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粮食生产地域分化的耕地因素分解

合集下载

耕地抛荒产生的原因

耕地抛荒产生的原因

耕地抛荒产生的原因耕地抛荒是指农民放弃或停止使用块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行为。

它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耕地抛荒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自然因素是造成耕地抛荒的主要原因之一、自然灾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洪水、干旱、台风、地震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会破坏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导致农民无法继续种植。

另外,地理条件限制了一些地区的农田可用性。

例如,山区、沙漠和沼泽地等地形特殊的区域难以进行农业开发,导致耕地无法利用。

人为因素也是耕地抛荒的原因之一、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土地被转移用于建设。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被用于建设工厂、住宅区和公共设施等,农田面积逐渐减少,导致农民无法继续生产。

第二,经济利益的变化也是耕地抛荒的重要原因。

一些农民由于利润较少或无法在耕地上获得合理的收入,选择停止种植并将土地转换为其他用途,例如养殖、旅游开发等。

第三,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技术和机械化的进步也导致了耕地抛荒。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农民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效果。

然而,这种进步也带来了不少老农技艺的衰退,使一些传统的种植方式逐渐被淘汰。

一些老农甚至把地租出去变成了地主,自己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以此获得收入。

第四,土壤质量下降也是耕地抛荒的原因之一、长期不当的农业耕作方式,如过度施用肥料和农药、滥用轮作、缺乏耕作措施等,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土壤质量下降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农民往往无法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种植。

最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耕地抛荒的原因之一、政府农业政策不健全,给农民提供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支持措施,导致农民缺乏发展动力。

此外,土地权属的问题也限制了农民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发展。

为解决耕地抛荒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原因。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并完善农业政策,使农民能够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另外,需要提高对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壤保育,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相对贫困的现象。

对江苏省的三大区域(苏北、苏中、苏南)进行农村相对贫困的差异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江苏省农村贫困状况,为精准扶贫提供参考。

一、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状况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是江苏省的传统农业区。

在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滞后、农业发展水平低等方面。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导致农业产出难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苏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机会,农民就业压力较大,收入来源单一。

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滞后。

相对于苏中和苏南地区,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匮乏,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

苏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且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产出难以提高。

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面,苏北地区与苏中、苏南地区相比也存在差距,农业发展潜力有限。

苏中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

虽然苏中地区的工业发达,但农业产业仍占有一定比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苏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苏中地区的农业收入较低。

虽然苏中地区的农业产出较多,但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和中间环节利益过大,农民的实际收入并不高。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民的利润空间有限。

苏中地区的农民素质差。

相对于苏北和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相对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苏南地区存在资源环境问题。

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土地面积有限,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的特点与原因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进入了较快的演变与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一系列特点。

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是比较效益、资源禀赋、社会需求、科技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要实现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引导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强化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与保护,协调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关系,从区域经济角度确定粮食主产区发展思路。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演变可持续发展粮食主产区是中国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区域,对确保国家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旦粮食主产区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种变化是自然、经济、科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与发展的特点,深入分析这种变迁的原因,构架粮食主产区未来发展的政策框架,以期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与发展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生产格局和流通格局两个方面。

从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迁看,全国粮食生产区域由南方持续向北方转移,由东部、西部逐渐向中部推进,其中东南沿海区粮食生产急剧萎缩,东北区和黄淮海区形成了全国粮食增长中心,粮食主产区的边界明显地呈现出缩小趋势。

从中国粮食流通格局变迁看,伴随着粮食调运由计划调拨到市场调节的变化,中国粮食流向流量发生了由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的转变。

中国粮食主产区在演变与发展中表现出显著特点。

(一)粮食主产区在空间上相对集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在不同区域发生了消长不同的变化。

以浙江省为例,粮食种植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为326.35万公顷,到了20世纪90年代下降到293.99万公顷,到了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127.16万公顷。

与此相反,北方的一些省份粮食种植面积则呈增长的趋势。

以黑龙江省为例,粮食种植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为604.76万公顷,到了90年代扩大到767.27万公顷。

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敬志红;张宁波【摘要】The grain production is affected by the natural factors and economic factors.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factors,the farmers'willingness and the rural labor force to food production.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and rural labor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economic fac-tors.With the transfer of China's rural labor force,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is still a"ten increase", mainly because the state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preferential policies,so to en-hance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grow grain and promote production efficiency.Finally,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new problems of food production safety,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粮食生产会受到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然因素、农民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粮食主产区耕地压力时空分异及驱动因子识别

粮食主产区耕地压力时空分异及驱动因子识别

粮食主产区耕地压力时空分异及驱动因子识别
罗海平;何志文;周静逸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2()4
【摘要】文章基于耕地压力模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2001—2017年耕地压力指数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分异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动态演化分析。

