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之“乐”的三种境界
王阳明思想中“乐”的探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 f H enanRadio &TV University第33卷第1期2020年1月Vol. 33, No.l Jan.2020王阳明思想中“乐”的探析田晓丹(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 要:寻“孔颜乐处”不仅是宋儒的必修课,也是明儒王阳明的关注点。
王阳明将“乐”这一概念提升至本体的层面,并将其与“致良知”等量齐观,甚至提出“乐是心之本体” “良 知即是乐之本体”的观点。
这既是王阳明的特殊之处,也是其思想的特色之一。
王阳明思想中“乐”这一范式不仅有形上的本体内涵,同时还具有形下的实践范畴,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圣人之志方面。
“乐”与“忧”相对,却皆为圣人之志的发用流行提供了内在根据。
王阳明的圣人之志也通过这对范畴得以呈现。
关键词:乐;良知;忧;圣人 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 “乐”一直是儒家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 念。
对于“乐”概念诠释,历代儒者主要集中于 寻“孔颜乐处”这一范式。
相对于西方的“罪感文化”,李泽厚先生提出了“乐感文化”,并将儒家的“乐”文化纳入了审美体系去研究:“'乐’ 在中国哲学中实际具有本体的意义,它正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成果和表现。
”⑴“乐学”成为宋儒及其之后所追求的体认功夫之一,王阳明对此也是多次提及。
在近代学术界,关于“孔颜乐 处”之“乐”或者王阳明思想中“乐”的研究,也不乏大家。
但在近期的阳明学学术界,有关“乐” 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牟宗三认为,王阳明所谓心之本体之乐是就超越的道德本心辗转引申的分析辞语。
⑵张铁君认为“乐”是“内省而不穷于道”⑶。
陈立胜认为王阳明虽有“乐是心之本体”文章编号:1671-2862( 2020 )01-0001-05的说法,但这毕竟只是对心之体的一种描述,而不专属于“乐”本身的厘定上面」31一、王阳明“乐学”渊源在王阳明思想中,不仅有“良知是心之本体”之说,更有“乐是心之本体”的阐发。
人生三件事

人生三件事人生三件事分别是:应做之事、擅做之事,乐做之事。
所谓应做之事,即应当要做的事。
所谓擅做之事,即擅长所做的事。
所谓乐做之事,即乐于去做的事。
培养孩子的理想结果,便是他们将来长大之后所做的事情“三合一”。
少数大智慧者会突出重围。
例如王阳明,他说,“我有三宝,一曰尽,二曰得,三曰常快乐”。
在王阳明看来,做事有三个境界:自尽于心,自得于心与自快于心。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何其难也,多少成年人,几十年来浑浑噩噩,不知道自身应做之事、擅做之事、乐做之事究竟是什么。
眼睛一闭一睁,已垂垂老矣。
很多家长被教育问题所困,对孩子爱恨交织,却不知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应做之事是自我认知。
别人会帮助你认识自己吗?不会。
这个世界唯一能够直言不讳指出你问题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的孩子,且那也是在他们年少不懂事的时候。
等他们长大懂事,你就更加没有机会认清自己了。
1、三件事所谓应做之事,即应当要做的事。
早晨醒来,头疼欲裂,不想上班,但想到有重要会议,必须提早到会场;眼前有迈不过去的坎,但无法逃避,横竖要去面对;有不喜欢的人,或是上司,或是同僚,或是下属,只能把真实想法隐藏起来,扮演好应该扮演的角色。
所谓擅做之事,即擅长所做的事。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人总有一些事情做起来得心应手,超过一般人。
原因大致有两条,一是天赋过人,无师自通;二是刻意练习,熟能生巧。
高手在民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欧阳修说:无他,但手熟尔。
所谓乐做之事,即乐于去做的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总有一些事,不做是煎熬,做时是享受。
不仅仅爱好它,而且以此为乐。
例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休对故人思旧国,且将新火试新茶;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吃货就像一列火车,狂吃,狂吃,狂吃……做乐做之事,正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理解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三个向度

理解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三个向度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致良知”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良知,只要能够发现并顺从它,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升华和道德的完善。
