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一剪梅》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

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诗集有《》。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七言律诗,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解释加点的词:中原北望气如山气:豪壮的气势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思考与探究】1、诗题解读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2、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4、《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

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

(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一、学习目的《书愤》导学案(高二语文组)知识目的:1.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默写全诗。

能力目的: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体现技巧。

情感目的: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二、导学思考1.“塞上长城”事实上是运用了一种典故,一种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3.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4.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本源是什么?5.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体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三、自学质疑(请写下你自学时的疑问)四、助学资料1.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ft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是一种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重要体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重要体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种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经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

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2.作品介绍:陆游的诗今存 9300 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书愤》导学案一.资料助读(一)【知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屡遭当权的议和派的打击和排斥,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

晚年在山阴闲居,直至终老都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是一位高产作家,平生作诗近万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其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生活面貌,诗中充满了悲壮、崇高之美。

语言明朗晓畅,精练自然。

(二)【论世】老而弥坚,壮志难酬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

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5年,是一个62岁的老人了,但他积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全诗脉络如下:三.要点导学【要点一:把握内容,归纳主旨】1.“书愤”的“愤”包含哪些感情?2.这是一首七律。

前两联叙事,追忆“瓜州渡”和“大散关”两次战斗的胜利,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男子形象?书愤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作者的抗敌抱负后两联:侧重写现在,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要点二:梳理思路,鉴赏表现手法】1.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四.小结:使用对比手法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将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将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这也使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形成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田,很容易引起共鸣。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相应的题目。

自嘲陆游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书愤》《一剪梅》导学案教师版.doc

《书愤》《一剪梅》导学案教师版.doc

《书愤》《一剪梅》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体会李清照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学习《书愤》二补充材料]、诗人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___________ 。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_ 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 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Q夬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 ) , 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三.导学问题1 •如何理解“书愤”之“愤” ?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用感情诵读全诗,体会其中情感2.学会诗中的写作手法障碍点、麻烦点:1、在陆游的诗句中把握情感。

2、本诗的写作手法。

学(一)作者及作品: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

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题:书:_______ 愤:_______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自主赏析诗歌1.播放朗诵视频。

2.学生自由朗读、诵读诗歌。

注意:1、节奏2、重读3、情感3.诗人所“书”何事?4.诗人所抒何“愤”?5.颔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在本诗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7.自读背诵。

《书愤》 导学案

《书愤》 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3、学习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悲愤之情。

(2)掌握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诗歌的深层意蕴。

(2)对诗歌中用典的准确理解和分析。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2、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年)春,这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解读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岁”指早年,那时诗人充满了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那知世事艰”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没想到世事如此艰难。

“中原北望气如山”,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展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收复失地的决心。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导学案精编

《书愤》导学案精编

《书愤》导学案精编【学习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理解诗歌内容,品析诗歌语言。

3、体会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常识读记】1.了解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他也多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2.相关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3.理解题意①书:书写②愤:愤慨,愤懑③标题的含义是:书写愤慨的意思。

【基础检测】1.明确字音。

塞.上()衰鬓..()千载.()2.解释词语①早岁:②那:③衰鬓:④堪:⑤伯仲:【文本研读】整体感知1、速读全诗,思考书愤之“书”了哪些内容?2、“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深入理解1、分析首联的主要内容2、分析颔联的主要内容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请赏析它在写景上的特点。

4、分析颈联的手法及作用。

5、有人说这首诗结尾一联对表达诗的主旨和意境作用重大,请谈谈你的理解。

6、说说本诗有哪些突出表现手法。

语言赏析1、“世事艰”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2、“空自许”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颈联和尾联赏析)参考答案【基础检测】1.明确字音。

《一剪梅》导学案

《一剪梅》导学案

《一剪梅》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词作的风格特点。

2、品味《一剪梅》的语言艺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运用的意象,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2)分析词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把握词作的艺术特色。

2、难点(1)深入领会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尤其是相思之苦与闲愁的交织。

(2)体会词作语言的含蓄美和意境的深远。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当时她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或为官,李清照独处深闺,因思念丈夫而作此词。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红藕()玉簟()罗裳()兰舟()2、解释下列词语。

(1)红藕香残:(2)玉簟秋:(3)锦书:(4)雁字回时:五、文本赏析1、整体感知(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2)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侧重写什么?2、词句赏析(1)“红藕香残玉簟秋”这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的“独”字有何妙处?(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中,“花”和“水”分别象征着什么?(5)“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怎样表现相思之苦的?(6)“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被后世广为传颂,请分析其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一剪梅》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体会李清照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学习《书愤》二、补充材料1、诗人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_________。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三、导学问题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四、探究问题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陆游——矢志不渝(羡慕)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陆游——用典明志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1陆游——(悲愤)悲壮——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分)【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2分)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1分)学习《一剪梅》一、补充资料1、学生回顾作者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代著名女词人,号。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2、写作背景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伉俪情笃。

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3、词牌名的由来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乃取前三字为调名。

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二、导学问题1、.学习上阕赏析意境美《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请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上阕小结:写女诗人的独居生活。

㈡学习下阕赏析名句1.“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的意义是什么?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 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取意即如此。

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3 下阕小结: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三、探究问题1、试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①忧国忧民⏹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②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③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④超尘脱俗⏹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⑤生活杂感⏹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2.从诗歌的风格流派方面归纳思想情感①山水诗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

②田园诗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

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

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

③咏物诗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

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托物言志。

④怀古诗一般来说,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论。

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⑤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

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但也有不同凡响的送别佳句。

⑥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