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墓考古
楚墓的考古与文化解读

楚墓的考古与文化解读楚文化是中国诸多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文化,其不仅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渗透到了当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其中,经典诗歌和著名古墓为人所熟知,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楚墓。
随着现代考古技术的发展,楚墓的考古研究将会极有可能带给我们更多关于楚文化的解读和发现。
一、楚文化概述楚国位于当今的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区,其历史文化渊源深厚,至今仍有大量文化遗产留传。
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霸权思想楚国在历史上曾一度成为中国南方的霸主,因此楚文化往往带有霸权思想的色彩。
许多楚文化的艺术品和器物上都有强烈的权威性象征,如自负齐明月的楚剑就是一例。
2. 音乐文化楚国的音乐非常著名,其代表作《九歌》、《离骚》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
同时,楚国也发明了诸多乐器,如楚琴、楚瑟等。
3. 兵器文化作为历史上最具有军事气息的一个国度之一,楚国的兵器文化一直备受瞩目。
其代表作楚剑、楚戟等武器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被人们称赞。
二、楚墓的特点楚墓是楚国的一种特殊的陵墓,由于其规模宏大、墓室豪华、内饰瑰丽,常常被视为是中国古代墓葬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楚墓有以下几个特点:1. 规模巨大楚墓的规模往往非常惊人。
例如,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马王堆汉墓就是中国古代墓室中面积最大的墓。
2. 豪华内饰楚墓的内部大都墙面绘有壁画、饰以壁龛、陈设各种珍宝等等,都体现了楚国的财富和艺术设计的高超。
特别是楚墓中的陶俑、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都是世界级的极品。
3. 众多墓葬没有开挖楚墓有很多未曾经过考古发掘的陵墓,其数量可能多达数以千计。
这为考古人员提供了很大的研究价值。
三、楚墓带给我们的认识楚墓是研究楚文化的一个窗口,考古发现加深了对楚文化的认识。
1. 社会组织与内外关系据墓葬中所见,楚国政府的组织非常严密。
官员的身份分的非常清晰,这表明楚国的政府组织十分高效。
此外,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也暴露出楚国与各地之间的联系密切,甚至还和外国商人有贸易往来,这表明楚国在经济方面也十分富裕。
淅川徐家岭楚墓考古发掘纪实

51淅川徐家岭楚墓考古发掘纪实文图/乔保同2017年1月1日,《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郑州博物馆开展,集中展出南水北调工程库区及干渠沿线8地岀土的各类文物3800余件,再现了库区及沿线的历史文化与文明风貌。
走进博物馆,看着展览大厅中央展示的一•件小口鼎,十年前的发掘场景历历在目。
初到徐家吟这要从淅川县丹江库区东沟长岭的考古发掘开始。
根据单位统一安排,2006年8月起,我负责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接到任务后,我们的发掘队伍很快就组建起来了。
从南阳乘车经邓州到达丹江水库东岸的香花镇,再乘农用三轮车到宋港码头,登上当地租的小船,水上行驶20多公里,1小时后到达目的地一东沟长岭。
东沟长岭位于丹江水库西岸,属仓房镇陈庄村东沟小组,这里是龙山向东延伸的余脉,附近曾多次发现大型楚墓,南有和尚岭、下寺楚墓群,北有徐家岭楚墓群。
来到丹江的第一天我就一直在想,一定要抽时间去徐家岭楚墓群看一看,终于在10月26日下午,我带上探铲、手铲,乘坐当地渔民刘聚徳的渔船貞奔徐家岭。
徐家岭位于仓房镇郭家窑丹江水库西岸的丘陵上,西面为龙山,三面环水。
徐家岭是龙山的余脉,海拔156—167米。
199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徐家岭发掘春秋战国时期楚墓10座,岀土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玉器。
远远望去,徐家岭是一个伸到丹江的土包,上面平坦,中心位置种有小麦,周边长有许多杂草和槐树等,这与我心里的徐家岭有很大落郑州博物馆《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展厅52Discovery重大发现盗洞差。
顺着一条渔民去水边的小路,我们一路上去,尽管经历了十多年,1991年发掘的墓坑范围依然清晰可见。