理解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三个向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领会他的思想,并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发展。
第一向度:自我觉醒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良知,这是一种内在的直觉和本能,能够让我们区分善恶、是非、美丑等道德价值,同时也能够让我们领悟自己的本性和内心的真实需求。
由于外界的干扰和社会的影响,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迷失了自我,忽略了内在的良知,陷入了功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世俗迷失中。
理解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第一向度是自我觉醒,即要求人们通过反思和内心的沟通,重新发现和重视自己的良知,明白自己的天赋和本性,以此为基础重新认识世界和生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在当前社会中,人们常常受到种种外在压力和诱惑,导致内心的混乱和迷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重要的道路,即要求我们通过内心的反思和自我觉醒,找到最真实的自我,重新发现内在的道德感动力,引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只有通过自我觉醒,才能够真正理解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深刻含义,并将之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升华和道德完善。
第二向度:内心实践王阳明强调,良知不仅仅是一种感知和认识,更是一种指导和实践。
他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真正体验到良知的力量和作用。
理解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第二向度是内心实践,即要求人们通过自我觉醒找到内在的良知和道德感动力后,要将之付诸实践,引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在经历了自我觉醒之后,人们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认为,内心的实践是一种精神的修炼和升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让良知得以发扬和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内心的实践,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良知的指引,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修养水平。
王阳明心学人生的七种境界

王阳明心学人生的七种境界
1.觉醒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内在的世界,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2. 明辨境界: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学会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等。
3. 心无旁骛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能够集中注意力,专注于一件事情,不被外界干扰。
4. 赤子之心境界:这个境界中,人们能够保持一颗纯真、朴素、无私的心,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内心。
5. 入世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与外部世界结合起来,学会和其他人相处并以此为基础实现自己的价值。
6. 无我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能够超越自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意见,以及不同观念的存在,从而避免产生自我中心的想法。
7. 泯然众人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能够彻底融入社会整体,不再有自我意识,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整体的行动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 1 -。
王阳明十大金句

王阳明十大金句
《王阳明十大金句》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书法家,他的著作深受人们喜爱,他的名言更是被人们传诵至今。
他的十大金句如下:
1、“心无瑕,行如玉”,提醒我们要有一颗纯洁的心,行为要端庄大方。
