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时间:2012-06-21 09:202011年社‎会服务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力度大、创新亮点多、实际效果好,增进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综合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省级‎行政区划单位‎34个(其中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332个‎(其中地级市2‎84个,地区15个,自治州30个‎,盟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3‎个(其中市辖区8‎57个,县级市369‎个,县1456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4046‎6个(其中区公所2‎个,镇19683‎个,乡12395‎个,苏木106个‎,民族乡108‎5个,民族苏木1个‎,街道7194‎个)。

2011年,共联合检查省‎界13条,联检省界13‎646公里、界桩236颗‎,2条省界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

编制完成了2‎8条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形成图集68‎00册、电子光盘28‎00套。

图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表 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单位:个指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乡(个)17534 15951 15306 15120 15067 14848 14571 13587 镇(个)19892 19522 19369 19249 19234 19322 19410 19683 街道(个)5829 6152 6355 6434 6524 6686 6923 7194 注:图1和表1中‎乡包含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服务业机构1‎29.8万个,比上年增长2‎.3%,职工总数11‎29.8万人,固定资产总值‎为6989.8亿元,比上年增加6‎.1%。

2011年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阳江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阳江市统计局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幸福追赶的征程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可喜的成绩,“十二五”时期首年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779亿元,同比增长16.0%。

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24.9%和12.1%。

三大产业比例由上年同期的21.9∶42.5∶35.6调整为19.5∶45.9∶34.6。

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7.3%、65.9%和26.8%,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1.2个百分点、10.5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32000元,增长15%。

1—11月份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0.6%,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6.9%。

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上涨12.0%,居住类上涨3.2%,烟酒类上涨4.7%,交通和通讯类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6.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0%,衣着类下降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5%。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45万人,同比增长10.7%。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41万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10%。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45%。

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各项人均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有待完善;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势头仍须强势推进;民生事业进一步投入的支撑力较弱;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大力加强;区域发展差距有所扩大。

二、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272.0亿元,同比增长5.2%。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9.6万亩,比上年减少0.04万亩;粮食总产量71.0万吨,增加2.5万吨。

蔬菜种植面积87.4万亩,增加0.05万亩;蔬菜产量90.7万吨,增加1.5万吨。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日期】2012.02.24【实施日期】2012.02.2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改革创新的突破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按照“六个着力”的要求,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经国家统计局联审通过,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919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94亿元,下降0.7%;第二产业增加值7959.69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11111.06亿元,增长9.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2560元。

图1 2007-2011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584.12亿元,比上年增长7.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611.57亿元,增长9.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9.5%提高到50.1%。

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667.45亿元,增长8.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3%。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8.52万户,比上年增长0.4%。

其中,企业13.44万户,增长7.3%;个体工商户4.91万户,下降15.5%。

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4853户,增长16.8%;外商投资企业6999户,增长8.4%;私营企业122505户,增长6.9%。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342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2011年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石家庄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石家庄调查队2012年 3 月 16 日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两大任务,深入实施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4.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031.9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635.8亿元,增长12.1%。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1:49.8:40.1。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5.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7.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0.4%。

2011年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98.5亿元,比上年增长 13.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1%;实缴税金303.3亿元,增长29.6%,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2.0%。

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7.0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3万公顷,下降0.4%;粮食总产量531.7万吨,增长4.7%。

其中夏粮总产252.9万吨,增长7.4%;秋粮总产278.8万吨,增长2.4%。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比重为73.3%,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3.0%,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8万公顷。

农业机械总动力1977.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9%。

实际机耕面积48.4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47.9%;当年机械播种面积66.9万公顷,占66.2%,提高1.1个百分点;机械收获面积48.9万公顷,占48.4%,提高2.5个百分点。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时间: 2012-06-21 09:202011年社会服务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力度大、创新亮点多、实际效果好,增进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综合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省级行政区划单位34个(其中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332个(其中地级市284个,地区15个,自治州30个,盟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3个(其中市辖区857个,县级市369个,县1456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40466个(其中区公所2个,镇19683个,乡12395个,苏木106个,民族乡1085个,民族苏木1个,街道7194个)。

2011年,共联合检查省界13条,联检省界13646公里、界桩236颗,2条省界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

编制完成了28条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形成图集6800册、电子光盘2800套。

图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表 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单位:个指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乡(个)17534 15951 15306 15120 15067 14848 14571 13587 镇(个)19892 19522 19369 19249 19234 19322 19410 19683 街道(个)5829 6152 6355 6434 6524 6686 6923 7194 注:图1和表1中乡包含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服务业机构129.8万个,比上年增长2.3%,职工总数1129.8万人,固定资产总值为6989.8亿元,比上年增加6.1%。

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2012年2月23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之年。