登高望远,向东是一望无际的水面,一回头,不经意间发现麦地的中间有一个洞,大家立刻警觉起来,我们走过去,盗洞直径大约60厘米,目测深约6米。
我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立即将情况向主管部门汇报,要求尽快进行抢救性发掘,同时保护好现场。
湖北荆州张家山楚墓的历史与文化

湖北荆州张家山楚墓的历史与文化湖北荆州张家山楚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张家山,是中国楚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楚墓是指楚国时期的墓葬,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家,其疆域曾经辐射到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
张家山楚墓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楚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张家山楚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各国争霸的时期。
楚国是其中一个势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楚墓是楚国贵族和统治者的墓葬,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张家山楚墓的规模庞大,墓葬数量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楚王墓和楚后墓。
楚王墓是楚国君主的陵墓,墓葬内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和器物,如青铜器、玉器、陶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楚国的艺术水平,还反映了楚国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楚后墓是楚国君主的妻子的陵墓,墓葬内也有丰富的文物和器物,如金器、玉器、丝织品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楚国贵族的生活方式,还反映了楚国的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
张家山楚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墓葬的考古发掘和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楚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家,其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楚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除了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张家山楚墓还具有旅游价值。
楚墓的规模庞大,墓葬内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和器物,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亮点。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楚墓,了解楚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同时,张家山楚墓所在的荆州市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荆州古城、荆州博物馆等。
游客可以在游览楚墓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其他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
总之,湖北荆州张家山楚墓是中国楚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可忽视。
通过对楚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楚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神秘的楚国古墓湖南宜章燕子洲古墓群考古发现

神秘的楚国古墓湖南宜章燕子洲古墓群考古发现神秘的楚国古墓——湖南宜章燕子洲古墓群考古发现湖南宜章燕子洲古墓群是中国湖南省宜章县境内的一处重要考古遗址,被誉为神秘的楚国古墓。
