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合集下载

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水平低 . 有能力教育子女 , 致成绩不太理想。 而久之 , 没 导 久 厌 学 、 学 时有 发 生 , 致 恶 性 循 环 , 了 问题 学 生 。 逃 导 成 ( ) 城 务 工 子 女 由于 缺 少 父 母 的关 爱 体 验 , 把 教 师 的 4进 会 劝 说 、 评 、 诫 看 成 是 对 自己 自尊 心 的 伤 害 , 而经 常 把 自 批 告 因 己放 在 教 师 的对 立 面上 , 其 道 而行 之 。 身 心体 验 与 客 观 环 反 当 境 之 间 的 矛 盾 积 累 到 一 定 程 度 时 , 们 调 节 不 了 自己 的情 绪 , 他 无 法 把 心 理 冲 突平 息 下 来 时 , 他们 就 有 可 能 走 向另 一 个极 端 。 二 、 正 进 城 务 工 子 女 不 良 心 理 问题 的措 施 矫 1坚 持 关 爱教 育 . 情 感 人 .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子 女 营造 良 . 以 为 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主动接近 , 生活上关心他们 , 从 同时 从 情 感 上 感 化 他们 , 他 们 多 关 心 、 谈 心 、 交 心 , 他 们 尽 快 对 多 多 使 适 应新 的环 境 、 的 生 活 , 速 融 人 新 的 学 校 和 班 级 。 教 师 要 新 迅 积 极 利 用课 余 时 间 和 他们 聊 天 , 了解 他 们 的生 活 , 听 他 们 的 倾 心 声 , 他 们 交 朋 友 , 他 们 解 决 生 活 中遇 到 的 问题 , 时 疏 和 帮 及 导 他们 的心 理 . 他 们快 乐 地 学 习和 成 长 。 家 庭 生 活 困 难 的 使 对 学 生 , 展 帮 扶 活 动 , 他 们感 受 班 级 的 温 暖 。 同 时 在 班 级 上 开 让 树 立 正 气 , 班 级接 纳进 城 务 工 人 员 的 子 女 。 而 让 进 城务 工 让 进 人 员 子 女 处 于充 满 正 气 、自卑 将 渐 浙 转 化 为 勇 敢 、 进 等 心 理 品 质 。 上 自尊 心 得 以 保护 , 自信 心得 到增 强 。 当进 城 务 工 人 员 子 女 犯 一 些 错 误 时 ,老 师要 做 到循 循 善 诱 , 更 多 的爱 心 和恒 心 去 感 化 孩 子 。 时 , 师 选 择 谈 话 、 用 这 老 交 流 的形 式 , 有针 对 性 地加 以疏 导 、 育 , 学 生 学 会 自我 反 省 . 教 让 自我 约 束 , 失 误 中 争 取进 步 。 在 与 学 生 的 谈 话 中 , 事 求 是 从 实 地 分 析 其 长 处 和 不 足 , 肯 的评 价 能使 学 生 平静 地 剖 析 自身 , 中

当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对策

当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对策

当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对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从农村到城市,既有别于农村孩子,又有别于城市儿童,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对于外界事物的转换更加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干扰。

通过心理的冲击反映到行为的失范,长此以往,又会反作用于心理,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缺失,从而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缺陷和偏差。

如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凸显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忙得疏于管理子女。

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的子女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交往和躯体方面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情绪方面,会出现无聊、烦躁、憋屈、消沉、抑郁、焦虑、恐惧等各种不同的困扰;行为表现方面,会无所事事,因为缺少足够的监督指导而无心学习、沉迷手机游戏网络电视;人际交往变化方面,会产生人际交往范围极窄(缺少同伴交往)、交往能力和欲望都下降、易与家人争吵甚至离家出走等问题;在躯体化反应方面,可能会因为室外活动锻炼不足出现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体重失常、失眠多梦等问题,也可能因为对疫情的担忧出现过度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或出现反复洗手等强迫症倾向表现。

二、学校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心理防护的对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学校作为一个对孩子成长、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普查。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形成。

