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叶绿体DNA PCR-RFLP标记的东亚七筋菇分子系统发育地理学研究

合集下载

七鳃鳗棕榈酰蛋白硫酯酶1的基因克隆、系统进化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七鳃鳗棕榈酰蛋白硫酯酶1的基因克隆、系统进化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七鳃鳗棕榈酰蛋白硫酯酶1的基因克隆、系统进化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李庆伟;赵春晖;齐冬青;王丹;徐玮;曹瀛;刘欣【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Palmitoyl‐protein thioesterase 1 (PPT1) is able to hydrolyze thioester linkages in palmitoyl‐proteins ,and removes palmitate residues .PPT1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ell grow th and develop‐ment by protein palmitoylation/depalmitoylation reactions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there is a ho‐mology EST sequence tags with PPT 1 of the higher vertebrates in leukocytes cDNA library from Lampetra japonica .The whole cDNA of PPT1 was obtained by RT‐PCR .The ORF of the Lam‐petra japonica PPT 1(Lj‐PPT 1)was 972 bp in length ,and it encodes a protein of 323 amino acids with a predicted molecular mass of 36 .6 kDa and a theoretical isoelectric point of 5 .91 ,and the pro‐tein contains a signal peptide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s revealed that Lj‐PPT1 shares high se‐quence homology with the PPT1 of other species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monstrated the wide distribution of Lj‐PPT1 in lamprey tissues ,and t he L j‐PPT 1mRNA was present at higher levels in leukocytes ,heart ,intestines ,and gills ,and at the lowest level in theliver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present study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roles of PPT 1 in the lamprey .%棕榈酰蛋白硫酯酶1(palmitoyl proteinthioesterase 1,PPT1)能够催化棕榈酰蛋白的去棕榈酰化修饰,通过调节蛋白的棕榈酰化修饰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进程.从日本七鳃鳗(L ampetra j aponica)白细胞cDNA文库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 )中获取PPT 1基因片段,经RT‐PCR扩增获得七鳃鳗PPT1蛋白的全序列cDN A .基因全长为972 bp ,编码32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理论分子量为36.6 kDa ,等电点为5.91,并含有1个信号肽.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日本七鳃鳗PPT1与其他物种PPT 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到PPT 1基因在七鳃鳗的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白细胞、心脏、肠、鳃中表达量较高,在肝脏中表达量最低.本研究为探讨七鳃鳗PPT1功能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总页数】8页(P525-532)【作者】李庆伟;赵春晖;齐冬青;王丹;徐玮;曹瀛;刘欣【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生物功能基因与蛋白质组学研究所,辽宁大连 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生物功能基因与蛋白质组学研究所,辽宁大连 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生物功能基因与蛋白质组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48【相关文献】1.日本七鳃鳗Lj-RGD3缺失突变体Lj-113人工合成序列的基因克隆与蛋白表达[J], 张亚前;李庆伟;吕莉;刘欣;王继红2.日本七鳃鳗Lj-RGD3缺失突变体Lj-113人工合成序列的基因克隆与蛋白表达[J], 张亚前;李庆伟;吕莉;刘欣;王继红3.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蛋白BGSP-2的序列进化分析、基因克隆及诱导表达 [J], 李庆伟;薛壮;白洁;于水燕;吴毓;刘欣4.东北七鳃鳗TRAF6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及亚细胞定位研究 [J], 丁少青;周泽斌;王雅倩;罗鑫;何缘圆;任建峰;李伟明;张庆华5.东北七鳃鳗体态变型和七鳃鳗检索表的再补充 [J], 杨树勋; 杨育杉; 李绍文; 倪慧珠; 杨雨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6种商品海参16S_rRNA的PCR-RFLP鉴定方法

16种商品海参16S_rRNA的PCR-RFLP鉴定方法

中国水产科学 2011年3月, 18(2): 451-457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简报收稿日期: 2010-06-17; 修订日期: 2010-07-29.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B44B02); 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项目(A200899E02, A200901E01);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A020300007-15); 广东省省院合作计划项目(2009B091300155); 广西自治区重点科技项目(桂科攻0815006-2).作者简介: 文菁(1982-), 男, 讲师, 主要从事海参种质资源及水产养殖研究. E-mail: jw82123@ 通讯作者: 胡超群,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E-mail: cqhu@DOI: 10.3724/SP.J.1118.2011.0045116种商品海参16S rRNA 的PCR-RFLP 鉴定方法文菁1,2, 胡超群2, 张吕平2, 范嗣刚21. 湛江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2. 中国科学院 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1摘要: 基于570 bp 左右的线粒体16S rRNA 基因片段, 利用3种核酸内切酶(Dde I, Hae III 和Sty I)对16种海参PCR 产物进行酶切, 分别产生10种、5种和5种单倍型, 通过单倍型的组合, 即能有效区分16种海参的种类。

