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西藏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与分析

合集下载

小麦条锈菌全基因组测序文库构建和原生质体制备研究

小麦条锈菌全基因组测序文库构建和原生质体制备研究

小麦条锈菌全基因组测序文库构建和原生质体制备研究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全球传播的流行性真菌性病害。

小麦条锈病菌全基因组测序有助于更全面、深入认识其生理特点和致病机理,对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基因组测序项目以条中32号生理小种为材料,采用全基因组鸟枪法Solexa测序结合Fosmid质粒两端Sanger法测序相结合的综合策略。

本课题为整个测序项目的基础部分,主要完成了以下5方面的工作:1.完成了测序小种单孢菌系的分离纯化。

采用传统生理小种鉴定方法,对单孢分离系进行了毒性鉴定,经鉴定的CYR32单孢菌系经扩繁后用于测序DNA提取。

2.大片段DNA的提取和Fosmid基因组文库构建。

以夏孢子萌发芽管为材料,采用改进方法成功获得大片段DNA,脉冲电泳检查片段主带大小在35-48 kb,回收大片段DNA,构建Fosmid质粒文库。

文库含有20,000个克隆,重组率为96.88%;插入片段长度平均为35 kb,对培养第一天和第六天的文库克隆进行比较检测结果表明,文库稳定性高,培养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

3.高质量DNA提取和Solexa PE文库构建。

以夏孢子为材料提取DNA,经纯化后OD260/280值在1.8~2.0之间,质量可满足测序PE文库构建要求;构建插入片段分别为200 bp、500 bp、2000 bp和6000 bp的Solexa PE测序文库。

4.完成了2万个Fosmid克隆的两端测序和Solexa测序工作。

对Solexa测序数据运用SOAPdenovo进行组装分析,结合Fosmid质粒测序数据构建Scaffold,获得基因组拼接总长度136Mb,scaffold的N50达到了119 kb。

5.首次优化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原生质体制备实验体系。

以夏孢子为材料,在10 ml 1.2 M KCl PH5.8的渗透压稳定剂中加入400 mg崩溃酶,15 mg几丁质酶,400 mg裂解酶,400mg纤维素酶,30℃处理54 h,成功制备了小麦条锈菌原生质体,为获得完整染色体DNA样品、分析脉冲电泳核型和基因组后期Scaffold标记定位奠定重要基础。

西藏林芝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西藏林芝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锈病是一类古老的病害,发生历史久远,我国栽培小麦已有4000~5000 年历史,据推测,其存在时间大体上与小麦栽培历史相同。

世界上关于小麦锈病流行危害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700 年古罗马时代。

我国在1836 年《马首农言》中和1846 年《齐民要术》中有小麦锈病发生的记载,称为“黄疸病”。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也是对小麦生产影响最大的一种大区流行性病害,有发生范围广、蔓延速度快、危害损失大等特点。

西藏林芝属于温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非常适宜小麦的生长。

由于西藏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作物布局、播种期等存在差异,小麦条锈病病菌可完成越夏、越冬和流行周年循环。

西藏农区冬季不太寒冷、夏季不酷热的气候特点,使小麦条锈病病菌在西藏农区可顺利越夏。

主要越夏场所是自生麦苗。

越夏菌源又能自然侵染秋苗,以潜育菌丝顺利越冬,春季复苏后在全田流行。

林芝位于西藏的东南部,条锈病流行频率较高,发病面积较大,危害程度也较严重。

因此,要对于西藏林芝小麦条锈病发生进行研究分析,为广大种植户提供防治的技巧和对策。

1.小麦条锈病的症状识别小麦条锈病是条形柄锈菌侵染小麦,菌丝丝状,生长在小麦叶片、茎秆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的养料,当有效积温达到150~ 160℃,在病斑上产生鲜黄色孢子堆,呈缝纫机针脚样,成行排列,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侵染循环,转主寄主为小檗。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片上,其次是叶和茎秆,穗部、壳及芒上也有发生。

病叶上初形成褪绿斑点,后逐渐形成隆起的黄色疱疹斑(即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椭圆形,鲜黄色,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整齐的虚线形状。

后期寄主表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

小麦近成熟时,在病部出现较扁平的短线条状黑褐色斑点(冬孢子堆),表皮不破裂。

在小麦幼苗上,病菌常以侵入点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形成同心圆状排列的夏孢子堆。

