之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我们促进人类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众多的宗教信仰使得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代的宗教建筑和宗教艺术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道教、佛教和儒教三个主要宗教为例,探讨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的特点和意义。
一、道教的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之一,其宗教建筑和宗教艺术主要体现在道观和道教画中。
道观是道教信仰的场所,也是道教文化的代表。
道观建筑通常由山门、殿堂和神龛组成,形式简约古朴。
其中的殿堂往往精美绝伦,雕梁画栋,色彩鲜艳,富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此外,道观中常设有道士合奏的乐队,以及供奉祭品的神龛,这些都是道教艺术的组成部分。
道教画是由道教信徒或艺术家创作的绘画作品,它主要表现了道教的神仙和传说故事。
在描绘上,道教画丰富多样,有写实主义的山水画和人物画,也有抽象的神仙形象和图案。
画中常出现一些道士和神仙,他们身着道袍、手持法器,神态庄重,栩栩如生。
这些道教画作品不仅满足信徒的宗教需求,也为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二、佛教的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佛教是远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它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并且对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寺庙是佛教徒参拜的场所,也是表现佛教建筑和艺术的主要载体。
佛寺的建筑布局通常遵循着严谨的规划,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佛塔等。
佛寺的建筑形式以大雄宝殿为核心,规模宏大,多柱结构,屋顶覆盖着金黄色琉璃瓦。
在佛塔的设计中,经常采用了宝塔的形式,它高大而精美,象征着佛法的高度。
佛教艺术以佛像和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它们植根于佛教的教义和信仰,以禅宗精神为核心。
佛像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它在材质、造型和造型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佛像通常采用金铜制作,用金箔覆盖,体态庄重,祥和安详,令人敬畏。
壁画是佛寺内的重要装饰元素,它们主要描绘了佛陀的事迹和教义,或者其他佛教故事。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 “山门”。由于“天下 名山僧占多”,寺院多 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 征“三解脱门”即空门、 无相门、无作门。中间 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 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 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 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天王殿
天王殿是山门殿内的第 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 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 韦驮天尊,面向北。
¡ 受小乘佛教教义的限定,殿堂只贡释迦牟尼像 及其遗物、舍利、佛塔和菩提树等。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南传佛教寺庙
德宏州罕撒 寺
遮勒大金塔 寺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汉藏混合型寺庙
普乐寺
承德普宁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寺庙的整体布局特点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 坐北面南,从山门起沿一条南北 向中轴线,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 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 围绕起来。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 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 法堂或藏经阁、观音殿。大雄宝 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 堂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 中在主轴线东 侧,包括僧房、香 积厨(厨房)、斋堂、职事堂、荣 堂。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 在中轴线西侧 。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宫殿和佛殿
建筑学家傅熹年在《中国古代建筑十论》所言:神的居
所规格是由皇帝来规定的。例如:屋顶的最高规格庑殿顶,
是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斗拱只许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
可见诸神受到皇帝颇高的礼待,但他们并不能凌驾于皇威之
上,其规格在都城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
署。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伽蓝七堂
佛拜
中国建筑史-ch04宗教建筑

木牌坊和石牌坊
碑亭
省心楼
礼拜殿内景
新疆喀什艾提卡尔礼拜殿
艾提卡尔礼拜殿 拱门装饰
艾提卡尔礼拜殿内景
第三节 佛塔、经幢(chuang)
一、佛塔
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 根据用途不同分为经塔、 墓塔。 类型可分为:
– 楼阁塔:可登高远眺,平面 唐以前为方形,五代起为八 角形。(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西安大雁塔) – 密檐塔:一般不用作登高远 眺,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 (西安小雁塔) – 单层塔:多用作墓塔,或在 其中供奉雕像。(山东历城 神通寺四门塔)
– 喇嘛塔:多作为寺的主 塔或僧人墓。分布在西 藏、内蒙。(北京妙应 寺白塔) – 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 建塔5座,中央的高大, 四隅的矮小。 – 小乘佛教佛塔:见于云 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 高、秀逸。