运用此方法对19种商品海参(包括冻品和干品)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 9种产品属于错误贴标。

本研究建立的PCR-RFLP 方法方便、有效, 可靠, 可为海参产品评估、进出口种类鉴定提供实用高效的方法。

本研究旨在为市场海参产品贴标情况的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18(2): 451-457] 关键词: 海参; 16S rRNA 基因; PCR-RFLP; 鉴定方法中图分类号: Q17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1)02-0451-07海参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

地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地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教务处制表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日一、论文说明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二、论文参考题目地理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学地理空间观教育研究《荆州万城堤图说》地理学辩考语境主义编史方法论中的中国地理学史清代内蒙古地区的汉人移民史研究行为地理学视角的小城镇集聚力研究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的改进研究及其应用金融地理学视角下西北五省区金融创新能力研究基于文化地理学的历史村镇保护开发策略研究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研究(1958—2009)《总统先生》的文学地理学解读中国海蟹守螺科Cerithiidae的系统分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口语语言地理学研究地理学视角下西宁东关回族社区转型研究基于叶绿体DNAtrnL-FB序列研究天然红松的分子系统地理学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银杏(Ginkgo biloba)叶绿体DNA系统地理学研究基于自然地理学下的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研究石蒜属(Lycoris)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及石蒜(L。

radiata)的亲缘地理学研究基于金融地理学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黄山松的谱系生物地理学研究秦岭地区蠋步甲(Dolichus halensis)谱系地理学及群体遗传结构初步研究东亚草木菝葜的物种分化和亲缘地理学研究汉江上游地区小稻蝗的谱系地理学研究秦岭地区隆肛蛙谱系地理学及群体遗传结构初步研究从气象地理学角度探讨中医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科学内涵李属樱亚属植物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武夷山脉Potamidae和Parathelphusidae淡水蟹类的动物地理学意义基于叶绿体DNA非编码序列的天然红松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狼的分子系统地理学及保护遗传学研究金钱槭属植物谱系地理学研究中国岩羊分子系统地理学初探从《自然史》看古希腊罗马的地理学秦岭地区蜜蜂科昆虫生物地理学研究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拓展模型:比较优势与工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证从民族地理学视域下看《徐霞客游记》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地理学特征解析日治时期(1895—1945)的“岛都”台北意象:一个人文地理学取向的研究京津冀地区汉代墓葬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演化视角下的地理环境引导论秦岭山区蝎蛉科昆虫生物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地理学的一般方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改革开放后山区农村人口跨境迁移的地理学分析:基于福建省明溪县沙溪村的调查李旭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秦岭地区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 Mayr)分子生物地理学研究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紧张与亲密: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翻译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文本汉英翻译探析山蜡梅复合种亲缘地理学初步研究四川绵阳地区方言音系实验语音学分析及方言地理学研究流动的歌声福建省信息产业人才空间分布与开发研究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观照下的阿提卡基于Agt1序列及nSSR的黄精叶钩吻属亲缘地理学研究满族先民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大眼华鳊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地理学研究西部城市金融辐射力实证研究与多层级金融增长极的构建湖南省茶叶生产与对外贸易的地理学分析巴山松与油松的谱系地理学及其物种形成研究我国斑翅山鹑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的中印纺织服装业发展研究基于Web的实验经济地理学平台开发与探讨旅游地理学教学的人文素养培育研究中国文学地理学论著的数理统计与分析宜昌市猇亭区犯罪问题的地理学防控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我国边境线城市形态研究启发式教学在本科旅游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考据时风下的征实地理学家《会展地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研究2000~2012年中国大陆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发展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老工业区的创意转型路径研究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GIS的实践与探索地理学视野下的武汉城市形象演变研究媒介地理学视域下的中国舆论监督研究基于Internet的人文地理学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楚雄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研究地理学困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与激发策略研究天津FDI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消费性服务产业空间结构研究消费模式和空间集聚—基于Swarm的仿真研究《绿山墙的安妮》的文学地理学解读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家与西南边疆新疆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研究襄樊南漳地区传统民居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基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八年级地理学案设计地缘东方的“异托邦"基于北斗和GIS的地理学野外实习服务平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地区差距媒介地理学视角下的手机传播研究中国及东北亚地区林蛙分子系统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历史地理学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日本FDI在华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河源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媒介地理学视阈下的《星暹日报》研究明清时期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金融地理学视角下贵州省银行业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体育地理学视域下地理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的研究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过度聚集是否可能抑制经济增长晋城市城区刑事案件犯罪地理学分析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改进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及其在甲醇合成转化率软测量的应用东亚岛屿特有濒危植物舟山新木姜子(Neoltisea sericea)的亲缘地理学研究基于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的输电网规划鞍山市高中文科区域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研究杨慎与西南地区地理学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从文化后现代主义到地理学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千岛湖岛屿特征对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保护研究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潮安县传统民居研究彼得·阿克诺德的伦敦:不正义空间基于WebGIS的野外实习教学辅助系统研究我国东中西部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厚蟹属的物种界定与历史地理学三种云杉的谱系地理与物种界定零售商业区位理论及其对零售业选址的指导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论《广志绎》的人文地理学贡献金融地理学视角下东北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研究基于金融地理理论的区域金融中心研究孟德斯鸠地理学说的法哲学意义初探福州市盗窃犯罪空间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经济集聚研究高中地理学案编制的改进策略研究关于中学生心理地图建构的研究解非线性双层规划的算法研究乌珠穆沁土话语言地理研究媒介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城市媒体中国大陆黑斑侧褶蛙种群的线粒体DNA分岐与建群历史:上新世隔离事件与独立的避难所扩张全球合作减排行为的计算机人文地理学实验北京历史街区建筑环境色彩定性分析与评价秦巴山区小稻蝗种群分化研究明代词人地域分布研究人教版《地理1》学习障碍研究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地区工资差距研究基于行为地理学的城市交通规划初探区域产业集聚与转移的影响因子的实证研究阔亦田之战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分析考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配电网多目标规划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研究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环渤海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北京传统街区环境色彩设计研究出口开放与市场潜能对我国地区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