该古墓群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为我们了解楚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将介绍燕子洲古墓群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燕子洲古墓群位于湖南宜章县燕子洲镇,距离长沙市约200公里。
该古墓群始建于楚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燕子洲古墓群共有墓葬300多座,其中包括大型墓葬、小型墓葬以及陪葬品丰富的贵族墓葬等。
这些墓葬的形制各异,有方形、圆形、长方形等,显示出楚国古代墓葬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燕子洲古墓群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遗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包括器皿、乐器、兵器等,制作精美,工艺高超。
这些青铜器的出土,不仅为研究楚国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我们了解楚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除了青铜器,燕子洲古墓群的考古发现还包括陶器、玉器、石器、漆器等。
这些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反映了楚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揭示了楚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了解楚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燕子洲古墓群的考古发现不仅对于研究楚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推动湖南省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燕子洲古墓群作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宜章县政府也积极推动燕子洲古墓群的保护和开发,通过修建景区、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将燕子洲古墓群打造成为湖南省的重要旅游景点。
总之,湖南宜章燕子洲古墓群的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楚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古墓群的考古发掘和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楚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同时,燕子洲古墓群的发现也为湖南省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楚国的墓葬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考古看楚人的生死观与社会地位

楚国的墓葬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考古看楚人的生死观与社会地位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独特的墓葬文化。
通过对楚国墓葬的考古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楚人的生死观和社会地位。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考古角度,探讨楚国墓葬文化对楚人生死观与社会地位的影响。
一、楚国墓葬文化的发展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七雄之一,其墓葬文化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经过考古研究,我们发现楚国墓葬文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早期的楚国墓葬,这时期的墓葬形式较为简单,墓主的社会地位较低。
墓室多为土坑墓,墓主人多为平民百姓,墓葬内的随葬品也相对简单。
其次是中期的楚国墓葬,这时期墓葬规模逐渐扩大,墓主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墓室的形式多样化,有些墓主人的墓室甚至采用石室墓形式,墓葬内的随葬品也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是晚期的楚国墓葬,这时期墓葬规模更加宏大,墓主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墓室的结构更加复杂精致,有些墓主人的墓室甚至建有多个房间和走廊,墓葬内的随葬品也更加豪华奢侈。
