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族民俗
齐齐哈尔民俗风情

齐齐哈尔民俗风情1、满族民俗风情(一)族源。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
富裕县现有满族人约7000余人。
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内河黑龙江一带,康熙皇帝命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水师由松花江上溯进讨,沙俄侵略军从呼玛尔退守雅克萨城。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萨布素将从征八旗兵马、家属移驻瑗珲、莫根和齐齐哈尔。
水师兵士计、陶、孟三家选择了距齐齐哈尔47.5公里,临近嫩江江套的地方定居下来,这地方满语叫“伊兰孛”,译成汉语为“三家子”。
同时,塔哈地区的大马岗、小马岗、大高粱等满族村落也相继建立起来。
清代,满族男子十八岁当“披甲”(战士),每“披甲”每月官银二两。
“披甲”的主要任务是捍卫北方边防,抗击沙俄侵略,有时也被清政府调往别处打仗。
大马岗村富氏家庭,出过两位副都统。
(二)文化。
满族人最早使用女真语。
清代,齐齐哈尔满族人使用萨哈拉——嫩江语区的满族语。
后来,随着满汉杂居,齐齐哈尔满族人开始学习汉语,至清末,满文、满语逐步被汉文、汉语取代。
民国年间,满语、满文已不常见了。
友谊乡三家子村是我国唯一保留满语的一个满族人聚居地,个别人尚能识满文,2005年建成了国内首创的满语小学。
(三)体育。
满族崇尚体育运动。
清代,重视具有军事性质的骑射,还有角抵、赛马、打珍珠球等传统体育项目。
塔哈乡每年都举要行“莫尔真”(体育盛会),进行赛马、摔跤、射箭、打珍珠球等比赛。
(四)姓氏。
满族人有的姓氏由满语改称为:计不出哈喇(计)、托胡鲁哈喇(陶)、摩勒吉勒哈喇(孟)、瓜拉哈喇(关)、屋鲁齐齐哈喇(吴)、夫叉哈喇(富)、爱新觉罗哈喇(赵)、拜音哈喇(白)。
(五)习俗。
1946年以前,满族人一般穿旗袍。
遇喜庆事,女人往往在脑后梳两把头,家居平日梳旗髻。
满族旧式住房多为三间、五间,中间开门,两旁为窗。
窗和门上的纸糊在外面,喷盐水酥油,籍以御雨。
屋顶用小叶樟或芦苇苫盖。
屋内里间有南、北、西三面炕(俗称圈炕)。
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调查报告

里面陈列着赫哲族鱼皮衣 、鱼具 、桦树皮制品 赫哲族 在中 国少数 民族大家庭 中 ,因其 本上与汉族乡村居 民的基本一样 。 较少的人口总数 ,被归为六小 民族 ( 六小民族 在经济发展方 面, 常年聚居在 三江流域, 早 及木雕工艺等几十件,展现了赫哲人 的手工艺 包括 :基诺族 、珞 巴族 、门巴族 、赫哲族、鄂 年依山傍水, 物产资源丰富的环境, 了赫哲 技巧。文字描述类 的说明讲解让游客从历史的 形成 捕鱼是赫 哲族人世代 从 角度认识 了赫哲族的发展进程。 伦春族 、独龙族) 。赫哲族 世代居住在黑龙江 , 族 人特有的渔猎 习惯 , 1 开设街津 口自然资源旅游线路 . 2 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 ,由于历史和地理 事的生产活动, 赫哲族人 自制的捕鱼工具 , 主要 因素的影响 ,形成 了独具 特色 的渔 猎 民族 特 有四种 : 、叉 、钩 、船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 网 随社会 的发展 ,钢筋 水泥的建筑 和 日益 点 ,但社会制度 的变迁 ,时代 的发展 ,自然资 捕鱼工具也有些微的变化。狩猎 也曾是赫哲族 加重的精神压力使得城市生活的人们更 喜欢贴 源 的枯竭 ,使 赫哲 族的发 展落后 于时代 的步 人的主要生产方式。早年赫哲族人不懂得农业 近 自然的绿色生态旅游。街津 口地区顺应 时代 生产 , 直到 2 世纪 9 年代中期 ,生态环境的 的要求 , O 0 依托丰厚的 自 资源 ,开设 了几条旅 然 伐 ,赫哲人不得 不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 恶化 , 渔猎劳作不能继续维持生产生活 ,政府 游线路 , 以赫哲族的民族风情角度开展 ,如 均 1赫哲族 的民族特点及民族现状 赫哲族 目前 主要的聚居地 点为黑龙 江省 开始下大力气扶持赫哲族人上岸转产 , 学习农 游船 ,捕鱼 ,垂钓 ,森林游 览和狩猎 。据统 赫哲族乡年均接待游客 4 5 到 万人 同江市街津 口赫哲族 乡、八岔赫哲族乡 、双鸭 业耕作 , 畜牧养殖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成效显 计 ,街津 口 99 = 1 山饶河 四排 赫哲族 乡及佳 木斯市 敖其赫哲 族 著 ,19 年街津 I渔业村 的渔业转 产农业人 次 。 O%。随弃 鱼务农 的顺利进行 ,人 13 .举办旅游节 村 , 为三乡一村 。赫哲族 人 口在 20 称 00年第 数达到 了 lO 五次 的人 口普 查时全 国只有 4 7 6 5人 ,黑龙江 均年收人也相应的增 长。如今的街津 口村的畜 举 办旅 游节有助 于提高赫哲族 的知名度 , 省 内有 3 1 。由于人 口较少 ,所 以便 于迁 牧业 , 9 o人 养殖业 , 林业 ,旅游业都有了相应程度 推动旅游业 的发展 ,增进 本民族的团结 。2O O1 徙 ,. 但基本上是 沿着松花江 ,牡丹江及黑 龙 的发展 ,旧时的采集业和家庭手工业也 因为旅 年同江市策划举办了第一届赫哲族旅游节 ,旅 江流域移居生活。