莲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莲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莲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者:刘正位季群柯卫东朱红莲刘玉平彭静匡晶王芸郭丹丹来源:《长江蔬菜·学术版》2017年第09期摘要:综述了莲藕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莲核基因组和细胞器基因组测序、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重要基因挖掘和功能分析等,并对其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莲;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7)18-0041-08莲属于莲科莲属,是一种古老的双子叶植物,其最早的化石可追溯至早白垩纪晚期,距今100.5百万~113.0百万a前[1],它与水杉银杏等冰川孑遗植物一样,是当今地球上幸存的活化石植物[2],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被当时的人类大量采集食用,7 000 a前即被作为食物进行种植,具有悠久的栽培和驯化历史。

莲是集食用、观赏、药用、环保等重要作用为一身的重要水生蔬菜。

莲属中国十大名花,其地下茎和莲籽均富含淀粉,可供食用。

莲籽可鲜食也可加工成通心白莲、莲籽汁、莲籽粉、莲蓉等,其节、叶、花、蒂、须等都可入药。

此外,荷叶的自洁功能[3,4]和千年古莲籽开花之谜[5~7]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

中国莲栽培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以长江中下游种植面积最大,台湾省也有一定面积的莲藕种植。

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09年)统计,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莲藕播种面积25.29万hm2,产量749.9万t。

全国子莲的主产区分布在江西省、福建省、湖南省、湖北省、浙江省等地。

日本、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有栽培,每年子莲种植总面积5.3万~6.7万hm2。

近年来,莲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迅猛,相关研究也愈加广泛和深入。

本文综述了莲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以供参考。

1 基因组测序和遗传图谱构建1.1 莲核基因组测序2013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8]联合完成了中国古代莲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基因组大小804 Mb,占莲藕基因组的86.5%;基因组中含有57%的重复序列,转座因子占47.7%,对26 685个基因进行了注释,基因的平均长度为6 561 bp。