结果表明:2001—2017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压力总体呈下降态势,耕地压力指数由2001年的0.98下降至2017年的0.79,2017年13个粮食主产区中有8个处于或高于临界压力区。

研究期内耕地压力的空间分异程度逐渐扩大,出现耕地压力状态的马太效应,呈现南高北低格局。

空间集聚效应形成"强—弱—强"的"V"型动态趋势。

粮食主产区中虚拟耕地贸易、耕地质量、种植结构、农民收入均与耕地压力显著负相关,城镇化与耕地压力显著正相关,其中种植结构、农民收入是耕地压力的主要驱动因子,但不同地区引起耕地压力的变化原因不一,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总页数】5页(P79-83)
【作者】罗海平;何志文;周静逸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1.1
【相关文献】
1.基于县域尺度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压力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子实证研究与预警
2.吉林省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预测研究
3.镇域水平乡村耕地流转的时空分异及其驱动机制
4.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
5.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耕地面积 平均迪氏指数分解

耕地面积 平均迪氏指数分解

耕地面积平均迪氏指数分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耕地的利用及管理。

而耕地面积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是评价和分析耕地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耕地面积、迪氏指数及平均迪氏指数的含义与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耕地面积的概念。

耕地面积指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内用于农业种植的土地面积总和。

耕地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农用地被用于其他用途,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这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什么是迪氏指数呢?迪氏指数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品质的指标,是指以泥土颗粒直径与一定数学统计中的指标相联系,从而表述泥土肥力和品质的指标。

迪氏指数越大,说明土壤肥力越好,土壤质地越好,反之则相反。

迪氏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泥土样品中的颗粒按照大小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后的数据计算出迪氏指数值。

我们来看看平均迪氏指数分解。

平均迪氏指数是种植在耕地上的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反映,也是评价耕地质量和肥力的重要参数之一。

平均迪氏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农田的迪氏指数值进行平均得到。

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是指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经营水平、地形位置等因素,把平均迪氏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分解,分析不同因素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从而指导管理和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和产量。

耕地面积、迪氏指数和平均迪氏指数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耕地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迪氏指数的计算结果,而迪氏指数又是评价耕地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进而影响平均迪氏指数的评价结果。

合理利用和管理耕地、改良土壤肥力和质地,提高平均迪氏指数,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

耕地面积、迪氏指数和平均迪氏指数是评价和分析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和方法。

在农业生产中,要注重综合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土壤肥力和质地,提高平均迪氏指数,从而确保农业生产的高效稳定发展。

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35卷 第9期2021年9月Vol.35 No.9Sep.,2021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doi: 10.11994/zgtdkx.20210909.102404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与展望吴郁玲,张 佩,于亿亿,谢锐莹(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摘要:研究目的: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和重点方向。

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法、对比分析法。

研究结果:在研究尺度上,既有研究更多关注粮食主产区,而多尺度耦合研究尚显不足;在研究内容上,耕地“非粮化”的概念界定较为一致,但测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防治策略较为丰富,但就如何构建区域协调治理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不足且多学科综合研究范式亟需完善。

研究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应着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认知框架并采取分类化的管控策略,加强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的协同推进,强化多尺度耦合研究完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增强测算方式的创新与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构建耕地“非粮化”研究新范式。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158(2021)09-0116-09收稿日期:2021-06-24;修稿日期:2021-08-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403095,71873054)。

第一作者:吴郁玲(1979-),女,湖北黄陂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管理。

E-mail:*****************通讯作者:张佩(1998-),男,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制度与土地经济。

E-mail:****************1 引言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运转的坚实基础,亦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

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的划分依据涉及到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等
多方面因素。

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方面逐一进行探讨。

首先,粮食主产区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


我国,北方地区的黄淮海平原、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等地是粮食
主产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宜粮食作物的生长,例如夏
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水稻等粮
食作物的生长。

其次,粮食主销区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是粮食主销区的代表,这是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对粮食的需求量也比较大。

同时,这些
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也意味着人均收入高,人们对粮食品质和多样化
的需求也比较高,这就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最后,产销平衡区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产量和销量的平衡程度。

在我国,中部地区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粮食产销平衡区的代表,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既有较大的粮食产量,又有较大的粮食销售量,产销之间形成了动态平衡。

同时,这些地区的交通、物流、市场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利于粮食的流通和销售,从而形成了产销平衡。

总的来说,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划分依据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了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等因素。

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粮食生产的布局和粮食的供给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时间:2011-06-17;修回时间:2011-09-23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和扬州大学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金涛(1969—),女,江苏无锡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农业和乡村发展。

