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指导:历史“学科素养”亟待提高--从201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1题说开去
2013年高考新课标历史试卷41题解析

2013年高考新课标历史试卷41题解析侯立庆《中学生政史地》2013.10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453000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卷最大特点就是41题考察方式的变化,由开放性材料试题转变为历史地图题。
41题开放材料试题自2011年高考推出后,深受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好评,这一命题契合了多角度看待历史的新理念,既能考察学生基本历史素养,也彰显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2012年试题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具体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凸显了开放性的能力立意。
但是,通过两年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广大师生在备考中普遍将这一问题模式化,学生回答问题基本上采取“观点——史实——总结”的“三段论”式答案,失去了命题的本来用意和生命力,使命题走入死胡同,进行改进势在必然。
今年41题采用了历史地图命题颇有新意,值得推崇。
【高考真题】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课标1卷)。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九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十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解析:历史地图也像文字一样,包含多方面的信息,需要根据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提取总结,只要方法得当、思路正确,题目并不是很难。
1、我们对两幅地图州、道的分布比较发现,东汉时的州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而唐朝的道南北分布相对均衡,主要是因为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自然就可以形成如下答案:要点一:信息:汉代的州多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基本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唐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2、通过地图的对比我们还会发现,东汉的州和唐朝的道地理划分的依据不大相同,我们可以总结为如下答案:要点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划分规则有很大不同。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评分细则”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评分细则”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解题技巧:求同、求异、找变化。
1.求同:审查两幅图片的相同之处。
对比汉唐时期的州和道,知识面广的同学不难发现,州、道开始都是监察区,但是后来却演变成行政区,是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考生如果能围绕该主题进行阐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求异:查看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
如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考试中心所给的“示例答案二”)。
3.找变化(也可以看是求异):看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炼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如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考试中心所给的“示例答案一”)。
中原某省的具体评分细则是:必须是在解读并比较材料基础上得出正确信息,并能加以说明,仅罗列史实无效。
示例答案1:信息:汉代的州(或地方行政区划,或地方行政管理)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或面积大小一致,或面积大致平均,或比较均匀)。
(3分)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或从汉到唐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或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或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3分)示例答案2:信息:汉代州名(或地方行政区划)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或行政管理机构不同,或名称不同。
(3分)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或更注重地理环境或地形。
(3分)示例答案3:信息: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或益州,或扬州(参考同类给分)。
(3分)说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或迅速)。
(3分)示例答案4:信息:吐蕃、南诏、流求不见于汉代。
(任写一个给3分)。
(3分)说明:从汉到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或与中原联系加深,或民族融合加深。
苏继红:高考历史论证题的解题策略:以近年全国课标卷第41题为例

比 较两 份
,
目
并结 合 所 学 知 识 指 出 其 中
,
—
一
处 不 同 并分析 出 现
。
細不 剛 細
、
”
,
也属历 史 阐释 题
历 史 论 证 题 主 要 考 查 学 生 获 取 和 解 读 信 息 调 历 史 探 讨 题 是 对 材 料 和 题 目 中 所 呈 现 的 观 点
、
;
国 民 党 反共高 潮
自
“
国 民党 的黑 暗 统治
等内
方式 不 同 等
,
。
关
容 也可 以 根 据
; ,
己 对 历史 的 理 解 对 目 录 结 构 进 行
、
开论 证 而 不 是 停 留 在 简 单 的 表 层 叙 述 上
,
是 要 多 角 度 逻 辑严密 地逐层 展
、
。
因此
’
调 整 嫌 据 抗 战 的 三 个 阶段 的 时 序 正 面 战 场 肖
、 、
这样 的认识 再
;
’
幅 中 外 政 治 场 所 配 以 简 短 文 字 说 明 呈 现 试 题 内 如
,
2 0
“
1
2
年全国 卷 评 析
“
‘
冲击
”
一
反应 模 式 题 确
,
”
容 材 料简 明 扼要 隐 含 信息 丰 富 要求考生
,
, , , ,
“
提 取 立
中 国 的 近 代 化是 西 方 冲 击 的 结 果
?"