二、楚人的生死观楚国墓葬文化反映了楚人特有的生死观。
在楚国墓葬中,我们可以看到楚人对死亡的特殊态度和对来世的向往。
首先是对死亡的特殊态度。
楚人认为死亡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将死亡视为可怕和悲痛的事情。
在楚国墓葬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墓主人墓室内的绘画和雕刻,这些作品中充满了生机和快乐的场景,展示了楚人对死亡的积极态度。
其次是对来世的向往。
楚国人相信来世有一个美好的世界,他们希望在来世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
为了在来世有一个好的开始,楚国墓葬内的随葬品非常丰富,包括金银器、玉器、陶器等,这些随葬品旨在为墓主人在来世提供丰富的物质享受。
三、墓葬与社会地位楚国墓葬文化也反映了楚人的社会地位。
通过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丰富程度等因素,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墓主人在楚国社会中的地位。
首先是墓葬的规模,墓葬规模越大,墓室结构越复杂,说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越高。
江陵雨台山楚墓发掘简报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荆州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391-402页
主题词: 楚墓;墓葬分期;图版;纪南城;陶器;镇墓兽;江陵;五花土;墓葬形制;底板
摘要: <正> 1975年11月至次年2月,为配合龙桥河改道工程,在江陵县九店公社雨台大队境内的雨台山清理了楚墓554座。
雨台山是一座略高出周围地面的小山,南距荆州城约10公里,西面临楚故都纪南城东城垣,它的东面和南面为长湖所环绕,北面是一片平地。
墓葬发掘区位于雨台山的南部,东西长1050、南北宽80米。
它的东面和西面临长湖,南面离长湖约2公里。
清理前是一片稻田和岗地,。
中国考古学通论之楚墓越王剑

中国考古学通论之楚墓越王剑老师:耿纪朋学生姓名:万珂梦年级:2012级环艺一班学号:201201010077湖北江陵地区位于长江中游的云梦泽畔,西临鄂西山区,东接汉江平原,南濒万里长江,北通辽阔中原,控江带湖,形张势举,是古代兵家必争的风水宝地。
在1965年的冬天,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在江陵县境内的纪山西麓和巴玲山东麓一带发现了大大小小的50多座古墓。
其中有封土堆的大中型墓葬25座,无封土堆的小型墓葬30多座。
在对其中八座已遭不同程度盗掘的葬墓中,发现了随葬品近2000件,包括陶瓷237件、铜器580件、漆木器460件、玉石器116件、丝织品124件、竹筒273枚、其他随葬品200余件。
江陵楚墓的发掘,是在湖北境内采用科学方法对楚墓进行的首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这次发掘最大的收获是出土了一件青铜剑,正是越王剑。
该剑出土时,置于馆内人骨架的左侧,插入在涂有黑漆的木鞘里。
经其测试,能将20余层的纸一划而破。
剑全长55.6厘米,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布满黑色的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反两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的美丽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剑身的一面近格刻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两行鸟篆铭文。
越王勾践青铜剑,不仅铸造精工,花纹秀美,而且深埋于地下2400多年不锈,保持其耀眼光泽,其中的成因确实耐人寻味。
后经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1978年利用原子核研究所提供的检测设备,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伤的测定与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个千年之谜。
原来勾践剑刃及剑身的成分表明含锡为百分之17,这是铸造锡青铜强度最高的成分,并保持一定的延伸率;含锡再高,强度虽有提高,但抗张强度及延伸性迅速下降,作直刺用的兵器,要保证其强度以免弯折,而不需要砍击器的硬度或韧性,越王勾践剑和同墓出土的菱纹剑都使用了合理的含锡成分,反映了当时吴越铸剑的高超水平。
楚墓

