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论文

合集下载

浅论钱钟书的《围城》

浅论钱钟书的《围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拟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论钱钟书的《围城》学员: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学号:*****指导教师:论文成绩:工作单位:石河子****学校浅论钱钟书《围城》摘要:《围城》是钱钟书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的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方面所遇到的矛盾和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色彩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病态社会中学术圈子里伪文化人的真实故事。

《围城》是一部具有很深的悲剧意味的讽刺小说,但又充满浓郁的喜剧色彩。

钱先生的创作根基是讽刺。

《围城》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强烈的讽刺性。

讽刺技法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比喻、议论、夸张等的运用,有时在简短的言语或词语中显露机峰;有时却在大段的叙述或描写中深藏着;而且文章还含有深意的象征。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典型情节、语言艺术三方面来论述《围城》这部具有很深的悲剧意味的讽刺小说。

关键词:知识分子人物塑造艺术语言艺术典型情节提纲:《围城》是一部具有很深的悲剧意味的讽刺小说。

曾被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称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其语言深得“文字游戏三昧”,而又绝非词浮意浅的游戏文字。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一、介绍小说《围城》的故事梗概。

1、介绍作者钱钟书。

2、介绍故事梗概。

二、论述小说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情节。

1、小说的人物塑造艺术2、典型的情节与评价三、论述小说的语言艺术1、幽默的形象讽刺2、讽刺手法的多样性(1)比喻讽刺(2)微妙的心理讽刺3、蕴含深意的象征四、结语:杨绛所言《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围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围城》与都市的婚恋与讽刺

《围城》与都市的婚恋与讽刺

《围城》与都市的婚恋与讽刺《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和独到的洞察力,深刻揭示了都市中的婚姻和婚恋现象,并通过讽刺的手法,将人性中的善恶、贪婪与自私暴露无遗。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的主要情节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围城》如何揭示了都市的婚恋与讽刺。

第一部分:婚姻的现实与困境《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的婚姻生活为起点,生动展现了现代都市中婚姻的种种问题。

方鸿渐与晓红的婚姻始于浪漫的爱情,却渐渐陷入了现实的困境。

作为一个出身官宦家庭的男子,方鸿渐渴望自由、尊严,但婚姻却给他带来了束缚和责任。

他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与摩擦,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婚恋的羁绊与选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揭示了都市婚恋的复杂性。

除了晓红这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形象外,方鸿渐的姐姐苏小姐以及其他女性人物都在婚姻的纷扰中挣扎。

苏小姐是一个独立、聪明的女性,但她却选择留守单身,宁愿追求自己的事业和自由,而非婚姻所带来的束缚。

她的选择暗示了现代都市女性对婚姻的重新思考和追求。

第三部分:都市中的讽刺与人性暴露《围城》并非只是一部描写婚姻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充满讽刺的作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他们的行为和言语暴露了都市社会中人性的丑陋面。

方鸿渐的犹豫不决、背叛婚姻的行为,苏小姐的势利心,都是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揭示现代人性的不足。

第四部分:对都市婚姻的思考与反思通过对《围城》的阅读,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都市婚恋的困境与选择,还能对都市中的婚姻问题进行反思。

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物质压力,使许多人在婚姻中迷失了自己。

我们需要学会从婚姻中寻找平衡,保持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

同时,也应该看到婚姻中的问题与困境,并努力改善与完善。

结语:《围城》通过对婚姻与婚恋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的讽刺,深刻地反映了现代都市社会中的婚姻现象与讽刺。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婚姻对个体的影响,并思考在都市生活中如何找到婚姻与个体的平衡点。

《围城》:自我束缚的困境

《围城》:自我束缚的困境

围城:自我束缚的困境一、引言《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作品,以婚姻为题材,揭示了人们内心中对于自由和责任的矛盾冲突。

小说中的角色因受到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陷入了一种自我束缚的困境。

本文将探讨《围城》中所展现出来的自我束缚现象,并就其原因进行分析。

二、社会压力与教育背景在小说中,许多角色受到了社会压力和教育背景的影响,导致他们在选择方面感到迷茫并最终自我束缚。

1. 父权社会与封建礼教《围城》背景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父权社会向新时代过渡期,传统封建礼教依然严格限制着人们思想与行动。

2. 教育体制下的传统观念主人公方鸿渐等受过传统教育的角色,深深根植于传统观念中,在选择婚姻对象以及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面临着社会期望与个人追求的矛盾。