IK
教 学 参 考
丨
機坛
高考历史论证题的解题策略
2013年新课标高考历史卷第41题评析

2013年新课标高考历史卷第41题评析①余柏青(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年考试大纲规定,历史学科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主观题41题为读图比较分析题,该题重点考查了考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品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反映了考试大纲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新课程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指导思想。
但一线教师和考生普遍认为该题超考纲、难度大、区分度小,不利于高考选拔人才。
为什么会出现专家称好,教师愤懑,考生憋屈的现象呢?拙文试从试题质量、考生答题及教学建议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希望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做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一、试题质量分析试题的编制过程,是立意、情境、设问等要素的构筑和呈现过程。
③立意是命题的核心,它的主要依据是《考试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规定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对学生作出了具体要求。
它要求学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为了考核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命题者根据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选择历史地图作为立意的材料,要求考生比较《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和《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情境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它关系到立意的表达程度。
《考试大纲》要求“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通过材料构建全①本论文为湖南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历史学科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科研成果。
②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37页。
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

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作者:孙双武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历史》2016年第04期1999年全国历史卷第42题(关于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两种看法论证)的出现,标志着历史开放性试题“闪亮登场”。
由于评分方面存在不好操作的因素,这种类型的试题在高考命题中“忽隐忽现”。
2001年全国历史卷第33题(对有关雅各宾派的材料写一篇短评),使得开放性试题又“昙花一现”。
全国新课标文综卷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有开放性试题,并逐步稳定为12分的历史高考试题“保留节目”。
一、历史开放性试题的主要特点1.开放性。
题目设问的指向是开放的,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设问为“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考生答题的思路是多维的,答案是多元的,可以“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和而不同”。
试题的参考答案是开放的,评分标准是开放的,评分的采分点是开放的、有弹性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答题“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现象,引导历史课堂教学走向开放。
2.多维性。
题目中的观点是多样的,考生的思维是多维的,考生的答案是多元的。
例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0题第(3)小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其实质是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历史前提。
题目只给出“评分意见”,分等级、层次给分,目的是将考生的思维由单向思维、定式思维,导向多向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给考生创造一个多维的、张扬个性的、创造性的思维空间。
3.核心性。
历史开放性试题命题的目的,不仅是测量考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测量考生基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批判性、思辨性)、历史解释(论证性、探讨性)、历史价值观(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因此,历史开放性试题需要思辨、批判、理解、解释、叙述、论证和探讨。
新课标历史开放试题答题技巧【新课标版】

新课标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41题)答题技巧【感悟41题的难度】近三年新课标全国I卷41题难度及均分统计表(湖北省)2012年2013年2014年难度人均分难度人均分难度人均分0.52 6.24 0.26 3.13 0.24 2.85直观信息:41题难度逐年加大,均分逐年下降三个疑问:1、41题究竟难在什么地方?2、为何前两年其难度、均分两项数据呈倍数下降?3、为何后两年其难度、均分两项数据略有下降,但却又对平稳呢?【41题的命制特色】1.考查四大学科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前提和基础)4、论证和探讨问题(考查的核心)2.