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拈采笔赋离情”:论王阳明弟子词之特质12页

合集下载

古文学苑

古文学苑

古文学苑✧ 学法导航1.大声朗读全文三遍,力争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不会读的字词,查阅字典并在原文中注音。

2. 参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然后将加点字词的意思写在原文中;不会翻译的字词用“△”标注出来,准备请教老师和同学。

3. 翻译的方法:⑪拆字组词法即将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分别组成两个字的词。

⑫偏旁猜读法如:《苏武牧羊》中“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中“啮”字,可根据其偏旁“口”字旁,推知其义为“咬、吃”。

⑬联旧知新法如在课外短文中遇到一个不会翻译的词句,可联想课内哪一课、哪一句曾学过这个字,它的意思是什么。

⑭通假猜读法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被”不是被子,也不表被动,那么就看结构,“被坚执锐”是并列短语,根据“执”是动词,可推知“被”也是动词,局部换换偏旁,应通“披”。

)⑮并列猜读法如果你发现古文中连续的两个句子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就像“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那么相同位置的词语,即“殚”与“竭”、“地”与“庐”、“出”与“入”,其词性往往相同,词义相近,如“竭”是“尽”,所以“殚”也是“用尽”的意思。

⑯成语猜读法如果古文中有一个词语难住了你,就像《桃花源记》中“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中“既”,你可以想成语中有“既来之,则安之”“既往不咎”,由成语中该词的意义可以推知为“已经”。

此外还可以看注释中的出处来猜读翻译等等。

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总结出其他经验来。

✧ 七上古文拓展阅读(一)识李•观虎[制作人:董丽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①。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

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②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③,戎湛然④不动,了无..惧色。

【注】①信然:真是这样。

②承间:趁机。

③辟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

④湛然:安详沉静地。

【学习任务】1.请将加点字词的意思写在原文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迁移运用观点(立足文本,关联分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迁移运用观点(立足文本,关联分析)
(一)运用文本观点分析文外评论题 1.有人评价:“史湘云像夏天,热烈奔放;林黛玉像秋天,凄清冷艳。” 请结合材料二中的酒令内容,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答案 ①“热烈奔放”指的是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史湘云的酒令通过描 绘长江波涛汹涌、铁索缆舟的壮阔景观,以及使用例如“这鸭头不是那 丫头”的诙谐用语,抒发了其豪迈健阔之情,体现其热烈奔放的性格。 ②“凄清冷艳”指的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酒令通过视觉上的 “落霞”“孤鹜”“折足雁”等哀景,与听觉上的“九回肠”“捣衣声” 相结合,抒发了一种哀婉凄怨之情,体现其凄清冷艳的性格。
信息类阅读
迁移运用观点
——立足文本,关联分析
复习任务
1.培养借助文本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由“关注解题”向“解决问题”的 意识转变。 2.掌握解答观点迁移运用题型的方法要点。
考情微观
年份 2022
2021
卷别 新高考 Ⅰ卷
新高考 Ⅰ卷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 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 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 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 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二)运用文本观点分析文外文学或社会现象 3.下面材料中的“憨湘云醉眠芍药裀”选段能够体现中国酒文化精神,请 结合材料一、二以及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 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 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 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 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洌……醉扶归……宜会亲友。”
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 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 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 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 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 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 感到深深地遗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2.推崇风云壮阔之作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功夫在诗外”体现出重视文学与现实 生活的联系,“去词去意”是对艺术艺术效果的
陆游《示子遹》:功夫在 强调,两者都反对单纯重视艺术技巧。 诗外。
· 第二节 严羽的《沧浪诗话》
严羽字丹邱,一字仪卿,福建邵武人,自号沧浪 逋客。著有《沧浪先生吟卷》、《沧浪诗话》。
一、论“别材”、“别趣”
《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 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則不能 極其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 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 性也。盛唐諸人惟在兴趣;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 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 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 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 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 难。及其与石山曲折、随物 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 不止,如是而已矣。
“活法”与苏轼不同,乃是对黄庭坚诗法论的继续与修正。
二、朱熹文论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晦翁,徽州府婺源人。
黎靖德:《朱子语类》, 中华书局1986年版。
盛唐诗歌代表了严羽的诗学理想,此后,“诗 必盛唐”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诗学口号。
补充:《沧浪诗话·诗评》部分论述