不断 的迁移 , 造就 了赫哲族 游业的发展找到了生存空间。 游节 每年 8 举办一 次 。今年 已经 是第七 届 月 特 有的渔猎 特征 民族文化 ,到 9 O年代 中期 , 这 里主要介绍 一下旅 游业 的开 展 ,依托 了 。 生态 自然资源和丰厚 的少数 民族文化 ,街津 口 “ E贡”大会是赫哲族 人民 自己创建的 乌 l 赫哲族的生活来 源仍 以打渔业为主 。 赫哲族 有本族 语言 ,没有 文字 。属阿尔 乡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 ,当农业生产已经成 节 日,诞 生于 1 8 9 5年。 “ 日贡”意思为娱 乌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 泰语系 ,通古斯语族 。在长期与汉 , 满族的交 为本乡的基础经济砥柱后 ,开展旅游业成为带 乐或文体大会 , 往 中 ,语言 和语音 也受 到了汉语 和满语 的影 动经济增长 的动力。在具体实施中主要 围绕如 五、六月问举行 , 历时三天。节 日的内容丰富 响。. 如今赫哲 族人 口较少 ,居住相对 分散 , 下 几 方 面展 开 : 多采 ,除了各种民族体育竞技活动,还有最热 与汉族杂居 ,赫哲 族人均 通晓汉 语 ,便 于交 11 .建设赫哲族 民俗文化村 闹的群众性的聚餐宴饮活动。每次都会邀请和 流。 由于在 E l 常生活中很少使用赫哲语 , 大部分 民俗文化村 是集 中向游客展现 少数 民族 自己同一族系的邻国少数 民族俄罗斯那乃族 同 赫哲人 已经不会使用本族语言了。 2 0 年街 风土人情的重要旅游景点 。它集 观光 ,考察 , 胞一起参与。 在 02 津 口乡 的抽样 调查 中显示 ,9户人 家 中,9 o 娱乐 ,餐饮于一身 , 5 15 是少数 民族文化传播和旅 同时依附于旅 游业 的服务业也蓬 勃发展 起来 ,如餐饮业 , 商铺 ,工艺品制作 等。餐饮 年 以前出生的人 中 , 有人能熟练使 用赫哲语 , 少 游休闲的完美组合。 有一点都不懂本族语言 的;但 2 世纪 5 年代 O O 街津 口赫哲 族旅游开 发启 动于 19 年 , 业以经营赫哲族特色饮食为主 ,收入 可观 , 99 是 后很少有人掌握赫哲语 , 更多的是 一点都不懂 , 并于 9月 5日开工建设 “ 赫哲族民俗文化村 ” 当地转产后经济收益较 多的行业。商 铺则分成 , 有少 数人知道 几百个词 汇 ;0世纪 9 2 O年以后 文化村依山傍水 ,位于街津 口山南部 ,距离街 百货商铺 ,土特产柜台和工艺品柜台。手工艺 出生的 , 只有不到 1 O人能知道几 十个词汇 。在 津 口乡 2公里 ,占地 面积 1 8万平方 米 ,20 品的制作是随着旅游业 的发展兴旺起来的 ,人 03 本族语言教学方面 ,学校虽然有赫哲族语言学 年工程基本完工 ,同年对外开放 。同时政府对 们游玩 的同时多希望带回旅游纪念品 ,赫哲族 习的教材 , 但是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 , 学生没 在 区内开办旅 游相关产 业提供 了很 多优 惠政 的手工艺 品以鱼皮 、鱼骨、桦树皮和桦木制品 有学习本族语言的机会 。在 20 年 的调查中 , 策 :餐饮业 5 03 年免税 ; 优先选用赫哲族子女到 为主。在 中央 台播放 的 《 守望阳光》 《 、 今昔 能熟练说赫哲族 语言的老人多已不在 。另有一 风情园工作等 。使民俗村 的经 济效益直接与当 赫 赫哲族专题介绍 中,就有近年来专门学 项调查值得关注 , 在对 5 1人的调查中 , 4 0 地赫哲族人 民挂钩。近些年 同江市旅游局还策 习和从事手工艺制品的青年 ,工艺品制作和外 3 有 6 人表示赫哲族必须掌握赫哲族语言 。调查还显 划了 “ 同江街津 口赫哲族旅游度假区整体开发 出打工相 比工作量小 ,收入稳定。 ,正在招商 中,总投资预计 4 O O O万元。 以上对赫哲 族 的调查 并不完善 ,但不 难 示 ,5 表示赫哲族语言有必要保 留和发展 ,7 项 目” 41 1 人表示有必要保 留。 为了突出再现赫哲族原始居室面貌 ,展示居室 发现的是赫哲族人 民的经济状况逐渐转变 ,是 在居住 环境方 面 ,早期赫 哲族房 屋的主 文化 ,吸引游客参观居住 ,体验渔猎生活。 赫哲族 人民 自 力更生 ,辛勤劳作的结果。我们 要建材是夯土 , 芦苇草和木材 ,目 前渔业村的 建于 2 0 年 6 的四排赫 哲族 民俗风情 看到的是赫哲族发展的广阔空间和美好将来 。 01 月 住房主要有两类一是砖房 ,以政府扶持建设的 园 ,于 2 0 年 7 4 E在饶 河 县四排 乡正式 01 月 t 2问题 与机遇并存 o o o 近几年 ,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 赫哲族居民区为主,二是土坯房,在改建小 区 对外开放。占地 1 o 平方米 ,主体建筑是赫 住宅时大部分 已经被拆掉 。旧式土 房保 暖差 , 哲族博 物馆 、传统 民居 、假 山 、水 池 、图腾 促进了国内旅游行业 的发展。而游遍 了大江 山 厨房与其他房 间分割但不封闭 , 以并未被继 等 。坐落在 四排 乡 ,它距 县城 1. 公 里 ,紧 川 的同时 ,民俗旅 游成 为重要 的旅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张林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黑龙江流域 是中华多源文明的源头之一,孕育了独特、丰富的历史文脉,鲜卑、契丹、蒙古、女真、满族等7个主要北方少数民族,现今他们依旧保留特有的民俗风情,遗存下来千年非物质 文化遗产资源。