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答题的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 考查层级目标: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2010年,40题第三问“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 考查“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2011和2012年的评“西方崛起”题和评析“冲击---反应”题→ 都是考查“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013年的“比较说明”题→ 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014届的“修改说明”题→ 考查“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41题的前世今生】1、2010年独辟蹊径,首开先河(新课标全国卷40题第三问“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2、2011年该题独立成题,初露峥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3、2012年进一步巩固该题的独立地位,但略缺新意(“评析…冲击---反应‟模式”)4、2013年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比较两图,提炼信息并予以说明”)5、2014年则继往开来,匠心独运!(教科书目录修改说明)【2010---2014课标高考真题解析】[2010·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技能讲堂: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第41小题的解法及考题预测[学案]
![技能讲堂: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第41小题的解法及考题预测[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34d7fc0975f46527d3e1b7.png)
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第41小题的解法及考题预测编辑者刘伟由教育部命制的新课标高考文综卷至今已经历了7年(2007~2013年),在这七年里,明显划分为两个阶段:2007~2009年为第一阶段,该试卷主要是供宁夏等几个最先进入新课改实验的少数省份使用,历史主观试题依然是封闭性问题。
2010年是命题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一年,历史主观题首次出现了开放性设问(恩格斯观点)。
2011~2013年为第二阶段,使用该试卷的省份达到十几个之多,历史主观性试题开放性设问独立成题(即第41小题,12分)201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是历史学科的“创新试题”,至今共出现了四道。
可概括为:三年二类四题(“两类”是指:学术观点评述题;历史信息说明题)第一类:学术观点评述题1、文字材料观点评述题。
即2011年“西方崛起”题2、文字图片材料观点评述题。
即2012年“冲击——反映模式”题第二类:历史信息说明题1、历史地图说明题。
即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汉唐地方行政区划”题2、历史图片说明题。
即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卷“太和殿、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题历史信息说明题一、历史信息说明题的结构(2013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41)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二、历史信息说明题的类型1、从设问角度看:(1)阐释信息型试题(如2013全国新课标Ⅰ卷)(2)比较信息型试题(2013年新课标Ⅱ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从题干选取材料角度看:(1)图表材料说明题①地图信息说明题②图片信息说明题③表格信息说明题(2)文字材料说明题2013年高考只考了地图说明题(Ⅰ卷);图片说明题(Ⅱ卷);尚未出现表格和文字说明题。
【精心整理】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专项训练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专项训练1、(2011全国新课程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答案1:赞成第一种观点: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
理由: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并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
从历史上看,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素养”亟待提高---从201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1题说开去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第41题,通过三幅看似无关联的历史图片,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进行了考查。
(附41题)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这道题仍然沿用了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但是,有创新,不是开放式选择型,而是陈述型,要求考生从三幅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看似简单,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需要学生具备很好的历史“学科素养”,才能挖掘整理出最有效的信息,在高考这个特殊环境下,学生要完满作答实属不易。
充分说明高考已经完成了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转变。
笔者走访了几个参加高考的考生,均认为此题难度较大,答案很不理想。
这说明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还很欠缺,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这也为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广大一线的历史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莫迟延,早准备。
为了便于学生准确解答这道题,笔者搜集的关于这道题的资料,以飨广大读者。
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故宫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泰山岱庙的天贶殿)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
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历史沿革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
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