高一语文《情采》鲁人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情采》鲁人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情采》鲁人知识精讲高一语文《情采》鲁人知识精讲一. 教学内容:《情采》1. 《文心雕龙》是一本什么样的著作?答:中国文学批评专著〔之祖〕。

2. 何谓“情〞?何谓“采〞?答:情: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内容。

采:文章的文辞藻采;也就是形式.3。

本文的主旨何在?答:说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应该是情采并重的〕。

4.刘勰认为优美的辞藻应该怎样〔必须含有哪些特质〕?答:〔1〕反映纯真的感情;〔2〕反映正确的思想。

5.刘勰认为怎样才足以表现作品的精彩内容?答:使用优美的辞采。

6. 本文属于何种文体?答:骈文〔论说文〕。

7。

“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句中,何者属“情〞?何者为“采〞?答:〔水性〕虚、〔木体〕实,属“情〞;沦漪、花萼,为“采〞。

8。

虎豹与犬羊的同异为何?答:情〔鞹〕同采〔文〕异。

9.“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句中,何者属“情〞?何者为“采〞?答:〔犀兕有〕皮,属“情〞;〔色资〕丹漆,为“采〞.10。

“镂心鸟迹〞、“织辞鱼网〞的意义为何?答:前指构思,后指写作〔作文、写文章、写作文章〕.11. “镂心鸟迹〞、“织辞鱼网〞各使用何种修辞?答:借代。

用典〔前者典出许慎《说文解字》〈叙〉;后者典出《后汉书》〈蔡伦传〉〕。

12。

“立文之道〞有三是指什么?答:形文,声文,情文.13。

五色、五音、五情,与黼黻、韶夏、辞章六者,何者属“情〞?何者为“采〞?答:五情属“情〞;五色、五音为“采〞。

黼黻、韶夏、辞章皆为“作品〞,表面有“采〞,里面有“情〞.14。

“丧言〞、“常言〞各指何义?答:丧言指居丧时之言;常言指平常时之言。

15。

丧言不文的“文〞,与常言未尝质的“质〞各指何义?答:文:采;质:情。

16. “美言不信〞是什么意思?答:美丽的话〔言辞〕不可靠〔真实〕.17.“五千精妙〞是何种表现?答:采。

美〔非弃美〕。

18。

“辩雕万物〞与“艳乎辩说〞有何异同?答:异:前者记叙,后者论说。

同:皆有文采过乎华丽〔辞藻过于修饰〕之病。

传习录拾遗传习录拾遗王守仁著

传习录拾遗传习录拾遗王守仁著

传习录拾遗传习录拾遗王守仁著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

王守仁的弟子徐爱自正德七年(1512)开始,陆续录下王守仁论学的谈话,取名《传习录》。

全书包括了王守仁的主要哲学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物合一、天人合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等思想。

在传播王守仁的思想方面起了主要的作用。

1472~1528),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他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

后因弹劾宦官刘瑾,谪为贵州龙场驿丞。

正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背弃朱熹向外穷理的格物致知说,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

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其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在此首次演讲知行合一说。

不久,赦归为江西庐陵知县。

阅笔此后,历任南京刑部、吏部清吏司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

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渐大,一度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

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

在军事镇压取得成功后,强调思想统治,重视教化,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使赣南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