所以学校应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在此基础上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学校要按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普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日常学习中,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利用课程的优势,全面、系统地进行心理辅导,尤其是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对于学生日常的攀比行为,学校应及时进行教育疏导,以杜绝这种行为。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进城务工子女是指随父母外出打工而在城市中接受教育的农村孩子。

这一群体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环境以及与城市孩子的差异等原因,常常面临着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出发,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进城务工子女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适应困难、自卑感、焦虑和孤独感等。

进城务工子女从农村到城市,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新的知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容易产生适应困难。

进城务工子女与城市孩子比较,常常感到自卑,觉得自己来自农村,没有城市孩子那样的优越条件和机会。

他们的父母往往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们常常感到孤独。

造成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是家庭因素。

进城打工的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子女,家庭关系疏离,缺乏家庭温暖。

是社会因素。

进城务工子女往往被视为外来人口,面临的歧视和排斥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

学校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进城务工子女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机会,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解决策略。

要注重关爱和家庭教育。

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子女,传递温暖和关爱,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要加强学校教育。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确保他们能够获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

要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关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

要加强社会融合和平等待遇。

社会应该改变对进城务工子女的态度,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进城务工子女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个人发展,也对社会稳定和人力资源培养产生影响。

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入手,注重关爱和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进城务工子女的数量不断增加。

他们作为农民工的子女,由于家庭原因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居住生活,并且在城市接受教育。

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如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文化等,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下面就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心理问题1. 适应城市生活的问题进城务工子女由于从农村来到城市,往往面临着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巨大转变,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适应压力。

尤其是在城市里,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这对于农村来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他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2. 文化认同的问题进城务工子女在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这容易导致他们在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时感到困惑,他们可能会面临着文化认同危机。

在农村他们跟着父母务工,接受的是传统的农村文化,而在城市里,他们又要接受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这容易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和困扰。

3. 家庭关系问题进城务工子女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往往与父母长期分离,这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家庭关系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失落、焦虑,甚至产生厌学、逃学等现象。

4. 教育问题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进城务工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有的孩子可能会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面临辍学的危险。

二、解决策略1. 加强心理辅导对于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加强心理辅导。

可以通过学校、社会组织等途径,向这些孩子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克服适应城市生活的困难,解决文化认同的问题,摆脱家庭关系问题,增加学习动力等。

2. 加强家庭教育对于父母在外务工的进城务工子女,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感。

父母在外务工的要保持和孩子的联系,多与孩子沟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矫正对策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矫正对策
象 。其 次 , 为了生 存 , 家长们 早 出 晚归 ,
终 日奔 波 , 忙 着 自己所 谓 的工 作 , 对孩
子 的管 教 往往 处 于 失控 状 态。 也 有一 部分家长尝透了没有文化的苦头 , 把
为丰 富 的生 活 资源 ,在城 市
出现 的问题 也 特 别 多。 主要
存在 着 厌 学 心理 、 孤 僻 心理 、 自卑 心 理 、 怯 懦 心理 、 逆 反 心
生 活 中体 验 到 的歧 视和 差 别 待 遇 ,使 他们 感 到 压 力而 产
生 自卑 心理 。
2 、 家庭教 育缺乏 科 学性
响 了学生 自信 心的 提高 。

的亲 人 , 自己 的伙伴 和 自己 的天地 , 来
到 陌生 的 土地 , 在 生 活 习惯 、
他 们 的 心理 健康 教 育 迫在 眉
睦。

学 习环 境 、 活动 空 间 等许 多
方 面需 要 重 新适 应 ,有 的甚

进 城 务 工 人员 子 女
是“ 编外 ” 市民, 具 有在 城 市 长 期 居 留 生 活 的意 向和事 实。 进 城 务工 人 员子 女 生理 和 心理 的 成 长 都 面 临 着 许 多 问题 , 对
学 生 在 各类 活动 中 自主参 与机 会 比较 生活 环境 缺 乏稳定 安 全感 。进 城 务 工
少, 从 而 各种体 验 也 比较 少 , 这样 也 影 子 女们 随 父母远 离 自 己的家 乡 ,自 己
主 要是 指 那 些随 着 父母 进城 的、 或者 自小就 在城 市 出生 的进 城务 工 人 员 的 多数 人 不可信 任 , 自以 为是 , 对学 校 的 生 活 不适 应 , 不 习惯 教 师的 教学 方式 ,