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楚墓共6000多座,占已发掘的东周墓葬总数的75%左右,地域上以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最多,此外,江苏、上海、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
其中,以楚国的中心地区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最为集中,仅这两处已发掘的楚墓数量就近5000座,已发现的楚墓则比上述数字要多得多。
而且由于气候、土质、水位和埋葬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楚墓的棺椁及随葬品等一般保存较好。
一、楚墓的分区1、江汉地区江汉地区为楚国的腹心地区,楚墓主要分布于汉水以西的江汉平原上,以汉水下游的湖北江陵、当阳、荆门、宜城、襄樊等地的发现最为集中,是最大的楚墓分布区。
此区多含大型墓地,墓葬数量众多,各等级墓葬类别齐全且大、中型墓葬集中,延续时间长,在楚墓中具有典型性。
2、湘江洞庭湖地区这是仅次于江汉区的楚墓的第二大分布区。
大体指衡山以北、长江及古云梦泽以南的湘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含今湖北江南部分的松滋、公安、石首一带,湖南北部和中部的常德、岳阳、益阳、长沙等地。
此区已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湖北松滋洈水、大岩嘴,公安石子滩;湖南常德黄土山、茅湾、官山,长沙,慈利官地、石板村,汉寿祝家岗,华容鲇市镇、丰家山,津市金鱼岭,澧县丁家岗、新洲,临澧九里、九里双峰包、太山庙,浏阳北岭,汨罗汨罗山、永青村、楚塘村,桃源狮子山、印家岗、三元村、二里岗,湘潭下摄司,湘乡韶山灌区、牛型山、何家湾、枫树,益阳新桥山、天成垸、赫山庙、羊舞岭,岳阳战备山、铜鼓山、凤形嘴山,株洲羊屋岭等。
这一地区系楚国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目前在洞庭湖沿岸的澧县、岳阳等地发现了属春秋中期的楚墓,春秋晚期的楚墓则已达于湘中地区,几乎遍布全区。
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数量急剧增多,下限与秦汉时代相接。
在埋葬制度上有一定得越文化的因素,如春秋中、晚期中型墓地墓圹多窄长而带龛,随葬越式鼎、印纹硬陶器、兵器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越文化因素逐渐减少,而在典型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不断增加,如使用白膏泥保护棺椁的做法不甚普及,葬具上流行平底方棺,以铜镜、玺印、铁器等器物随葬的情况远较江陵地区多见,日用陶器组合中少见陶鬲,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墓考古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楚墓共6000多座,占已发掘的东周墓葬总数的75%左右,地域上以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最多,此外,江苏、上海、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
其中,以楚国的中心地区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最为集中,仅这两处已发掘的楚墓数量就近5000座,已发现的楚墓则比上述数字要多得多。
而且由于气候、土质、水位和埋葬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楚墓的棺椁及随葬品等一般保存较好。
一、楚墓的分区1、江汉地区江汉地区为楚国的腹心地区,楚墓主要分布于汉水以西的江汉平原上,以汉水下游的湖北江陵、当阳、荆门、宜城、襄樊等地的发现最为集中,是最大的楚墓分布区。
此区多含大型墓地,墓葬数量众多,各等级墓葬类别齐全且大、中型墓葬集中,延续时间长,在楚墓中具有典型性。
2、湘江洞庭湖地区这是仅次于江汉区的楚墓的第二大分布区。
大体指衡山以北、长江及古云梦泽以南的湘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含今湖北江南部分的松滋、公安、石首一带,湖南北部和中部的常德、岳阳、益阳、长沙等地。
此区已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湖北松滋洈水、大岩嘴,公安石子滩;湖南常德黄土山、茅湾、官山,长沙,慈利官地、石板村,汉寿祝家岗,华容鲇市镇、丰家山,津市金鱼岭,澧县丁家岗、新洲,临澧九里、九里双峰包、太山庙,浏阳北岭,汨罗汨罗山、永青村、楚塘村,桃源狮子山、印家岗、三元村、二里岗,湘潭下摄司,湘乡韶山灌区、牛型山、何家湾、枫树,益阳新桥山、天成垸、赫山庙、羊舞岭,岳阳战备山、铜鼓山、凤形嘴山,株洲羊屋岭等。
