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一:《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学生自己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风的形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风的定义和形成原理;2. 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3. 了解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风的定义和形成原理1. 风的定义:风是地球大气中空气的水平流动,是气体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形式之一。

2. 风的形成原理:风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而产生的。

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地区受到的日照量不同,温度也不同,导致空气密度和压强的差别,从而形成气流,即风。

二、风的分类和特点1. 风的分类:根据风的产生地点和性质,可将风分为地表风和高空风。

地表风是指在地面上形成的风,如地形风、季风等;高空风是指在高空形成的风,如急流、气旋等。

2. 风的特点:风有方向和速度之分,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通常用罗盘方向表示;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通常以米/秒或千米/小时表示。

三、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 风对地球环境的影响:风能够将植物花粉传播到不同地区,帮助植物繁殖;风还能够将大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到不同地区,影响大气质量。

2. 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风能够影响气温和降雨,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风还能够影响航空、航海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

导学任务:1. 阅读相关教材或资料,了解风的定义和形成原理;2. 思考并讨论风的分类和特点,总结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3. 分析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思考如何应对风带来的影响。

导学练习:1. 什么是风?风是如何形成的?2. 风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3. 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拓展延伸:1. 通过观察天气预报图,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向和风速;2. 制作风向标,观察当地风向的变化;3. 钻研风能利用技术,了解风能在可更生能源中的应用。

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你对风的形成原理、分类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否引起了你的思考?在平时生活中,你是否能够观察和感知风的存在?希望你能够继续关注天气现象,深入了解大气环境,为珍爱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了解风的分类和特点。

2. 掌握风的形成过程和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环境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风的定义和概念。

2. 风的分类和特点。

3. 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4. 风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实地观察和实验设计,通过实践掌握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风的定义和分类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引导学生了解风的概念和分类。

2. 让学生自己观察周围的风向和风力,进行简单的实验测量。

3. 分组讨论,总结不同类别风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课时:风的形成原因1. 教师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风的形成原因,涉及地球自转和大气环流等知识点。

2.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模拟风的形成过程,从而深入理解风的形成原因。

3.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风的形成规律和影响因素。

第三课时:风的观测和测量1. 教师介绍风的观测和测量方法,包括气象站和风速仪的使用。

2. 学生进行实地观测,记录当天的风向和风力数据。

3. 学生分析数据并制作简单的报告,展示自己的观测成果。

五、评价方式: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参与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2. 考虑到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表现,评选优秀小组并颁发证书。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六、延伸活动: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象站的观察和测量,深入了解风的观测方法。

2. 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相关活动,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保护措施。

3. 设计风筝比赛等相关活动,增强学生对风的理解和认识。

七、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培养科学观念和环境意识。

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篇一:《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学生自己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猜测。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难点: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请拿起课本和老师一起扇会有什么感觉?(生)非常凉爽、有风等。

(师)风是怎样形成的你还记得吗?(生)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我们以前学过。

(师)很好,你对旧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那今天我们要对风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同学们对于风你想知道什么呢?(生)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风的形成二、观察上升的空气1、课件展示(热气球)(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生)热气球。

(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生)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生)因为火的原因,热气球才会上升。

(生)肯定是点燃火后,里面形成了向上的气流,使气球上升。

(师)你们分析的很有道理。

那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证实点火后上升的气流吗?老师准备了一个小实验(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螺旋圈、蜡烛),你们猜老师点燃蜡烛后会有什么现象?(生)螺旋圈可能会上升。

(生)会不会燃烧啊。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螺旋圈转起来了。

(师)为什么会转起来呢?(生)火苗吹的。

(师)是吗?(生)是上升的气流吹的。

(师)回答的很好,但刚才的同学忽略了在火苗周围还有看不见的空气。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空气受热会怎样?(生)会上升。

(生)会形成风。

(师)对,但风的形成只靠空气上升是不够的,空气上升之后原来的位置就会有新的空气补充过来。

来设计一个小实验,看看能不能观察到空气的流动。

三、风的形成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箱、蜡烛、蚊香、火柴、毛巾。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

二、教学内容:
1. 风的定义和分类;
2. 风的形成原理;
3. 风的特点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风的形成原理;
2. 风的特点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包括风的定义、分类、形成原理和特点等内容;
2. 实验器械:风向标、风速计等;
3. 实验材料:模拟风的形成实验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风向标和风速计,引导学生讨论风是如何形成的;
2. 进修:讲解风的定义、分类、形成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实验:进行模拟风的形成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风的理解;
5. 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风的活动或实地考察,加深对风的认识。

六、教学评判:
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记录;
2. 通过教室讨论和提问,检验学生对风的理解水平;
3. 安置相关作业,检测学生对风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
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2. 分析学生的进修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不息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效劳。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并能辨认风的迹象。

2. 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3. 探索风的形成原因,并了解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

二、教学准备:1. 教具:世界地图、风速计(可自制)、玻璃容器、风筝。

2. 材料: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风的影响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通过展示风的照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风,并询问他们对风的了解,引发学生对风的思考。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特征和他们观察到的风的影响。

探究(30分钟):1. 展示世界地图,指出一些地区的名称(例如:赤道、南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区的风有什么特点。

2. 以学生感兴趣的风为例,如台风、龙卷风等,展示它们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的名称和特点。

3. 自制风速计,或展示已制作好的风速计,向学生解释它的作用和测量风速的方法。

4. 分为小组,进行实地观察风的迹象。

学生观察周围的树叶、旗帜、云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迹象,并使用风速计进行风速测量。