E-mail :tjin@ 。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11-1886-05江苏粮食生产地域分化的耕地因素分解金涛,陆建飞(扬州大学农学院,中国江苏扬州225009)摘要:以粮食产量计算模型为基础,将粮食生产分解成耕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强度、广度4个因子。

以江苏省为例,从省域—分区域—地市等不同空间尺度,分析粮食生产的耕地因子过程,比较各地粮食生产变化的差异及其耕地利用变化的成因。

结果显示:199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粮食生产区域分化显著,南部耕地大幅减少、有限耕地的生产功能减退,导致粮食生产全面萎缩;中北部耕地利用集约度提升,粮食生产功能总体趋于强化。

影响各地市粮食生产变化的主导因子各有不同:粮食单产是连云港、盐城、宿迁、扬州、泰州5市粮食增产的主导因子,结构调整是南京、徐州、南通粮食减产、淮安粮食增产的主导因素;复种指数调减是苏州、无锡粮食生产衰退的首要因子。

关键词:粮食生产;区域分化;耕地变化;因素分解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粮食生产格局变迁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国家层面和典型区域的粮食生产格局变化问题,一直广为学界关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直接导致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换档提速”,耕地非农转化明显加速;1998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开始[1],种植结构调整必然带来耕地用途的变化。

这些对粮食生产带来巨大冲击的种种背景因素,最终都可以映射到耕地变化上。

关于粮食格局变化的生成机制的研究,从宏观的政策影响到微观农户行为,主要涉及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和复种指数等的区域变化[2],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3],空间经济溢出效应[4]、播种面积等粮食生产影响因素[5]等,目前较少集中于耕地层面的探讨。

江苏是粮食生产大省,2009年粮食总产量在全国各省市位居第4位,达323亿kg ,占全国6.1%,人均粮食产量418kg 。

在浙江、上海等周边省市均为粮食主销区的大环境下,江苏必须保持口粮基本自给。

市场化改革以来,在全省粮食基本平衡自给的状况下,江苏粮食生产重心显著北移[4-5],自1990年代以来,江苏人均粮食生产格局由各地均衡自给走向南北余缺显著分化(图1)。

这种分化格局的产生,除去常住人口增量的南高北低外,自然是各地粮食生产出现了强弱分化。

本文拟以江苏为例,对粮食产量的耕地因素进行分解,从粮食生产的耕地因子过程来解析粮食生产地域分化过程。

本文(包括图表)分析所涉及的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于《江苏农村统计年鉴》(1991—2010)。

1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指标粮食产量计算模型:Q i =P i ·A i =P i ·L i ·q i ·k i式中:Q 为粮食总产量(kg );P 为粮食播面单产(kg/hm 2);A 为粮食播种面积(hm 2);L 为耕地面积(hm 2);q 为粮耕指数(%);k 为复种指数(%);i 为江苏各地市。

粮食产量公式中的4个因子,可以构成表征耕地利用的规模、强度、广度和结构的4个指标。

①耕地面积:可耕地的数量和规模,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②单位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以下简称粮食单产):除光热水土自然因素外,从耕地的直接投入要素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粮食单产水平=f (农业劳动力、化肥、机械动力、灌溉、良种、农药……),是反映耕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和强度的指标。

③复种指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指数变化表示耕地利用的广度和劳动力投入量的变化,也可以指示耕地的农产品生产功能变化情况。

④粮耕指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反映粮食生产在整个耕作业中的比例结第31卷第11期经济地理Vol.31,No.112011年11月ECONOM IC GEOGRAPHY Nov.,2011①按人均粮产量分区:低于150kg 为严重缺粮区,150—300kg 为一般缺粮区,300—400kg 为基本自给区,400—600kg 为一般余粮区,高于600kg 为重要余粮区。

人均粮产量测算中的人口底数,分别为1990、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9年按人口抽样调查推算的常住人口数据。

构,可以指示耕地的粮食生产功能变化情况。

粮食在内的农业生产重心转移的一般趋势,是从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转向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7]。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对非农用地、休憩空间、生态环境和农副产品需求的变化,最终转化为对耕地利用的压力,由此构成江苏粮食生产格局空间重构的重要动因。

通过耕地利用的规模、强度、结构和广度等4个指标变化的区域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粮食生产地域分化过程。

图2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耕地成因Fig.2Cultivated land use causes of regional patternchanges of grain production2江苏粮食生产因子过程2.11990—2009年江苏粮食生产变化过程以1990年的粮食生产指标值为基数,以1999年为界,江苏粮食生产过程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粮食单产拉动总产。