(一)楼阁塔 1、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应州塔)
前塔后殿 金厢斗底槽 “双套筒” 副阶周匝
观音阁:
– 外观2层,内部3层, 面阔5间、进深8间, 九脊殿。 – 平面为金厢斗底槽, 上下层采用叉柱造, 外观稳定。
(五)山西大同善化寺
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 山门、三圣殿、普贤阁为金代建筑。
普贤阁 大雄宝殿
三圣殿
山门
三圣殿
金代
单檐四阿顶, 面阔5间,进深4间。 减柱造
普贤阁
大雄宝殿,辽代 单檐四阿顶, 面阔7间,进深5间 减柱造
是一组保存较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筑
无极门
无极殿(三清殿)
单檐四阿顶,面阔7间、进深4间。 减柱造 檐柱有生起和侧角,檐口和正脊呈曲线。
纯阳殿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概述中国古代宗教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既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又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于神灵和宇宙的崇敬与理解。
本文将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三大宗教为主,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二、佛教建筑佛教在中国传入后发展迅速,带来了许多壮丽的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修行者追求解脱的地方。
寺庙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主要特点包括寺庙山门、大雄宝殿和佛塔。
1. 寺庙山门寺庙山门是佛教寺庙的入口,通常是一座气势恢弘的牌楼式建筑,上方雕刻着佛教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和佛教经文。
山门两侧常常有金刚力士、天王像等守护神的塑像,寓意着护法庇佑。
2.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里最重要的建筑,供奉佛陀的圣像。
大雄宝殿多为木结构,屋顶翘角高翘,雕梁画栋,华丽而庄重。
殿内常有精美的佛像、壁画和经文雕刻,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3. 佛塔佛塔是佛教寺庙内的重要建筑物,用于供奉佛陀舍利或圣物。
佛塔的形制多种多样,有梯形塔、宝塔、舍利塔等。
塔身常常是多层的,层层相叠,寓意着修行者渐次超越世俗之苦,修成正果。
三、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密切相关。
在中国的宗教建筑中,道教建筑以庙宇为主,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
1. 道观道观是道教的主要宗教场所,是道教文化的核心体现。
道观以山为依托,建筑仿佛山水之间,兼具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正殿、配殿、厢房和道士居所等。
道观的建筑风格以淡雅、自然为主,体现出道教崇尚自然、求得心灵宁静的思想。
2. 神桥神桥是道教寺庙中重要的宫观建筑,通常横跨于水面或渊涧之上,架起连接外界与庙宇的桥梁。
神桥的建筑造型独特,常常是石拱桥,桥下布置有千年古树和奇石,寓意着去除世间尘嚣,登堂入室的过程。
四、儒教建筑儒教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儒教建筑则主要以学堂和书院为代表,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极其重要,众多建筑也往往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此,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神庙以及道教建筑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常采用黄土、石头、砖瓦等材料搭建而成。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风格也一直强调自然和谐、简洁朴素的美学理念。
同时,中国建筑也倡导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理念,注重建筑的适应性、可持续性以及文化内涵。
这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人们信仰天地玄黄四象,视自然为神灵的化身。
在建筑风格方面,中国人也将自然融入到了建筑中,强调和谐,讲究自然材料的使用和建筑风格的适应性。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也成为了与自然共存、和谐统一的典范。
神庙在中国古代,神庙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建筑,往往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神庙的建筑风格与设计也往往是代表当时社会文化水平和宗教信仰的一种体现。
神庙的建筑风格表现出了一种所信仰宗教的神圣和威严。
例如,中国古代道教的建筑风格常常采用特殊的建筑形式和装饰来表达敬神心态。
另外,神庙的建筑也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的状况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神庙的建筑风格也呈现出各式不同的特征,如表现出典雅华丽的唐风、有严肃肃穆之感的宋风、充满富丽堂皇之气的明清建筑等,传承至今。
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宗教之一。
道教建筑的形式、结构、风格等多种元素受到了道家的思想影响。
道教建筑主要分为五种类型:道观、素斋、道堂、殿堂和洞天福地。
其中,道观是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建筑,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道观的布局结构往往呈南北走向,以面向南方为主,并按照教义和道家思想的要求进行设计。
道观一般以大门、山门、天王殿、兜率宫和三清殿等为主要组成部分,并采用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规划和布局。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

绿礼拜寺,位于墓地之西北,平面曲尺形。
佛塔
按用途分:经塔和墓塔 按形式可分为五种: 1.楼阁式塔 2.密檐塔 3.单层塔 4.喇嘛塔 5.金刚宝座塔
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是我国佛塔中的主 流,塔平面在唐以前是方 形,五代八角形渐多,六 角形较少。
北魏楼阁式塔形象
楼阁式塔
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时间;辽代;现存唯一一