三、婚姻的困境婚姻是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之一,许多角色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期望,不得不在婚姻选择上做出自我束缚的决定。

1. 爱情与责任角色们常常在选择爱情和责任之间感到困惑。

他们认为自己应该遵循传统观念中理应承担起的责任,但却不愿意放弃自己真正喜欢的人。

2. 社会地位与金钱《围城》中也展现了金钱和社会地位对于婚姻选择的影响。

许多角色被迫以金钱或者地位作为衡量配偶价值的标准,进而捆绑了他们自我挣脱束缚的能力。

四、理想与现实小说揭示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面对固化的社会制度和对未知事物恐惧,许多角色不敢跨越从而把自己限制住。

1. 对未来的恐惧角色们常常对未知的未来充满恐惧,害怕在不确定中冒险,因此选择了相对安稳但并不符合自己理想的道路。

2. 社会期望的压力周围的社会期望常常是限制个人追求理想的重要原因。

一些角色由于面对社会舆论和亲友期望,而放弃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事业或爱情。

五、结论《围城》通过展现角色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体心理,深刻描绘了人们自我束缚的困境以及其原因。

社会压力、教育背景以及个人价值观对于个体选择造成了影响,并使他们在婚姻选择和实现理想之间进退两难。

这种自我束缚的困境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人自由与责任之间关系的思考。

论钱钟书的《围城》

论钱钟书的《围城》

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是一篇“五四”以后新文学中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的文学艺术成就也是十分凸显的,在当今文坛上就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

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的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方面所遇到的矛盾和纠葛。

作者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含苞待放纵观整部作品,其独特的讽刺艺术与比喻艺术是最为突出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围城》将钱钟书独特的讽刺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

它的幽默的讽刺手法灵活多样,运用漫画式的笔法、调侃式的行文、微妙至极的心理讽刺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就艺术表现而言,尤以比喻使用得最多最精彩。

《围城》的故事情节只好比一幅画的简单线条,而语言修辞则是它的色彩,比喻却是其中最亮丽的颜色。

这种语言修辞艺术贯穿了小说全篇,将各人物的性格、心理与行为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

以下对这两个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围城》的讽刺艺术(一)幽默的讽刺手法灵活多样钱钟书在自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而这一类人物,就是当时的病态的知识分子。

《围城》中常用诙谐的锋刃刺向这些所谓的“无毛两足动物”。

这主要表现在:1、漫画式的笔法在《围城》里的“芸芸众生”中,几乎每个人物出场时,作者都对其肖像常常采用既含蓄而又挖苦的漫画式笔法,进行了一番讽刺描绘。

令其形神毕露。

例如:那位出场一次的“哲学家”,他的名气是靠同外国著名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来的。

当他沾沾自喜,吹嘘他同罗素会面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

再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学家,人们却看不到他的科学家风范,其实是一位心术不正、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败的大学的化身……像这样的例子,在《围城》中随处可见。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引言《围城》是当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讽刺艺术为主线,通过对人物形象、社会风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人性的种种弱点。

本文将从小说中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入手,分析《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手法以及其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观念。

第一章讽刺与现实1.1 讽刺与小说钱钟书是一位既擅长文学叙事又擅长文学批评的作家,他通过小说中细腻而犀利的讽刺手法,将现实社会中荒诞和荒唐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是他对当时社会风貌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揭示性披露的重要作品。

1.2 讽刺与人物形象在《围城》中,钱钟书通过对几个典型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和细腻描绘,展示了他独特而尖锐的讽刺眼光。

例如,主人公方鸿渐虽然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却因为追求舒适和安逸而选择了婚姻,最终陷入了围城之中。

这种讽刺手法既揭示了方鸿渐个人的软弱和媚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利和安逸的追求。

第二章人物形象的讽刺2.1 方鸿渐与围城方鸿渐是《围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形象,他既是小说中最具才华和悲剧性命运的人物之一,也是小说中最充满讽刺意味的形象之一。

他通过选择婚姻而陷入围城之中,这种选择既反映了他个人软弱和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功利主义和安逸生活态度。

2.2 方鸿渐与现实社会方鸿渐这一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命运的写照,更体现出当时整个社会对于功利主义、物质追求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等价值观念忽视与削弱。

方鸿渐的选择代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人们为了追求舒适和安逸而选择婚姻,最终被困于围城之中。

