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
燃烧的种类

燃烧的种类燃烧现象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着火、自燃、闪燃、爆燃四种。
(一)着火可燃物质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
这是曰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
例如,用火柴点燃柴草,就会引起它们着火。
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
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可燃物质在一定温度Tc下开始氧化反应,放出热量。
物质进一步受热,氧化反应加剧,这时吸收的热量消耗于物质的升温、熔化、分解或蒸发及向周围的散热上。
如果反应继续加快,氧化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散失的热量,此时即使不再加热,氧化反应也能加速进行,物质的温度很快达到 Tc,在此温度下或稍高于此温度,物质就开始燃烧。
Tc就是燃点。
例如木柴的着火过程是:加热到110℃以前是木柴干燥(失去自由水分)的过程;到175℃是分解出化学固定水;到185℃开始分解,230℃开始炭化,300℃以上开始燃烧。
我们说木柴的燃点为300℃,当然这个过程是在局部进行的。
(二)自燃可燃物质虽没有受到外界点火源的直接作用,但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或由于物质内部的物理(辐射、吸附等)、化学(分解、化合等)或生物(细菌、腐败作用等)反应过程所提供的热量聚积起来使其达到一定的温度,从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叫自燃。
例如黄磷暴露于空气中时,即使在室温下它与氧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的热量也足以使其达到自行燃烧的温度,故黄磷在空气中很容易发生自燃。
可燃物质无需直接的点火源就能发生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自燃点。
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三)闪燃这是液体可燃物的特征之一。
当火焰或炽热物体接近易燃和可燃液体时,其液面上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燃烧现象叫做闪燃。
闪燃是短暂的闪火,不是持续的燃烧。
这是因为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速度不快,液体表面上聚积的蒸气一瞬间燃尽,而新的蒸气还未来得及补充,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尽管如此,闪燃仍然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危险因素之一。
1.1燃烧的定义及分类

但是燃烧并不是一个化学反应, 其间还涉及到流动、传热和传质等 过程的综合运用,因此燃烧是一个 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2
燃烧的现象
-5-
火焰、放热 燃烧现象是流动、传热、 传质和化学反应同时发生又相 互作用的复杂的物理化学现象。
3
燃烧的分类
-6-
按化学反应传播的特性 和方式分类
按照是否有 火焰分类
按燃料和氧化剂 是否预先混合
非预混燃烧
预混-非预混复 合层流火焰
层流非预混火焰 湍流非预混火焰
举例:家用煤气灶
3
燃烧的分类
- 11 -
3
燃烧的分类
- 12 -
预混的层流平面火焰(a)和本生灯火焰(b)示意图
3
燃烧的分类
- 13 -
逆流非预混层流火焰(a)和顺流非预混层流火焰(b)
3
燃烧的分类
燃烧的分类
按燃料的相 态分类
按照燃料和氧化剂是否 预先混合
3
燃烧的分类
-7-
强烈热分解
(固体炸药)
• 化学反应在整个物质内部展开 特点:
• 反应速度与环境温度有关
按化学反应传播 的特性和方式
缓燃
(普通燃烧) deflagration combustion
爆震
detonation
• 产生的能量通过热传导、热扩 特点: 散及热辐射作用传入未燃混合物,
•化学反应传播 •是否有火焰 •是否预混合 •燃料相态
- 16 -
Thank You
-1-
燃烧的定义及分类
《航空发动机燃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航空发动机燃烧学课程组
CONTENTS
-2-
1 燃烧定义 2 燃烧现象 3 燃烧分类
燃烧的定义