这期间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出版了《传习录》。

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

仅用35日即生擒宸濠。

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阅笔50岁时升至南京兵部尚书。

后退职回乡。

晚年又总督两广军务,病死归途。

遗著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

阅笔○传习录拾遗(五十一条)阅笔先生曰:「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

主人翁沉痾在床,奴婢便敢擅作威福,家不可以言齐矣。

若主人翁服药治病,渐渐痊可,略知检束,奴婢亦自渐听指挥。

及沉痾脱体,起来摆布,谁敢有不受约束者哉?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

.王僧虔《神采论》的理解

.王僧虔《神采论》的理解

.王僧虔《神采论》的理解
王僧虔是中国明代文学家,他的著作《神采论》是一部关于文学批评和艺术理论的著作。

这部著作主要探讨了文学作品中的“神采”问题,即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和灵魂。

王僧虔在《神采论》中强调了文学作品应当具有的“神采”特质,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具有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他强调了作品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以及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感染力。

从这些角度来理解《神采论》,我们可以看到王僧虔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追求,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论诗答问三则诗有三要曰: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

何谓音?曰:诗本空中出音即庄生所云:“天籁”是已。

籁有大有细总各有其自然之节;故作诗曰吟、曰哦贵在叩寂寞而求之也。

求之果得则此中或悲或喜或激或平一一随其音以出焉。

如洞箫长笛各有窍一一按律调之其凄锵要眇莫不成人之深。

今不悟其音而惟吾所为犹断竹而妄吹之也。

如是以为文字且不可奚当于诗?何谓象与意?曰:物有声即有色象者摹色以称音也。

如舞曲者动容而歌则意惬悉关飞动无论兴比与赋皆有恍然心目者。

故诗家写景是大半工夫。

今读古人诗望而知为谁氏作。

象固然矣斯不独征声又当选色也。

意之运神难以言传其能者常在有意无意间。

何者?诗缘情而生而不欲直致其情;其蕴含只在言中其妙会更在言外。

《易》曰:“鼓之舞之以尽神。

”善写意者意动而其神跃然欲来意尽而其神渺然无际此默而成之存乎其人矣。

曰:是三者孰为先?曰:意立而象与音随之余所以先论音缘人不知韵语由来则缀辑牵合举谓之诗即千古自然之节胥泯焉;若悟其空中之音则取象命意自可由浅入深。

故指示初学音特居首也。

诗有五长曰:以神运者一以气运者二以巧运者三以词运者四以事运者五。

曰:神与气互相为用曷以离而二之也?曰:许品云:“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夫神妙物于不知气入物于无间固各有当也。

诗之宗莫若李、杜。

杜生气远出而总以神行其间;李神彩飞动而皆以浩气举之。

是两人得之于天各擅其长矣。

惟夫杜之妙神行而气亦行;李之妙气到而神亦到此其所以未易优劣尔。

若历代名家或凝神以发英或振气以舒秀尤了然可指者。

诗之尤贵神也惟其意在言外也;若气则凡为文无不贵之岂独诗然乎哉?我之微分其等者此也。

曰:孔子谓诗可以言是能言莫若诗巧何列于三也?曰:孔子所谓能言尽乎诗之道矣。

凡诗无拙言之者也吾所谓巧为好奇立异言之非古人所谓巧也。

好奇而不诡于正立异而不入于邪是亦用意以自树者若东野、长吉、义山是也。

今或尚巧而流于诞则失之矣;此六义所不入也。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专项练习题【精要总结】文言实词含义判断“6法”1.联想迁移法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2.语境推断法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因此,判别词的义项,要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

3.语法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还有助于理解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是依据语法结构。

4.通假推断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可以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如“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中,“取”通“娶”。

5.结构对举法词和短语是按照一定意义组合并形成一定规律的。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词和短语的结构来推断词义。

古人喜欢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或整句来表情达意,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灭族”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拈采笔赋离情”:论王阳明弟子词之特质王阳明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不同于程朱理学“作文害道”之极端观念,不反对为文,但反对刻意为文。

他强调:“凡作文,惟务道其心中之实,达意而止,不必过求雕刻,所谓修辞立诚者也。

”这里王阳明强调“作文”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诚”,即“务道其心中之实”;二是“达”,即“达意而止,不必过求雕刻”。