第三章社会风貌的讽刺3.1 小城市的封闭性《围城》中的小城市是一个封闭而狭隘的社会空间,人们之间互相了解和互相指责。

这种封闭性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思想观念上的。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被这种封闭性束缚住了,无法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自由和理想。

3.2 社会伪善与虚伪《围城》中还揭示了当时社会伪善与虚伪现象。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表现出一副正经而虚伪的面孔,在表面上维护着道德和传统观念,实际上却追求着个人利益和私欲满足。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doc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doc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目录引言 (1)一、多元化的幽默讽刺 (1)(一)对人物出场的形象进行刻意的讽刺。

(1)(二)从人物语言描写上进行幽默讽刺 (2)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3)(一)借鉴描写技巧,深入分析心理。

(3)(二)透视人物言行,探索内心世界 (4)(三)描写人物虚荣心,揭示人性特征 (5)三、新颖独特的比喻手法 (5)(一)比喻新颖独特 (5)(二)比喻的趣味性 (6)(三)比喻形式多样化 (6)(四)讽刺性比喻的运用 (6)(五)比喻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6)四、意寓深远的象征 (7)(一)婚姻比喻意义的“围城” (7)(二)文化象征意义的“围城” (7)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9)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摘要: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围城》在当今文坛上享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去阐述《围城》的艺术特色。

一、作者用讽刺性的幽默贯穿全文,描写人物形象。

二、作者大胆借鉴西方心理描写技巧,透过人物言行举止,描写作品中各种人物的虚荣心理三方面把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

三、新颖独特、形象生动又带趣味性的比喻处处见风芒;中间还运用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的技巧,生动风趣。

四、《围城》不仅是作为婚姻比喻意义的“围城”,而且也是文化象征意义的“围城”。

关键词:《围城》;幽默讽刺;比喻;心理描写;象征;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围城》是一篇"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它的文学艺术成也是十分突出的。

在当今文坛上就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 它继承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宝贵传统,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崭新的创造。

如杨绛女士所言:“他的‘痴气’,使《围城》更富于真实性和戏剧性。

他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都包涵在《围城》之中。

”[1]作家以幽默、辛辣的笔法讽刺时态弊端。

语言风趣幽默, 妙趣横生。

人物形象丰富、生动, 令人赞叹的精辟比喻, 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 古今中外的典故等, 纷至沓来。

《围城》的作文

《围城》的作文

《围城》的作文《围城》是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作为一部以婚姻为主题的小说,它不仅揭示了婚姻中的困境和挣扎,更深刻地探讨了个人与社会、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本文将从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来探讨《围城》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首先,作为一部以婚姻为主题的小说,《围城》重点刻画了人们在婚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小说中的男主角方鸿渐为了逃避婚姻的束缚,选择了当一名大学教授,但却在婚后又对婚姻产生了无尽的怀疑和不满。

而方鸿渐的妻子白心则巧妙地利用婚姻来追求自由和独立。

小说通过描述这对夫妻的冲突和对立,引发了对婚姻制度的思考。

婚姻被描绘成一个社会的围城,人们在婚姻中既有了安全感和依赖,同时又有了束缚和局限,这带给了读者深深的触动。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其独特之处。

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有着一种犹豫不决的性格,对婚姻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和不满。

白心则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性,她善于利用婚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空间和自由。

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如唐晓芙的温柔、杨座山的痴情等。

这些丰满而真实的人物形象使小说充满了生活的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小说的艺术表现也值得我们关注。

钱钟书通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将情节展开得条理清晰、情感丰富。

在小说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回忆和插叙的手法,使故事更具层次感。

同时,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话的交错,作者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

此外,小说中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元素,使作品更富有趣味性,读起来更加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作为一部以婚姻为主题的小说,《围城》通过对婚姻的探讨,呈现了人们在婚姻中的困境与挣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引人深思。

同时,作者的独特艺术表现也使得小说兼具了思想性与趣味性。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永恒的文学珍品,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思考与感悟。

阅读《围城》,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婚姻关系、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好地审视和面对自己的人生选择。

《围城》:自我价值与社会期望的矛盾

《围城》:自我价值与社会期望的矛盾

围城:自我价值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引言《围城》是当代作家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时代背景下的主人公在自我认同和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探讨《围城》中展现出来的自我价值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自我认同与外界期望之间的冲突在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充满自省和思考的年轻人。