浅谈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相应增多.我校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集中学习的学校,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

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健康茁壮的怒放,让他们积极融入、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一)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特点。

自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存,带着孩子离乡背井来到此地谋生,他们多从事的是本地区最底层的艰苦劳动.他们普遍都还生活得比较艰难,这些孩子在与本地孩子的交往中,由攀比而产生的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

再加上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学习成绩往往是一个小学生在班里有没有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他们普遍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感。

焦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少,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别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主观上讲,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为自己争气,对孩子期望过高。

客观上,他们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简单,忙于生计和孩子缺乏心理沟通。

再加上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因成绩差家境差受到歧视和责难,倍感压抑,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和不安,存有焦虑心理。

(二)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这些心理问题和个性品质上的优势,需要对他们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应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给转学生一个适应期,让他们可以以轻松的心情去更快的适应并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集体.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外来学生的心理安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每一个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

在开学阶段,学校总要在各年级安排几个插班生,这时也是老师进行始业教育的最忙碌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个让每个学生感受“爱”的良好时机.其实,在外来学生走进教室那一刻起,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能让该生感受到自己能不能被他人所接纳.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前言: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者带着自己的子女到城市生活,但与此同时,伴随着这一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子女也面临着心理问题。

本文将针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1、情感孤独许多进城务工子女离开家乡、家庭,到陌生的环境中生活,他们很难适应这种环境,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他们感到了空虚和颓废。

最重要的是,他们缺少亲情的关怀和同龄人的交流,情感孤独常常会让孩子们失去信心和自尊心,甚至会导致他们产生自闭情绪。

2、适应性不良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环境、教育方式与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环境完全不同,这样的环境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

而且,进城务工子女的进城原因多数是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不稳定,这样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得孩子的适应性出现问题。

3、自我认同感缺乏进城务工子女在面对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差异时,产生了自我认同感缺乏的问题。

这种问题具体表现为:孩子们常常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感到困惑,他们的心理状态常常处于焦虑状态,在群体交往中表现出自卑、依赖等情况。

4、行为问题进城务工子女由于缺少家庭的约束和教育,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带来了一些不良的行为问题。

例如: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等等。

1、增强家庭教育的力度。

为了避免进城务工子女的情感孤独感和适应难度,家长需要更好地利用周末或节假日陪伴孩子,打造一个更温暖和谐的亲子关系;另外,减少孩子的个人情感障碍,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依赖,尽量避免让孩子产生逃避现实的念头。

2、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该加强对进城务工子女的辅导和培训,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自我意识,帮助他们拥有一个更加良好的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3、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城市中孩子可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例如:社区志愿服务、亲子互动、群体拓展等等,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群体归属感,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互助精神,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和生活。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近年来,我国进城务工人数逐渐增多,许多务工人员会随家人一起搬迁到城市,使得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进城务工子女。

这些孩子和父母一样,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帮助。

本文将从心理问题的角度出发,探讨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心理问题1. 适应问题进城务工子女通常来自农村,他们需要适应城市生活和城市学校的环境。

在家庭中,他们可能更多的依赖父母,而在城市中,他们需要面对更多的独立生活和学习。

这种转变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和困惑。

2. 学业问题进城务工子女通常会就读于城市中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可能与他们在农村的学校有所不同。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可能会面临学习上的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兴趣。

3. 家庭问题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进城务工子女可能会缺乏家庭的关爱和陪伴。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需要更多的家庭关怀和支持。

4. 社交问题进城务工子女可能会因为来自农村、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与城市中的同龄人存在一定的隔阂,导致他们在社交方面面临困难。