1.燃烧的定义:是物质与氧化剂之间的放热反应,他通常会同时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
2.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3.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氧化剂、可燃物、点火源,即火的三要素。
每一个条件要有一定的量,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
用“燃烧三角形”来表示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只有在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质才能发生燃烧,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无论少哪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
4.不同可燃物的燃烧:火灾中气态可燃物通常为扩散燃烧,既可燃物和氧气边混合边燃烧;液态可燃物(包括受热后先液化后燃烧的固态可燃物)通常先是蒸发为可燃蒸气,可燃蒸气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固态可燃物先是通过热解等过程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
按照物质的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如下4类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指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E类火灾(带电火灾):是指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发电机、电缆、家用电器等。
(三)闪燃、自燃的概念闪燃。
可燃物表面或可燃液体上方在很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
闪点: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是可燃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
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
(2)闪点是可燃液体分类的依据。
闪点≤61℃的为易燃液体;闪点>61℃的为可燃液体。
(3)闪点越低的液体其泡沫供给强度越大。
2.阴燃: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烧。
3.爆燃:伴随爆炸的燃烧热,以亚音速传播。
4.自燃: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货源的作用,靠自热和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燃烧的定义

燃烧的定义
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极其复杂,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释义:
1.指发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通常指如柴、炭、油类、硫黄、煤气等在较高温度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而发热和光发出的剧烈氧化
反应。
2.比喻某种感情、欲望高涨。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进行的快速放热和发光的氧化反应,并以火焰的形式出现。
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主要热能动力的来源。
近世对能源需求的激增和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流体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传热传质学的结合,使燃烧学科有了飞跃的发展;另一方面以消灭燃烧为目的的防火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燃烧理论的研究。
燃烧有哪五种类型

燃烧有哪五种类型
燃烧有哪五种类型?
1、扩散燃烧:可燃气体和空气分子互相扩散、混合,其混合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遇火源即能着火燃烧;
2、蒸发燃烧:可燃性液体,如汽油、酒精等,蒸发产生了蒸气,被点燃起火,它放出热量进一步加热液体表面,从而促使液体持续蒸发,使燃烧继续下去;
3、分解燃烧:是指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首先遇热分解,分解产物和氧发生反应后燃烧,如木材、煤、纸等固体可燃物的燃烧;
4、表面燃烧:燃烧在空气和固体表面接触部位进行,例如木材的燃烧,最后只剩下固体炭,燃烧在空气和固体炭表面接触部分进行,它能产生红热的表面,但不产生火焰;
5、混合燃烧: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容器内或空间中充分扩散混合,其浓度在爆炸范围内,此时遇火源即会发生燃烧,这种燃烧在混合气体所分布的空间中快速进行,所以称之为混合燃烧。
(完)。
什么是燃烧

什么是燃烧一、燃烧的意义:大家都看过火柴或者木棒燃烧,但大家是否深入了解过燃烧的意义呢?用平常的生活意义来解释就是:木棍遇到高温被点燃了,着火了;用科学原理来解释就是: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是可燃物跟助燃物发生的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根据科学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燃烧现象是化学反应。
也就是说,燃烧在反应时常会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物的现象。
由此得出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物的现象是化学反应的基本性质。
二、燃烧的必要条件:学过燃烧知识的同学应该知道什么是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百度百科)。
因为可燃物可分为气、液、固三个形态。
所以,火可以点燃气体、液体、固体。
物质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空气(燃烧需要氧气)和足够的温度(达到物质的燃点)。
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能发生燃烧现象,无论缺少哪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
但是,并不是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就一定会发生燃烧现象,还必须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燃烧。
三、产物:燃烧所产生的物质对于其他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物质可谓十分多了。
上一条知识讲到,燃烧需要氧气,大家可以联想一下,如果一立方分米封闭空间的空气中的氧气耗完后又会产生些什么?对,就是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
大家知道蜡烛燃烧后会产生烟雾,如果你仔细分辨,你会发现烟雾分为白色和黑色。
我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一张纸罩在黑烟上方,发现纸变黑色了,摸一下被染黑的地方,手上会有一层黑色粉末。
这说明黑烟含有碳颗粒。
白烟闻上去很呛人,所以其中一定夹杂着一氧化碳。
用木质材料举个例子:如果木质的物品未燃尽,熄灭后会产生碳,而燃尽后则会产生无机盐。
自然界大部分物体经过燃烧后所产生的物质都是以上三种。
四、灭火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至少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则可达到扑灭火灾的目的。
灭火的基本方法有三个:(1)冷却法:将燃烧物质降温扑灭,如木材着火用水扑灭;(2)窒息法:将助燃物质稀释窒息到不能燃烧反应,如用氮气、二氧化碳等灭火。
燃烧的定义