黑龙江非物敝化遗产贤臟状黑龙江省有关部门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计划 要求,开展了多项工作包括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加强 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记录工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建设和影像化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 护和集聚区整体性保护,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 工作。
黑龙江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类 57项(含9项国家级名录);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79项;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47项;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7相;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50项。
二、黑龙江非遗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经费短缺,设施不完备,缺少展示平台;2、传承人才遗乏,保护单位的工作人员兼职现象较严重,很容易发生顾此失彼的情况;3、部分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濒危;4、人口较少民族中相当比例的年轻人存在 对自身民族的文化已经麻木漠然的现象。
三、黑龙江非遗传承发展几点建议1、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的重点。
提几点建议是进一步开展普查整理工 作,我省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现在仍有尚 未挖掘的领域和触角没有伸到的地区,要组织力量,实行再度普查整理,形成新的项目,为全面保护奠定基础。
2、 是做好名录项目保护工作,以推进国家级名录保护为重点,带动省级名录的保护工作,重点做好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各项目保护单位的指导和项目保护的跟踪督办。
3、 是加强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 化遗产研宄,确定科研课题、专家人选和工作计划,要出系列成果。
四是加强传习阵地建设,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专题博物馆、民俗馆建设。
黑龙江民俗文化及方言小议

黑龙江民俗文化及方言小议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
下面,我们从黑龙江方言日常吃穿住行几方面了解一下黑龙江方言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1、吃——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
黑龙江的饮食文化也带有民族文化的特色。
黑龙江有很多特色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
在黑龙江的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秋冬时,往往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人家做得较多,冷天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
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又叫“苏耗子”。
做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便于外出从事射猎活动食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祭祀用的食品。
现在,在黑龙江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很多人都爱吃。
2、穿——服饰文化“靰鞡”是黑龙江特有的一种鞋。
“靰鞡”,也称“乌拉”,也有说是“兀刺”的音译。
“兀刺”是女真四部落之一,“乌拉”,是来自女真族的语言。
靰鞡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乌拉草),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
黑龙江有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
“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鞋头的面褶多故。
