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洛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洛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洛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洛阳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11.03.18•【字号】•【施行日期】2011.03.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洛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洛阳市统计局2011年3月18日)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保持了积极平稳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3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6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396.2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737.4亿元,增长9.1%。

三次产业结构为8.1:60.1:31.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77.4%和20.2%。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8.1%。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六涨二降”。

各类价格指数如下:(以2009年价格为100)(略)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86.3万亩,比上年增长0.5%。

其中,夏粮面积377.3万亩,增长0.3%;秋粮面积409.1万亩,增长0.8%。

蔬菜面积81.6万亩,增长0.1%;油料面积68.5万亩,增长0.7%;中药材面积43.7万亩,增长5.1%;烟叶面积39.8万亩,增长9.3%;棉花面积5.3万亩,下降19.9%。

全年粮食总产量235.92万吨,比上年增长0.33%。

其中,夏粮产量110.85万吨,增长0.69%;秋粮产量125.07万吨,增长0.01%。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略)全年畜牧业产值95.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6%,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

洛阳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指数统计(2010-2017)(上年=100)(一)

洛阳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指数统计(2010-2017)(上年=100)(一)

第一产业
104.5 103.3 104.5 104.3 104.0 105.0 104.4
第二产业
114.5 114.4 109.2 106.0 109.7 108.5 107.1
工业
115.4 115.5 108.8 105.9 109.8 108.8 107.7
第三产业
111.9 111.2 112.5 109.8 108.7 110.8 110.9
111.7 111.8 106.3 100.7
110 111.7
年末常住人口
102.1 100.2 100.4 100.4 101.0 101.0 100.9
城镇人口
102.4 104.3 104.3 103.5 104.0 104.4 104.1
乡村人口
101.8 97.0
97.0
97.5
98.0
97.5
97.2
生产总值
113.0 112.5 110.0 107.2 109.0 109.1 108.6
油料总产量
104.2 100.9 102.4 98.5
84.7
111.0 100.5
烟叶总产量
96.7 101.9 105.5 116.6 81.3 89.6 104.9
蔬菜总产量
102.0 106.2 104.0 104.1 106.5 108.8 96.6
年牛存栏
97.3 95.8 94.8 100.2 101.3 102.5 74.3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
120.8 113.1 92.1 107.0 96.7 95.5 126.3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
114.2 109.3 97.8 102.3 99.9 96.9 121.5

2001-2013年中国各省gdp,人均gdp和从业人员数

2001-2013年中国各省gdp,人均gdp和从业人员数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从业人员数(万人) GDP(亿元) 人均GDP(元) 从业人员数(万人) GDP(亿元) 人均GDP(元) 从业人员数(万人) GDP(亿元) 人均GDP(元) 679.2 5007.2 34777 703.3 6033.2 40916 854.1 6969.52 45993 492.61 2578.03 25544 510.9 3110.97 30575 527.78 3697.62 35783 3435 6921.29 10250.72 3470.23 8477.63 12487 3516.71 10117 14814 1417.3 2855.22 8641 1469.5 3571.37 10741 1475 4230.53 12647 1086.1 2388.381 10015 1005.2 3041.07 12728 1026.1 3905.03 16371 2025.3 6003 14270 2018.9 6672 15835 2097.3 8047.3 19074 1186.6 2662.08 9854 1202.5 3122.01 11537 1222 3620.3 13350 1626.5 4057.4 10638 1622.4 4750.6 12449 1681.1 5513.7 14467.37 829.72 6694.23 38486 854.61 7450.27 46338 978.31 9247.7 52535 3506 12461 16830 4499.97 15512.4 20031 4537.07 18598.7 24953 2858.6 9705.02 20149 2962 11648.7 24784 2991.95 13417.68 27703 3500.5 3973.21 6375 3544.9 4813 7768 3605.2 5376 8810.412 1711.32 5241.73 14125 1757 6053.14 16235 1818 6569 18646 2130.6 2830.5 6678 2168.2 3500 8189 2214 4070 9440 5527 12078.15 13268 5620.6 15490.7 16413 5728.1 18517 20096 5522 6867.7 7376 5536 8553.79 9201 5587.44 10587.42 11347 2467 4757.451 8378.007 2537 5633.24 9897.637 2589 6590.2 11554 3644.52 4660 7589 3694.78 5641.94 9165 3747.1 6596.1 10562 4134.37 15844.64 17798 4395.93 18864.62 20876 4681.89 22557.37 24647 2589 2735.13 5969 2601.41 3433.5 7461 2649.1 4076 8788 349.89 677.54 8592 360.3434 798.9 9812 371.1 918.8 11165 1654.51 2272.82 8091 1660 2692.81 8584 1689 3467.72 12404 4667.6 5333.1 6623 4683.5 6379.63 7895 4691 7385.11 9060 2106.14 1426.34 3701 2145 1677.8 4317 2186 2005.42 5119 2341.3 2556.02 5870 2353.33 3081.91 7012 2401.4 3473 7835 130.2 185.1 6893 132.8101 220.34 8103 137.3217 251.21 9114 1874.1 2398.6 7057 1912.1 2883.51 8638 1941 3675.66 9899 1500.59 1399.83 5429 1510.85 1688.49 6566 1520.46 1934 7477 287.72 390.21 7346 289.8 466.1 8693 290.42 543.32 10045 282.4496 445.36 7734 291.4261 537.11 9199 298.8 612.61 10349 701.5 1887 9828 721.3 2248.8 11541 744.5 2639.6 13184

200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佚名
【期刊名称】《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

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实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基本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总页数】6页(P51-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61
【相关文献】
1.2001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J],
2.2001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J],
3.2001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J], 黑龙江省统计局
4.200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J], 浙江省统计局
5.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洛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洛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洛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洛阳市统计局2012年3月19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全力打好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市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创优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六加一”攻坚战,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7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672.5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840.7亿元,增长8.1%。

