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设计论文: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设计刍议

合集下载

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探讨简介探究性实验是指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物理问题,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探究性实验不同于传统的演示式实验,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验技能。

探究性实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

本文将探讨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探究性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设计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核心,它需要明确实验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实验目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实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以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步骤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的操作流程•实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方法•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分析是实验设计的最后一步,它需要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然后进行实验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在实验结果分析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实验结果的解释和讨论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物理原理和现象,并且提高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以下是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实验设计案例实验目的测量物体的密度。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称和一些测量密度所需的物品;2.测量不同物品的质量;3.将物品置于容器中,测量容器中水的体积;4.计算物品的密度。

实验结果分析1.计算不同物品的密度;2.比较不同物品的密度;3.解释不同物品密度之间的差异。

授课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需要结合有效的授课方法,才能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探究性实验的常用授课方法。

浅析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浅析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浅析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一、实验内容选择在进行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时,实验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合适的实验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实验内容还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感受物理现象。

1.1选取涉及学生生活的实验内容在选择实验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验内容。

可以选择“用橡皮振动的现象说明光及其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限”、“用丝线挂物件说明力的平衡条件”等实验内容,让学生可以从实验中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普遍性和生活的贴近性。

1.2选取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实验内容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还可以考虑选取那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实验内容。

可以选择“用互相对称的立体图形制作二个能够互相垂直落下的小物件,使学生感到力的方向。

道的问题当然更加深刻了。

”这样的实验内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选取实验内容时,还要考虑实验是否易于操作。

实验内容应该尽量避免复杂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进行实验。

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实验中的焦虑感,更好地关注实验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实验环境建设除了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环境的建设也是影响探究性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1布置整洁有序的实验场地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布置整洁有序的实验场地。

实验桌上要放置整齐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具,避免学生在实验中乱放乱扔。

这样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2选择适宜的实验工具和器材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时,还需要选择适宜的实验工具和器材。

实验工具和器材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实验并理解物理知识。

实验工具和器材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耐用性,保障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和实验的顺利进行。

2.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时,还需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探究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探究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探究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推荐探究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通用8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探究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篇1一、观察中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观察是问题的起源,是思考的开端。

在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能力对现象进行解释,以促进学生对旧知的调动,并在积极的思维中提出问题,产生各种疑问和猜想,以触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展开对新知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讲“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面镜子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在镜子前面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学生对镜子中的自己产生兴趣,进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展示:镜子中的自己存在吗?镜子中的像比真人大还是小?问题引导了学生观察的方向,学生通过镜子前后的观察,知道了平面镜所呈的像是虚像;通过自己在镜子前面来回的走动,知道了镜子中的像与真人是等大、对称的;学生积极探索,还知道了像与镜子之间的距离与真人与镜子之间的距离相等。

二、猜想中探究,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猜想是学生对事物表象的一种思考、加工与创新。

在物理学习中,猜想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教师要在实验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使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认知来进行猜想,顺利融入自己的思维,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探究,设置实验进行验证,在获取新知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带动学生的猜想,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电流?”、“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地就会想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进而可以让学生思考“电压的大小对电流有没有影响,电阻的大小对电流有没有影响?”这个问题,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懂,就会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一些猜想。

初中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初中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初中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摘要】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是以探究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设计,除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本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设计课程做的几点总结。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老师们一直在探索,一般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师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主张,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要素的系统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创造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教学流程。

很明显,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是以探究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设计,除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一、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再研究探究性教学类似科学家探究,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站在物理学家的角度类似他们的研究方法及探究过程去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并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在进行探究性物理课堂设计时,应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点,预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

应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教师应根据探究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增删与重组,强化学生的理解。

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去挖掘相应的物理思想,不过分关注探究结果的正确与否,主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增删、重组的教学内容应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二、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是知识和情感的统一体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需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很少考虑或没有考虑,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研究探索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所以我们的设计不可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动机,同时问题情境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增强探究的兴趣及动机,使学生爱物理,在探究中陶冶情操,产生情感体验。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论文2018-12-30探究式教学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尤为重要。

本文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问题”中成长,实验探究一切只为学生能力的提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1.观察是学习物理必备的素质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是指通过我们身体的感觉器官,或者间接借助于器材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持续、反复的知觉过程;就是要有目的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

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教学中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如观察停止沸腾的热水中浇上冷水后又开始沸腾等,但学生观察时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2)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新教材刚开始的几个探究实验,都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动手能力,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特点、串并联电路电流及电压规律特点等。

在这些分组实验中,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组织学生参观、做课外小实验等,如学习物态变化前,就布置学生写小论文《水的循环过程》,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了解自然界相关物理知识,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4)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能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它以图、文、声、动画、影像并茂,加强了表现效果,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过程演变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物理现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5篇)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5篇)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贡山一中物理教研组摘要:本文从正确认识探究式学习的特征出发,分析了课堂探究式实验设计中的探究活动设计,同时以案例给出了进行这类探究活动设计的思路。

目的是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探究活动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形式的反映。

不同的形式会产生出不同效果,从而收到的课堂效果也会不一样。

如何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应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教改实践,探讨中学物理教学形式的新思路。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继承发展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上进提出了“五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学影响很大。

我国各学科教学都严格地执行五环节结构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这里,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作为教师,首先要对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特征有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设计探究活动。

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可以围绕如下七个环节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倡用自制教具和“随手取材”进行探究活动,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活动。