条锈病与叶锈病、秆锈病的症状区别,可以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

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Industrial research产业研究84《农机市场》 2024年第4期1. 引言小麦条锈病由小麦条锈病菌引起,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小麦种植区域。

其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迅速传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粮食安全问题。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宿主抗性、病原菌种群结构和农业管理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条锈病菌通过风力传播,侵染小麦叶片并在植物内部繁殖,引起叶片上出现黄色至橙色的条状病斑。

2. 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原因2.1 病原菌特征与传播途径小麦条锈病菌是引起小麦条锈病的主要病原菌。

它具有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这使得它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抵抗宿主的防御机制。

病原菌主要通过风力传播来传播。

感染源主要来自于条锈病病斑上的菌丝体或孢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邵江涛山东省博兴县陈户镇人民政府,山东 博兴 256500作者简介:邵江涛(1978—)男,汉,山东博兴人,大专,经济师。

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子堆积。

这些病斑在小麦植株上形成后,孢子会随着风的推动远距离传播到新的宿主植株上。

风是病原菌传播的主要推动力。

风向和风速对病原菌的传播范围和速度起着重要的影响。

有利的风向会将病原菌带到健康的小麦植株上,从而引发新的感染。

风速越大,病原菌传播的距离就越远。

病原菌的菌丝体在植物内部生长,并形成新的病斑。

这些病斑继续产生孢子,从而扩大病害的规模 [1]。

2.2 感病条件和环境因素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

当温度适宜且相对湿度较高时,病原菌的孢子会更容易在小麦叶片上萌发并侵入植物组织。

此外,较长时间的叶面湿润也为病原菌的侵染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对湿度的影响是因为高湿度有助于孢子萌发85《农机市场》 2024年第4期和菌丝生长。

当湿度较高时,病原菌的孢子会迅速吸收水分并发芽,形成侵入小麦叶片的菌丝。

湿润的叶面提供了营养和水分,为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小麦条锈菌有性自交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学分析

小麦条锈菌有性自交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学分析

小麦条锈菌有性自交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学分析小麦条锈病是由真菌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s.et Henn.,Pst)引起的重要小麦病害,严重威胁世界各大麦区的粮食生产安全。

常年的条锈病流行能造成平均约30%的小麦产量损失,在特大暴发年份可导致绝收。

抗病品种的合理选用和布局能有效、经济、环保的防控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

但是有效的抗病品种往往在几年内便会被新的条锈菌毒力小种所克服,导致抗病基因失效,引发条锈病的大流行。

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变异途径主要有突变、体细胞杂交和有性生殖。

研究人员最近才在小檗上发现了小麦条锈菌的有性循环。

室内研究证实小麦条锈菌经过有性自交后,可以产生大量的毒力与亲本不同的新菌系,直接证实了小麦条锈菌在转主寄主小檗上进行有性生殖在毒力变异方面起重要作用。

有学者在中国自然条件下发现了条锈菌有性世代的存在,并从小檗上分离得到了与主要流行小种毒力不同的新菌系,明确了小檗在中国条锈菌流行和变异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小麦条锈菌有性群体研究其毒力的结构和变异规律,揭示条锈菌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方式,可以有效地指导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针对条锈菌流行小种筛选培育出长期可靠的抗病品种。

本研究便以此为出发点,选用我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CYR32在小檗上建立有性自交群体,研究分析CYR32的有性遗传的毒力特征。

在明确CYR32的毒力遗传背景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选取了已知毒力遗传背景的另一个小麦条锈菌菌系平兰17-7,通过两个菌系进行有性杂交,建立了有性杂交的F<sub>2</sub>代群体并进行了遗传毒力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YR32经过有性自交后,共获得了127个后代菌系。

这些菌系经在25个鉴别寄主鉴定,被划分成27种不同毒力表型。

亲本和所有后代菌系在Yr5,Yr8,Yr10,Yr15,Yr24,Yr26,Yr32和YrTr1位点均表现为无毒性;在Yr1,Yr2,Yr3,Yr4,Yr25,Yr44和Yr76(YrTye)位点均表现为有毒性;后代群体在Yr6,Yr7,Yr9,Yr17,Yr27,Yr28,Yr43,YrA,YrExp2和YrSP位点表现毒力分离。