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要求,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扩内需、惠民生,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011.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22.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53.58亿元,分别增长2.5%、9.8%和11.0%。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8039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01266元,按国家公布的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达到12447美元和15679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47.8∶48.7调整为2011年的3.3∶47.4∶49.3。

非公经济初步测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6.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个体私营经济持续活跃。

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18.11万户,增长12.0%,从业人员163.67万人,增长12.4%;个体工商户31.17万户,从业人员70.31万人,分别增长4.3%和7.7%。

十大产业全市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业、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0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9%。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8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5.15亿元,增长17.0%。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407.20亿元,增长14.1%;营业税240.94亿元,增长8.9%;企业所得税327.20亿元,增长31.9%;个人所得税127.65亿元,增长30.2%。

2011年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四平市统计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人民生活共同富裕为主线,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实施“一核三带”的富民优先战略,攻坚克难、求富图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着。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综合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7.2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8.7亿元,增长25.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7.4亿元,增长14.3%。

人均生产总值达28854元,比上年增长25.8%。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7.1%:42.7%:30.2%变为今年的25.2%:45.6%:29.2%。

一、二、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65.8%和26.2%。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17.85%。

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民生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73.6亿元,比上年增长31.4%。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38.9亿元,比上年增长39.4%。

市区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40.1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达17.5亿元,比上年增长44.6%。

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完成1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

市区财政支出完成4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4%。

在市区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3.1亿元,增长7.6%;教育支出7.2亿元,增长14.3%;科学技术支出3331万元,增长4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7亿元,增长23.3%;医疗卫生支出3.7亿元,增长23.4%。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8%(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4.8%。

2011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一年。

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为“三年翻一番、五年新突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82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7亿元,增长19.6%。

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6.4和10.6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4:46:52.7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4.5 %,比上年上涨4.5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类、烟酒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和居住类分别上涨12.2%、3.7%、2.1%、3.3%和2.9%;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2.8%、0.2%和0.8%。

2011年全年我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为112.9 %,比上年上涨12.9 %。

全年建成2个大型蔬菜配送中心和423个社区蔬菜副食品直销点,有效保证了市场供应,全年物价涨幅始终低于全国(105.4%)和全疆平均水平(105.9%)。

二、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预计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6%。

畜牧业保持稳定增长。

截至2011年末,全市牲畜存栏数81.6万头(只),增长1.7%。

其中,生猪存栏数11.55万头,增长14.2%;活羊存栏数58.6万只,下降0.3%。

家禽年末存栏数181.38万只,下降10.4%。

种植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大幅压缩,下降14.2%。

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35.02万千瓦,增长1.1%;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4.12万吨,下降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时间: 2012-06-21 09:202011年社会服务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力度大、创新亮点多、实际效果好,增进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综合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省级行政区划单位34个(其中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332个(其中地级市284个,地区15个,自治州30个,盟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3个(其中市辖区857个,县级市369个,县1456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40466个(其中区公所2个,镇19683个,乡12395个,苏木106个,民族乡1085个,民族苏木1个,街道7194个)。

2011年,共联合检查省界13条,联检省界13646公里、界桩236颗,2条省界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

编制完成了28条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形成图集6800册、电子光盘2800套。

图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表 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单位:个指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乡(个)17534 15951 15306 15120 15067 14848 14571 13587 镇(个)19892 19522 19369 19249 19234 19322 19410 19683 街道(个)5829 6152 6355 6434 6524 6686 6923 7194 注:图1和表1中乡包含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服务业机构129.8万个,比上年增长2.3%,职工总数1129.8万人,固定资产总值为6989.8亿元,比上年增加6.1%。

社会服务业增加值24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占第三产业的比重1.2%。

截至2011年底,全国通过社会工作师考试的13421人,通过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的40755人。

全国社会服务事业费支出3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为3%,与上年持平。

中央财政共向各地转移支付社会服务事业费1808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占社会服务事业费比重56%,比上年增加了6.2个百分点。

社会服务事业基本建设施工项目4533个,全年完成投资总额2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图2 社会服务业基本情况表2 社会服务业基本情况单位:亿元指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社会服务事业费支出577.4 718.4 915.41215.52146.52181.92697.53229.1 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9.2 31.6 33.5 47.7 66.6 157 183 218.5 社会服务机构固定资产原值1818.43097.84066.7 39734592.8 51986589.36989.8二、社会服务(一)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

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4.6万个,其中登记注册为事业单位机构0.9万个;床位396.4万张,比上年增长13.4%;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2.94张,比上年增长12.6%;收养293.4万人,比上年增长5.5%。