这一地区系楚国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目前在洞庭湖沿岸的澧县、岳阳等地发现了属春秋中期的楚墓,春秋晚期的楚墓则已达于湘中地区,几乎遍布全区。
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数量急剧增多,下限与秦汉时代相接。
在埋葬制度上有一定得越文化的因素,如春秋中、晚期中型墓地墓圹多窄长而带龛,随葬越式鼎、印纹硬陶器、兵器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越文化因素逐渐减少,而在典型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不断增加,如使用白膏泥保护棺椁的做法不甚普及,葬具上流行平底方棺,以铜镜、玺印、铁器等器物随葬的情况远较江陵地区多见,日用陶器组合中少见陶鬲,等等。
战国晚期墓葬中又显现出较浓的秦文化因素,如鼎、盒、壶组合的出现等。
其中湘北地区因与楚都江陵毗邻,在墓葬制度上与后者有较多的一致性。
3、豫南鄂西北地区4、其他地区①江汉平原东部②淮河中游与长江下游一带③湘西山地。
沅水和澧水上游流经的湘西山地,业经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湖南保靖四方城,黔阳黔城,古丈白鹤湾,桑植朱家台,辰溪米家滩,溆浦高低村、江口、大江口、马田坪、中林、丰收,沅陵木型山、木马岭等。
该区目前已发现有零星的春秋晚期楚墓。
战国时期的楚墓中见有含巴、蜀、濮文化因素的遗物,表明楚人与上述周边族群有直接的接触。
墓葬类别不高,性质与湘江洞庭湖区相同但较简单,随葬物品也不甚丰富。
日用陶器组合中多见豆而罕见鬲,出土铜镜的数量也较湘江洞庭湖区少④湘江上游一带衡山以南的湘江上游地区,即今湖南南部一带,目前已发掘的楚墓地点有湖南郴州近郊、马家坪。
衡阳苗圃、蒋家山、五马归槽、涂家山,耒阳野屋塘、县城内、阴间巷、西郊,永州鹞子岭,资兴旧市等。
这一区域较为明显的楚墓的时代最早属战国早期,春秋时期的墓葬则多为越人墓,说明在楚人进入之前这里属越人居住区。
该区墓葬中不少呈现出楚越文化因素交融的现象,有少数墓仍保留有习见于春秋越人墓地腰坑,越式铜鼎、印纹硬陶器等具有浓厚越文化特色的器物在此区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
此区墓葬一般不使用白膏泥保护棺椁,因此墓葬的保存状况普遍较差。
墓葬低级比较低,多为小型墓,中型墓较少。
战国晚期墓中出现鼎、盒、壶或鼎、豆、钫的组合,应是接受秦文化影响的结果。
二、楚墓的分类数十年来楚墓的发掘与研究,是我们对楚墓的类别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楚墓的类型丰富齐全,从中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等级结构及其演变情况。
根据墓葬的规模与形制,以及随葬品等所反映出的葬制的差异,可将迄今所发现的楚墓大致分为以下五个大的类别。
第一类为“甲”字形,多重棺椁多室大型墓,随葬青铜礼乐器。
地面上有大型封土堆,主冢周围多有陪葬冢。
单墓道,墓壁有多级台阶,多重棺椁。
木椁长在6米以上,分为五至七室;棺在三四重之间。
或有殉人、陪葬坑和车马坑。
随葬品以成套的青铜礼器为主,有编钟和编磬。
从部分墓葬所出文字材料看,这类大型楚墓的墓主人应为封君、卿或上大夫等高级贵族。
属于此类的典型墓葬有河南淅川下寺M2;信阳长台关M1;湖北江陵天星观M1;荆门包山M2;湖南临澧九里M1等。
对楚王墓之葬制目前还知之甚少。
河南淮阳马鞍冢之南冢是楚墓中仅见的双墓道“中”字形大墓,并有大型车马坑陪葬,一般认为应是楚都陈时期的某位楚王之墓。
安徽寿县李三孤堆大墓的封土覆盖面积在1万平方米左右,原高当在10米以上;可复原为椁分为九室、墓室面积在16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墓葬。
出土的铜礼器逾100件,其中铜鼎即达30余件,内含升鼎9件,并有编钟和编磬。
一般认为该墓为楚都寿春时期的某位楚王之墓。
可惜这两座墓均被盗严重,有关楚王墓地确切情况尚有待进一步的发现。
第二类为“甲”字形、一椁重棺多室中型墓,随葬铜、陶礼器。
封土堆或有或无。
单墓道。
一椁重棺,个别为多重棺椁。
木椁长约4—6米,分为三至五室。
少数有殉人。
随葬品铜陶礼器并用,各自成套;无编钟、编磬而有鼓、瑟、琴等;随葬车马器、木俑、兵器等。
迄今为止,这类楚墓已发现了数十座。
绝大多数属战国时期,其中尤以战国中期者为多。
这类墓地墓主人应为下大夫或与之身份相当的中层贵族。
属于此类的典型墓葬有河南淅川下寺M8、M10;湖北荆门包山M1、M4,江陵虅店M1,望山M1、M2,鄂城百子畈M5,湖南长沙浏城桥M1,湘乡牛形山M1、M2等。
第三类为一椁一棺中小型墓,随葬陶礼器。
一般无封土,有的有墓道,一椁一棺,少数为两重棺。
木椁长约2.5—4米,分为一二室,少数为三室。
随葬品主要为仿铜陶礼器,一般为二至四套,进入战国时期多有鼎、簠、缶(钫)及鼎、敦、壶两套组合。
仅个别墓出有组合不全的铜礼器,少数墓随葬日用陶器。
一般随葬镇墓兽、鼓、瑟等;车马器、木俑、兵器或有或无。