除了有“草”、“皮”、“棉”外,还有“鱼皮”。
整个黑龙江地区都有这种“靰鞡”鞋式的存在,充分体现出简洁实用的美感。
由于传统狩猎生活的影响,黑龙江少数民族穿的服饰多数是用兽皮加工制作的,如萨满袍、赫哲人的鱼皮鞋和衣等,因此,他们加工兽皮的技艺高超。
3、住——建筑文化黑龙江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俗语,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
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
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我国各族人民世代传承并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民俗活动(如礼仪、节庆等)、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知识与技能、传统手工艺及其表现上述形式的文化空间。
2008年3月27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7项)2009年6月1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7月1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确定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11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7项)1海伦剪纸绥化市2方正剪纸哈尔滨市3肇源古建筑彩绘大庆市4兰西挂钱绥化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5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黑河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6鱼皮镂刻粘贴画佳木斯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7桦树皮画哈尔滨市民间手工技艺1 ★ 桦树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2 ★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3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4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大兴安岭地区5绥棱黑陶制作技艺绥化市6勃利黑陶制作技艺七台河市7青牛葫芦制作技艺哈尔滨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桦皮工艺品制作)黑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1 鄂伦春族刺绣大兴安岭地区2 克东满绣克东县3 鄂伦春族剪纸呼玛县4 赫哲族剪纸佳木斯市5 民间纸扎宁安市6 角雕制作技艺哈尔滨市7 麦秸工艺哈尔滨市8 鱼骨工艺同江市9 绥棱农民画绥棱县10 山核桃工艺伊春市、汤原县11 描金工艺安达市传统技艺1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中心2 革兀革拉制作技艺哈尔滨市、海林市3 鄂伦春族斜仁柱黑河市爱辉区、呼玛县4 漆糊酒容器技艺(髹漆)穆棱市5 金源青铜镜透光工艺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1 面塑哈尔滨市2 木雕重彩哈尔滨市阿城区3 泥塑哈尔滨市阿城区4 达斡尔族刺绣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5 北方民俗剪纸大庆市6 渤海末曷绣牡丹江市传统手工技艺1 柳编技艺宾县2 粗陶泥塑制作技艺依安县3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哈尔滨市、黑龙江省装裱艺术研究会4 王氏橡木酒桶制作技艺七台河市5 皮影镂刻技艺双城市6 宁古塔彩灯制作技艺宁安市7 匏器制作技艺哈尔滨市8 鱼皮制作技艺牡丹江市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1 剪纸(崔氏剪纸安达剪纸北安嬷嬷人剪纸薛氏剪纸)齐齐哈尔市龙沙区绥化安达市黑河北安市黑河五大连池市2 袖珍版画制作技艺伊春市乌马河区3 北安乌鱼绣黑河北安市4 宁古塔满绣牡丹江宁安市5 北安葫芦烙画黑河北安市6 芦苇画工艺齐齐哈尔市8 蛋雕技艺齐齐哈尔市9 鱼皮画黑龙江北大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10 京剧脸谱化妆技艺黑龙江国粹戏剧艺术博物馆11 黑龙江桦树皮剪纸黑龙江禹舜文化艺术研究院12 草柳编工艺绥化绥棱县七、传统技艺(15项)34 黑陶制作技艺哈尔滨市37 松明工艺制作伊春市39 传统刀剑锻造技艺七台河市43 泥河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绥化市45 古籍修复技艺黑龙江省图书馆47 