2、“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提醒我们要有宏大的胸怀,勇于担当大任。
3、“苦中作乐,乐中有苦”,提醒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在苦中寻找快乐。
4、“自知之明是最高明”,提醒我们要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发挥优势,弥补缺点。
5、“视人如己,视物如何”,提醒我们要以善良的心对待他人,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
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提醒我们要了解自己和对方,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7、“言为心声”,提醒我们要说实话,不要虚假陈词。
8、“养性以修身,修身以养德”,提醒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品质,以身作则。
9、“知行合一”,提醒我们要将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10、“自强不息”,提醒我们要不断努力,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进步。
王阳明的十大金句,深刻地提醒着我们,要以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进步,以身作则,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王阳明经典语录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王阳明经典语录内心的自由与平静王阳明经典语录:内心的自由与平静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仲弓,号阳明子,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称为“阳明先生”。
他在自己的著作《阳明心学》中,阐述了内心的自由与平静的重要性。
本文将通过解读王阳明经典语录,探讨内心的自由与平静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意义。
一、内心自由的价值王阳明曾说过:“人能知其心,则百魔不厉;往往处处在证悟之中,绝不以小成大,以一贯修为无有不真,那道并无远离处,随时随地行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抵御外界的诱惑。
内心自由是一种境界,它让人摆脱物质的束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独立的思考和选择。
实现内心自由的关键在于人们对自身的觉察和认识。
要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情感、欲望,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
只有通过反思和自我观察,我们才能清晰地洞察自己的内心,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一个人具备了内心自由的能力,他就能够有意识地掌握自己的人生,不被外界所左右。
二、内心平静的重要性在《阳明心学》中,王阳明提到:“心安理得,虽世俗虽化朽,而心之坚石自清白;心苦修行,虽山川鬼神复儿戏,而心之道经始终。
”这句话强调了内心平静对个人修行和人生追求的重要性。
内心平静是一种可以抵御外界压力和干扰的心理境界,使人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挑战。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工作、学习、家庭等各种角色和责任交织在一起。
如果内心不能平静,我们很容易感到疲惫、焦虑和困惑,这对于个人发展和幸福感都是一种巨大的阻碍。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我们才能够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内心的自由与平静的实现途径1. 修炼内心:通过冥想、读书、写作等方法,我们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
定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找到自己的盲点和问题,并尝试去解决。
2. 增强自控力:在面对外界诱惑和压力时,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王阳明经典语录及解读

王阳明经典语录及解读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中期思想家、军事将领,他的思想主张被称为“阳明学”或“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以下是一些王阳明的经典语录及简要解读:
经典语录:"致良知而自得之者,善人也。
"
解读: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内在的良知,只有通过发现、追求这种良知,才能成为真正的善人。
自得即是因为心中有良知而产生的一种心安和满足感。
经典语录:"知足者常乐。
"