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生理小种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生理小种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张晶摘要本文阐述了小麦条锈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在对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31个生理小种; 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钟为导致7批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化、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发现陇南和川西北为小麦条锈菌的主要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研究建立了小麦条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首次提出了小麦条锈菌基因漂移的证据,进一步揭示了陇南易变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菌源传播关系,提出了治理对策。

在抗病育种方面,主要总结提出了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小麦条诱病病菌生理小种品种抗病性遗传抗病育种1、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性分化生理小种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对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检测为例,说明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的主要生理小种:1.1、标样来源共采集并鉴定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西安、杨凌和甘肃省天水等6个地区13个县的条锈病菌标样231份,其中陕西标样190份;甘肃标样41份。

1.2、鉴别寄主沿用全国通用的鉴别寄主,它们是Fulhard、保春128、阿夫、Trigo Euraka、抗引655、维尔、丰产3号、南大2419、阿勃、丹麦1号、尤皮Ⅱ号、洛夫林13号、早洋、中四、洛夫林10、水源11、Hbrid46。

1.3、鉴定方法鉴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太白高山条锈病菌小种监测试验站进行,鉴定方法同往年。

反应型分级为 0、0;1、2、3和4共6级,0-2级为低抗(R),3-4级为感病(S)。

2、2001-2002年度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2.1、鉴定标样结果明确的有231份,标样鉴定结果见表1,鉴定鉴别寄主对各小种的反应型见表2。

(植物病理学专业论文)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DNA多态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专业论文)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DNA多态性分析

第三章小麦条锈菌小种相关标记的研究对所选择的供试菌系进行了初步繁殖、挑单孢、鉴定、扩繁后,获得了30个单孢菌系,作为试验的基本材料。

然后采用SSR和AFLP两种技术对供试小种菌系DNA多态性进行了的认真分析。

下面将获得的结果详细说明。

3.1小麦条锈菌单孢鉴定结果于2003年12月11日和2004年7月20日进行了两次单孢菌系的鉴定,鉴定采用传统的17个鉴别寄主进行。

2003年12月11目的鉴定有8个生理小种的13个菌系它们是:CYl7(D、CYl7@、CYl9@、CY290、CY29-.4、CYHY、CY320、CY320、Cy32④、SU50、SUl4、CY26、CY320,最后的鉴定结果是有10个小种的单孢菌系是准确的,不准确的菌系是:CY32@、SUl4、CY320所以它们需要重新鉴定。

2004年7月20日选择了5个生理小种的19个菌系进行了鉴定它们分别是:CY24@、SU40、CY260、CYSU40、CY260、CYSU4④、CYSU4⑦、CYSUl40、CYSU4①、CYSUl40)、CYSUl4@、CYSUl40、CY24①、CY240、CY26@、CY24囝、cY260、CY240、CY240、CY260。

其中有11个单孢菌系是鉴定准确的,剩下的不准确的8个菌系需要重新鉴定。

详细的每一个菌系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见附表1、附表2。

3.2.,J、麦条锈菌总DNA提取的结果从收集到的条锈菌夏孢子中提取DNA。

采用的CTAB法比以往的方法更加简便,更为重要的时提取到的总DNA纯度好且完整的,不只是达到了SSR分析的要求同时也达到了AFLP分析对模板的要求(图3-1)图3.1小麦条锈菌总DNA定量电泳图其中14泳道为标准量^DNA浓度分别为:50ng、100ng、200ng、400ng5~13泳道为被测试基因组DNA分别为;CYl7@、CYl9@、CY23、CY26、CY28、CY29-4、CY30、CY31、CY32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提取的DNA的浓度一般从30ng~200ng不等,将获得的初次定量结果进行换算稀释后,再次进行DNA定量使得进行PCR的所有模板DNA基本一致即可。

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

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

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西藏农业植物各类病害的防治措施,难点是其症状和发病规律,要求学生把握西藏农业植物的要紧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并了解其分布和危害;重点把握西藏农业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第一节青稞、小麦病害一、青稞条纹病大青稞条纹病又称条斑病,是西藏青稞上的要紧病害之一,在各农区发生普遍,为害严峻。