1.燃烧的定义:是物质与氧化剂之间的放热反应,他通常会同时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
2.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3.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氧化剂、可燃物、点火源,即火的三要素。
每一个条件要有一定的量,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
用“燃烧三角形”来表示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只有在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质才能发生燃烧,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无论少哪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
4.不同可燃物的燃烧:火灾中气态可燃物通常为扩散燃烧,既可燃物和氧气边混合边燃烧;液态可燃物(包括受热后先液化后燃烧的固态可燃物)通常先是蒸发为可燃蒸气,可燃蒸气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固态可燃物先是通过热解等过程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
按照物质的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如下4类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指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E类火灾(带电火灾):是指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发电机、电缆、家用电器等。
(三)闪燃、自燃的概念闪燃。
可燃物表面或可燃液体上方在很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
闪点: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是可燃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
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
(2)闪点是可燃液体分类的依据。
闪点≤61℃的为易燃液体;闪点>61℃的为可燃液体。
(3)闪点越低的液体其泡沫供给强度越大。
2.阴燃: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烧。
3.爆燃:伴随爆炸的燃烧热,以亚音速传播。
4.自燃: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货源的作用,靠自热和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燃烧的类型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燃烧的类型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燃烧的类型: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过氧气与燃料之间的作用,产生能量、热、光和废气等产物。
根据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含有的氧量,燃烧可以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类型。
一、完全燃烧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充分接触,燃料中的碳和氢元素与氧气反应形成CO2和H2O,并且释放出相应的能量。
完全燃烧所得产物中不含有未燃烧的有机物,而且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达到最大。
完全燃烧的过程可以用以下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燃料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以甲烷(CH4)为例,其完全燃烧的方程式为:CH4 + 2O2 → CO2 + 2H2O + 能量同样,其他燃料如丙烷、乙醇等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反应进行完全燃烧。
二、不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指燃料与氧气的接触不充分,燃料中的碳和氢元素只与部分氧气反应生成CO、C、H2、CH4等未完全氧化的产物。
同时,不完全燃烧也会释放出较少的热量,燃料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较低。
不完全燃烧的过程可以用以下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燃料 + 氧气→ 一氧化碳/碳/氢/甲烷 + 水 + 能量以一氧化碳(CO)和甲烷(CH4)为例,它们的不完全燃烧方程式分别为:2CO + O2 → 2CO2 + 能量CH4 + 3O2 → CO + 2H2O + 能量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它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未完全氧化的有机物也是温室气体的一种,对大气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主要区别在于废气中氧气的含量和产物的种类。
完全燃烧产生的废气中只含有二氧化碳和水,释放的热量充分利用,对环境影响较小。
而不完全燃烧则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热量利用率低,对环境和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四、促进完全燃烧的方法为了减少不完全燃烧的产生,提高燃料利用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高氧气供应:保证氧气与燃料充分接触,可通过增加氧气供应量、改进燃料供给方式等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与灭火中考题精练
1、分析推理是化学常用的一种学习方珐。
下列推理正确
的是( ) A .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所以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属于燃烧 B .因为蜡烛
燃烧生成CO 2和H 2O ,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 和H C .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O 2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
变红色,所以CO 2是酸 D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
条件才能发生,所以灭火也一定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2、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高层住宅发生特大火灾,58
人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
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
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
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
势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 的是( ) ①退到卫生间暂避 ②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④封闭房门 ⑤跳楼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3.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 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
照明 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 C.启用闲置
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 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
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 E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时
用灯火实验 F.浴室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并拨打
110 G.带上手电筒就放心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井
4、比较归纳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下是C 、CH 4、
CO 三种物质转化为CO 2的转化关系,即:①C → CO 2 ②CH 4
→ CO 2③CO → CO 2,对它们的比较归纳正确的是( )
A .三种转化发生的都是化合反应
B .三种物质都只能跟氧气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
C .三种物质都可以在点燃条件下转化为二氧化碳
D .三种转化所有的生成物在常温下都是气体
