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专题二作业】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合集下载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答:一、聚焦时空观念,设计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导向,也是教学开展的核心。

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时候,教师首先应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对时空观念进行深入地解读和研究,并对时空观念的具体要求进行精准地把握,进而将其设计为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

例如,在进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了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教师在对本节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就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为1840年到1900年期间的西方列强侵华战争,以及战争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等。

并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定为:绘制时间轴,对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描述;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空间内,探究列强侵华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必然性。

从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中不难发现,其中明确了时空观念,将时间定于1840~1900年间,并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环境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也促使学生逐渐学会了用宏观的视野分析、理解历史事件。

二、优化教学手段,落实时空观念1. 创设情境,凸显历史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尤为常见。

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创设一些可以凸显时空观念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并实现时空观念的培养。

例如,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就借助了一张粮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情境,进而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对计划经济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并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下进行分析和认识。

2. 结合历史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在现行的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地图种类比较多,主要有政治地图、经济地图、军事地图和文化地图等,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对历史活动空间、地域差异进行了解的重要依据,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材料。

浅谈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的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的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的培养途径研究一、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作为历史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历史文本是学生获取历史时期和地域信息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历史文本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和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时期和地域的认识和理解。

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时空观”。

通过文本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地域差异和历史人物的生活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时空认知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时期和地域的真实情况,从而增强学生的时空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历史影视作品、展示历史图片和音频资料等方式,让学生对历史时期和地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时空感知能力。

三、开展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是培养学生时空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地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时期和地域的真实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四、开展跨学科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多方面信息,从而拓展学生的时空观。

在讲解某个历史时期的教师可以引入该时期的地理环境、当时的政治制度、流行的文学艺术等内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历史,从而提高学生的时空观。

总结而言,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开展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以及开展跨学科教学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具备良好的时空观念,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发展脉络,从而构建起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一、利用历史地图,搭建时空框架历史地图是展现历史时空的直观工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如古代中国的疆域图、世界文明发展的地图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上的地理范围、政治格局、经济分布等要素,了解不同时期历史的空间特征。

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历史时,展示秦汉时期的疆域图,让学生对比秦朝和汉朝疆域的变化,分析其扩张或收缩的原因。

同时,结合地图上标注的重要城市、关隘、河流等地理信息,理解其在军事、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重要性。

在使用历史地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地图的图例、比例尺、方向等要素,培养学生正确读图、识图的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简单的历史地图,如绘制某个朝代的经济重心转移路线图,或者某场战争的进军路线图,加深学生对时空信息的记忆和理解。

二、梳理历史时间轴,明确历史脉络时间轴是呈现历史发展顺序和时间跨度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历史时间轴,将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可以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依次列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并标注每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持续时间。

通过这样的时间轴,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各个事件之间的先后关系和因果联系。

为了让时间轴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时间轴上添加图片、简短的文字说明或者自己的思考感悟。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制作不同主题的时间轴,如世界近现代科技发展时间轴、某一国家的政治制度演变时间轴等,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把握能力。

三、讲述历史故事,还原时空情境历史故事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时空背景。

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相互关系,从而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认知。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呢?一、利用多种历史地图和图表历史地图和图表是直观呈现历史时空信息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古代疆域图、战争形势图、经济发展分布图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上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交通路线等元素,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例如,在讲述唐朝的对外交往时,可以展示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图,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往来通道,从而理解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是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的。

图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比如,时间轴可以清晰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帮助学生建立起时间的脉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作时间轴,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标注在上面,加深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记忆和理解。

二、讲述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往往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细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场景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比如,在讲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时,可以讲述秦始皇嬴政的成长经历、他所面临的政治局势以及采取的一系列统一措施,使学生了解到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在历史时空坐标中的位置。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

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角色扮演是一种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时空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

例如,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文艺复兴巨匠,通过模拟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思想交流,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一、初中历史教学与时空观念的培养初中阶段是学生建立时空观念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历史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之外,对时空观念的关注程度也逐步提升。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时空观念是学生接触和认识历史的一种基础思维方式和工具,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来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1.建立历史地图册,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历史地图册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地理位置,从而更好地建立时空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地图册来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思维,例如通过分析某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疆域和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该时期的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绘制示意图或者动态图的方式来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

2.注重时间轴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时间轴是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重要工具之一,它能够清晰地展示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时间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时间轴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排序和分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例如,在讲授某一历史时期的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该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出来,并分析各个事件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时间轴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

3.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时空感知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培养初中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时空感知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遗址等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意义,从而更好地建立时空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一、引言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指的是对时间与空间的认知、理解与运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时空观。

本文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明确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例如,学生应能够准确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时空框架中进行理解,能够运用时空观念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三、注重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历史事件的发生必然有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念。

例如,在讲解某一朝代的历史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该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该朝代在特定时空下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地位。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

例如,在讲解某一战役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役的背景和过程,进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交流和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进而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

六、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需要加强实践训练,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加深对时空观念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决策和行动。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在特定时空下的选择和决策,进而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和历史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教育新探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章欢摘要:掌握历史知识已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终极目标,高中历史教学也不能只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立足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熏陶。