多数田块发病率达8~15%,个别发病重的地块达90%以上。

有的大麦产区因条纹病的为害平均减产10%左右。

(一)症状青稞条纹病是一种全株受害的系统性病害,病株地上部分均能表现症状,以叶片受害最重,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发生,从苗期到成株期有三种类型的症状。

1.苗期症状病害最初发生在第一、二片幼叶上,产生淡黄色斑点或短小条纹。

随着叶片的长大病斑逐步扩展。

2.成株期症状为典型的条纹,自分蘖后期开始,从叶片基部直到尖端,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细长条纹,颜色逐步由黄变褐。

至抽穗拔节期,病斑上产生专门多黑霉(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同时叶片破裂干枯,往往引起早期枯死,或植株生长矮小,不能抽穗或抽出弯曲畸穗,不能结实或子粒不饱满。

3.“白穗”是条纹病后期的症状,这是由于成株期病害进展缓慢,没有在抽穗前枯死,但病菌在抽穗后进展到穗部而呈空秕的“白穗”。

(二)病原青稞条纹病病原有性时期为麦类核腔菌〔Pyrenophora graminea(Rabebh.)Iho.et Kurib.〕,属子囊菌亚门、核腔菌属,无性时期为禾长孺抱(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 Rabenh.)属半知菌亚门,长蠕孢属。

1.形状有性时期在自然界不常显现,一样看到的差不多上无性时期。

菌丝体淡黄色,分生孢子梗直或弯曲,基部较宽,橄榄色或黄褐色,大小为90~280×7.5~ 12μm,有2~10个隔膜,梗上顶生或侧生1~9个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淡橄榄色,圆筒形,两端钝圆而稍狭,直或略弯,大小为17.3~121.5×18.0~24.7μm , 平均64.9×15.3μm,有0~8个隔膜。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与小麦互作系统Chi和Glu活性及条锈菌夏孢子显微研究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与小麦互作系统Chi和Glu活性及条锈菌夏孢子显微研究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与小麦互作系统Chi和Glu活性及条锈菌夏孢子显微研究条锈病是全世界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曾多次流行造成严重损失。

为了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危害,科技工作者对条锈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品种选育和条锈病的化学防治方面,而在病原菌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对不同生理小种的鉴定至今仍依靠寄主植物。

为了揭示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生理小种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对当前流行的主要生理小种的显微和超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时,以小麦品种铭贤169及条锈菌生理小种水4和条混合菌种为材料,研究了小麦感病后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以期为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生理小种超显微结构研究、生理小种形态学差异和病原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主要结果如下:1.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显微结构差异。

将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32号、水源4号、水源14号、水源7号、HY8夏孢子接种于0.3克葡萄糖培养基上,保存于4℃冰箱内。

分别于8h、12h、24h进行荧光染色,观察夏孢子萌发及芽管结合现象。

发现成熟的夏孢子经荧光染料DAPI处理后,其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x100)下呈淡蓝色荧光,所观察的5个生理小种夏孢子多为双核,经过24个小时的培养后,HY8、水4、水7和水14均能看到明显的芽管结合现象,而条32则无明显的芽管结合现象。

2.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超显微结构差异。

通过5000倍扫描电镜观察,5个被观察生理小种成熟夏孢子均出现原生质光泽度较强,并聚集有大量的脂肪粒。

细胞呈球形或卵球形,双核相近排列;在夏孢子壁上存在有大量圆椎状的突刺。

不同生理小种的表面刺突疏密程度不一,并有不同程度的凹陷。

3.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

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麦幼苗接种后10d内叶片中总酶液、细胞间隙液和细胞胞内液中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情况。