5、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下图所示的实验中,
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
A .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
6、下列探究燃烧条件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 )
7、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 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
够的氧气 C 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 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8、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去掉烛芯的蜡烛,在空气中加热一定不会燃烧
B. 露置在空气中的煤块没有燃烧是因为煤块是固体
C. 厨房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 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9、下列能量转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蓄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
B 、发电机工作:电能→机械能
C 、萤火虫发光:生物质能→光能
D 、内燃机工作: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10、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 、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C 、把木柴架空,可使木柴更充分接触空气而燃烧得更旺 D 、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11、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B 、如图a ,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因为降低了火
柴梗的着火点 C 、由图b 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 、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B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C 、高压锅煮饭是通过降低气压,提高水的沸点 D 、煤气炤烧开水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热能 13、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 一定的温度 B 、现象②③说明物质 燃烧需要氧气 C 、现象①②说明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D 、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14、下列说法: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 ②燃烧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④自然是有缓慢氧化引起的; ⑤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共同点都是
氧化反应并放热。
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15.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1)H 2O 2稀溶液与MnO 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1中,推入H 2O 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 ;
推入H 2O 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
(3)实验2中,推入H 2O 2溶液后,
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是 ;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 . 16、A ~F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
如图9所示。
已知A 、B 组成相同,E 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化学为 。
(2)C 的用途之一 为 。
(3)反应②的基本反应 类型为 。
(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 。
② ③ ④ 该反应 热量
17、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①熄灭液化气灶火焰时,
关闭阀门; ②木材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③油锅
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④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⑥森林着火时,将大
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分类
标准(1) ,包括事例(2) (填序号)。
18、小明设计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如图所示。
回答问题。
(1)凸透镜对光有_ 作用。
(2)A 处红磷燃烧,B 处红磷不燃烧,
)是一种清洁能源,它属于
(选填“可再生
”或“不可再生”)能源,属于 级能源。
填(一级或二级)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为 。
19、A 、B 、C 三个集气瓶中只盛有氧气、空气、二氧化碳
中的某一种气体,分别将集气瓶按照下图方式倒扣住蜡
烛和白磷。
(1)若A 瓶中是二氧化碳,则燃着的蜡烛会立即 。
(2)B 瓶中的蜡烛突然十分明亮,则B 瓶中的气体
是 。
一段时间后,该蜡烛渐渐熄灭,其原因
可能有 (填序号)。
①氧气耗尽 ②温度降低
③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④蜡烛着火点改变
(3)C 瓶倒扣住白磷时,出现的现象是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 “西气东输”工程使我市部分区域用上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1)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安全,在厨房安装天然气泄漏报警器。
根据甲烷的性质,可知右图中___(填“a ”或“b ”)位置的安装是正确的,液化气(主要成分C 3H 8 ,C 4H 10)
那在右图中选_______(填“a ”或“b ”) (3)农村利用植物秸秆、牲畜粪便等可制得沼气,其主要成分也是甲烷。
请说明使用沼气做燃料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项即可)。
(4)某家庭将管道煤气(其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换为天然气,若燃气口大小不改变,应将进风口________ (填“增大”还是“减小”) (5)下图所示a 、b 、c 、d 四个点,表示可燃物容易着火的点是 点
(填字母序号)。
21、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
点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
230mL ,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 ,
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
好仪器,夹紧弹簧夹。
先将锥形瓶底
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
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被引
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
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
气体 燃烧(填“支持”或“不支持”)。
写出白磷燃烧
的化学方程式: 。
(2)在整个实验
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
(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
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4mL 时停止下流。
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
同时可得出的结论是
22
.小刚利用家中废旧物品组装了一套简易灭火器
(
如右
图
I 所示
),将瓶子倒转使两种物质混合即可灭火(如右图
Ⅱ所示)。
利用该装置灭火的原理是:小苏打和米醋
(1)_______,使瓶内压强增大, 大于外界大气压,
(2)______________,瓶内泡沫喷出附
着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3)_____
__________且(4)_________,达到
灭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