210606292_基于NCBI核酸数据库的田头菇属Agrocybe真菌系统发育探析

210606292_基于NCBI核酸数据库的田头菇属Agrocybe真菌系统发育探析

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2.25.01基于NCBI核酸数据库的田头菇属Agrocybe真菌系统发育探析王龙1,2周庆平2李伶俐2石国华2(1.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10081;2.唐山师范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摘要】物种的系统发育研究是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其种质资源的基础学科。

为了明确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田头菇属Agrocybe属一级水平的遗传发育关系,文章基于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核酸数据库,以单基因ITS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T92(Tamura3-paramete)参数模型计算遗传距离,并应用邻接法构建田头菇属Agrocybe属一级水平的系统发育树。

结果表明,NCBI核酸数据库中田头菇属Agrocybe43个物种(含已知物种31个和待定物种12个)的192条ITS 单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大致分为6个分支,归属于不同组别,并对其中的17条待定物种信息进行了初步分子鉴定。

【关键词】NCBI核酸数据库;ITS序列;田头菇属;系统发育0引言田头菇属Agrocybe由法国人Agrocybe FAYOD于1889年首次命名[1],模式种为Agrocybe praecox(Fr.)Fayod[2]。

根据《菌物字典》第十版记载[3],田头菇属Agrocybe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 garic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

本世纪以来,田头菇属Agrocybe真菌已成为人工野生驯化并开展大规模种植最为成功的一类中高档食药用真菌,具有很高的商品价值,并以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及特殊的药理功效备受人们青睐[4]。

2010年,戴玉成等在其中国食用菌名录中报道了我国已有的田头菇属Agrocybe中的7种食药用真菌[5]。

2012年,金鑫等报道了中国田头菇属A grocybe的3个新纪录种[6]。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齐昱婷
刘汉兰
20000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负责
人姓名
指导教
师姓名
项目经费
(元)
201610504079
Bi/rGO/Bi2WO6三元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
性能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刘文成
瞿阳
20000
201610504080
多孔金棒的生物模板合成方法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梁晨楠
鲁哲学
20000
201610504081
20000
201610504050
白斑病毒分子蛋白A的分子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李卓聪
兰江风
20000
201610504051
团头鲂颗粒溶素NK-lysin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黄浩
袁改玲
20000
201610504052
光照和温度对蚤状溞生殖转化的诱导作用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刘思甜
刘香江
20000
201610504053
创新训练项目
耿佩赟
பைடு நூலகம்刘睿
15000
201610504076
基于矩阵理论的亏损系统灵敏度模型
创新训练项目
黄文琳
沈婧芳
15000
201610504077
后基因组时代农药一基因相互作用数据库构建
创新训练项目
徐芳婷
位灯国,
郑芳
20000
201610504078
醚基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对纤维素溶解性能的
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刘灵芝
20000
201610504090
大学生参与和使用众筹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

七筋菇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七筋菇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对七 筋菇 基 因组 D A提 取 和 IS .C N S R P R扩 增模 板 浓度 进 行优 化 。方 法 以 常规 的
CA T B法为基础 , 对七 筋菇 基 因组 D A提 取 进行 了优 化 : 取 液 中加入 P P ( % ( / ) , . N 提 V 6 w v ) 8 巯基 乙醇的 浓度提 高至 5 ( / ) 第一 次抽提 后 , % wv ; 重新 加入提 取 液及 抗 坏血 酸 (0 ( / ) ,5 水浴 2% w v )6 ℃
12 药 .
d T ,0×B fr 内含 Mg )T q N NP1 u e( ,aD A聚合 酶购 自
北 京鼎 国公 司 。
13 方 . 法
13 1 D A提取 . . N
参照 CA T B等溶液 的配 制 【] 1。 6
取 5 t N 样 品 LD A x
1 3 2 D A纯度 和 浓度 检 测 . . N
用 0 1 E缓 } . ×T 申液稀 释到 20t , 2 0t . 0 L 以 0 L0 1× x x T E缓 冲 液 做 空 白对 照 , E pno i ho ee 用 pedf Bo t t p m r
( p ed f A 23 1H mb r ) 定 样 品 D A 的 E p n o G 2 3 a ug 测 N
海边 区 , 体 除分 布 在 中国 云南 及 其 以西 的喜 马 四倍 拉雅 地 区 、t 和萨 哈林 岛以外 , E本 还分 布在 陕西南 部
化龙 山北坡 中山一带 较窄 的范 围 内_3。 2j l
本研 究 利 用 IS it . m l sq e c eet S R(n r i pe eu n erp a es
CA T B法适 于提取 七 筋菇植 物 的基 因组 D A。 N 关 键 词 : 筋菇 ; N 七 D A提 取 ; 板浓度 模

