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简介
清热药的概念

清热药的概念
清热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清除体内的热邪,调节人体的热平衡,以恢复健康和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热是指体内的一种病理状态,表现为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炎症或病毒感染等情况。
热可以表现为实热或虚热,具体症状可能包括发热、口渴、口干、烦躁、口舌生疮、便秘等。
清热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和功效:
1.清热解毒:清热药物可以清除体内的热邪,具有解毒作用。
它们可以抑制病毒或细菌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促进体内的康复。
2.降温退热:清热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热平衡,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3.清热凉血:有些清热药物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可以减轻血液的热量,改善血液循环,对于一些热性疾病和血液病有一定的疗效。
4.清热利湿:一些清热药物还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邪,减轻湿热症状,促进尿液排泄。
清热药物的选择和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病因和症状来确定,因此在使用清热药物时最好咨询中医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以确保合理的用药和安全性。
此外,不同人体质和疾病类型对清热药物的反应也可能有所差异,因此个体化的用药更为重要。
1/ 1。
清热药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忌服。
天 花 粉
胃 。 经 微 苦 , 微 。 归 肺 、 边 栝 寒 。 】 燥 根 栝 楼 或 双 物 、 甘 【药
药 性
干 楼 的
葫 芦 科 植
【来
来 源
】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
湿热带下、热淋 湿热泻痢 湿热黄疸 湿热脚气、痿证
泻火解毒: 泻火解毒: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除骨蒸: 除骨蒸: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常配知母
【用法用量】
煎服,3-12g。外用适量。
相同点 黄 连
味苦性寒,皆能 清热燥湿,泻火 解毒,同可用治 黄 芩 湿热、火毒所致 病证;如泻痢, 黄疸,疮痈肿痛, 黄 湿疹湿疮等。
药 性
科 植 合
百 】
【来
来 源
毛知母
肥知母
既能清实热,又能清虚热,兼长于滋阴润燥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 清热泻火:①热病烦渴 ;②肺热、胃火或肾火 滋阴润燥: 滋阴润燥:①阴虚燥咳,配贝母
②骨蒸潮热,配黄柏 ③内热消渴,配天花粉、芦根 ④肠燥便秘,配生首乌、火麻仁等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淡 竹 叶
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
【鉴别用药】淡竹叶、竹叶 均能清热除烦、利尿,用治热病烦渴、 同: 口疮尿赤。
竹叶以清心胃除烦热见长,兼能生津,凉散 异: 上焦风热之邪,故热病伤津,口疮,外感风 热之烦热口渴等证多用。 淡竹叶长于清热利尿,热淋涩痛,水肿尿少, 黄疸尿赤多用。
栀
子
苦 , 寒 。
第二章 清热药(1)

第二章清热药清热药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主治病证】(1)温病气分高热。
(2)肺热咳喘。
(3)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4)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主治病证】(1)热病壮热烦渴。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
(3)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4)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
天花粉【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1)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
(2)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
(3)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此外,制成注射液又能引产。
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1)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2)湿热黄疸,热淋,血淋。
(3)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4)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夏枯草【功效】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主治病证】(1)肝阳或肝火上升之头目眩晕。
(2)目赤肿痛,目珠夜痛。
(3)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
芦根【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病证】(1)热病烦渴,舌燥少津。
(2)胃热呕哕。
(3)肺热或外感风热咳嗽,肺痈吐脓。
(4)小便短赤,热淋涩痛。
竹叶【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主治病证】(1)热病烦渴,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
(2)热淋,小便不利。
(3)热入心包之神昏谵语。
淡竹叶【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主治病证】(1)热病烦渴。
(2)心火上炎并移热于小肠之口疮、尿赤。
(3)水肿,热淋,湿热黄疸。
决明子【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1)肝热或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第二章清热药 清热泻火

【用法】生用、炒炭。
夏枯草
【性能】辛、苦,寒。肝、胆。 【功效】清热泻火,
明目, 散结消肿。
【适应证】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另,可做剧毒外用药的稀释剂 (升药,HgO )
知母
【性能】苦、甘,寒。 肺、胃、肾。
【功效】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清润兼备,针对肺、 胃、肾三脏。)
石膏
辛甘大寒—泻火力强—重在清解 — 以实证为主—肺热喘咳,
胃火牙痛等
(入肺、胃) 清热泻火
【性能】 甘、苦、咸,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明目, 润肠通便。