他面临着传统文化观念对个体生活方式和人格塑造方面所进行的强烈干预。

因为外界期望他按照常规来生活,婚姻也不例外。

然而,方鸿渐试图追求更深层次、更真实、更有意义的爱情和婚姻关系,这与传统观念相悖。

这种自我认同和社会期望之间不断碰撞、摩擦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矛盾。

社会舆论对自我认同的影响小说中,方鸿渐周身都环绕着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

他不仅面临着亲友、长辈等个体层面的期望,还受到了整个社会对婚姻家庭观念的一种普遍期待。

这使得他在追求自我认同与满足外界期望之间感到纠结和困惑。

方鸿渐内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带来了种种精神困惑和痛苦。

自我价值的探索与挣扎《围城》描绘了主人公方鸿渐在自我价值中寻找真实与意义,并为此经历了一系列曲折迷茫的过程。

尽管外界多次试图将他置于特定角色和身份之下,但他却反复地质问和挑战传统定义下所给予的价值观。

通过塑造一个独立思考、勇敢拥抱变化、坚守内心的形象,小说展现了主人公对于自我认同和自由选择权利的不断探索。

影响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思考《围城》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个体经验,引发了对自我认同与社会期望冲突的普遍思考。

作者试图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并提出了一些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问题。

这包括:在现代社会如何处理个体价值与外界期待之间的冲突、如何平衡传统观念和当下多元化态度、如何通过独立思考塑造自己的人生。

结论《围城》充满哲理性思考,在探索自我价值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生活意义、自由选择权利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围城》中苏文纨的女性人物形象《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具有讽刺性的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以及他周围的一群知识分子从欧洲留洋回到十里洋场的上海,又从繁华的十里洋场回到闭塞的三闾大学里的一段描写,来嘲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一群知识分子的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生理想和心里特征。

同时《围城》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法则:那就是“人生是围城,婚姻也是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城内、城外的人物形象,譬如:嘴上机敏、内心怯弱、犹柔寡断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人称“熟肉铺子”的鲍小姐,矜持、虚伪、造作的女博士——苏文纨,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纯洁可爱的唐晓芙……。

在这些人物当中,苏文纨——苏博士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女性。

她的特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苏文纨的外貌形象苏小姐是个美人,“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白”,“眉清目秀”活脱脱的大家闺秀之风。

然美则美矣,却是缺乏女性应有的灵动与魅惑。

于是便有了“可惜”与“只是”的转折,“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

东方女子大致都是以白皙为美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1】,“春寒赐予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肤若凝脂,冰肌玉骨”的美人儿才显得灵透干净。

而苏文纨小姐肤色虽是白皙,却是干涩的,像是经过人工雕琢,致使丧失了浑然天成的美感。

正如文纨的性格,矫揉造作的成分多,缺失释放天性的狡黠与灵气。

这样的女子像是个玻璃似的美人,虽是可观,却刻板无味。

世人皆说,唇薄之人,最是无情。

文纨之唇,与“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2】的丰润差之甚远,文纨嘴唇的不丰厚实则与船上的另一位女郎——鲍小姐形成鲜明对比。

鲍小姐的魅惑热烈,性感的红唇,开放的举止,火烈的性格,与文纨自诩的东方内敛之美形成强烈的视觉震撼与鲜明的文化冲突。

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男主人公方鸿渐与船上的多数男性似乎皆是追捧鲍小姐而对文纨敬而远之。

这自然对文纨是个不小的冲击,由此也引出了文纨的一个心理围城,即表面对鲍小姐这种人鄙夷唾弃,内心深处却有羡慕,明明有想要吸引男性的愿望,却始终保持自我矜持,清高孤傲。

字字珠玑,伏脉千里,钱先生在外貌描写的精妙之处实是令人赞叹。

作者对苏文纨的外形描写不止于此——“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年龄看上去有二十五六,不过新派女人的年龄好比旧式女人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订学家所谓外证据来断定真确性,本身是看不出的”。

乍见“身段瘦削”一词,便想到“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虚若无骨,再看年龄“二十五六岁”便让人想起“小女子”这一称谓。

从这些描写当中我们想着这苏小姐定是个惹人怜爱的纤细小女子,谁知钱先生笔锋一转,“线条太硬”,一个“硬”字,就注定了苏文纨做人做事,乃至恋爱过程中都固守的强势地位。