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机构知识库

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机构知识库
通过对蛋白分泌途径中的伴侣蛋白 pdi1 的过表达,获得重组菌株 P15,与野 生型菌株相比,其纤维素酶的 CMC 和 FPA 活力分别提高了 191%和 43%。采用 裂分筛选标记重组法(split-marker recombination)将里氏木霉野生型菌株 QM6a 基因组中的 PKS65172 基因敲除,首次验证了 PKS65172 基因敲除株能提高纤维 素酶的产量,胞外纤维素酶 CMC 活力及 FPA 活力分别提高近两倍。
In this research, two chaperones (protein disulphide isomerase, pdi1 and HSP70 family chaperones, bip1) were overexpressed and a polyketide synthase (PKS65172) was knocked out respectively in QM6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methods could improve the cellulase production of QM6a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difference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between PKS65172 gene knockout strain and wild-type QM6a were also analyzed, there are many important mechanisms are worthy of being studied.
感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提供的科研学习平台,感谢中丹 学院提供我赴丹麦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的机会,感谢研究所各位领导给予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所有 35 种 PCR-RFLP 标记/酶组合中,共有 21 种酶组合(占 60%)能检测到多态性: 共检测到 96 条扩增片段,其中 36 条(占 37.5%)具有多态性。-3- Nhomakorabea
3.2 cpDNA PCR-RFLP 分子标记揭示的单倍型及其分布
七筋菇单倍型的统计结果显示(见表 4),19 个居群共定义出 26 种 cpDNA 单倍型,除长 白山(CBS)、大亮子河(DLZH)、金猴岭(JHL)、丽江(LJ)、雾灵山(WLS)和寨科桥(ZKQ)外, 其余的居群仅具有一种单倍型,未检测到同一居群内不同个体间的 cpDNA 变异,说明单倍 型之间已出现了明显的地理分化。 大多数单倍型只存在于某一特定群体中, 少数单倍型存在 共享现象(如单倍型 H21 被居群 DLZH、HLH 和 MLZ、ZD 共享)。
表2 Table 2 引物名称 Name of 用于本研究的叶绿体 DNA 通用引物 cpDNA universal primers used in this research 引物序列 Primer sequence -2退火温度 Annealing 延伸时间 Elongation
primer 5’ -CGAAATCGGTAGACGCTACG-3’ 5’ -ATTTGAACTGGTGACACGAG-3’ 5’ -ACGGGAATTGAACCCGCGCA-3’ 5’ - CCGACTAGTTCCGGGTTCGA-3’ 5’ -GGTCGTGACCAAGAAACCAC-3’ 5’ - GGTTCGAATCCCTCTCTCTC-3’ 5’ -GATCTTGCTCGCGAGGGTAACGA-3’ 5’ -TTTGAACAGCATCGGTTAAACCTGT-3’ 5’ - TTTGTTCTACGTCTCCGAGC-3’ 5’ -GTCGAGGAACATGTACTAGG -3’ temperature time
表 3 5 个叶绿体基因组 PCR 标记的 PCR-RFLP 检测结果 Table 3 The PCR-RFLP results of five cpDNA PCR markers 名称 Hae Ⅲ HhaⅠ Hinf I Msp I Pst I Rsa I Taq I trnS-psbC 条带总 数 3 4 4 2 5 3 3 多态条 带数 0 1 2 1 5 2 2 trnL-trnF 条带总 数 2 1 4 4 2 3 5 多态条 带数 0 0 2 3 1 2 2 trnH-trnK 条带总 数 4 4 5 3 3 2 3 多态条 带数 1 3 1 1 0 1 1 rpl20-rps12 条带总 数 3 2 1 2 1 1 5 多态条 带数 1 0 0 0 0 0 2 rbcL-accD 条带总 数 1 1 2 2 1 3 2 多态条 带数 0 0 0 0 0 1 1
trnL-F trnH-K trnS-psbC rbcL-accD rpl20-rps12
55℃ 62℃ 62℃ 62℃ 55℃
3.0 min 2.0 min 2.0 min 2.0 min 2.0 min
2.2.3 限制性内切酶的筛选 本研究中选用 Hae Ⅲ、Hha 、Hinf、Msp 、Pst 、Rsa 、Taq 共 7 种限制性内切酶 对 PCR 扩增的 DNA 片段进行酶切。每 5 μ l PCR 产物用 5 U 酶酶切 3-4 h。酶解产物用含有 0.5% EB 的 2.0%的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在 Gel Doc 2000TM (Bio-Red) 凝胶成像 仪上观察、成像、记录。 2.2.4 谱带记录及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获得的图谱,将酶切产物每个条带视为 1 个位点,按条带有或无分别赋值,有 带记为 1,无带记为 0。根据 PCR 扩增产物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谱,统计各引物/ 酶组合在东 亚七筋菇居群中检测到的位点总数、多态位点数及 cpDNA 单倍型数 (Haplotype) 。利用 NETWORK 4.5.0.0 软件(Fluxus Technology Ltd., 2007)构建东亚七筋菇 cpDNA 单倍型的网络 进化图。
2 材料与方法
1 本课题得到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40697010)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129)资助 -1-