火山矿泥陶制作技艺黑河五大连池市黑龙江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中国网时间:2009-06-10发表评论>>姓名性别年龄项目名称地区分类付占祥男 52岁桦树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传统手工技艺尤文凤女 55岁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传统手工技艺黑龙江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中国网时间:2009-06-15发表评论>>序号姓名性别民族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名称项目编码项目类别03-1080 谷宝珍女满黑龙江省望奎县皮影戏(望奎县皮影戏)Ⅳ-91 传统戏剧03-1224 倪秀梅女汉黑龙江省方正县剪纸(方正剪纸)Ⅶ-16 传统美术03-1370 孟兰杰女鄂伦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Ⅷ-112 传统技艺。
东北民俗文化

• 海伦剪纸
二人转 东 北 大 秧 歌
<text>
东北泥草房
辽宁街道一角
• 俄罗斯文化对东北地区——主要是哈尔滨这个城市— —从城市街道、建筑风格、市民的生活方式、家庭装 饰、家具餐具、餐饮习惯一直到艺术审美情趣等各个 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九 一 八 纪 念 馆
• 残历碑是一座巨大石雕,碑形为翻到事变日期的 台历,上面布满弹痕与骷髅。馆内以丰富的史料 向人们介绍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 奴役中国人民的罪行和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及 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
Page 6
Page 7
•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 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 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 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 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 受人们的喜爱。
Yangko (秧歌)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在北方劳动人民创造长期财富积累 的艺术,它起源亍工作生活种植养殖,农民和古代祭祀神祈 求丰收,祈福禳灾时的颂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农业 的歌曲,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歌剧的技巧和形式,秧歌的 演唱会的整体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今天,一个民歌和舞蹈。
Page 9
踩高跷
Page 10
旱船
Page 12
表现为:
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 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 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 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赫 哲
赫哲族的先祖所居之地属于萨满文化区。 在他们的神话世界中,动植物、天地日月 星辰、山川河流以及祖先等,凡是在人们 的经验范围中出现过的事物都有其自己的 神灵,人们通过相应的仪式来祭祀它们, 以祈求它们或者帮助人类,或者不要给人 类带来危险、灾难等。
黑龙江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比较研究——以鄂伦春族、满族为例

黑龙江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比较研究——以鄂伦春族、满族为例摘要:民族服饰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代表,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民族之间的服饰差异性较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基于此,本文以黑龙江为例,对当地少数民族服饰民俗进行比较,对比满族与鄂伦春族,从着装的角度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功能,明确现阶段的差异化因素,分析服饰的内涵,以促使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得到长远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少数民族;民族服饰;文化;引言: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是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服饰已经不再单纯是表面上的含义,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审美特征表现,体现着民族的精神。