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高台 上建塔五座,中 央一座较大,四 角较低小,北京 大正觉寺塔 (明)。
经幢
经幢 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
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一般分为:基座、幢身、幢顶。
河北赵县经幢
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要开山钻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由山门向内看观音阁
山西芮城永乐宫
时间:建于元中统三年(1262年) 宗教类别:道观 其中壁画为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
无极门(龙虎殿
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扎
宗教类别:伊斯兰教 时间:17世纪中叶 墓祠:因内有“香妃”
墓,故又以此为名。 玛扎即“墓地”
总平面图
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扎
高礼拜寺,位于建筑群西南,建于 一高台上。
河南登封嵩岳 寺塔(北魏)
密檐塔 陕西西安小雁塔
单层塔
单层塔,墓塔,平面有 方、圆、六角、八角多 种。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北魏)
单层塔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隋)
单层塔
河南登封会善 寺净藏禅师墓 塔(唐)
喇嘛塔
喇嘛塔,主要来源于西藏 地区,寺的主塔和僧人 墓,最为有名的是北京 秒应寺白塔,由尼泊尔 工匠阿尼哥的作品,建 成于元八年(1271年)。
中国古建筑的宗教与信仰影响

中国古建筑的宗教与信仰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与信仰影响。
古建筑既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宗教信仰的载体。
宗教与信仰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建筑的设计、结构和装饰等方面。
下面将从道教和佛教两个主要宗教角度,探讨中国古建筑的宗教与信仰影响。
一、道教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道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十分深远。
道教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自然和谐与平衡。
在建筑领域中,道教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教影响了古建筑的布局和设计。
道家思想强调风水和谐,认为宇宙之间存在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而建筑的位置和朝向对风水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建筑位置和布局时,古人倾向于依据道教的原则,力求与自然环境和谐。
其次,道教对古建筑的装饰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道教建筑通常采用红、绿、金等明亮鲜艳的颜色,以及云纹、祥云等装饰元素。
这些装饰元素代表着祥瑞和吉祥之意,符合道教追求幸福吉祥的信仰。
最后,道教信仰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体现,更多体现在道观的建筑形式上。
道观是道教的重要场所,倾斜的屋顶、石柱和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常常会出现龙、凤、花草等吉祥图案,以及石雕和木雕的艺术品等。
这些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都是道教信仰的象征。
二、佛教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佛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外来宗教之一,它的传入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主张历经轮回追求解脱,反映了人类对虚无和超越的渴望。
佛教对古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佛教影响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风格。
佛教寺庙通常采用亭、塔、阁、殿等建筑形式,以及回廊、飞檐和攒尖的设计,这些都体现了佛教寺庙的氛围和特色。
其次,佛教对古建筑的装饰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寺庙的壁画、石刻和彩塑等都是佛教信仰的宣传和表达方式。
佛像的造型和雕刻都非常精美,寺庙内的壁画通常描绘了佛教故事和神话。
这些装饰元素使得佛教寺庙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
---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是有灵魂的,其崇高与完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人们叹为观止,甚至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
教堂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将望道者置入其特有气氛的控制之中,从而达到吸收其入教的终极目的,这种力量,就是宗教空间的感召力。
比起别的类型的空间来说,宗教空间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来的,在宗教侵蚀的过程中,其建筑也随同广播世界各地,并与各个国家的民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型制。
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宗教建筑类型。
遍布中国大地的佛教寺庙建筑。
尽管佛教是由印度传人中国的,但中国的佛教建筑与印度的寺院大不相同。
中国的寺庙深受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它们庄严雄伟,精美华丽,和自然的风景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特有的中国佛教建筑特色。
中国古代流行的宗教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还有很多如摩尼教(明教)、袄教(拜火教)、天主教、基督教、本教等影响最大的是佛教。
国内主要宗教建筑的称法
旅游中,人们常常会看到寺、庙、祠、观、庵等建筑。
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是错误的。
又比如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
那么,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呢?