二者以“修辞立诚”统一起来。

“修辞立诚”一语,源自《易?乾》:“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周易》中“修辞”之“辞”,主要指文教,并非文词。

但在王阳明这里,显然主要指的是文学表达之文词。

“修辞立诚”是王阳明对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观念,他对门下弟子的文词创作也以此为准则。

其弟子记载一则小事,于此可见一斑:“门人作文送友行,问先生曰:‘作文字不免费思,作了后又一二日,常记在怀。

’曰:‘文字思索亦无害。

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

’又作诗送人,先生看诗毕,谓曰:‘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

若说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矣。

”王阳明之所以强调“修辞立诚”这一创作原则,是因为在阳明心学这里,文学创作也是“致良知”的一种途径,是和内在修为密切相关的,二者并不冲突,不会因作文而害道。

他指出:“使在我果无功利之心,虽钱谷兵甲,搬柴运水,何往而非实学?何事而非天理?况子、史、诗、文之类乎?使在我尚存功利之心,则虽日谈道德仁义,亦只是功利之事,况子、史、诗、文之类乎?”“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为只是一事。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指出只要能消融功利之心,则一切都是“实学”,自然也不会有“作文害道”之担忧。

这就把为文与为学统一起来,使“文”成为“道”的一部分,使“为文”带上“体道”之色彩。

换句话说,“文”虽然不是阳明心学诸人的终极追求,却是他们道德修为的一种自然显现。

因此,对于心学人士而言,文学创作是和其学术造诣互相关联的。

正如吴梦?评价焦兹文学成就时所说:“其文未尝凿凿求合乎道,而出之皆道也。

……则《诗》所谓唯其有之,是以似之。

非求似于似而似,其质之所自有者而已。

”不仅诗文如此,小词亦然。

从这种精神共同性上来说,把阳明弟子作为一个特殊的词学群体进行分析,对于探讨阳明心学对明中后期词的影响,是有典型意义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阳明弟子,主要指王阳明门下“及门委贽”的弟子,即授业弟子。

因为王阳明一生致力于讲学传道,随处开讲,称其弟子者,达千人之多。

在这上千人之中,各人的心学造诣也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

惟其授业弟子,长期受王阳明点拨教诲,对心学精神领会较深,具备较明显的群体共性。

其授业弟子名录,向来没有确切的记载,俞樟华《王学编年》据相关考证成果统计,共得阳明及门弟子462人。

其中方献夫与方献科实为一人,“北方王门”的王道后来趋向迥异,黄宗羲《明儒学案》已将其排除在外,不能算王门弟子,故实为460人。

笔者据《全明词》及《全明词补编》所收词人统计,这460人之中,有词流传的有陈鼎、方献夫、顾应祥、胡松、季本、毛宪、穆孔晖、聂豹、钱应扬、乔宇、沈炼、舒芬、孙升、孙应奎、王激、徐祯卿等16人,诸人词作多寡不等,共计49首。

通观这些词作,我们会发现,这些人并非专业的词人,对词也谈不上有多深的造诣,但各随其机缘,随意挥洒,自由书写个人性灵,表现出一些群体共性。

首先,在题材上几乎没有男思女怨之类的儿女情长,主要以士大夫之词为主,或友朋酬赠,或羁旅乡思,或以道自勉,或交游论学,皆“有为”而作;其次,在写法上极少因袭前人,很少追和宋词名家名作,直抒胸臆,自由书写个人情性;第三,在审美追求上,不作浮言虚饰,以真为美。

下面,我们按其主要题材类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交游酬赠类明人喜以词来交际应酬,前期大多数词作往往缺乏真情实意,流于形式。