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各具特色,尤其是在民族服饰上,各不相同,差异化较为明显,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一、黑龙江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比较—以鄂伦春族、满族为例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影响,少数民族数量较多,进而其民族服饰呈现出多样化,尤其是在黑龙江流域一带,以丰富华美、绚烂多彩为特征,形成独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展现出独特的特征性。
在研究过程中,满族、鄂伦春族为例,从上身着装、服装饰品以及下身着装开展:(一)上身着装对比1.短衣短衣是我国少数民族常见的服饰,呈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其类型较多,如马褂、坎肩、端罩等,以短小的形式存在,符合人们的需求。
短衣的构成较为独特,从肩头到袖头,呈现出直线型,其袖笼与下摆呈弧线形,领子为曲线形,在衣襟与袖口处进行镶边,选择彩色绸缎进行装饰,具有良好的色彩性,可以呈现出女性的美。
以满族的短衣为例,马褂是一种常见的衣服源自于男子骑马而得名,马褂的长度较短,不过腰,四面开叉,通常情况下在长袍之外,起到抵御风险的目的[1]。
马褂的形式较为独特,有对襟、大襟、琵琶襟多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一种独特的高领对襟,同样是四面开叉,袖子较短,穿着时可以漏出长袍,该形式的服装在民国时期还是正式场合的服装,男女形式均有,如下图为马褂,1.长袍鄂伦春族是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上身常见袍装,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人们长期的从事游猎活动,因而设计者需要保证其着装便于游猎,并且其材质通常为当地的动物皮毛,多数为鹿皮或者狍子皮,达到保暖御寒的目的。
黑龙江民俗文化与边境城市宣传设计

黑龙江民俗文化与边境城市宣传设计摘要:民俗文化是指民间百姓们的文化生活风俗,统称为民俗。
黑龙江的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随之不断地变化和丰富起来。
可以说黑龙江的民俗文化是与时俱进的。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自然也就涵盖了几所边境城市,边境城市聚居了一些少数民族均有其各自的民俗特点,在边境城市宣传上也根据其民俗文化特点进行宣传设计。
关键词:民俗文化;与时俱进;边境城市;宣传设计黑龙江民俗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更为重要的民俗文化体现,黑龙江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与时俱进的。
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的宣传设计离不开黑龙江的民俗文化,可以说边境城市的宣传设计与黑龙江的民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要对城市进行宣传设计,首先要了解城市文化特色。
1 黑龙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少数民俗与黑龙江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并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逐渐融入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之中。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由于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东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冰雪资源尤为丰富,使得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少数民族为了抵御严寒,强身健体,增加精神文化生活,而产生了独特的冰雪文化习俗,包括雪雕、冰雕、泼雪、滑冰、滑雪等技艺竞赛及游戏活动。
满族是冰雪体育活动最丰富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跑冰鞋,抽冰尜、冰上足球等都比较擅长,其他各少数民族的冰雪体育运动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争奇斗艳。