1999年开始,单产高位徘徊,粮食播种面积成为决定粮食总产的主导因素,尤其以耕地的结构和数量的因子影响较为显著:粮食总产随粮耕指数变化而波动;耕地数量持续下降,进一步拉低总产水平;复种指数总体持平,对全省粮食总产的影响相对稳定(图3)。

2.2分区域粮食因子分化根据现行区域划分方法,江苏省分为苏南(苏、锡、常、宁、镇)、苏中(扬、泰、通)、苏北(徐、淮、盐、图3江苏粮食生产因子过程(1990—2009)Fig.3Index of grain production in Jiangsu (1990—2009)连、宿)三大区域。

由南向北,三大经济梯度带城市化水平由高到低。

以1996年的指标值为基数,粮食波动走势分化明显:苏南“高位—下行—低位徘徊”,苏北“高位—下行—强势回复”,苏中则波动相对缓和。

①苏南单产徘徊,粮食播种面积相关的三项因子指标均呈下行态势,虽在2004年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调控下,开始结构性调增,但由于耕地减少、复种指数调减,粮食生产再难以回复至初始水平。

②苏北地区,去除2003年自然灾害对单产的影响,前期粮产下滑主要归因于结构调整,后期单产、复种指数、结构均呈上升势态,单产、复种指数是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因子。

③苏中各指标起落相对平缓,后期主要是单产带动总产上升。

总之,1990年代中期以后,在全省粮食生产“高位—下行—回复”的一轮波动过程中,江苏南北强弱空间分化明显:南部粮食生产衰退主要在于耕地减少和复种指数下降;北部生产强化则在于单产和复种指数的提升,表明耕地利用的资本和劳动集约化程度提高。

3粮食生产变化的因子分解3.1耕地因子分解方法图1江苏1990—2009年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①Fig.1Regional changes of per capita grain possession in Jiangsu from 1990to2009第11期金涛,陆建飞:江苏粮食生产地域分化的耕地因素分解1887图4江苏三大地带粮食生产因子过程(1996—2009)Fig.4Index of grain production in3regions of Jiangsufrom1996to2009借鉴经合组织(OECD)对GDP取对数的因素分解思路[8],对粮食产量模型进行分解,以解释粮食生产的4种耕地因子对粮食产量的贡献份额,方法如下:对i地区基期和期末的粮食产量模型两边取对数:Q0=P0·L0·q0·k0ln Q0=ln P0+ln L0+ln q0+ln k0Q t=P t·L t·q t·k t ln Q t=ln P t+ln L t+ln q t+ln k t由此,Δln Q i=Δln P i+Δln L i+Δln q i+Δln k i。

3.2耕地因子解析3.2.1耕地利用的强度:全省平均水平上,10年间,单产对粮食产量的正向作用总体难以抵消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负影响(表1)。

各地粮食单产变动地区差异明显。

苏南是传统的高产稳产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条件好,单产水平历来全省最高。

取1997—1999年、2007—2009年各市三年粮食单产均值分别代表1998、2008年平均单产水平,10年间中北部单产增幅明显强于南部(图5),与苏南差距趋于减少。

本文选取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的农业机械动力和化肥施用量2个指标,在耕地的生产要素投入强度变化趋势上,10年间苏北机械动力投入明显加大,与苏南差距逐渐减少;苏北的化肥施用量在相对高位上持续增高,苏中持平,而苏南由于大表1江苏粮食生产变化的耕地因子分解(1998—2008) Tab.1Cultivated land use determinants of grainproduction in Jiangsu during1998—2008分区粮食总产耕地因子Δln Q i规模Δln L i强度Δln P i广度Δln K i结构Δln q i 苏南苏州-0.844-0.2870.006-0.397*-0.167无锡-0.663-0.2380.002-0.245*-0.182南京-0.485-0.2360.0420.024-0.315*常州-0.398-0.245*0.046-0.100-0.100镇江-0.162-0.066*-0.007-0.048-0.041苏中南通-0.103-0.0310.069-0.031-0.110*扬州0.084-0.0540.065*0.0430.030泰州0.041-0.0200.112*0.004-0.055苏北徐州-0.077-0.0380.0130.051-0.104*淮安0.156-0.0120.0450.0510.072*连云港0.153-0.0170.062*0.0470.061盐城0.152-0.0020.087*0.084-0.017宿迁0.045-0.0310.065*0.054-0.042全省平均水平-0.100-0.067*0.021-0.001-0.053注:为去除粮食生产年际波动的影响,取1997—2007、1998—2008、1999—2009三组的均值。

表中的*表示对粮产变动影响最大的首要因子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