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内科主治医师诊疗技术与常规:猩红热.doc

合集下载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咽喉痛、红疹等。

以下是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1. 突发的高热:患者体温通常在38.3摄氏度以上。

2. 咽喉痛:患者常常感到咽喉疼痛,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和咽部充血。

3. 红疹:猩红热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皮肤上的红色皮疹,常从颈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疹子触摸时具有细砂纸般的质地,患者面部和躯干部位的皮肤可能在疹子周围保持苍白。

4. “草莓舌”:患者的舌头表面可能呈现出红色,并有疱疹般的小溃疡,与舌头的正常粉红色相比,这被形容为“草莓舌”。

5. 皮肤脱屑:猩红热的恢复阶段,通常会出现皮肤脱屑,特别是在腿部和足部。

为了确诊猩红热,医生通常会根据上述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和临床评估。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咽拭子或喉咙培养,以便确认链球菌的存在。

重要提示:这里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猩红热,请立即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2018年甘肃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点:猩红热介绍

2018年甘肃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点:猩红热介绍

2018年甘肃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点:猩红热介绍2018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时间在8月25日,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临床助理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猩红热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脱屑。

【病原学】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有荚膜,无鞭毛、芽孢,易在含血的培养基上生长,并产生完全(β型)溶血。

该菌表面与疾病有关的表面抗原主要是M蛋白。

其致病力主要来自细菌本身及其产生的毒素(致热性外毒素和链球菌溶血素)和蛋白酶类(链激酶,透明质酸酶,链道酶)。

该菌对热及干燥抵抗力不强,但在痰液和脓液中可生存数周。

【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或经皮肤创伤处和产妇产道引起外科猩红热和产科猩红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但无交叉免疫。

温带,冬春季发病【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一般为2~3天。

一、普通型:发热:多为持续性,39C,伴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咽峡炎: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有脓性渗出液,颌下及颈淋巴结非化脓性炎症改变;皮疹: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迅速蔓延全身,典型皮疹为在皮肤上出现均匀分布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痒感。

在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出诊顺序消退,2~3天退完。

退真后皮肤脱屑,呈片状、套状、糠屑状。

颜面部位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称为口周苍白圈;带黄白色脓头不易破溃的皮疹为粟粒疹;在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而呈紫色线状为线状疹(帕氏线);初期舌面覆盖白苔,红肿乳头凸出于白苔之外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成肉色乳头仍凸起称为杨梅舌。

二、脓毒型:咽峡炎中的化脓性炎症渗出物往往形成化脓性假膜,局部粘膜可坏死而形成溃疡,细菌扩散到周围组织形成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及颈淋巴结炎,甚至颈软组织炎及败血症。

猩红热

猩红热

复现。

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

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

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

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称为“草莓舌”。

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莓舌”。

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

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

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一般为非化脓性。

此期体温消退,中毒症状消失,皮疹隐退。

(三)恢复期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

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

脱皮持续2~4周,严重者可有暂时性脱发。

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加达80%以上,核左移,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及窦勒氏(Dohle)小体,嗜酸粒细胞初期不见,恢复期增多。

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一般分为以下4个类型:(一)普通型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病人属于此型。

临床表现如上所述。

有咽峡炎和典型的皮疹及一般中毒症状,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1周左右。

(二)脓毒型咽部红肿,渗出脓液,甚至发生溃疡,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形成化脓性中耳炎、鼻旁窦炎、乳突炎、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

少数患者皮疹为出血或紫癜。

还可引起败血症。

(三)中毒型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血症。

高热、剧吐、头痛、出血性皮疹,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周围循环衰竭。

重型病例只见咽部轻微充血,与严重的全身症状不相称。

此型病死率高,目前很少见。

(四)外科型及产科型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

并发症(一)化脓性并发症可由本病病原菌或其他细菌直接侵袭附近组织器官所引起。

常见的如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窦炎、颈部软组织炎、蜂窝织炎、肺炎等。

猩红热诊疗指南

猩红热诊疗指南

猩红热诊疗指南【概述】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产生红疹毒素的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出疹性疾病。

其临床特征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有明显脱屑或片状脱皮,少数病儿在发病2~3周后可发生急性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

患者与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全年均有发病,而以冬、春季多见,5~15岁儿童发病最高。

目前由于广谱抗生素使用,尤其是青霉素的应用,重型病例比较少,而轻型病例增多。

【病史要点】1.有无猩红热接触史、过去有无猩红热病史。

2.近期用药史,有无外伤、皮肤感染史。

3.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的热程、热型;有无畏寒、寒颤、头痛、咽痛等伴随症状及其程度。