这类墓在楚墓中数量最大,应为士阶层或部分庶民的墓葬,有些规格较高者可能属没落的下大夫,属于此类的典型墓葬有湖北江陵太晖观M6、M18,雨台山M555,荆门包山M5;河南淅川下寺M11,M36等。
第四类为单棺小型墓,随葬日用陶器。
单棺。
少数一棺一椁这长在 2.4米以下。
随葬品为日用陶器,或以二套仿铜陶礼器,一般为鼎、敦(盂)、壶组合(多见于战国中期以后)。
有的墓出兵器,而以剑等短兵器居多。
这类墓的墓主人应属庶民阶层,其中可能也包含有士的下层。
第五类为无葬具墓。
无木质葬具的土坑墓,无随葬品或仅随葬一二件陶器等日用器物。
这类墓地墓主人应为贫民。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划分主要是以战国楚墓为据,春秋时期楚墓的情况与此略有差异。
三、大中型楚墓的埋葬制度1、楚墓中的贵族墓地大中型楚墓依墓主人身份不同,往往有规模不等的封土堆,即所谓的楚冢。
在目前所掌握的有关楚墓贵族墓地的考古资料中,以楚都纪南城附近的封土墓群、淅川下寺和荆门包山两处墓地的材料最为典型、清楚。
A、纪南城附近的封土墓群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地面有封土的楚墓已逾2000座。
楚墓的封土,大都用黏土夯筑而成,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个别呈方斗形。
这些楚冢主要分布于今湖北荆州、荆门、当阳、枝江、沙市等地,共发现1500多座。
此外,在江汉区的湖北宜城、襄阳,湘江洞庭区的湖南临澧、湘乡,豫南鄂西北区的河南信阳,以及江淮区的安徽长丰等地也有发现。
楚都纪南城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楚冢分布最为集中,也最具典型性。
据统计,仅荆州、荆门两地就发现楚冢1300余座,其中直径在40米以上的大型冢有220余座,约占所发现楚冢总数的20%左右;直径在20—40米之间的约560座,约占总数的40%;直径20米以下的约520座,占40%.纪南城周围的楚冢可大体上分为七个墓区,距纪南城的距离在数公里至二三十公里左右。
楚冢主要分布于城西至城北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上,其中尤以八岭山、纪山一带最为密集。
城西的八岭山墓区共有大小土冢274座,其中大型冢23座。
这些楚冢的分布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特大型土冢,封土直径80—100余米,高7—10余米。
或单独出现,或为双冢,一般一大一小,周围无众多陪葬冢。
二是以大中型土冢为中心成群分布的冢群。
从数量上看,或三五成群,或包含众多小型冢,数十个密集分布。
这类冢群一般占据一处丘陵岗地,有的大冢周围环绕中、小型冢,有的数冢呈“一”字有序排列。
从已发掘的数量上看,这类冢群多为贵族的家族墓地。
已发掘的封土墓绝大部分属第一、二类,可知这类墓的墓主人身份较高,而所在墓区应属公墓区。
B、淅川下寺墓地河南淅川下寺是一处典型的春秋时期的贵族墓地,布局有规律可循。
墓地位于丹江下游丹水与淅水交汇处的丘陵岗地上。
共发现大、中型墓葬9座,小型墓葬15座,车马坑5座。
已发现的墓葬和车马坑主要分布在南北向岗地的山脊上。
墓葬的方向与岗地走向呈90°交角。
9座大、中型墓南北并列,5座车马坑则基本上位于其所属主墓之西。
发掘者根据墓葬的分布与年代先后,将这批墓葬分为三组。
其中,岗地南端的甲组,包括M7、M8、M36三座中型墓和附属于M8、M36的两座车马坑。
岗地中部的乙组,南距甲组约100米,包括M1、M2两座大型墓,附属于M2的一座车马坑,以及散步于该组墓南北的15座小型墓。
岗地北部的丙组,南距乙组墓约90米,包括M10、M11两座中型墓以及附属于二墓地两座车马坑。
三组墓中,以中部的乙组规模最大,主墓规格也最高。
这批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地表无封土,不设墓道,墓坑四周也无台阶。
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头均向东。
9座大、中型墓葬中,墓口长度在9米以上的2座(M1、M2),墓口长度在4.5米—7.5米之间的7座。
从葬具上看,一一椁双棺(双棺并列,其中一棺殓葬殉人)者居多,共6座。
这9座大中型墓葬均随葬有大量的青铜器和玉石器等,未见陶器。
其中仅随葬有青铜器和玉器,而无车马器、兵器的墓有4座,墓中多出玉、石类装饰品,墓主可能为女性。
男性墓葬则出有兵器,并大多陪葬有车马坑。
9座大中型墓多二、三墓并列,如乙组墓中的M1、M3并列于主墓M2的南北两侧,甲组墓中的M7与M8亦南北并列,其出土遗物的年代相近,前者均未出兵器和车马器,都可推断属夫妻异穴合葬墓。
其余15座小型墓,墓口长度均在3米以下。
葬具均为单棺,无随葬遗物或随葬极少量碎小玉器。
这15座墓均位于大、中型墓之一侧,应属大中型墓墓主人的殉人墓。
下寺墓地大中型墓随葬青铜礼器的基本组合是鼎、簠、浴缶、钅尊缶、盘、匜等,大型墓中不尽鼎式增多,且有鬲、簋、壶、盉、盏、盆、鉴、俎豆、禁和编钟、编镈等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