总结(15分钟):1. 指导学生总结风的形成原因,并给予正确的解释。

可能的原因包括温度差异、地形、气压差异等。

2. 向学生展示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帮助他们理解。

应用(20分钟):1. 学生分组制作风筝,并在操场或开敞的地方放飞风筝。

2. 在飞风筝的过程中观察风的强度和方向,学生尝试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解释它们。

拓展(10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地调查风的影响。

例如,风的作用力如何改变海浪的形状、风对植物传播花粉的影响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安全问题,并教导他们如何在风大的情况下保持安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能够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他们也了解到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并能够用风速计测量风速。

通过制作风筝,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风的强度和方向,并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doc
实验名称:风的形成
实验目的:
1.了解风的形成原理;
2.掌握观察、实验、归纳和推理的基本方法;
3.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实验材料:
风扇、蜡烛、打火机、大水盆或坛子、手指。

实验过程:
1. 实验前准备:将蜡烛点燃并放在水盆内。

将风扇放在蜡烛的一侧,打开风扇使其向蜡烛吹拂。

2. 归纳观察:观察蜡烛的火焰在吹风扇的过程中的变化,观察风扇所创建的空气流动。

3. 实验结果:风扇所吹动的空气流动所以产生的气流,使蜡烛的火焰向远离风扇的方向倾斜。

4. 设计问题:请设计一组实验来检验,当风扇转动的速度不同时,蜡烛的火焰会有什么变化。

需要思考的问题:当风扇转动
速度较慢时,蜡烛火焰在风扇吹拂下的变化是什么?当风扇转动速度较快时,蜡烛火焰在风扇吹拂下的变化是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验分析:
风扇所吹动的空气流动可以使蜡烛的火焰向远离风扇的方向倾斜。

当风扇转动速度较慢时,空气流动不够强烈,蜡烛火焰只是略微倾斜;当风扇转动速度较快时,空气流动更加强烈,蜡烛火焰会向远离风扇的方向大幅度倾斜。

实验结论: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风扇所吹动的空气流动是产生风的原因。

当风扇转动速度较快时,空气流动更加强烈,产生的风也更强。

这一实验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展示了风的形成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风的行成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材解读】本课时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感受风的存在,去探究风的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本、观察生活中的素材、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对流和进一步探究下一课保温和散热打下基础。

通过实验与分析认识风的形成,感悟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人类的存在不是独立的逐步学会科学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用科学改变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两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了一些探究方法,对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有了一些总体的认识。

并且他们这个年龄对于生物与环境关系这部分内容会非常的感兴趣,这些都有利于血红色呢个对本节课的研究,。

我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引领学生运用逐渐积累起来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感悟生物对其生活的依赖和适应以及生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活动的经验,体会自然中的风与生活密切相关,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自然只是学习情境。

教学时,应重点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事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引导学生研究风的产生原因;
(2)学生感受风的存在,激发学生认识风的兴趣;
(3)初步了解人类是如何利用风能的;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让学生学会用科学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2)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风的存在,知道学生认识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课前剪好纸蛇、细线、蜡烛、香、火柴、风洞演示箱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1、(利用多媒体)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重视
设计问题
情景,让同
学在身边
刚发生的
事件,通过
生动、形象
的多媒体
展示,使学
生认识到
台风对人
类的危害,
并激发起
同学的求
知欲望,都
想了解台
风的形成
原因。

为学
生积极参
与到“风的
形成”的研
究做好知
识准备。

通过
大屏幕对
台风进行
介绍,对同学惊醒爱护环境的教育,珍惜现有资源的教育。

增强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师:台风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前段时间经过福建省的台“鹦鹉”对福建省造成具体的经济损失。

你们想知道台风是怎样行成的吗?要想知道台风是怎样行成的,就让我们本节课一起来探究“风的行成”。

(板书课题)
8、作对比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归纳出来。

针对学生好胜心特点,充分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的过程,并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交流中,使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从而获得更丰富的感知,是认识更加全面、清晰。

巩固练习同学填写P61页填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自己的结论)
注: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从而形成风。

(补
充:风的形成)
通过
及时的训
练让学生
进一步巩
固所学知
识,对问题
产生的原
因有更深
入的理解。

拓展练1、生活中有许多热空气上升和空气对流的实例,你能找找吗?
(1)家里做饭油烟蒸汽往上冒
(2)校园烧树叶、纸片、灰烬飘向空中
(3)我作值日擦玻璃时,感觉热容易出汗。

2、请同学们打开书P61页对照书中图,你能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
内空气热起来的吗?
分析原因:暖气片使周围空气变热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受热后又会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又会流过来补充,在冷热空气不断对流的过程中,室内的空气就会变暖。

3、暖气片为什么要装在室内的窗户下面,而厨房的排风扇货室内
的空调要安装在较高的地方呢?
4、分组讨论后与反馈
教师引导同学们利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

总结回顾刚才所学,你们知道台风产生的基本原因了吗?你还学到
了什么?
回顾
情境:让学
生了解形
成原因。

家庭小实验动手我能行:这运用了什么知识?你能动手设计一个吗?
通过
家庭小实
验的小制
作,进一步
增强同学
们动手实
践的能力
和理解风
形成的过
程与此同
时可以促
成同学们
学习科学
的兴趣。

【板书设计】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让同学们清晰了解所学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