但阳明心学对于世人热衷或厌烦的应酬有着不同常人的认识。

如有弟子认为日常应酬妨碍修行,王阳明指出:“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

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

”这就要求把致知之功,落实到具体的见闻酬酢中。

因此,心学诸人大都能够以致良知为本,将为学、为人与为文很好的统一起来,在较大程度上做到人与文合一。

故而交际应酬词也大多秉着“修辞立诚”原则,表现友朋、同志之间的真情实意。

如陈鼎《满庭芳》(赠徐太守养斋行):才播江南,名高北斗,况当海国流芳。

穷檐春雨,处处乐平康。

经济未忘平日,比坡翁、先后翱翔。

感明时,忧勤百集,鬓发欲为苍。

喜闻重视篆,片帆秋水,直下淮扬。

离愁禁不得,三叠霞觞。

何日重联蕃榻,剪疏灯、笑语情长。

愿我公、益隆旧德,勋业照无疆。

陈鼎,字大器,号大竹,登州卫人。

此词初看上去,似乎也无甚特出之处。

但结合相关资料,则知此词并非泛泛而写,句句都可落到实处。

养斋乃徐问之号。

徐问,字用中,江苏武进人。

《明史》本传称其:“清节自励。

居官四十年,敝庐萧然,田不满百亩。

好学不倦,粹然深造,为士类所宗。

”后“(从兵部)出为登州知府。

地滨海多盗,问尽捕之。

调临江。

”据词中“喜闻重视篆,片帆秋水,直下淮扬”之句,可知此词作于徐问离开登州,赴任临江之时。

由《明史》本传观之,其在登州任上,捕盗安民,确实有所作为,造福一方百姓。

陈鼎即登州人,对其举措定然知之甚悉,称为“海国流芳”,也不算虚誉。

“经济未忘平日”,写其心怀抱负;“忧勤百集”写其为政之勤勉。

毛宪《徐养斋之广西方伯序》言其:“(为政)咸以正学从事,其操心之敬,应物之公,安土牧民之仁,信于上下”,可见也符合实情。

过片切合词题,转到送行上来,书写离别之感,最后以劝勉作结。

《明史》陈鼎本传载其“廉介正直,不通私谒”,而且不畏权贵,敢于弹劾人人畏惧的大宦官。

联系其立身行事,可见此词正符合其个性,正是文如其人。

如果说陈鼎此词以情真意实取胜,那么胡松《满江红》(送胡雪滩)一词,则以个性精神见长:对酒当歌,且莫问、长安远近。

喜风送、离筵尊浮名酝。

扪虱敢谈当世务,蛇蟠蠖屈聊随分。

羡登瀛、看勋业尽麒麟,光前训。

宇内事,公须问。

眼前人,公莫忿。

且弘济时艰,回天斡运。

伏剑羞为儿女怜,灌园耻抱穷愁愠。

共相期、行业倚先贤,流声闻。

胡松,字汝茂,滁州人。

在赠别词里,此词可谓独具一格。

词中济世情怀之深广、个性意志之坚韧、心胸意气之激烈在以萧散为主要格调的明词中实属少见。

“对酒当歌”之起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而流人伤感,但词人却笔锋一转,接以“且莫问、长安远近”,将个人遭遇不幸的诸种怨怀愁绪都一笔扫荡,把引发的思绪又拉回离筵这一场景。

在此送别之际,没有“儿女共沾巾”之类儿女情长,有的只是“道济天下之溺”的雄心壮志。

在这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情怀下,惟以行道为己任,什么小人之构陷、什么个人之得失全都抛之脑后,惟以直行心志、“弘济时艰”为人生之要,大有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之精神气概。