2.1 材料
本研究所用的材料均采集于 5-8 月,基本上覆盖七筋菇在中国的分布区,此外还包括日 本北海道的一个居群(详见表 1 和图 1)。本研究从每个居群中随机选取 4 个个体对东亚七筋 菇 cpDNA 的变异进行研究。

基于叶绿体 DNA PCR-RFLP 标记的东亚七筋菇分子 系统发育地理学研究
李欣,赵桂仿*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E-mail: frances_2004@
摘 要:东亚七筋菇(Clintonia udensis Trautv. et Mey.)隶属于百合科七筋菇属,为多年生森 林草本植物。七筋菇属包括五个种,其中四个种分布在北美,一个种分布在东亚,是典型的 东亚-北美间断分布。 东亚七筋菇被认为是该属中的原始类群, 其分布区内不同的细胞型共 存(2n=14 和 2n=28),因此,研究其居群的分子系统发育地理学对于探讨七筋菇属的多倍体 起源及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了 19 个居群(其中 5 个四倍体居群)进行分子系统 发育地理学研究。我们采用叶绿体 DNA 分子标记探究东亚七筋菇种内的系统发育类型,研 究结果显示在所有 35 种 PCR-RFLP 标记/酶组合中, 共检测到 96 条扩增片段, 其中 36 条(占 37.5%)具有多态性。另外,我们在所有东亚七筋菇居群中共检测到 26 种单倍型,它们分属 3 个不同的分支。 研究结果表明,东亚七筋菇可能至少存在三个起源分化中心,在第四纪 气候环境的影响下, 东亚七筋菇随后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迁移扩散, 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分 布格局。 本研究拓展了可用于该种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的遗传信息, 为进一步探讨七筋菇属 植物的起源、演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东亚七筋菇,分子系统发育地理学,叶绿体 DNA,PCR-RFLP 中图分类号:Q943
1 引言
七筋菇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全属共 5 种,其中 2 种(Clintonia uniflora (Schult.) Kunth 和 C. andrewsiana Torr.)分布于北美西部, 2 种(C. borealis (Ait.) Raf.和 C. umbellulata (Michx.) Morong)分布于北美东部,东亚只有 1 种(Clintonia udensis Trautv. et Mey.),呈典型的东亚北美西部-北美东部间断分布。七筋菇属的染色体基数为 x = 7。其中二倍体植物仅存在于东 亚,是属中比较原始的类群,四倍体植物在东亚和北美两大陆均有分布[1, 2]。从细胞学角度 看,东亚七筋菇 C. udensis 具有两种倍性— — 二倍体(2n=14)和四倍体(2n=28)[3],无论是二 倍体还是四倍体, 其染色体数目均非常稳定, 在同一居群内没有发现不同倍性个体的混生现 象,也没有发现非整倍体变异。Hayashil 等学者对七筋菇属植物叶绿体 DNA rbcL 和 matK 两个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来探讨七筋菇属不同种间的亲缘系统关系,结果表明,五个 种形成了两个单源群,东亚的七筋菇单独组成一个单源群,北美四个种组成一个单源群。在 北美单源群中又可以分为东西两支[4]。根据细胞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数据资料,东亚七 筋菇应为七筋菇属中原始的植物类型,北美其它四种七筋菇为其衍生类型。因此,东亚七筋 菇的分子系统发育地理学研究对于探讨七筋菇属的多倍体起源、分化及系统演化有重要意 义。 本文采用 PCR-RFLP 技术,对 19 个七筋菇居群进行了系统发育地理学研究,根据七筋 菇植物单倍型的地理分布格局推测他们可能的起源演化及迁移路线, 同时, 探讨东亚七筋菇 多倍体的起源及扩散。
3 结果与分析