图3 社会服务机构床位数表3 社会服务机构床位数单位:万张、张指标2000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床位数113.0 163.9 193.3 257.3 286.1 326.5 349.6 396.4 每千人口床位数0.89 1.25 1.47 1.95 2.15 2.45 2.61 2.94其中: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0868个,比上年增加964个,拥有床位353.2万张,比上年增长11.7%(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19.1张,比上年增长7.3%),年末收养老年人260.3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全国民政部门管理的智障与精神疾病服务机构共有251个。

其中社会福利医院(精神病院)155个,床位数4万张,年末收养各类人员3.5万人;复退军人精神病院96个,床位数2.5万张,年末收养各类人员2万人,比上年增长5.3%。

全国共有儿童福利机构397个,比上年增加62个,床位6.0万张,比上年增长20.0%。

全国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241个,床位0.8万张。

全年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7.9万人次。

全国共有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单位1788个,床位7.9万张,其中救助管理站1547个,床位7.1万张。

全年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241.0万人次,其中在站救助220.5万人次,不在站救助20.5万人次。

全国共有军休军供机构2287个。

其中军休管理单位1960个,可提供休养户数16.0万户;军供站327个,床位3.8万张。

(二)不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

1.老龄服务。

2011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老龄事业单位2503个,老年法律援助中心19407个,老年维权协调组织8.4万个,老年学校48116个、在校学习人员603.2万人,各类老年活动室41.3万个,全年接待来信来访45.8万次。

图4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表4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单位:万人、% 指标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60岁以上人口14408 14901 15340 15989 16714 17765 18499 60岁以上人口比重11.03 11.3 11.6 12 12.5 13.26 13.72.儿童福利。

会同财政部下达25.2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各地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孤儿50.9万人,其中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儿童10.8万人,社会散居孤儿40.1万人。

2011年全国办理家庭收养登记31424件,其中:中国公民收养登记27579件,外国人收养登记3845件。

图5 家庭儿童收养表5 家庭儿童收养单位:人、%指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家庭收养儿童数52603 49506 48178 45192 42550 44260 34529 31424 年增长率-2.9 -5.9 -2.7 -6.2 -5.8 4.0 -22.0 -9.03.社会福利企业。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福利企业21507个,比上年减少719个;社会福利业增加值为7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第三产业的比重0.36%;吸纳残疾职工62.8万人就业;实现利润140.1亿元,比上年下降7.1%;年末固定资产18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图6 社会福利企业中的残疾职工表6 社会福利企业中的残疾职工单位:万人、% 指标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福利企业残疾职工66.2 63.7 55.9 56.3 61.9 62.7 62.5 62.8 年增长率-2.5 -3.8 -12.2 0.7 9.9 1.3 -0.3 0.54.社会救助。

城市低保。

2011年底,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145.7万户、2276.8万人。

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6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02.0亿元,占总支出的76.1%。

2011年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287.6元/人、月,比上年增长14.5%;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240.3元(含一次性生活补贴),比上年提高27.1%。

城市“三无”救济。

2011年城市“三无”救济19.3万人,比去年增长30.9%。

农村低保。

2011年底,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2672.8万户、5305.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91.7万人,增长了1.8%。

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667.7亿元,比上年增长50.0%,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02.6亿元,占总支出的75.3%。

2011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143.2元/人、月,比上年提高26.2元,增长22.4%;全国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106.1元(含一次性生活补贴),比上年提高43.4%。

农村五保。

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30.2万户,551万人,分别比上年下降0.95%和0.71%。

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五保供养资金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其中: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84.5万人,集中供养年平均标准为3399.7元/人,比上年增长15.2%;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66.5万人,分散供养年平均标准为2470.5元/人,比上年增长17.5%。

图7 社会救助情况表7 社会救助情况单位:万人指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05 2234.2 2240.1 2272.1 2334.8 2345.6 2310.5 2276.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88 825 1593.1 3566.3 4305.5 4760 5214 5305.7 农村五保供养228.7 300 503.3 531.3 548.6 553.4 556.3 551农村传统救济。

2011年农村传统救济68.7万人,比去年增长15.6%。

医疗救助。

2011年全年累计救助城市居民2222万人次,其中: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549.8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67.9元;民政部门直接救助城市居民672.2万人次,人均医疗救助水平793.6元。

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医疗救助资金67.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

2011年全年累计救助贫困农村居民6297.1万人次,其中:民政部门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825.3万人次,人均资助参合水平45.6元;民政部门直接救助农村居民1471.8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635.8元。

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20.0亿元,比上年增长43.7%。

临时救助。

2011年临时救助城市居民290.1万人次、农村居民596.8万人次。

5.防灾减灾。

2011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3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126人,紧急转移安置939.4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247.1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289.2万公顷;倒塌房屋93.5万间,损坏房屋331.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