“方头钢笔划成的”“不过新派女人的年龄”“需要考订学家所谓外证据来断定”,顿时苏文纨的外貌形象在读者的心里大打折扣。

作者在此也暗示了读者苏文纨这种女性是乏味的、没有魅力的,因为她既没有西方女人的热烈与奔放,又缺失东方女性的灵秀与纯净。

从以上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钱先生虽然对苏文纨的外貌叙述用的文字不是太多,但句句中带着刻薄,带着讽刺,从这些就可以看出苏文纨确实不是作者喜欢的女性。

二、苏文纨的傲慢与虚伪苏文纨身后所代表的社会群体是极为特殊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位留洋女博士,加上她显赫的家庭背景,就会有着许多人的仰望与羡慕,特别是对于众多男人更是对她仰视有加”。

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文纨对自己的身份有种天然的自豪感。

穿着考究的苏博士坐在甲板的帆布躺椅上戴副黑的太阳眼镜,这眼睛一戴便阻隔了与人交流的机会,令人望而止步,身上又摊本小说,自是不给人搭讪的机会。

即使内心是渴望人性温暖的,天然的优越感与目下无尘的清高令文纨万万不愿主动与人攀谈。

而一旦这种尊崇感得到满足时,苏小姐亦是愿意放下身段,与诸如孙太太这般的人物闲话。

“苏小姐,你真用功!学问那么好,还成天看书。

孙先生常跟我说,女学生像苏小姐真算替中国争面子,人又美、又是博士,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呢?向我们来了外国一次,没读过半句书,一辈子做管家婆子,在国内念的书,生小孩儿全忘了一吓!死讨厌!我叫你别去,你不干好事,准弄脏了苏小姐的衣服。

”孙太太的这段话十二分地迎合了文纨作为留洋博士的优越心态,她自然也是愿意与孙太太这种“知进退”的人物交流的。

无论她的笑容多么和善,她的举止多是有礼,她与孙太太这段意外的“友谊”始终是建立在孙太太对文纨万分恭维,文纨确保自己的绝对优势地位的基础上的。

苏小姐对孙太太的落后粗鄙是极为看不上的,却也是愿意借此来彰显自己的学识修养与尊崇。

苏文纨优越心理的源头是在西方文化驾驭于东方文化之上的现实背景下形成的,同时也是西方文化传播到东方之后的扭曲反应。

西方对高学识的认可,对人才的尊重,在中国人眼中,却成了地位的象征,显摆的资本,这当然与几千年的中国阶级等级传统是分不开的,苏文纨自然难脱窠臼。

西方人比起东方人显然更为开放,注重心灵的自由,天性的释放,强调人际交往的直接亲近。

相比之下,中国人更为含蓄内敛,君子之交淡若水,喜怒忌形于色。

苏小姐由于必竟是中国人,即使她的外表打扮的很洋气,但最终也会形成伪善的性格特点。

“苏小姐一向瞧不起我们寒碜的孙太太,而且最不喜欢小孩子,可这时倒和气的笑道:‘让他来,我最喜欢小孩子’。

她脱下太阳眼镜,合上对着出神的书,小心翼翼地握住小孩子的手腕,免得在自己衣服上乱擦”。

【3】这句话最妙的就是苏文纨“握住”的是小孩子的手腕,而不是其他地方。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毕竟是留过洋、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深知这个道理,“于是她握住了小孩子的手腕,这样既可以控制他的手不乱抓,又不会让自己的手因为抓他的手而弄脏自己的衣服”。

一个“握”字,就会让我们明白苏小姐这个动作是个纯防守动作,不是发自内心与小孩子“亲近”的。

文纨心底是讨厌小孩子的,皆因孩子的天性保留是最多的,笑怒皆是随性之极,表达亦是直接的,这种不可控的性格对于苏文纨这种高傲的人自是视为洪水猛兽的。

“小孩子不回答,睁大了眼,向苏小姐‘波!波!’吹唾沫,学餐室里养的金鱼吹气泡。

苏小姐慌得松了手,掏出手帕来自卫。

”然而必竟是留过洋、有文化,又兼孙太太那番恭维的场面话,倒是使文纨想要刻意塑造自己的亲善开放的形象,“我最喜欢小孩子”,即使内心是厌恶的,表面仍是不露声色,甚至故意做足姿态,刻意用亲和、文明的外表包裹自己,这种伪善的性格使得其在可控的成人世界游刃有余,却在真性情的孩子面前陷入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地。