解读:王阳明强调满足和知足的重要性。
他认为,能够知足的人通常会感到快乐,而追求无休止的欲望和功名往往会让人陷入不满和烦扰之中。
经典语录:"所谓明明德者,诚一身是而天下归之。
"
解读:明明德就是在道德和品德方面表现得非常明确和坚定。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拥有明明德,那么不仅可以使自己受益,也能够使天下的人都向其归附。
经典语录:"心无所念而不乱者,乃修身之至也。
"
解读:王阳明提倡的“心无挂碍”意味着一个人的内心不被杂念所扰乱,达到了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只有心无所念,才能保持清净、平和。
经典语录:"知行合一。
"
解读:王阳明强调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认为真正的智慧表现在知识和行为相统一的状态。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体现道德的力量。
这些语录体现了王阳明思想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强调了个体内在的良知、知足常乐、明明德修身、心无挂碍以及知行合一等观念。
阳明学对后来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为善最乐文全文解读

王阳明为善最乐文全文解读
“为善最乐是王阳明心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强调了行善的快乐和意义。
王阳明认为,行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这种快乐超越了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的满足。
在《王阳明全集》中,“为善展乐”一段主要阐述了王阳明对于“仁”的看法和行仁的方法。
王阳明认为。
“仁"是人的本性。
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
行仁就是遵循良知良能,按照本性去行事。
而为善最乐“则是行仁的具体表现之一,它强调了行善的快乐和意义。
王阳明认为,行善不仅可以使自己内心得到满足和快乐,还可以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即不要对别人做自2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同时,他也提倡有善有恶”的观念,即要区分善恶,行善避恶。
在王阳明看来。
行善并不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
他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仁”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为善最乐"。
因此,他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即要知善而行善,才能真正实现“为善最乐”。
总之。
“为善最乐“是王阳明心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强调了行善的快乐和意义,提倡人们道循良知良能,按照本性去行事,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它也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理解了“仁”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为善展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之“乐”的三种境界作者:杨洋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11期通读《王阳明全集》,我们可以发现,“乐”被看作“心之本体”,在王阳明的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尽管“就儒家文化的终极取向来看,…乐‟并不是儒者精神发展的目的,乐只是儒者达到最高人格境界(仁)而自然具有的内心状态之一。
仁可以包括乐,但乐却无法包容仁。
”[1]但是在王阳明那里,“乐”不但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境界(分别是山水之乐、义理之乐与万物一体之乐),而且这几种“乐”之间互相涵容。
伴随着致良知的过程,经过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上磨炼,通过对情感欲望不离不滞、无过无不及的操控把持,以及诗书礼乐的多方面熏陶培养,业已成为一种不离感性又超越感性的审美情怀,是一种自由、充实、活泼的心境的显现。
因此我们可以说,乐并不是仁,但是它却是王阳明审美境界的完美体现。
一王阳明的弟子栾惠曾在《悼阳明先生文》中用“风月为朋,山水成癖;点瑟回琴,歌咏其侧”[2]来总结其师的一生。
风月、山水、琴瑟、歌咏勾画出的是一个风流蕴藉、潇洒适意的人物形象。
王阳明虽然是理学家,但绝非是一个酸儒道学。