3.1 cpDNA PCR-RFLP 标记多态性
PCR-RFLP 标记已成功用于对很多种及种上分类单位 cpDNA 变异的研究[6, 7]。 东亚七筋 菇经上述五种引物扩增的片段长度在 700bp-2000bp 之间,未经酶解的 PCR 产物经琼脂糖凝 胶电泳分离后均未见长度变异。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统计结果见表 3。
2.2 实验方法
2.2.1 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 本实验采用了改良配方的 CTAB 法 [5] ,在温育之前先加入预处理液 ( 其中含 0.2 M Tris-HCl,0.05 M EDTA,0.25 M NaCl 以及 1%巯基乙醇)处理。 2.2.2 PCR 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PCR 扩增反应的总体积为 50 μ l, 经过优化后, 最终确定的 PCR 反应体系如下: 10× PCR buffer, 3 U Taq DNA 聚合酶, 0.2 μ M 引物,300 μ M dNTPs 以及 10-50 ng 模板 DNA,扩增 时加入 30 μ l 石蜡油,防止蒸发损失。扩增反应程序如下:94° C 预变性 6 min 30 sec,每循 环中 94° C 变性 1 min 10 sec, 按引物的退火温度退火 1 min, 72° C 延伸 2 min, 共 35 个循环, 完成最后一个循环后,再 72° C 延伸 10 min。cpDNA 通用引物的名称、序列、退火温度及延 伸时间见表 2。PCR 反应结束后,其扩增产物用含有 0.5% EB 的 1.2%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电 泳检测。如果检测出明亮的扩增条带,即可用于下一步的酶切及测序反应。
表 1 材料来源和采样数 Table 1 Localities and number of samples of C. udensis Trautv.et Mey. 种群 Populations 北海道(JAP(4x)) 大亮子河(DLZH(2x)) 长白山 (CBS(2x)) 老秃顶子 (LTDZ(2x)) 雾灵山 (WLS(2x)) 黑里河 (HLH(2x)) 太白山 (TBS(2x)) 佛坪 (FP(2x)) 化龙山 (HLS(2x)) 化龙山 (HLS(4x)) 寨科桥 (ZKQ(2x)) 木林子 (MLZ(4x)) 金猴岭 (JHL(2x)) 神农架 (SNJ(2x)) 玉龙雪山 (LJ(4x)) 中甸 (ZD(2x)) 峨眉山 (EMS(2x)) 九寨沟 (JZG(2x)) 西藏 (XZ(4x)) 产地 Locality 日本 黑龙江佳木斯 (小兴安岭南麓) 吉林抚松 辽宁桓仁 河北兴隆 内蒙古赤峰 陕西眉县 陕西佛坪 陕西化龙山北坡 陕西化龙山南坡 甘肃文县 湖北木林子 湖北神农架 湖北天生桥(老君山) 云南丽江 云南迪庆(属都岗湖) 四川乐山 四川九寨沟 西藏 采样数 Samples 16 19 10 20 18 20 14 5 15 20 16 16 20 6 15 20 5 6 5 经度 Longitude 141° 08' 129° 45' 128° 11' 124° 52' 117° 27' 118° 16' 107° 42' 107° 49' 109° 21' 108° 20' 104° 23' 110° 12' 110° 16' 110° 23' 100° 6' 99° 41' 103° 19' 103° 51' 95° 42' 纬度 Latitude 43° 04' 46° 47' 42° 07' 42° 20' 40° 35' 41° 27' 34° 02' 33° 41' 32° 00' 33° 21' 32° 51' 30° 02' 31° 26' 31° 47' 27° 00' 27° 48' 29° 31' 33° 04' 29° 49' 海拔 Altitude(m) 870 600 1298 866 1436 1553 2840 1250 2418 2300 2200 2085 2846 1166 3108 3705 2810 2970 32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