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消失了一些冰雪体育运动,一些则融入了新鲜的内容,并逐渐发扬光大,从而新的冰雪文化脱颖而出。
如哈尔滨的雪博会、冰雪大世界都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名闻的冰雪文化。
黑龙江省的赫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赫哲族起源于东海女贞赫哲部落。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市。
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锦三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赫哲族人赖以生存的一项生产活动就是狩猎。
其狩猎工具主要有猎犬,是猎人捕兽的有利助手,护身的好卫士,又是拉雪橇的蓄力,是狩猎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伯族(与满族同源)
18世纪中(清朝)西迁东北---新疆
民族文化:米面为主食服装~=满族
婚俗:抢婚;明媒正娶:说亲,定亲,认亲,娶亲;离婚
生育:贡“喜利妈妈”(是一条绳子,上面系着许多东西)(千万别误晾衣服)
丧葬:土葬(也有火葬,天葬)
节日:西迁节:农历四月十八日
禁忌:狗肉,忌戴狗皮帽;严敲打碗碟;公公,儿媳不能同桌一起吃饭;忌偶数年龄结婚:二月二禁劈材
赫哲族
明年女真后裔(与满族同源)
有语言,无文字,普遍用汉语
民族文化:鱼皮衣服:鲢鱼,鲤鱼-------特有,独有
饮食:生吃鱼肉(配以食醋。
酒)
手工艺品
鱼皮贴画—特有独有
节日:乌日贡大会每两年一次(后人创造的)(1985年创)农历五,六月间,历时三天
体能运动:顶柱,叉草球
风俗:
婚礼:换亲,抢亲,养童养媳,入赘为婿
葬礼:土葬,火葬,风葬(or树葬)(小孩or死在林中的猎人)
改嫁:可以嫁外人or亲属中的弟途中枹树or抱烟囱。
不办酒宴
禁忌:捕鱼时不说“多”;寡妇不出现在船,网上;进山后不说谎话,不坐树桩,不踩别人的脚印,山中遇猎人一定要请客
鄂伦春(3000人)
内蒙古,黑龙江(黑河)有语言,无文字,阿尔泰语系
服饰:以狍皮为衣
饮食:一日一~二餐,用餐时间不固定;狍,鹿,野猪,熊肉为主;喝熊油(防寒);
生食肝肾(抹油可以防寒)
住宅:斜仁柱或撮罗子
手工艺品:桦树皮工艺品
风俗:葬礼:风,火,土
节日:古伦木杳节,祭祀火神
鄂温克族
有语言,无文字,阿尔泰语系(偏蒙古族)内蒙古,黑龙江
服饰:皮袍(像蒙古族)
饮食:肉,乳,鱼汤,生食肝肾
婚礼:父母做主,寡妇守二年再嫁,女儿有丰富的嫁妆
丧葬:风火土
节日:瑟宾节:阴历6月18日赛骆驼,赛马
禁忌:不提长辈名,不骂牲畜,不许洒奶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
黑龙江省世居的少数民族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
其中满族人口最多
满族:满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可追溯到先秦的肃慎,汉代的挹娄,南北朝的勿言,隋唐的靺鞨,辽至明代的女真。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满族对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朝鲜族禁忌:
1 凡属血亲关系,不论母系父系,远亲近亲,只要沾边,一律不得通婚,与其他民族也禁止通婚。
2 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
但婚礼,葬礼禁止杀狗,食狗肉。
3 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与长者同路时,年轻着必须走在长者后面;途中遇到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
勒勒车:又称“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蒙古民族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
通常以桦木制作,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可用牛,马,骆驼拉车,首尾可串联,一人可驾驭三,五辆,甚至十余辆,故有“草原列车”之称。
回民的饮食特点:
1 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
2 喜吃甜食甜菜
3 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
圣纪节:伊斯兰教教历的三月十二日,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故称圣纪节,但也有把圣纪节称作圣忌节的情况,认为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以清真寺为中心进行,人们聚集在清真寺中缅怀穆罕默德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