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合集下载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

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的方法,从而很自然的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的话题,从而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

作品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1太尉执事2:辙生3好为文,思之至深4。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5,然文不可以学而能6,气可以养而致7。

孟子曰:“我善养8吾浩然之气9。

”今观其10文章,宽厚宏博11,充12乎天地之间,称13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14行天下,周览15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16间17豪俊交游18,故其文疏荡19,颇20有奇气21。

此二子者22,岂尝23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24而溢乎其貌25,动乎其言26而见乎其文27,而不自知也28。

辙生十有九年矣29。

其居家所与游30者,不过其邻里乡党31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32,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33,百氏34之书,虽35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36,不足以37激发其38志39气。

恐遂汩没40,故决然舍去41,求42天下奇闻壮观43,以知天地之广大44。

过秦、汉之故都45,恣观46终南、嵩、华之高47,北顾48黄河之奔流49,慨然想见50古之豪杰。

至京师51,仰观52天子宫阙之壮53,与仓廪54、府库55、城池56、苑囿57之富58且大59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60。

见翰林61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62,观其容貌之秀伟63,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64,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65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66,天下之所恃以67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68,入则周公69、召公70,出则方叔71、召虎72。

而73辙也未之见焉74。

且75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76,虽77多而何为?辙之来也78,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79,于水见黄河之大80且深81,于人见欧阳公82,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83。

(完整版)上枢密韩太尉书

(完整版)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目标点击】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文者气之所形”和“气可以养而致”的说法。

他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就是要养气成功,要养气成功,就要增加阅历,扩大交游,深入接触社会生活。

文章多处阐述自己为文的主张和才华。

我们想想看,作者写这些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自己的游历。

我们试试看,能否找出课文中的几处对比并思考这种写法的作用。

【信息互动】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在这封信中阐明了写作与养气之间的关系.以“生好为文”为切入点,引发出文与气关系的论述.在养气的方法中,推崇孟子的修养和司马迁的周游,而周游的内容不外乎是登览名山大川和广交豪杰。

苏辙以得识文坛领袖欧阳修为快,以未识韩太尉为憾。

文章环环相生,层层推进。

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动动脑是否能找到暗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

【疑难解析】1.文章第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中用了哪些论据加以证明?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明确作者的观点是:“文者气之所形。

”文中作者引用孟子的语句,司马迁的事例加以证明.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2.这封信的主旨是期望得到韩太尉的接见.根据信的内容,说说苏辙求见韩琦的原因。

明确从文中对韩太尉的极力称赞中看出作者对韩琦的仰慕之情。

从“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中得知作者希望能结识韩太尉,并得到韩太尉的指教的愿望.【能力展示】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好.为文( )称.其气之小大()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恐遂汩.没( )仓廪.府库()城池苑囿..()( )以才略冠.天下()四夷之所惮.()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文者气.之所形____________2.不志.其大___________3.称.其气之小大___________ 4。

恐遂汩.没___________5。

恣.观终南_____________ 6.城池.苑囿__________7.以才略冠.天下_________ 8.将归益.治其文____________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

中考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苏辙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

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

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

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

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

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

【诗歌鉴赏】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通“现”)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yòu通“又”)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gǔ mò),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zì)观终南、嵩(sōng)、华(huà)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lǐn)、府库、城池、苑(yuàn)囿(yò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dàn)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shào)公,出则方叔、召(shào)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注释、执事:侍从。

2、文者气之所形。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

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

“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

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①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注释:①枢密,指枢密使,掌军政大权,位同秦汉时的太尉。

韩太尉,指韩琦,时任枢密使。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可以养而致.致:表达B.称.其气之小大称:符合C.周.览四海名山大川周:周遍D.然幸.得赐归待选幸:幸而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无所不读虽.多而何为B.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辙之.来也C.称其.气之小大故其.文疏荡D.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他们的浩气充溢在他们的心中并显露在他们的外在形象上B.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天下百姓倚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派兵侵扰C.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我年纪不大,没能通过学习了解做官应知道的事D.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将用来进一步钻研文章之道,并且学习如何从政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文是求见之信,却无这类文章常见的俗套,而是从自己作文写起,表现自己的见识,以赢得对方的称赏。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

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

“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

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上枢密韩太尉书》拼音版,带全文注音(苏辙)-文言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拼音版,带全文注音(苏辙)-文言文

shàng 上shū枢mì密hán韩tài太wèi尉shū书 [sòng宋]sū苏zhé辙tài太wèi尉zhí执shì事:zhé辙shēng生hào好wéi为wén 文 ,sī思zhī之zhì至shēn深。

yǐ以wéi为wén文zhě者qì 气zhī之suǒ所xíng形,rán然wén文bù不kě可yǐ以xué学ér 而néng能,qì气kě可yǐ以yǎng养ér而zhì致。

mèng孟zǐ 子yuē曰:“wǒ我shàn善yǎng养wú吾hào浩rán然zhī之qì 气 。

”jīn今guān观qí其wén文zhāng章,kuān宽hòu厚hóng 宏bó博,chōng充hū乎tiān天dì地zhī之jiān间,chèng称qí 其qì气zhī之xiǎo小dà大。