据钱明先生考证,他精通诗书画乐,与李梦阳等人以才名相驰骋于诗坛;有收藏名人碑刻的爱好,其书法受王羲之、智永禅师、虞世南、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人影响,别具一格,去世后其墨宝成为人们争相收购的珍品;阐发《礼记》中早已失传的“九声四气歌法”,舒芬因服膺其精到的音乐理论见解而投身门下,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昆曲始祖魏良辅亦为其弟子,季本、唐顺之等人的音乐理论均受其影响;他擅长绘画,曾作《行乐图》,现有一幅山水画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浙派画家吴伟、吴派画家唐寅均有交谊。
[3]王阳明是一个活得很丰富多彩的人。
综观其一生,遍览其言论会发现,尽管他在诗、书、画等艺术领域都有颇高的造诣,却很少以此为乐。
对于一个理学家来说,寻道方为至乐,其他的都是雕虫小技,过分沉迷反而会妨碍求道之心,但是他却从不讳言对山水的喜好:“淡我平生无一好,独于泉石尚求多。
”(《复用杜韵一首》)“平生山水已成癖,历深探隐忘饥疲。
”(《江施二生与医官陶野冒雨登山人多笑之戏作歌》)可以说,对于山水之乐的寻求贯穿了王阳明的一生,而对山水的体悟也恰恰是其一生的痕迹,展现着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和审美诉求的变化。
据邹守益《王阳明先生图谱》记载:“成化十九年癸卯,龙山公命就塾师,督责过严,先生郁郁不欢,伺塾师出,率同学旷游,体甚轻捷,穷崖乔木攀缘,如履平地。
”[4]成化十九年,王阳明12岁,在私塾读书。
虽然在成化十八年他已经说过“读书学圣贤应为第一等事”的话,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圣贤理义离他还十分遥远。
王阳明性格豪放,自幼不喜约束,对其学业督责稍微严厉,他就有了逃学的举动。
在一个12岁孩子的眼中,穷崖乔木的大自然就是自由的代表,这应该是山水给人生初期的王阳明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这种自由是一种单纯的快乐,一种全身心的放松,一种毫无羁绊的享受,这也应该是一种最纯粹的审美。
在迈出无知懵懂的孩童时代之后,王阳明并未直接踏上立志成贤的大路,他曾一度任侠使气,也曾流连于佛、道。
此时的王阳明已经开始在山水之中寻找所谓的真意。
束景南先生在《阳明佚文辑考编年》中收录了王阳明作于弘治九年的一首诗:“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穹冥。
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鸟自流行。
”[5]《口诀》乃是明代论内丹修炼的名著《性命圭旨》中的一篇。
王阳明此处所指的“道在险夷随地乐”,所乐的并非是对于美景的欣赏,而是在闲观物态之时对于道家修炼的天机的参透。
王阳明一直在儒、释、道之间徘徊,直到弘治辛丑年,他与湛若水定交,才共倡圣学。
可以说,王阳明从28岁初登政坛到正德元年之时,生活一直比较平静。
这段时间他的山水诗呈现出一种明快的色调:“画舫西湖载酒行,藕花风渡管弦声。
余情未尽归来晚,杨柳池台月又生。
”(《西湖诗》)“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
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寻春》)“湖光潋滟暗偏好,此语相传信不诬。
景中况有佳宾主,世上更无真画图。
溪风欲雨吟堤树,春水新添没渚蒲。
南北双峰引高兴,醉携青竹不须扶。
”(《西湖醉中谩书》)湖光山色,美酒歌舞,这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湖光、溪风、渚蒲、青峰、翠竹宛如一幅图画。
“吾侪是处皆行乐”,所乐之处即是湖中泛舟,随意寻春。
这三首诗中无一首与所谓的“道”“天机”“义理”相联系,也并无一个晦暗的意象,它们共同传达的是一个醉心于湖光山色之中的青年的一种单纯、明快,以及足以感染他人的愉悦自适。
武宗正德元年是王阳明人生中的重要转折。
他因戴铣入狱之事上书弹劾刘瑾,结果却被廷杖下狱,其后又被刘瑾追杀。
在狱中他曾作诗“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
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
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表现了对政坛的失望以及意欲归隐阳明麓以图终老的情怀。
经过这次打击,王阳明对于政治显现出心灰意冷之意。
从此之后,每当政坛失意之时,他的山水诗中便会流露出退隐之意。
即便是没有遇到挫折,回归山林的念头也会时不时地显露出来。
在江西平定宁王反叛,反被宦官诬陷与宁王私通,这是王阳明所遇到的第二次直接的人生危难。
在江西所作的一百二十首诗中,大多数的山水诗都和他的隐逸情结有关。
“烟霞有本性,山水乞归骸。
崎岖羊肠坂,车轮几倾摧。
萧散麋鹿伴,涧谷终追陪。
恬愉返真澹,阒寂辞喧?。
至乐发天籁,丝竹谢淫哇。
千古自同调,岂必时代偕!珍重二三子,兹游非偶来。
且从山叟宿,勿受役夫催。
东峰上烟月,夜景方徘徊。
”(《青原山次黄山谷韵》)王阳明面对病体堪忧,时事愁人的境况只想如陶渊明一样隐居。
经历了无数次征战,在宦海中沉浮了多年的他已对功名利禄看淡了很多。
即便是有诸葛亮、田单那样的丰功伟绩又如何?还不如渔翁“一竿明月一蓑烟”来得自在。
“山水乞归骸”并不是他的突发奇想,而其平生夙愿。
《宿净寺》一诗载:“山僧对我笑,长见说归山。
如何十年别,依旧不曾闲?”归山之念何止只是十年?山僧笑他有归山之念却一直被尘网羁绊,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王阳明的自嘲?直至嘉靖七年卒于南安,他也终未归隐山林。
对于山水之乐的眷念只能成为王阳明毕生的情结。