4.皮疹发生、发展过程,发热与皮疹的关系、出疹顺序、蔓延范围。

【体检要点】1.咽峡炎表现咽、扁桃体充血、肿大情况,有无脓。

)颜色、范围、剥离难易(性分泌物及其特点.2.皮疹的特点(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粟粒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分布,有无贫血划痕征、环口苍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体征存在。

恢复期有无脱皮。

3.注意并发症的体征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脑病或感染性休克。

【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例增高,胞浆中可有中毒颗粒。

2.咽拭子培养入院后应常规送检。

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3.特殊检查疑有并发症时可做相应检查如血培养、心电图等。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1)发热、咽痛和扁桃体充血、肿大,有的有脓性分泌物,发热24小时内出疹,24小时内皮疹出齐,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粟粒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可有贫血划痕征、环口苍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体征,退疹后有糠麸样或片状脱皮。

重型患儿高热,皮疹密集,甚至为出血性皮疹,全身中毒症状重。

外科型猩红热患儿有皮肤化脓性病变,全身症状轻,常无咽部症状,侵入部位周围最先出现皮疹且较明显。

猩红热病症演示课件

猩红热病症演示课件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等方法检测A组溶 血性链球菌特异性基因片 段。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风疹
全身症状轻,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并触痛,皮疹多在症状出现后1~2天出现,出疹迅 速,皮疹初起于面部,24小时内遍及全身,手掌、足底常无皮疹,皮疹持续3天左右消退 。
幼儿急疹
突发高热,持续3~5天,高热时期可伴随惊厥、烦躁、咳嗽、呕吐、以及腹泻,但症状 一般不严重。热退后出疹,皮疹为红色细小密集斑丘疹,头面颈及躯干部多见,四肢较少 ,一天出齐,次日即开始消退。
心理护理和营养支持
心理护理
猩红热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应给予关心和支持, 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同时,家属的陪伴和鼓励也对患者的心理康复至关重 要。
营养支持
在疾病期间,患者应保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建议患者多食 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蛋类、奶类、新鲜蔬菜和水 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的猩红热疫苗。
诊断技术提升
通过改进诊断技术,提高猩红 热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减少误 诊和延误治疗的情况。
个性化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发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猩红热的 研究成果和防控经验,共同应 对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THANKS
流行病学史
当地有猩红热流行,患者 与猩红热患者或带菌者有 密切接触史。
诊断流程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流行 病学史,可作出初步诊断 。进一步确诊需进行实验 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辅助诊断
细菌培养
从咽拭子、脓液等标本中 分离出A组溶血性链球菌 。
血清学检测

猩红热.docx

猩红热.docx

猩红热
概述
猩红热为溶血性链球菌A组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突发高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充血性点状皮疹和退疹后明显的脱屑。

少数病人可引起凡、肾、关节的损害。

病因
(一)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对猩红热普遍易感。

症状
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

(一)前驱期: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

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

(二)出疹期: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

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

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

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

(三)恢复期: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

检查
白细胞数增高达10~20109/L,嗜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

红疹毒素试验早期为阳性。

咽试子、脓液培养可获得A组链球菌。

治疗
(一)一般治疗:呼吸道隔离。

卧床休息,急性期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恢复期改半流质或软食,肾炎者低盐为佳。

因高热进食少、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给予静脉补液。

(二)病原治疗:A组链球菌对青霉素很敏感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三)并发症治疗:并发风湿病的患者,可给抗风湿治疗。

阿斯匹林剂量,成人3~5g/天,小儿0.1g/kg/日,分3~4次口服,症状控制后,药量可减半。

并发肾炎患者,可按内科治疗肾炎的方法处理。

感染性疾病科猩红热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猩红热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猩红热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学龄儿童发病率最高。

应注意当时当地有无本病流行,病前7天内可有猩红热病人接触史。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7日,一般为2-3天。

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咽痛、头痛、全身不适、儿童可有恶心呕吐。

(1)发热后1-2天内出现皮疹,迅速蔓延至全身、弥漫性充血性基础上散布真尖大小的丘疹或“粟粒样”皮疹,压之褪色,常有瘙痒感。

皮肤皱摺处皮疹密集,但口、鼻周围,常无充血,形成口周围苍白圈。

皮疹经1-3日达高峰期,持续数日,然后按皮疹出疹先后顺序,于1-3日内消退,有脱屑现象。

病初舌乳头充血水肿、突起,舌苔白厚,呈“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称为“杨梅舌”。

(2)除上述典型临床表现外,尚可见轻型、中毒型、脓毒型和外科型及产科型表现。

病程2-3周时可能并发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3. 并发症:(1)化脓性感染:细菌入侵局部呈脓性感染。

(2)变态反应:出现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及关节炎等。

4. 实验室诊断(1)周围血象:白细胞增高(10-20×109/L)。

(2)咽拭子培养可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3)荧光免疫法检测咽拭子涂片,可快速诊断,抗链球菌溶血素“0”试验,抗链激酶试验等对诊断有帮助。