从总酶液中的酶活性变化来看,几丁质酶活性变化为铭贤169-混合组合在2dpi就高出铭贤169-水4组合与不接种对照,然而在4dpi时,铭贤169-混合组合酶活性略有下降,而铭贤169-水4组合叶片中活性大幅上升并且超出铭贤169-混合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旱 区作物逆境生物学 国家重点 藏 农 牧 学 院 植 物 科 学 技 术 学 院 ,林 芝 800 ; 6 00
72 0 ; 11 0 10 9 ) 0 13
3 .中国农业科学 院植 物保 护研究所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W a gB oo g , L ioio , HuXi pn L a g , Ka gZh nh n n a tn i aj J a a ig , i n o Qi n e se g ,
Ya g M i n n n a , Li i u 。 u Ta g o , Ch n W a q a 。 e n u n
P p lt nsr cu ea da ay i o u cnasri r sfs . o uai tu t r n n lss fP c ii ti omi .p o f
t ii i r e i b t i 0 0 r tc ac n Ti e n 2 1
Ab ta t W h a t i e r s s t e mo t i o t n i a e o n e e t i b t a n e e d n e i n o s r c e t srp u t i h s mp r a t d s s n wi t r wh a n Ti e , n i d p n e t r go f e
内地 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 同时也有 其 自身的独特性 , 表现 西藏 小麦奈锈 菌优势小种组成与四川、 云南两省相似 , 青 与
海 省 差 异 较 大 。推 测 西 藏 地 区小 麦 条 锈 菌与 四 川和 云 南 省存 在 较 密切 的 菌 源 交 流 , 青 海 省 交 流 较 少。 与
摘要
西藏 地 区是 中国相 对 独 立 的 小 麦 种 植 区 , 麦 条锈 病 是 西藏 冬 小 麦 上 最 重要 的 病 害 。 长期 以 来 , 西 藏 小 麦 小 对
条 锈 菌 生理 小种 群 体 结 构缺 乏 全 面 系统 的 了解 。为 了弄 清 西藏 小 麦 条 锈 菌 生 理 小种 群 体 结 构 , 研 究 从 西藏 地 区 本 小麦 条 锈 病 发 生的 关键 地 区 采 集 并 鉴 定 了小 麦 条锈 菌 标 样 2 1 。 西 藏 地 区 小 麦 条 锈 菌群 体 结 构 复 杂 , 6份 小种 类 型
wh a ut ai ni ia o o gtme h r sn n c main o o uain sr cu eo ci i til r e tc li to n Chn .F ra ln i ,t e ei oi fl to np p lt tu t r fPucn asri_ — v r o , 0
2 ol eo ln cec n eh ooy ie Agiutrl n i l sa dyC lg ,L nh 8 0 0 ,C i ; .C l g f a t i ea dT c n lg ,T bt r l a d Anma b n r ol e iz i 6 00 hn e P S n c u a Hu e a
mi fs .tz c rc ie.I r e n e sa d t e o uainsr c ueo .srio mi f s .ti c rc s . p rt i a ei T b t no d r o u d r tn h p l o tu t r f i n t p t P ti r s . p rt i a ei f i n
数 多, 主要优 势小种以 C R3 Y 2和 C R3 主, 源 l Y 3为 水 1类群 为优 势类群 , bi4 Hy r 6类群 结构 简单 , d 未发 现 C R3 Y 2
以 外 的 类 型 ; Y 2之 前 的 小种 数 较 多 、 中 C R1 、 Y 0 CY 3 C R3 其 Y 7 C R2 、 R 1出 现 频 率较 高 ; 藏 小 麦 条 锈 菌群 体 结 构 与 西
关 键 词 西藏 ; 小麦 ; 小 麦 条锈 菌 ; 生理 小种 ; 群 体 结 构 中图 分 类 号 : S4 5 1 14 3 . 2 . 2 文献标识码 : A D : 1 . 9 9ji r 0 2 —1 4 .0 2 0 . 3 OI 0 3 6 /.s  ̄ 5 9 5 2 2 1 . 20 1 s
3 SaeK yL br tr f r il yo ln sae n net et,Isi t o . tt e oaoy o oo fPa t ess d I s s a B g Di a c P s nt ue f t
Pa t rt t n hns a e giutrl i cs e ig 1 0 9 ,C ia ln oe i ,C iee dmyo r l a e e ,B in 0 13 hn ) P co Ac fA c u S n c j
素 能‘ 妈
21 8 ) 3 — 4 02 3( 9 12 21
Pat r e i l oco nP ttn
加1 西 藏 小 麦 条 锈 菌 生 理 小 种 群 体 结 构 与分 析 0年
王保 通 李 佼 佼 胡 小平 , 李 强 , , ,
康振 生 , 杨敏娜 刘太 国。 陈万 权。 , ,
( .SaeK yL b rtr rCo t s Boo yi i es N rh et 1 tt e a oaoyf rpSr s ilg Ar Ar / o tw sA&F U i ri ,Y n l g 72 0 ,C i o e n d a nv st a gi 1 1 0 hn e y n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