tài太shǐ史gōng公xíng行tiān天xià 下 ,zhōu周lǎn览sì四hǎi海míng名shān山dà大chuān川,yǔ 与yān燕、zhào赵jiān间háo豪jùn俊jiāo交yóu游,gù故qí 其wén文shū疏dàng荡,pō颇yǒu有qí奇qì气。

cǐ此èr 二zǐ子zhě者,qǐ岂cháng尝zhí执bǐ笔xué学wéi为rú如cǐ 此zhī之wén文zāi哉?qí其qì气chōng充hū乎qí其zhōng中ér 而yì溢hū乎qí其mào貌,dòng动hū乎qí其yán言ér而xiàn 见hū乎qí其wén文,ér而bú不zì自zhī知yě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枢密韩太尉书》③④段(2003、四川)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希望
B、非有取于斗升之禄.俸禄
C、然幸.而得赐归待选幸福
D、将以益治.其文钻研
2、下面语句中与“偶然得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B、辍耕之垄上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故愿得观贤从之光耀
B、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知之
D、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苟富贵,无相忘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多而何为——即使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B、闻一言以自壮——听您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C、未能通习吏事——还不能彻底掌握做官的事情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偶然得到官职,正是我所高兴的事
5、下列说法与所选文段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见到了名山,见到了黄河而没有见到韩太尉是一种遗憾
B、作者认为韩太尉高高在上,文中表达了自己想求见又非常害怕见面的心情
C、在第二段中作者表明自己不是醉心功名之人,回家等待朝廷选拔是一件乐事
D、文末再次表明志向,自己将进一步钻研学问,并且学习治理政事,希望太尉能够屈尊指教。

答案:1.C 2.A 3.A 4.D 5.B
《上枢密韩太尉书》①段2004、天津
1、作者在这段文字开头通过对()和()关系的论述,提出的见解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93分)
①、气可以养而致()②、充乎天地之间()
③、称其气之小大()
3、下面与“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一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公将鼓之
C、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D、居庙堂之高
4、将“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译为现代汉语。

5、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孟子善于提高()和司马迁善于丰富()的事例,说明两种不同的养气途径,都可以达到文气充沛的效果。

文段中表现孟子和司马迁的文章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一句话是:答案:1.①为文②养气③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①获得,得到②在③相当,配合3.
4.这二位前辈,难道曾经拿起笔学做这样的文章吗?
5.①内在修养②生活阅历③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上枢密韩太尉书》①段2004、云南
1、选文作者与其父()同兄()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分)
2.对下列加点的词,注音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辙生好.为文(hǎo 喜好,爱好)
B、今观其.文章(qí这样的)
C、称.其气之小大(chēn称赞,赞美)
D、然.文不可以学而能(rán这样)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4.本文以孟子充满“浩然之气”的文章,及太史公周览与交游的例子,证明了“”、“”的观点。

(2分)
5.作者认为,写文章的关键之一在于加强内在修养。

对此,你有何体会?(2分)
答案:1.①苏洵(苏老泉)②苏轼(苏东坡)2.C 3.难道(他们)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做这样的文章吗?4.①文者气之所形②气可以养而致5.①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和段落,丰富自己的语言;②博览群书,汲取精华③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多观察,多体验;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力求创新
《上枢密韩太尉书》①②段 2004、南昌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2分)
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
①致:②称:③恃:
3.句子翻译:(4分)
①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②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4.联系本文及所学过的课文
.........,写出与文中“燕、赵间豪俊”相关的句子。

(2分)
5.作者用孟子和司马迁的事例论眀了什么观点?
答案:1.壮/与也/而2.①获得②相当,配合③依靠3.①难道(他们)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做这样的文章吗?②然后才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聚集在这里。

4.①慨然想见古之豪杰②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5.文者气之所形(或:文章要有“文气”,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
《上枢密韩太尉书》③④段 2004、昆明
1.结合句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A、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
B、闻一言以自壮.()
C、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D、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2、请从文中摘出表明作者见解的一句:(2分)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4.读完这段文字,请联系全文说说,苏辙的这番慷慨陈词能否打动太尉,为什么?(2分)
答案:1.A希望B勉励C景象D从前2.且夫人之学也,不忘其大,虽多而何为?3.太尉(您)如果认为我可以教育就请(您)屈尊教导我,那就太幸运了。

4.能。

“书”中言辞恳切,感情真挚,表现出苏辙虽然年轻,但才华不凡,
勇气超群,颇有见解。

《上枢密韩太尉书》②段、2005、兰州
1、本文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

苏辙与其父苏洵、兄()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仰观天子宫阙之壮闻一言以自壮
B、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C、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D、求天下奇闻壮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下列“其”字指代对象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D、观其容貌之秀伟
4、根据文意填空。

作者为了获得韩琦的召见,称颂他出将入相“才略冠天下。


①、在()方面贤能如(、)二人。

②、在()方面能干如(、)二人。

答案:1.①上枢密韩太尉书②苏轼2.D3.A 4.①政治周公召公②军事方叔召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