在对王阳明的山水之乐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阐释之后,也许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何他如此钟爱爬山涉水,寻幽探奇。
毋庸置疑,首先是大自然所展现的魅力足以吸引他。
或宁静优美或雄齐磅礴的自然景象,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山水已经成为一个与庙堂相对立的意象,沉淀在他的意识之中。
王阳明不但把这种山水之乐写进诗里,还画进画里。
在他遭遇挫折时期的诗歌之中,山水所营造的是一种宁静、洒脱、闲旷的意境。
如果说,在江西之时沉浸于山水之间可以让他忘怀世俗的烦恼,那么童年和少年时期那些悠游于山水之间的日子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幸福时光。
在他的意识中,山水之乐代表的是一种毫无负累的人生,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这也是他终其一生在努力寻求的东西。
二王阳明不但喜欢一个人闲观山水,赏玩风月,更喜欢与人相伴游览山川。
据《年谱》载,正德八年王阳明回绍兴“即与徐爱同游台、荡,宗族亲友绊不能行。
五月终,与徐爱数友期候黄绾不至,乃从上虞入四明,观白水,寻龙溪之源;登杖锡,至雪窦,上千丈岩,以望天姥、华顶”。
(P1235)王阳明一向反对对于自然情感的过分执着,以防对心之本体造成障碍,但是他却不止一次地承认对山水的眷恋之情,甚至明确表示自己已经达到了痴狂的地步。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种言论与他热衷于在山水之间流连忘返的行为之间的矛盾呢?钱德洪的一句话道破天机:“盖先生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间也。
”(P1236)王阳明也曾在《与黄宗贤》一文中提到:“滁阳之行,相从者亦二三子;兼复山水清远,胜事闲旷,诚有足乐者。
”(P150)此乐自然少不了对滁阳山水清远的欣赏,但是也少不了“二三子”的相伴相随。
“二三子”乃是与其志同道合之人,游山玩水实际上已经成为他们聚会讲学的形式之一。
《传习录》中多次提到与友人集会讲习之乐:“甘泉近有书来,已卜居萧山之湘湖,去阳明洞方数十里耳。
书屋亦将落成,闻之喜极。
诚得良友相聚会,共进此道,人间更复有何乐!区区在外之荣辱得丧,又足挂之齿牙间哉?”“会稽素号山水之区,深林长谷,信步皆是,寒暑晦明,无时不宜,安居饱食,尘嚣无扰,良朋四集,道义日新。
优哉游哉!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P81—82)良友相会,共倡圣学,这种讲习聚会之乐是个人的名利荣耀远远不及的。
天地之间的至乐乃是在山清水秀之地,良朋四集,道义日新。
“予有归隐之图,方将与三子就云霞,依泉石,追濂、洛之遗风,求孔、颜之真趣,洒然而乐,超然而游,忽焉而忘吾之老也。
”(P226—227)王阳明常有归隐之念,并寄托于山水之间,那么他在隐居之后干什么呢?写于正德丁丑四月三十日巡抚南赣汀漳之时的一封家书提到:“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今虽干戈扰攘中,四方有来学者,吾未尝拒之。
所恨牢落尘网,未能脱身而归。
今幸盗贼稍平,以塞责求退,归卧林间,携尔尊朝夕切颷砥砺,吾何乐如之!偶便先示尔等,尔等勉焉,毋虚吾望。
”(P987)家书一般是写给亲人的,比较私密、真诚。
因此这封信中流露出的强烈的归隐山林读书讲学的念头并非是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心迹,也非惺惺作态。
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王阳明不再执着于建功立业的外王之道,个人的荣辱得失也看得比较淡了。
如果说山水之乐承载着王阳明的隐逸情结,那么对于读书讲学的爱好则是他强烈的入世情怀的表现。
山水之乐属于悦耳悦目的审美形态,但是王阳明所乐并非只是美景,不单纯是一种感官享受。
在观赏山水之际,他体悟的是天理。
这种乐是超越了山水之乐的理义之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心灵上的安适,更符合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悦心悦意。
所谓的“乐为心之本体”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而言的。
毋庸置疑,体道之乐可以在山水之乐中体现,儒家山水比德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王阳明在大自然中闲观物态能够体悟天理,游览文人遗迹更能发怀古之忧思,慕圣人之高节。
他还曾画过一幅山水画《行乐图》。
其弟子邹守益还写过《题阳明夫子行乐图》,对此画进行了解读:“此阳明夫子行乐而徐曰仁、季惟乾从游图也。
青阳施友宗道,宝而藏之。
其子良臣携观于化成。
敬为之赞曰:郁郁者松,者水。
风乎舞雩,从者二子。
吾崇吾德,吾修吾慝,吾辨吾惑,庶无负致良知宗旨。
”[6]邹守益能够从《行乐图》中窥见致良知的宗旨并不是自己的臆测。
王阳明的确奉行的是“寓教于游”的策略,把山水之乐和理义之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但是理义之乐并不必然建立在山水之乐之上,恰恰是理义之乐的寻求成为山水之乐不至于成为心之本体的障碍的关键所在。
体道,在王阳明的思想中即是对良知的体悟,而体悟良知并不必然要借助山水,因为“致良知”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