【鉴别诊断】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此病出疹多在起病3-5天,持续时间短,消退快、无脱屑,全身中毒症状重,皮疹消退后症状不减。

2. 病毒性皮疹:如肠道病毒,出疹多在病程的2-5日,皮疹呈风疹样的斑丘疹、白细胞数偏低。

3. 药物疹:皮疹呈多形性、对称性、分布无一定规律,出疹无顺序。

4. 其他:传染病的皮疹,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均应与本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1. 抗生素:首选为青霉素,如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

2. 化脓性并发症在青霉素治疗前发生,可加大青霉素的用量,在治疗后发生,应改用其他有效的抗生素。

3. 有风湿热者,按风湿热处理。

猩红热ppt课件

猩红热ppt课件

9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高热3~5天后热退疹出,皮疹为 红色细小密集斑丘疹,头面颈及 躯干部多见,四肢较少。
近期有服药史,皮疹瘙痒明显, 停药后逐渐消退。
2024/1/27
风疹 幼儿急疹
麻疹 药物疹
全身症状轻,皮疹为稀疏色淡的 斑丘疹,无杨梅舌等表现。
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期为发 热的高峰期,皮疹为红色斑丘疹 ,自头面部开始向下蔓延至躯干 、四肢。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27
5
临床表现及分型
潜伏期
通常为2~5天。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普通型、轻型、中毒 型、脓毒型和外科型等。
恢复期
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体温下降,症 状减轻。
2024/1/27
前驱期
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杨梅舌、食欲 减退、全身不适等。
出疹期
发热后1~2天出疹,皮疹为弥漫性充血性 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 皮疹从颈部开始,迅速蔓延至全身。
猩红热的病原学特征
详细介绍了猩红热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传 播途径和致病机制。
猩红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深入讲解了猩红热的诊断依据、实验室检查 和鉴别诊断方法。
2024/1/27
猩红热的临床表现
全面概述了猩红热的典型症状、体征以及病 程演变过程。
猩红热的治疗与预防
系统阐述了猩红热的治疗原则、药物选择及 预防措施。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 稀粥、面条、蒸蛋等,避免油
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高蛋白食物
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如瘦肉、鱼、豆腐等,以补充
身体所需营养。
多喝水
鼓励患者多喝水,保持充足的 水分摄入,有助于排毒和缓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内科主治医师诊疗技术与常规:猩红热2018年《传染病学》内科主治医师诊疗技术与常规:猩红热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学龄儿童发病率最高。

应注意当时当地有无本病流行及与猩红热、咽峡炎病人接触史。

2.临床表现
(1)潜伏期:2~5日。

(2)前驱期:发热,咽痛,扁挑体肿大、表面常附有片状黄白色分泌物,颈部淋巴轻度肿大及压痛。

病程为数小时至一日。

(3)出疹期:发热更高,出疹以耳后,颈部开始,迅速扩散至全身。

皮疹特征是在普遍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密集,均匀点状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亦可出现与毛囊分布一致,隆起突起的鸡皮疹,有的疹尖上有小脓点。

皮肤皱摺处皮疹密集,但口、鼻周围,常无充血,形成口周围苍白圈。

皮疹经1~3日达高峰期,持续数日,然后按皮疹出疹先后顺序,于1~3日内消退,有脱屑现象,舌中的乳头充血水肿、突起、呈杨梅状,称为“杨梅舌”。

疾病分轻、重型和由伤口入侵的外科型。

重者可发生心肌炎、心包炎等。

3.并发症:
1)化脓性感染:细菌入侵局部呈脓性感染。

2)变态反应:病后1~3周,出现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及关节炎等。

4.实验室诊断
(1)周围血象:白细胞增高(10~20×109/L)。

(2)咽拭子培养可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3)荧光免疫法检测咽拭子涂片,可快速诊断,抗链球菌溶血素“0”试验,抗链激酶试验等对诊断有帮助。

二、鉴别诊断
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此病出疹多在起病3~5天,持续时间短,消退快、无脱屑,全身中毒症状重,皮疹消退后症状不减。

2.病毒性皮疹:如肠道病毒,出疹多在病程的2~5日,皮疹呈风疹样的斑丘疹、白细胞数偏低。

3.药物疹:皮疹呈多形性、对称性、分布无一定规律,出疹无顺序。

4.其他:传染病的皮疹,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均应与本病相鉴别。

三、治疗原则
1.抗生素:首选为青霉素,如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

2.化脓性并发症在青霉素治疗前发生,可加大青霉素的用量,在治疗后发生,应改用其他有效的抗生素。

3.有风湿热者,按风湿热处理。

4.有肾炎者,按急性肾小球肾炎原则处理。

卫生资格考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