寺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
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
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
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
的等级限制。
《礼记》
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
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
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
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
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
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
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
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
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
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
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
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佛教建筑简况
1•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传入我国,所建的第一个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现在见到的白马寺是重建的。
根据记载,白马寺的平面为方形,佛塔为寺院中心,仿照印度的形式建造,建筑装饰多为佛像。
2·汉末苲融在徐州兴建了浮屠寺,据记载寺院规模很大,楼阁建筑和回廊为中国风格。
中国的第一座佛雕像就诞生于浮屠寺中。
3·三国东吴时,康居国僧人康僧会于247年来建业传法,建造了建初寺和阿育王塔。
4·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很大的发展,仅洛阳一带就曾建寺院1200多座,我国著名的佛像石窟多数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建造的。
北魏的永
宁寺是当时著名的寺院之一,由皇室建造,该寺的主体
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中心
为三层台基上的九层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环绕围墙
形成矩形院落。
院落的东、南、西三面中央开门,门上
都建有门楼。
院北是较简单的乌头门。
僧舍等附属建筑
在主体建筑的后面和西侧。
寺墙四角建角楼,墙上有短
椽并盖瓦,墙外挖壕沟环绕,栽种槐树。
该寺与东汉末期的浮屠寺一样属于前塔后殿的形式。
这个时期有很多“舍宅为寺”的情况,像这种寺院一般利用原有的建筑,成为“前殿后堂”的样式。
此时期的石窟寺还没有脱离印度佛寺的影响,表现的特征主要是:石窟内除了佛像外还有佛塔,火焰形的拱门、束莲柱、卷涡纹柱头。
但是寺院布局、木梁柱屋架和很多建筑符号都表现出中国特点。
5·隋、唐五代到宋,是中国佛教大发展时期,虽然其间出现过唐武宗和周世宗灭佛事件,但时间较短,并没有影响整个佛教的发展。
宗教建筑
隋唐时期较大的佛寺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方法,按照轴线依次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大殿。
建筑群的核心已经从塔变为殿,佛塔一般建在侧面或另建塔院。
唐代晚期密宗盛行,佛寺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造像,还有刻有《佛顶胜尊陀罗尼经》的石幢。
到晚唐时,寺院已经有钟楼的定制,钟楼一般在轴线的东侧,到了明代才普遍在轴线的西侧建鼓楼。
五代时候出现了“田”字形的罗汉堂;转轮藏最早出现在南朝,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转轮藏在宋代建造的隆兴寺里;宋代律宗寺院出现了专门的戒坛。
元、清两代在西
藏和蒙古一带藏传佛教流行,但对中原佛教建筑的影响不大。
流行在汉族地区的佛教一般称为汉传佛教。
小的寺院称为“庵”(或为比丘尼寺院),大的称寺,更大的在寺院名称前加一个“大”字,如大慈恩寺、大相国寺、大圆满寺等。
明、清时期又建立了以四座名山为圣地的道场,所谓的道场就是佛教的普法之地。
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6·藏传喇嘛寺院的建筑一直采用厚墙、平顶的样式,没有受中原佛教的影响。
南传小乘佛教分布范围小,在我国西双版纳一带,建筑和中原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道教建筑简况
中国的道家思想起源较早,并不是像现在所传的是老子创立的,而是起源于中国早期的巫术,后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东汉时期形成正式的宗教。
道教建筑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体系,而遵循的是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一般为中轴线布局,以殿堂楼阁为主,不建塔和经幢。
伊斯兰教建筑简况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建于7世纪初,唐代由西亚传入
中国。
伊斯兰教因为教义和仪典的要求,建筑与佛、道两教不同。
一
般所建寺院称为“清真寺”或“礼拜寺”,在寺中建有召唤信徒用的“邦
克楼”或“光塔”,还有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
大殿内没有造像,仅设
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
建筑装饰纹样只有《古兰经》经文和植物、
几何形图案。
早期的礼拜寺受外来影响很大,如广州的杯圣寺、元代重建的泉州
清净寺。
这些建筑上有如下外来特征:高耸的光塔、葱头形的尖拱门和
半球形的穹隆结构。
建筑较晚的清真寺,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外,所有
建筑的结构和外观都采用中国的建筑形式。
如,西安化觉巷的清真寺和
北京牛街清真寺。
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基本保持本民族的特点,没有跟随汉族地区的中国化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