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初中语文 中考总复习——文言文虚词训练67题(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虚词训练67题(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晓雾将歇.歇:消散B.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底的鱼C.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D.盖.竹柏影也盖:遮盖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何陋之.有实是欲界之.仙都3.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无所事事的人罢了。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洒入窗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乱叫声。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本文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是古代一种应用性问题,本文句式以散句为主,间用骈句。
B.“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跃,写出热闹活泼的场景。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训练(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亮乃.一耕夫耳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B.先生之.言此非聘大贤之.礼C.而.智术浅短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D.挟天子以.令诸侯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2.下列各句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故自号曰醉翁也B.山间之朝暮也C.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D.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A.前人之.述备矣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属予作文以记之.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4.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行者休于.树5.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欲报之.于陛下也(代指特殊的礼遇)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去,往)B.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以.塞忠谏之路也(从而)以.光先帝遗德(来)C.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里表示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D.于:躬耕于.南阳(在)不求闻达于诸侯(比)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故逐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可以.一战以.君之力C.战于.长勺所恶有甚于.死者D.登轼而.望之人不知而.不愠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与“齐国之美丽者也”一句中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客之美我者B.臣之妻私臣C.由此观之D.燕、赵、韩、魏闻之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孟子《孟子·二章》)B.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备战中考语文考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专练)

备战中考语文考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专练)一、选择题(共 77 分)1.下列各句对“其”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场主积薪其.中(麦场)B.一狼洞其.中(柴堆)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D.屠自后断其.股(狼)【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其”的用法的能力。
“其”可做代词,代人、事、物等;也可做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
这里结合语境理解即可。
C其:代屠户。
故选C。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骤:急)B.撒盐空中差可拟.(拟:相比)C.去后乃.至(乃:于是)D.太丘舍去.(去:离开)【答案】C【详解】C.大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乃:才。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D.必以.分人【答案】A【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A连词,用来;B介词,因为;C介词,凭借;D介词,把。
故选A。
4.下列各项中,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C.曲肱而枕之D.切问而近思【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虚词“而”的用法。
题干中“而”表转折。
A.而:表顺承;B.而:表转折;C.而:表修饰;D.而:表并列;故选B。
5.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C【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能力。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常考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用在动词后面)可代人、事、物,译为“它、她、他(们)、这件事”例:操蛇之神闻之执策而临之公与之乘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仁之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水路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甚矣,汝之不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附着在一个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动词的后边)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宾语+之+谓语)例:②何陋之有?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3.动词,(前面是人名或人称代词,后面是一个地名)“往”,“到......去”例:辍耕之垄上4. 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战演练: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公将鼓之。
⑥辍耕之垄上。
⑦怅恨久之。
⑧具答之。
⑨亲戚畔之。
⑩马之千里者。
中考链接: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是哪一项()例句:即焚之,又钞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送孟浩然之广陵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春冬之时(二)【而】1. 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或不译(连接的两项无主次、前后之分,可互换位置)例:溪深而鱼肥。
蔚然而深秀者2)表顺承,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者3)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题考法汇总(附答案)(中考必备)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题汇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知识训练(文言虚词1-40)-(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知识训练(文言虚词1-40)-(含答案解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文言文知识训练(文言虚词1-40)(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长辈对晚辈的称谓)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C .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夕日欲颓.(坠落) 鸢飞戾.天者(叫)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B .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 从.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良.多趣味(甚,很)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D .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丈夫之.冠也 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 .往之.女家 D .与民由之.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B .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C .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D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趁、乘。
(《咏雪》)B .其人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
(《列子·杞人忧天》) C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论语·子罕》) D .目似瞑,意暇.甚。
暇:闲暇。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1. "其"的用法其,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他”、“她”等。
例如:(1)孔子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其意是说,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淡水一样清澈,而小人之间的交情却像甜美的醴酒。
(2)《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因为生了个女儿,被贾母责备。
王夫人听了后,不得不叹了口气,心里想着:“其实儿子女儿都是自己的血肉,何必这么计较呢?”2. "乃"的用法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所以”。
例如:(1)《庄子》中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个人到山上去砍柴,他砍了一整天,却一根柴都没砍到。
他很生气,就拿起斧子砍树,结果斧子却断了。
他想了想,乃用手拍着树干说:“你不给我柴,我也不给你皮。
”(2)《红楼梦》中,贾宝玉因为被贾母责备,心中很不舒服,就跑到荣府去找宝钗。
宝钗见他面带愁容,问他怎么了,他便把事情说了一遍,乃叹了一口气说:“人生在世,难免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
”3. "之"的用法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1)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的“原上草”、“古道”、“荒城”都是“之”的用法。
(2)《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荣府里玩耍,宝玉忽然看到了一只蝴蝶,就追了出去。
黛玉看他跑得那么快,担心他会摔跤,便喊了一声:“宝玉,小心脚下!”这里的“脚下”就是“之”的用法。
4. "者"的用法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那个”,用于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
例如:(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学”、“朋”、“人”都是“者”的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1.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怅恨久之公将驰之B.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
C.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伤先帝之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B.罔不因势象形余因得遍观群书C.吴广以为然谓为信然D.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胜佐之,并杀两尉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而君逆寡人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4.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B.以君为长者徒以有先生也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欲报之于陛下也D.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5.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孤之有孔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祭以尉首杀之以应陈涉C.受地于先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D.陈涉乃立为王乃不知有汉6.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辍耕之垄上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试用于昔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7.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由是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至于今日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C.或以为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D.受任于败军之际苟全性命于乱世8.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弱为强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B.其如土石何其船背稍夷C.虽千里不敢易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D.而君逆寡人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9.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于鲁,行十日十夜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C.不足为外人道也山峦为晴雪所洗衣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温故而知新10.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出淤泥而不染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B.由是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至于今日C.此为何若人好为《梁父吟》D.其真不知马也必先苦其心志11.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自立为将军今为宫室之美为之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C.公将鼓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2.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B.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笑而止之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以牒为械1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且焉置土石B.吾妻之美我者虽欲言无可进者C.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4.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且焉置土石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入则无法家拂士诚如是,则霸业可成D.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15.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以先帝简拔B.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时人莫之许也C.还于旧都受任于败军之际D.窥镜,谓其妻曰安陵君其许寡人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2.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②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③心窃乐之________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案】(1)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意”这里是情趣的意思;“乐”属于此类活用,这里是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诚”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真、实在”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过访:拜访;久:凑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的联系即可从中筛选出如下答案: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即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从【甲】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由【乙】段“心窃乐之”“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可以看出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故答案为:⑴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⑵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⑶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⑷【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⑷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参考译文】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有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
第二天,路过并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
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有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
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3.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郭永传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
(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
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
”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
”(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⑥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
(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⑤而入,黏罕⑦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
”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
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
”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
乃杀之,一家皆遇害。
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
(选自《宋史》)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
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
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
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
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
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
⑥[掖]拽着别人的胳膊。
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
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
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
⑩[瘗(yì)]埋葬。
(1)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者富贵B. 往之女家为之出涕C. 以君之力或掖之以归D.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相与负其尸瘗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