【适应证】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桅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竹叶、决明子。 参考:寒水石、淡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 青葙子。
瘰疬,指发生于颈部、腋下等处淋巴结之慢性感染疾患者。 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症见初起肿块如豆,数目不等,皮色 不变,推之能动,不热不痛。继则融合成块,推之不移。 瘤,指皮下赘生的肿块。 瘿者,项瘤也。
3.乳痈肿痛。
乳癖,是指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良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 胀痛为主症,常见于中青年妇女。
决明子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适应证】
1.热病烦渴。 清气分热作用不强,温热病气分热证兼口渴时应用 2.肺热燥咳。 清肺热,润燥化痰 3.内热消渴。 清胃热,生津 4.疮疡肿毒。 如作为注射剂可用于中期引产,但有致敏性。
第二章 清热药-概述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

功效
除烦止渴 收湿,生肌 敛疮,止血
煅石膏-外用
【临床应用】
石膏
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生肌 敛疮止血
1、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
1) 气分实热证:~知母、粳米、甘草(白虎汤)
2) 温病高热,气血两燔:~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
板蓝根等
3) 热病伤阴,气津两亏:~人参、麦冬 (竹叶石膏汤)
夏枯草
辛、苦,寒。入肝、胆经。
清热泻火
功效
明
目
散结消肿
决明子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药用来源】
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
决明子
决明
小决明
【处方用名】
决明子
决明子、草决明
【性能特点】
决明子
甘、苦、咸,微寒。入肝、大肠经。
清肝明目 功效 润肠通便
【相似药物比较】 夏枯草
~天花粉、麦冬等。或~麦冬汁、犁汁 等。
【临床应用】
芦根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除 烦 止 呕 利 尿
2. 用于胃热呕哕。
~竹茹、枇杷叶等。
【临床应用】
芦根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除 烦 止 呕 利 尿
3. 用于肺热咳嗽、肺痈 吐脓。
1)肺热咳嗽,~瓜蒌皮、知母、浙贝 2)肺痈,~冬瓜子、生苡仁、桃仁(韦茎汤)
1
湿热并重:~黄柏、茵陈蒿等。(茵陈 蒿汤) 2) 热重于湿:~黄柏、甘草等。(栀子 柏皮汤)
【临床应用】
栀子
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凉血止血
3. 用于淋证涩痛。
清热药

性能特点: 善入气分,寒凉性突出,泻火作用强, 既可清解里热以治本,又可解肌退热以治标。 有一部分药物除寒凉之性外,多兼有甘味, 甘寒相合,清热养阴生津,对热性病津伤口 渴之症,有表本兼治之效。常用保健药材有:
夏枯草 知 母 芦 根 天花粉 淡竹叶 决明子
来
源: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生用或盐水炙用。
苦参
【药性】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 。 【功效】清热燥湿 ,杀虫 ,利尿 【使用注意】①反藜芦。
第三节
性能特点:
清热解毒药
疮痈肿毒
凡具有清解火热毒邪,治疗热毒或火 毒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解毒药。本类药物 主要应用于热毒火毒蕴结肌肤所致的疮痈 肿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毒蛇咬伤, 癌肿、水火烫伤以及其他急性热性病,咽 喉肿痛,热毒血痢等病症。
金银花《新修本草》 对流感病毒有
芳香疏散,甘寒清 疏散风热 热,入肺达表,透 抑制作用 热外出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常配连翘、薄荷、牛蒡子。如银翘散。
金银花《新修本草》 清热解毒,
二花对痢疾杆菌有较 凉血止痢 强的抑制作用,而且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3、热毒血痢 大剂量单用,浓煎,频服。
金银花《新修本草》
连翘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 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连翘
[主治] 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 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 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连翘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板蓝根和大青叶
来源:
十字花科植物菘 蓝的地下根,干燥 后称板蓝根;第一 年生地上叶,干燥 叶片称大青叶。鲜 品或晒干生用。
39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中药学清热药性能特点功效分类概述凡以清解里热(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其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毒以及阴虚内热等所呈现出的各种里热证候。
一、性能特点:清热药药性寒凉,以苦味为主,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
即《内经》“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二、功效及分类根据清热药的药性、功效及其主治证的差异,清热药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五类。
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
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证,有泄火泄热的作用。
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
偏于苦燥,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证。
清热凉血药:主治血分实热证。
主要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疮疡等证。
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瘟疫、毒痢及痈肿、疮毒等热毒病证。
清虚热药:主治阴虚发热。
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证。
(一)清热泻火药(热:外感六淫邪气之一;火:脏腑之火)清热泻火药性味多苦寒或甘寒,具有清热泻火作用,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要作用,主治温热病邪入气分,适用于急性热病具有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等证候的气分实热证。
部分清热泻火药能清脏腑火热,故也可用治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脏腑火热证。