二、解决策略1. 政府关注政府需要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增加对这些子女的关爱和支持。

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2. 学校支持学校应该加强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关注和支持,在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融入学校生活。

3. 家庭关爱父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可以在家庭中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克服孤独感。

4.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加大对进城务工子女的支持,可以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邀请城市中的孩子与进城务工子女一起参与,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社会,建立社交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16-05-06T09:56:43.6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作者:杨全红
[导读]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作为一群特殊的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热点。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730913
摘要:在城里上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一群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里生活、学习,心灵承受着难以承受的负担,形成了自卑、孤僻、逆反、封闭、偏激、厌学、自暴自弃等不健康心理。

本文主要分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健康的心理及其形成的原因,并研究在学校教育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心理教育办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往城市涌现,在为了方便照顾子女或者希望能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的目的下,越来越多进城务工人员将其子女带入城市中。

作为一群特殊的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热点。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主要问题
1.家长文化程度低,缺乏良好教育环境。

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大部分家长本身没有受到多少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工作忙碌,缺乏时间和耐心,方法简单粗暴,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不高,抱着“放养”的想法把孩子送到学校,许多他们的孩子也抱着“放羊”的态度到学校来,学习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这种状况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产生了怨恨和不满,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就走上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消极反抗之路。

2.不停地变换学习环境,形成孤僻的性格。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远离家乡,学习、生活环境不停地变换,在新的环境中,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形成了内向的性格。

由于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与城里的孩子存在着心理隔阂,在同龄的城里人那里难以得到友谊。

在与城里老师的交往中还多了代沟等问题。

在父母那里也得不到理解、安慰和帮助,因为父母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生计而忙碌,无暇顾及孩子心里的感受。

于是,心理上作茧自缚,行为上自我孤立,使他们渐渐退缩到集体的暖阳照不到的角落,形成了孤僻的性情。

3.感情脆弱,容易受到伤害。

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长期处于被冷淡和受歧视的环境中,挫折感很强,从而造成了自身自卑、孤僻、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感情上较为脆弱,极易受到伤害。

但是这些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遇到问题常不易转弯,死盯住不放,也不易接受别人劝说,做事莽撞,不顾后果,常做出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傻事、蠢事。

4.成绩偏低,不喜欢上学。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普遍偏低。

对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情况的调查来看,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他们中只有20%的成绩优秀和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70%!鉴于此,厌学心理在进城务工子女身上表现得较为普遍。

他们学习困难既有他们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

缺乏远大的理想、自身注意力不集中、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等是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主观原因;缺少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经常性的转学难以适应新环境等是导致他们学业不理想的客观原因。

二、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化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改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教育环境入手。

当然,对于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这些方面,学校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但学校可以发挥主导作用。

1.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应在观察、研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心理辅导目标,组织一些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协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确认识自我,纠正心理和行为方面的自卑倾向;可以协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走出自我封闭的环境,树立城市公民意识,提升对所在城市的全面认识和归属感,以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行动,融入社会和面对生活。

2.唱好家校合作大戏,促进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

教在学校,育在家庭,只有唱好家校合作大戏,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功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长。

对家庭教育缺失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更需要学校多做工作。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联系、沟通、指导工作,让家长认识并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并配合学校的工作,改善家庭教育。

可以开办家长学校,举行专家讲座或家长论坛,编辑家教小册,成立家庭互助组等,也可以建立走访、信访和召开家长会的制度。

家校双方要经常联系,互通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在校的情况,共同研究有效的教育办法。

3.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平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社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方面,学校要与有关社区管理部门沟通合作、搭建平台,积极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

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外地读书,人地生疏、课余生活不丰富的特点,可开展有益的社区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对于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无心向学等问题,学校除了直接给予必要的帮助外,还可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让社区内高校学生、专家、学者、关工委、老革命以及其他成功人士参与帮扶活动,使他们融入社区,化解他们的心理问题,维护并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在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题词,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让我们携手合作,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社会稳定、万家和谐和素质教育全面落实,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建设者而努力奋斗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