正常的虚荣心会存在每一个人身上,留过洋的苏博士也不例外。

通过以上苏博士与孙太太的一番对话,并“主动”与孩子“亲近”的场面描写,我们就能看出苏文纨虽然用“亲和、文明”的外表来包裹自己内心的虚伪,尽管表面做的不露声色,但最终的虚伪还是被作者一点点的揭穿。

三、苏文纨对爱情的矛盾心理钱忠书先生对苏文纨的爱情是这样描写的:“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

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这几句话就把苏文纨庸俗化的爱情观,主动与矜持的犹疑,造作与真心的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

前文之中,业已提到这样一句话,一个“硬”字,就注定了苏文纨做人做事,乃至恋爱过程中都固守的强势地位。

在笔者看来苏文纨对爱情心里是矛盾的,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懂的爱情,确切地说她不明白爱情是什么。

苏文纨初登场时作者就让读者看到了一位眉清目秀、家世好而又高傲的女博士形象,让人感觉作者对这一女子虽说不上是偏爱,却也是赞赏有加了。

事实上在作者心中“苏小姐虽然是留过洋的博士,又出身名门,而且态度相貌称得上大家闺秀,但实际上她的身上少了一点中国大家闺秀式的温柔敦厚,更多地沾染上了巴黎上流社会社交圈中贵妇人的矜持自负,卖弄风情与盛气凌人的习气”。

由此,“这个“相貌高、学历高、家世高、年龄高”的“四高”精品女性身上的虚荣做作、有心计、孤傲的一面便初现端倪了”。

而在故事发展的后续情节中,苏文纨的这些本性便逐渐清晰地显露在我们面前。

她出国留洋获得博士头衔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内涵的新型知识女性,而是由于精明的苏文纨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待嫁条件最为完美的女人,用学历给自己的婚姻加高一个砝码。

而她这种行为正是验证了方遯翁所说的,“女人念了几句书最难驾驭。

男人非比她高一层,不能和她平等匹配。

所以大学毕业才娶中学女生,留学生才娶大学女生。

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有洋人才敢娶她,否则男人至少是双博士,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胜吾家一个道理”。

另外真正让人不喜欢这个人物形象的,应该是源自于她身上处处流露出来的那种自私善于算计的性格。

其实苏文纨对方鸿渐本没有爱情,那她为何会对方鸿渐穷追不舍呢?细细分析起来,原因恐是浅薄而可笑的。

其一是方鸿渐懦弱无能的优点(如果这也算优点的话),她想要无论是以后的爱情生活,还是婚姻生活,都能够着实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让自己永远是主宰一切的女王,而方鸿渐的性格恰恰符合了她的标准。

其二是拜鲍小姐所赐。

苏文纨正想屈尊给方鸿渐“一个亲近的机会”,谁知道斜道里杀出来个黑美人儿,对于这个意料之外的对手,她是从心底看不起的,说她“行为太不像女学生,打扮也够丢人”,而且觉得她“赤身露体,伤害及中国国体”。

对于这样一个女人,苏文纨原本是不屑的,觉得她不配与自己这样的大家闺秀相提并论,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够丢人”的女人,几句话就把自己略有好感的方鸿渐勾引去了。

面对她的各种暗示,方鸿渐完全不为所动,只因他此刻眼里只有鲍小姐,早容不下瘦弱的苏文纨。

她自是受不了这种被冷落的感觉,于是乎在震惊、嫉妒、不平等各种复杂情绪的推动下,她起初的好感变成了孤注一掷的非得到不可。

鲍小姐的出现成为催化剂,使文纨对方鸿渐的感情迅速生温膨胀直至扭曲。

其三,如前文中所分析的一般,苏小姐长期形成的心理优越感,是她在爱情面前常常显露强势地位。

比如她明明对方鸿渐有好感,却是“给他一个亲近的机会”,言外之意就是这机会是我赏赐于你的,而她也正是想以这种方式让方鸿渐明白自己把伟大而高贵的爱情施给了他,让他了解自己喜欢他是有点委屈的,以此想牢牢地栓住他,并且她理想着“让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伏地求爱”。

于是她信心满满地把自己的橄榄枝伸出去,好给方鸿渐一个感激涕零跪着接受的机会。

苏文纨这一形象正如谢惠莲的《雪赋》中所说:“凭云升降,从风飘零,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然而方鸿渐的反应与她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她自然生出一种征服的欲望。

佛曰,得不到苦。

文纨执着于得不到的漩涡,而忽视了爱情本身的真谛。

其四,在于方鸿渐看似懦弱的性格和游移的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