热与火均为六淫之一,以发热心烦、汗出、口渴,甚至神昏谵语、发狂等热盛的证候为特征。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两者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凡能清热的药物,大抵皆能泻火。
使用清热泻火药时,若里热炽盛而正气已虚,则宜选配补虚药,以扶正祛邪。
其次,应根据各药作用部位的不同(如清肺热、心热),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
【清热泻火药包括】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zhi)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
中药学清热药总结

中药学清热药总结
清热药是中药学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降火降温,用于治疗热病、感染性疾病等症状。
以下是对中药学清热药的总结:
1. 特点:清热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降温的特点,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降低体温,缓解炎症反应,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 分类:根据功效和药性,清热药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等几类。
- 清热解毒药:如连翘、蒲公英、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痈疽等热毒病症。
- 清热泻火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泻火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高热、口腔溃疡、痈疽等症状。
- 清热凉血药:如生地、芦荟、玄参等,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血症、口腔溃疡等症状。
3. 性味与功效:清热药物的性味多为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等功效。
它们可以清除体内的热邪、毒素,降低体温,改善炎症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4. 应用范围:清热药物广泛应用于热病、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口腔溃疡等症状的治疗中。
在中医药中,清热药常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清热药物时,应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遵医嘱服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连续使用。
同时,清热药物也有一定的禁忌与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热药
一、基本知识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清热药。
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五类。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清热药对多种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1)特点:抗菌谱较广,抑制;
2)细菌: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黄连、黄柏→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
3)真菌:苦参、龙胆草、金银花、连翘、青黛、鱼腥草→多种皮肤真菌;
4)病毒:银花、连翘、黄芩等→流感病毒;
蒲公英、败酱草等→单纯疱疹病毒;
大青叶→乙脑病毒、腮腺炎病毒;
夏枯草、栀子、蚤休、半枝莲等→乙型肝炎病毒。
5)原虫:白头翁、鸦胆子→阿米巴原虫,青蒿、鸦胆子→疟原虫。
6)已知的抗菌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连、黄柏)、黄芩素(黄芩)、绿原酸、异绿原酸(金银花)、秦皮乙素(秦皮)、苦参碱(苦参、山豆根)、连翘酯苷(连翘)、色胺酮(板蓝根、青黛)、癸酰乙醛(鱼腥草)等。
2.抗毒素:抗细菌内毒素,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1)直接作用:降解内毒素,拮抗外毒素;
2)间接作用:降低细菌毒力。
3.抗炎:多数清热药→抑制急性炎症反应。
4.解热:多数清热药。
青蒿、栀子→降温。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多数清热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黄芩等→免疫抑制,抗过敏。
6.抗肿瘤。
总之:清泄里热→抗病原体、抗毒素、抗炎、解热、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有关。
二、常用药物
黄芩
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
①黄芩素、汉黄芩苷元。
②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③抗病毒: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2)抗炎
黄芩素、黄芩苷→抑制急性炎症反应。
抑制炎症模型渗出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1)机制:抑制炎性介质产生、释放;
2)抑制组胺释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抑制免疫反应: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
作用环节:①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②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黄芩苷,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功能。
(4)解热。
(5)保肝、利胆(清肝胆):保肝: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6)镇静:中枢抑制。
(7)对血液系统影响
作用复杂:黄芩素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黄芩素等→抗凝血: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产生。
小结:
抗病原体、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解热、镇静、保肝、利胆等。
无抗肿瘤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黄酮类成分。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抑制过氧化脂质(LPO)的生成,清除自由基。
(3)降压: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临床应用】
1.小儿呼吸道感染
2.急性菌痢
3.病毒性肝炎
4.疖疔、外痈、蜂窝组织炎、深部脓肿
5.急性胰腺炎
黄连
主要成分:小檗碱(黄连素)。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
①黄连、小檗碱→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结核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②体外实验:
1)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
2)抗真菌、抗阿米巴;
3)抑制多种流感病毒、新城鸡瘟病毒。
③特点: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黄连抗菌作用环节可能包括:①破坏细菌结构;②抑制细菌糖代谢(抑制丙酮酸的氧化脱羧过程);③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
(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
①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②对抗大肠杆菌、霍乱毒素引起的腹泻;③对抗非感染性腹泻。
(3)抗炎、解热
①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急性炎症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慢性棉球肉芽肿。
②机制:抑制白细胞功能;抑制磷脂酶A2(PLA2)的活性,减少炎性介质的生成。
③解热:抑制中枢发热介质(cAMP)的生成、释放。
(4)镇静催眠:
①小檗碱、黄连碱→中枢抑制作用,较弱。
②叔胺类生物碱,如四氢小檗碱、四氢黄连碱→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抑制作用强。
(5)降血糖:
①黄连煎剂、小檗碱→正常、高血糖动物→降低血糖;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
②机制:抑制糖原异生,促进葡萄糖酵解。
③小檗碱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对糖尿病性并发症也有一定作用。
(6)抗溃疡:
机制:抗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
(7)抗肿瘤:
①黄连→鼻咽癌→细胞毒作用。
②小檗碱→胃癌→促进癌细胞分化。
③小檗碱→抑制癌细胞呼吸,阻碍癌细胞嘌呤、核酸的合成,干扰癌细胞代谢等途径→抗癌。
小结:
抗病原体、抗内毒素、抗炎、抗肿瘤、解热;镇静催眠、降血糖、抗溃疡、抗腹泻。
无免疫调节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小檗碱→对心脑血管、血液的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5个)
①正性肌力作用:心衰模型→抗心力衰竭→使心排血量增加。
机理:增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有关。
②负性频率作用:小檗碱静脉→减慢心率。
③抗心律失常:对抗实验性心律失常。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机制: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
研究发现:小檗碱能抑制心肌Na+内流,大剂量Ca2+通道阻滞。
④降压:机制:阻断α-肾上腺素受体、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慢心率。
⑤抗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体外:小剂量小檗碱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大剂量小檗碱加重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损害。
(2)抗脑缺血:
小檗碱→扩张脑血管,增加血流量。
对缺血再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机制:抗氧自由基作用、抑制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的异常升高。
(3)抗血小板聚集:
机制: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Ca2+拮抗作用。
新的药理作用:具有显著的心血管药理活性,抗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现代应用】
1.感染性疾病
2.心脑血管性疾病
3.糖尿病
4.烧伤
5.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
金银花
主要化学成分:绿原酸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①抗菌范围广: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绿脓杆菌。
②抗病毒,提高动物抗病毒感染能力。
③特点:金银花与连翘、青霉素等合用,抗菌作用互补或增强。
④抗菌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
2.抗内毒素:对内毒素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并加速内毒素从血中清除。
3.抗炎、解热:抑制炎症渗出,炎性增生。
4.增强免疫: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小结:
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炎、解热、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现代应用】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小儿肺炎。
3.急性扁桃体炎。
4.多种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菌痢、皮肤化脓性感染、急慢性湿疹、钩端螺旋体病等。
大青叶与板蓝根
大青叶主要化学成分:菘蓝苷(大青素B)、靛蓝、靛玉红、色胺酮、挥发油等。
板蓝根主要化学成分:靛蓝、靛玉红。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①抗菌范围广:细菌、病毒、钩端螺旋体、真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②有效成分:靛蓝、靛玉红。
③特点:
板蓝根→抗病毒作用比较显著:抑制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板蓝根多糖。
3.保肝:
大青叶、板蓝根→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板蓝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滴度下降。
小结:
抗病原微生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肝。
【现代应用】
1.上呼吸道感染
2.扁桃体炎、咽炎
3.急性传染性肝炎
4.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疱疹性口腔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青蒿
主要成分:青蒿素。
【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
(1)抗菌、抗病毒:
①细菌:青蒿水煎液→抑制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青蒿醇提物、醚提物、青蒿酯钠→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强,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②真菌:青蒿挥发油→多种皮肤癣菌有抑杀作用。
③病毒:青蒿素→抑制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感病毒。
(2)抗疟原虫
青蒿素、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