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
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
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
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
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历史功能现在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
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建筑风貌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
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
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
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
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
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其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第一个饰物是一个骑凤仙人,相传原是南朝齐明王,后修道升仙。
仙人之后是十个小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
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
中和殿是七个、保和殿是九个。
其它殿上的镇瓦兽按级递减。
天安门上也只是九个。
太和殿的作用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2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白金汉宫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英国的王宫。
建造在威斯敏斯特城内,位于伦敦詹姆士公园(St. James’ Park)的西边,1703年为白金汉公爵所建而得名,最早称白金汉屋,意思是“他人的家”。
历史沿革1702年,白金汉公爵开始建造第一所房子,60年后被卖给乔治三世,成为王室成员住所。
1703年,由白金汉公爵兴建,故称“白金汉屋”。
这是19世纪前期的豪华式建筑风格,庞大的规模甚至比华丽的外表更引人注目。
1726年,由乔治三世购得,曾一度做过帝国纪念堂、美术陈列馆、办公厅和藏金库。
1761年,乔治三世加以扩建。
由白金汉屋转变为白金汉宫的工作由乔治四世和他所器重的建筑师约翰·纳什(John Nash)完成。
其中维多利亚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创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光辉,若皇宫正上方飘扬着英国皇帝旗帜,则表示女王仍在宫中。
1825年,改建成王宫建筑。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白金汉宫正式成为王宫,此后白金汉宫一直是英国王室的府邸。
现仍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王室住地。
女王召见首相、大臣,接待和宴请外宾及其他重要活动,均在此举行。
1847年,左右两翼被连接起来,正门道路即大理石拱道迁至今址。
1863年,成为英国历代君主的寝宫,集办公与居家功能于一身。
1931年,用石料装饰了外墙,最近的一次外墙清洗使其重放异彩。
然而令人印象最深的仍是其内部。
王宫有600多个厅室,收藏有许多绘画和精美的红木家具,艺术馆大厅内专门陈列英国历代王朝帝后的100多幅画像和半身雕像,营造出浓厚的18、19世纪英格兰的氛围。
宫前广场上竖有胜利女神金像和维多利亚女王坐像,此外还辟有一座占地40英亩的御花园。
第一代白金汉公爵(1592~1628年)在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三剑客》中是位重要人物,他是英国首相,又是法国王后、奥地利安娜公主的情夫。
在其最后一位后代于1703年去世后,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安娜,就把白金汉公爵的头衔赐给了穆尔格拉夫伯爵约翰·舍费尔德。
而在这之前几年,他已获赠阿灵顿的住处,并在这时将它改名为“白金汉府”。
这座府邸同英国王室发生关系是60年之后。
1761年英国王室以21000英镑将其买下;后来“疯狂国王”乔治三世想要一所私人住宅,离那座令人悲伤的圣詹姆士宫稍远点儿;再后来,他的儿子即后来的乔治四世,英国历史上最大手大脚,最放荡的君主把白金汉公爵的一处乡间寓所改建成真正的宫殿,由他最喜欢的建筑师约翰·纳什负责将其修建得金碧辉煌,共花费432000英镑,是楼房收购价的20倍。
纳什新建的宫殿基本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白金汉宫背后的那一面,即朝向花园的那一面。
直到1845年,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王室寓所才建成了今天的模样:其北翼和南翼的两侧宫殿得以延伸,且被第四翼即东侧的宫殿封闭,成了一座四方的宫殿。
这个东侧的外立面上有座宽阔的阳台,王室成员的传统性亮相就在这里。
最后一次改建算是最小的花费:15万英镑。
在购得此处后的150年中,王宫又经几次修建。
英国君主终于拥有了这座至高无上的宫殿。
白金汉宫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城内,是英国王室的王宫和居所。
1703年由白金汉公爵所建而得名,最早称白金汉屋。
1761年转卖给英国王室后,几经修缮,逐渐成为英国王宫。
从1837年起,英国历代国王都居住在这里。
维多利亚女王是居住在这里的第一位君主。
宫内有典礼厅、音乐厅、宴会厅、画廊等六百余间厅室,宫外有占地辽阔的御花园,花团锦簇。
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都在该地举行。
来英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王宫由身着礼服的皇家卫队守卫。
白金汉宫的主体建筑为5层,附属建筑包括皇家画廊、皇家马厮和花园。
皇家画廊和皇家马厮均对公众开放参观。
每年夏天,英国王室在花园内举行盛大的皇家招待会。
除此之外,来英国做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
白金汉宫的广场中央耸立着维多利亚女王镀金雕像纪念碑,顶上站立着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
皇家卫队每天上午都在广场操练。
纪念碑的下方有阶梯,这里是欣赏白金汉宫的好位置。
如果皇宫正上方飘扬着英国皇家旗帜时,这表示女王仍在宫中。
建筑风貌皇宫是一座四层正方体灰色建筑,悬挂着王室徽章的庄严的正门,是英皇权力的中心地。
四周围上栏杆,宫殿前面的广场有很多雕像,以及由爱德华七世扩建完成的维多利亚女王纪念堂,胜利女神金像站在高高的大理石台上,金光闪闪,像要从天而降,维多利亚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创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