最后以“行业倚先贤”相期,收束全篇,既是勉励朋友,也是自勉。

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发现,词中所表达的情怀,和胡松一生行事是非常吻合的。

《明史》本传称其“幼嗜学,尝辑古名臣章奏,慨然有用世志”。

朝廷任命为督学,“受命即出,平生所得无欲之旨,穷理之功,熏陶多士。

而又明目以查其词章,旁门以取其曲艺,冀州之士,贪者廉、懦者健,彬彬乎有东汉节义之风。

”后“秉国者恶其气力,忌其才名,百窟钻求”,“中路垂翅而归,家食者几二十年。

他人处之,非感愤自伤,即放流自废矣。

公乃以燕居多暇,博极群书,考究今古,遨游四方,采摭民风国故”,考诸其平生,既有“扪虱”纵谈天下事之放达从容,也有“蛇蟠蠖屈”,出处自如,不以得失累心的达观自适。

词虽小,却能见其一生之大。

另如季本《归朝欢》(送二尹曹汝乔朝京词)也算得上佳作:匹马南来犹未久。

便有芳声播人口。

方当百里识恩时,俄惊万国趋朝候。

旌旗喧白昼。

满城黎庶同奔走。

欲攀辕,奈何留得,默默仍分手。

伤心离别君知否。

旧日同僚今几有。

出门秋意渐萧条,临歧莫折河桥柳。

归来休落后。

岁寒苦节还同守。

向长安,无穷深嘱,都付杯中酒。

季本,字明德,号彭山,浙江会稽人。

此词为幛词,上阙写其离别之时,百姓挽留的盛况,并不出彩。

倒是下阙写二人之交情,寥寥数语,尽显真情,很是真挚。

尤其是“向长安,无穷深嘱,都付杯中酒”一语,词简而意深,将词人内心深切挂念之情怀以及对僚友宦海险恶之担忧,种种情意,复杂矛盾的心情,都融合在这数语中道尽,令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发自肺腑的友朋之情意。

其它诸如舒芬《满庭芳》(送阳明王先生还朝,代府县撰)、王激《水调歌头》(送方西樵先生致仕)等,也都以真挚见长,能见出作者对友朋之真情实意,的确实践了王阳明“务道其心中之实”的原则。

二、人生感怀类与程朱理学相比,阳明心学虽然也是以强化儒家伦理道德为目的,但更强调理的是顺适人性、人情之处。

其“致良知”学说的前提正是建立在人的本性这一基础之上的。

从这个立场出发,王阳明肯定了人之七情的合理性:“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

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

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方所。

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虽云雾四塞,太虚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灭处,不可以云能蔽日,教天不要生云。

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

”肯定七情如云一般,是自然存在的,只要不沉溺其中就行。

这种对人情、人性的肯定,使“情”在明中后期文学中重新复归,极大地改变了明代文学的风貌。

阳明弟子虽重在追求大道与经世,但并非质木无情之道学家,他们对人生历程中的诸种体验,表达得也颇为真切,如王激《风流子》(与商孟坚、董玄亮泊滕阁下):天涯行脚倦,鸿都夜、杯酒喜相逢。

把离恨斟量,京尘抖擞,银缸照影,灯蕊摇红。

楼船并,黄梅初歇雨,舶棹忽来风。

去日玄冬,来时中夏,征衫无带,客鬓飞蓬。

看滕王高阁,珠帘与画栋,燕雀巢空。

唯有无情江水,日夜流东。

且对君谈笑,人生似梦,明年此夜,知与谁同。

一棹明朝南去,世事匆匆。

王激,字子阳,号鹤山,浙江永嘉人,早年通过阳明高足徐爱介绍人其门下。

此词书写客中逢友喜忧交集的体验。

全词先以“天涯倦客”起,让读者想见其奔波之苦,情绪颇为低沉,后因逢友而陡转,“京尘抖擞”、黄梅歇雨几句,通过外在景致来渲染内心喜悦,把意外相逢之惊喜烘托出来。

下片由眼前滕王阁昔盛今衰之象引发世事变幻之感慨,情绪又转向低落。

继而又以“且对君谈笑”振起,以把握今日,开怀痛饮来宽解愁怀,最后又落到惜别之情,照应开头相逢之喜。

全诃隋感跌宕起伏,虽有点感伤,却并不消极。

把羁旅之倦怀与逢友之欣喜,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王激词中对人生各种情怀的表现都很细腻,如《踏莎行》(括苍归兴)、《天仙子》(罗溪舟中)、《满江红》(客夜听雨)、《水调歌头》(滕王阁)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