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策略论文

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策略论文

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策略论文摘要: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在课堂上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视而不管。

课前准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把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展现,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过得既紧张又充实!这正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一、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意义什么是探究式实验教学?简单的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们独立自主的学习,并以小组形式进行知识探讨,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小组讨论,结合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们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增强动手动脑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们充分的发挥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规律,通过自己的操作寻找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结论。

二、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通过物理组老师们长时间的共同努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得到了一些成果,以下给大家一起分享与借鉴。

1.创设情景问题。

创设情景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们以物理教材知识为基底,结合客观实际,设计问题情境。

通过这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疑问,从而触发学生们的求知欲,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时,本人提出了一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1)生活中我们常用的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这些工具,成像的主要部件都是凸透镜,通过这些凸透镜,我们看到的景物时而放大,时而缩小,时而倒立千变万化。

那么这些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又是什么呢?(2)假如提供给大家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打火机这些器材,如何才能使蜡烛火焰在光屏中成像呢?(3)提出这些问题,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但是他们很难自己完成这个实验,并发现凸透镜成像的情况与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关。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只带有 一个袖珍弹簧秤 ,请 帮他设
设计方案 水和食盐是厨房里必不可少的,盐水是教学
计一个测量该矿石 密度 的方案 ,并 中提得很 多的,如选种子就利用盐水 ,这里告诉鸡蛋沉在
写出有关计算式。 水底 ,说 明它比水的密度大一些;如果在水 中加入食盐 , 分析 该 问题是个实际问题 ,要 直到鸡蛋 悬浮在水 中,根据浮力定律 ,这 时水 的密度 与鸡 求测量矿石 的密度 , 自然要联 系密 蛋 密度相 同。用 密度 计测量盐水的密度 ,也就测量出了鸡
CE TE教学园地
藏 —一
压 表都 有 示数 ,反 复检 查连 接 的线路
图1
都 是正 确。 请接下 来应 进行 的操作 是 ( )。 A.更 换 小 灯 泡 ;B .检 查 电路 是 否 断 路 ;C.移 动 滑 动 变 阻器 滑 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体表面受到的液体压 力的合力。而在液体 中,深度越大, 液体压强越大,物体 受到 的压力越大。那么物体浸没在液 体 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 的深度是否有关 呢?请你设 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并说明探究的方法。 分析 该 问题只要求设计一个方案,探究物体浸没在液 体 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 的深度是否有关 ,没有限制
【 例1】 地质 队员采到一种未见 能不能测量 出鸡蛋的密度?小华一时无法 回答 ,请帮小华 队员将一小块矿石放入水 中,矿石 分析 这是个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在 问题中告诉 了小华
不溶于水 ,并且沉入水底 ,说 明矿 手里有密度计 ,又暗示了在厨房里,那么就一定可 以利用
石 的 密度 大 于 水 的 密度 。 地 质 队 员 厨房 里 的必备 物 品。
( 者 单位 :湖南 省岳 阳市岳 化 三 中 ) 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设计论文:初中物理探究性实
验课堂教学设计刍议
一、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的内容
在初中物理知识中,教材中有这样一些内容适宜于运用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

1、概念的形成
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在密度概念形成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先通过测量比较不同体积的同一种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再通过测量比较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而不同物质的这个比值一般不同,再经过是否可改变这个比值的思考,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

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而且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这样的概念还有速度、惯性、比热、电功率等等。

2、物理规律的形成
例如:在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光为什么会发生折射现象?不同的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一样吗?”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实验的方法,还要学习探究物理知识的一般途径。

二、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的课堂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探究目标是整个探究设计的中心,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内容和学习能力,从二期课改三个纬度的目标来设计。

通过探究实验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探究成功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内容的设计
初中物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初中物理知识中可作为探究实验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探究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还要具有可操作性。

3、教学方法的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虽然天天看到某些现象,但未必能像科学家那样“主动”发现问题。

“苹果落地”的现象看到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探究万有引力的存在。

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探究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学习的都是前人总结过的知识,而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所有的探究都是从好奇开始的。

例如在蒸发教学中,老师可以用水和酒精在黑板上分别写字,一会儿,黑板上的字都“干”了,而且酒精字“干”得快。

当学生发现这个现象后,很自然地就会想为什么会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小实验,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可以组织学生亲身体验,用拇指和食指压住铅笔的两端,学生会感受到“压笔尖的手指比压笔尾处的手指疼”,很容易猜想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可以增强初中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情境的创设方法除了实验法以外,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或用录像、图片展示等。

(2)合理猜想,形成假设
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学生会产生疑问,由此激发起探究热情。

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如何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问题形成合理的假设,也是课堂设计的一个要点。

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可能会猜想:浮力与物体浸没的体积有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浮力与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

教师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予以点拨,学生一时猜错也是正常的,允许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进一步讨论,最终形成假设。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初中阶段物理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探究。

初中最常用的就是“控制变
量法”,影响问题的因素如果不止一个,那么在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时,应保持其他因素不变。

如上述实验中,若要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的体积是否有关时,就必须保持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没的深度不变;同样,若要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的深度是否有关时,就必须保持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没的体积不变。

当然,通过实验,学生最后会发现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的深度无关。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得出的数据,只有认真对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和概括,进一步分析,才能得出初步结论。

教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要不断地对比实验数据,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我发现,最终形成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