三次产业结构为7.5:61.6:30.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76.9%和20.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5.6%,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六升一平一降”的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7%,仍居首位。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项目指数(以上年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 105.6食品 112.7#粮食 111.4肉禽及其制品 126.3鲜菜 100.5烟酒及用品 105.3衣着 10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6.0交通和通讯工具 99.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0居住 104.2据财政部门统计,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344.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地方财政收入323.5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8.3亿元,增长25.5%,其中:税收收入131.2亿元,增长26.8%,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6%。

地方财政支出445.5亿元,增长4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6.9亿元,增长28.6%,其中:教育支出63.2亿元、增长42.0%,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27亿元、增长26.2%,医疗卫生支出24.6亿元、增长42.8%。

长沙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沙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沙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长沙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沙市统计局2002年3月)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十年来最缓慢增长的严峻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全市人民精神振奋迎难而上,团结一致扎实工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胜利地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

全年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多引擎增长的新格局,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物价稳定,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和长沙“三化”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初步测算,全市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8.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37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297.09亿元,增长13.1%;第三业增加值352.62亿元,增长12.9%。

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10.8:40.8:48.4,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6个百分点。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436元,比2000年增加1174元,增长11.4%。

市场价格总水平稳中有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0年下降1.7%。

在八大指数分类中,比上年上涨的有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服务项目等三大类,其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4.3%,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3.1%,医疗保健类上涨1.1%;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中,交通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6.4%;食品类价格下降2.2%,鲜菜和水产品分别下降4.8%和4.9%。

河南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河南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养 殖 基 地 和 畜 产 品 加 工 项 目相 继 建 成 。 种 植 业 战 胜 严 重 旱 灾 , 得 较 好 收 成 。 年 粮 食 总 获 全 产量 4 1.8万 吨 , 上 年 增 长 0 4 。其 中 , 粮 19 8 比 . 夏 2 3 . 6万 吨 , 长 3 1 ; 粮 1 8 . 2万 吨 , 降 38 3 增 . 秋 715 下 28 。蔬 菜 、 果 、 卉 等农 作物 持 续 增 长 , 优 、 .% 水 花 名 新 特 、 细 品 种 不 断 增 加 。全 年 棉 花 产 量 8 . 7万 吨 , 精 27 比 上 年 增 长 1 . , 烟 产 量 3 . 8万 吨 , 上 年 增 长 6 烤 7 11 比 1. 。 油 料 产 量 3 2 4 47 6 . 9万 吨 , 上 年 下 降 7 7 。 比 . 林 业 资 源 的 管 理 、 护 工 作 取 得 新 进 展 。全 年 完 成 保
47O 6 . 0万 吨 , 长 3 1。禽 蛋 产 量 2 6 O 增 . 8 . 0万 吨 , 长 增



5 9 。 奶 业 生 产 发 展 较 快 , 年 奶 类 总 产 量 3 . 0万 . 全 O0
3 。 .6
2 6 . 3亿 元 , 长 9 9 ; 三 产 业 增 加 值 1 4 . 9 吨 , 长 4 . 。 水 产 品 产 量 3 . 0万 吨 , 上 年 下 降 62 3 增 . 第 86 7 增 85 10 比 农 业 生 产 条 件 继 续 改 善 。 年 末 全 省 农 业 机 械 总 动 力 达 6 7 . 9万 千 瓦 , 上 年 末 增 长 5 2 ; 用 拖 拉 086 比 . 农 机 和农 用 运 输 车 分 别 达 到 2 34 4 . 6万 台 和 1 8 4 4 . 2万

太原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太原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太原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3月22日)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市十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的“十五”计划纲要,全面实施“四大战略”,重点抓好“六大工程”,努力实现“三个提高”,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严格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各种困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以率先发展的姿态,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体运行速度加快。

据初步测算,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增幅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扭转了近年低速增长的局面。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4亿元,下降2.9%;第二产业增加值189.60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81.80亿元,增长11.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381元,比上年增长7.8%。

全市各县(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是:迎泽区12.2%,杏花岭区11.9%,万柏林区11.9%,小店区10.6%,古交市9.5%,尖草坪区9.2%,晋源区9.1%,清徐县9.1%,阳曲县7.5%,娄烦县1.3%。

经济结构调整顺利入轨。

市委、市政府按照“1311”调产规划,选择了科技含量高、有市场潜力和带动力的42个潜力产品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全年共到位资金18.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7.3亿元,企业自筹10.76亿元,其他资金0.623亿元。

在到位资金中,有4946万元为财政贴息资金。

全年有32个潜力产品项目投产,13个项目投产达效,年增加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1.5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加入WTO后,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社会就业压力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
【发布部门】洛阳市统计局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洛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洛阳市统计局)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围绕“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目标,积极推进改革,加快对外开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65.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左右。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253.7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171.9 亿元,增长10.2%。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

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69.63万人,城镇在岗职工 55.92万人。

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全年有1.9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脆弱,农民增收困难;工业结构
性矛盾仍较突出,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社会投资尚未全面启动;社会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保持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

主要畜产品产量及畜禽存栏量均有增加,优良品种发展较快。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畜禽存栏数量如下: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但抗灾能力仍然较弱。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18.8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7%;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10.46万台和4.01万辆;全年农村用电量10.4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4.9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8.7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1%,其中节水灌溉面积57.25千公顷,增长7.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初步统计,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 121.6亿元,比上年增长8.6%。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99.3亿元,增长9.3%;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2.4亿元,增长7.0%;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6.4 亿元,增长5.7 %。

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6.3%;重工业增加值104.5亿元,增长9.0%。

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87.3亿元,增长7.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