笔者在本文中将着眼于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对策“历史时间”范畴建构了与之相配称的“历史空间”理论,解读历史时,“空间”是与“时间”不可分割的研究领域,空间要素是历史研究的合理组成部分。

所以,历史时间常常是与历史空间交织在一起,形成时空因素。

一、地位与现状康德认为:“时间、空间和因果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天形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首,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前提性组成。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就是让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的变迁、延续、发展,并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不再是停留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稿中,现在越来越体现在课堂教学和考试命题中。

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课程核心素养渗透为指向已成为新课改新高考命题素养的立意。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历史时空观念的落实并不尽如人意。

一个小小的地名、一个简单的时间经常成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难题。

从笔者的一线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经常出现“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在山西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邓世昌在黄河大战中壮烈殉国”的错误。

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时空错位,究其原因,客观上和新教材打乱通史体实行专题史教学有一定关联,但更多的还是主观因素的影响,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学生很难完整地在时空框架中精准把握每一个历史事件,这无疑成了学生学历史的一大硬伤。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培养探究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培养探究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培养探究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理解,对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差异和联系的把握,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

对于高中历史学习者来说,培养时空观念尤为重要,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学习,逐渐建构起对时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针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的培养进行探究和分析,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二、时空观念培养的策略和方法针对高中历史学习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教师们需要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认知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培养时空观念的策略和方法:1. 利用地图和时间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和时间轴来展现历史事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和变化。

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和时间轴,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和发生时间,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事件在时空上的联系和演变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进行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从而更好地建构起对历史时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3. 开展实地考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时空的背景和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历史事件发生过的地点和历史文化留下的痕迹,从而更好地加深对历史时空的理解和认识。

4. 开展课外阅读为了拓展学生的时空视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通过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培养时空观念。

5.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地区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时空的背景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三专题二作业】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1.围绕核心素养确立核心目标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家国情怀。

选择“时空观念”作为本课的教学核心目标,具有独特的价值。

抗日战争经历时间之长、空间跨度之大,是中国近代以来所未见,同时其对中国社会观念、社会结构的改变也是前所未有。

围绕“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目标,整合了其他诸素养:以唯物史观指导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进程进行分析,通过史料实证观察重要的历史细节,提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解释的水平,进而理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百年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逐步走上了统一、独立和强盛的道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2.立足核心素养提出核心问题
本课的核心问题是“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形成的”。

“全民族”一词已然包含了空间概念,其中有地理空间,即中国无论南北东西都成为抗战的前线,也包括人的“实践的空间”,即在历史上形成的不同民族、不同党派、不同阶层都成为抗战的力量;“形成”一词则包含了时间概念,对“形成”的追问实际直指历史的时间进程。

同时,“全民族抗战形成”的过程复杂,体现为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步,比如齐御外侮与亡国论的喧嚣、卖国贼的出现、底层农民的无奈等现象的同时存在。

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不是简单地罗列抗战以来的重大史实,而是探究“全民族抗战”这一历史现象是如何在动态中形成的。

3.依托核心问题选择重要时空节点
从1931年到1945年画出一条长长的时间轴,如何
突出具体时空下历史现象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一是1936年的西安。

以“共产党的牺牲与让步”为主题,分析了日本侵华的特定时空背景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对党的奋斗目标进行取舍,将长期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与短期目标(赶走日本侵略者)相结合,以西安为中心的国共对峙前沿的空间最终转化为国共合作的空间。

二是1937年的淞沪。

以“蒋介石对淞沪会战的反思”为主题,分析了淞沪会战的失败,迫使蒋介石对抗战战略做出反思,由最初的单纯防御、执着一城一地的得失,转为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日本侵略空间的扩大最终带来了国民政府抗战部署空间的大转移。

三是1941年的四川与河北农村。

以“农民的选择”为主题,分析了西部广大农村对抗战的贡献。

与鸦
片战争、甲午战争相比,农民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粮食、兵源与劳力,正是广大西部的空间、农村的空间才使得抗战得以持久,农民的觉醒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

4.在特定的时空中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全民族抗战”形成的历史时空是不平衡的,以农村为例,各地农民对待抗战的态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借助材料,学生可以认识到,正是因为共产党通过给予农民尊重、政治权利和减免赋税等有效措施,才使农民抗日决心非常坚定;国统区的农民为抗战不但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还饱受地主、保长们的盘剥和欺压,通过这一现象,可以折射出国民政府对农村的动员不充足。

通过对比,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国共两党政治空间的差异而带来了“全民族抗战”的复杂性,同时也给学生预示了后来国共
两党的前途,使学生理解这是时间与空间的另一种转换,即现实的空间预示了未来的时间走向。

历史的结论从来都是在过程中得出来的,所谓时空观念,在本质上就是学习者拒绝接受现成的、固有的结论,回到历史的进程中去,透析过程中的历史点滴和历史蕴意,把书本中的历史结论融为自己的历史认识的一种能力与品格,而这正是核心素养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5.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奉献精神等。

6.文学艺术领域反映时代精神与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