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消费结构变迁的社会逻辑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作为一种广泛流行于当今西方社会的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在国内学界也引起广泛关注。

但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国内外学界存在着诸多分歧。

杰姆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思路出发,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变迁联系起来,将后现代主义界定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

标签: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一发展着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杰姆逊研究后现代主义的依据。

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的序言中,杰姆逊提到“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组织的新方式”及其带来的新文化形式。

杰姆逊指出,在所谓后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是在美国,后工业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诸如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特别是广告工业的急剧扩张等等使文化作为商品进行批量生产成为现实。

杰姆逊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人们在经验方式上的变化:一方面是个人生活越来越封闭于丰裕社会的壁垒和禁锢之内,越来越离开这个世界上生产与劳动的现实;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服务性经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幻的景观社会,以致人们“居住在一个由人工刺激和电视传播的经验所构成的梦幻世界里”,而重大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存在和生命意义的基本问题,“从来没有显得这么极为模糊和不且题旨”[1]8。

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杰姆逊进一步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变化进行了描述:“正如我认为的,非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一样都已达致了共同的感觉,即一种新型的社会开始出现于二次大战后的某个时间(被五花八门地说成是后工业社会、跨国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媒体社会等等)。

新的消费类型;有计划的产品换代;时尚和风格转变方面前所未有的急剧起落;广告、电视和媒体对社会迄今为止无与伦比的彻底渗透;市郊和普遍的标准化对过去城乡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紧张关系的取代;超级高速公路庞大网络的发展和驾驶文化的来临——这些特点似乎都可以标志着一个和战前旧社会的彻底断裂。

消费社会理论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理论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一、形成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着力进行经济社会的复苏,在社会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所有制形式上,合作制经济开始大量出现,股份制经济和跨国公司也不断涌现。

同时,在这一时期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中产阶级也逐步增多,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消费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行业日益兴盛。

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的得到提升,商品数量不断增多,种类齐全,出现了物的极大丰富甚至过剩。

思想渊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深受马克思的影响。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他指出:“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是隶属于生产的,是存在于整个生产系统的。

鲍德里亚认为,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是适用的而且是正确的,但是到了物质相对丰富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隶属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立人际关系的模式。

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与物、人与集体和世界的关系,人们消费的也不再仅仅是物品,而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结构关系。

鲍德里亚还受到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和亨利・勒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影响。

巴尔特突破索绪尔的理论,给符号重新赋予了社会内涵,他认为,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正在对流行体系的社会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控制,进而销售这些商品。

勒斐伏尔是鲍德里亚的导师,他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出,在日常生活的消费中,社会的消费不是以消费品的实际意义进行的,而是在社会关系的交往下逐渐形成的,物的消费演变成了符号的消费。

与此同时,他指出消费实则是异化了,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和客体发生着改变,物的存在变成了人们的需要,人们也为了追逐社会地位和名誉,变成了物的俘虏。

二、内涵1970年,鲍德里亚出版了《消费社会》一书,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使“消费社会”这一说法广为流布。

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特征

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特征

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特征(一)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西方思想界的中心话题之一,在后现代的争论中,美国学者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理论无疑占据显要位置。

他站在德国和法国思想传统的边界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建立了其后现代主义理论。

在杰姆逊看来,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第一,平面感和无深度感。

杰姆逊以美国女学者桑塔格的《反对解释》来说明后现代主义的这种特征:即无需解释,只要体验和刺激的新鲜经验。

第二,个人主体的消失。

在后现代主义中,主体丧失了中心地位,已经“零散化”,而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在作品中只剩下“零散化”的、纯客观化的、无意义的无感情的图像。

第三,仿像的机械复制。

在后现代社会中,日益发达的复制技术促使“后现代中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复制’”。

杰姆逊描述道:“后现代主义宣布:我们不需要天才,也不想成为天才,我们不需要现代主义者所追求的个人风格,我们不承认什么乌托邦性质,我们追求的是大众化,而不是高雅。

”第四,消费逻辑对文化的侵蚀所导致的距离感的消失。

在后现代条件下,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失了,“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消失了,后现代已经不存在现代主义那种极力区分的雅俗界限,甚之一切都和商品与消费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消费社会了。

(二)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可算作一部成功的商业影片。

它有大师级的导演、摄影师及实力非凡的创作阵容,有华语影坛上最顶级的演员加盟演出,有高达31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让国内普通娱乐电影无法企及,其场面的宏大、制作的精美、风景的优美确实给观众带来了及至的视觉享受,对其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看,《英雄》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英雄》的故事情节缺乏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深度感。

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

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

吉林大学 哲学 社会 学院
要 】当代 社会 已经 从 生 产社 会 进 入 到 了消 费社 会 ,消 费
行 为。消 费只是 生产 的手段 。而非生活的 目的。农业社 会与工 业 社 会 是 物 质 财 富相 对 匮 乏 的 社会 发 展 阶 段 . 因 而 消 费 品的 数 量 与质量一般 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生产 才是经 济 与社会 生活中的主轴 .需要的是不 断改善 的物质 生产 条件 和 不 断更 新的机器 设备 .以及 以工 作成就 为成就 动机 的高素质生 产 人员。进入到后现代消费主义社会之后 生产的主导地位逐 渐让位 于消费 ,消费成 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要 动力。消 费不再 被 看成 是生产的附庸 生产 的手段 ,消费本身就已经成 为社会
并 没 有 ” 的 出来 的价 值 .这 些 形 成 了 商 品的 意 象 。 为消 费 者 感 性 的 选择 对 上 成
积 累了起来这种 “ 禁欲主义”的精神 .扼杀 了消费社会 在欧洲
象 换 句话 说 。是 形 成 了 一种 附加价 值 。传统 生 产 型社 会 都 是 从
消 费主 导
符 号 价 值
当代社会 已经进入消费社会 ,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 生活的 目的本身 。正如 丹尼 尔 ・ 贝尔所说 .消费社会 不是设 谓消费社会 .是指消费成为社会运行 的主导因素 它包括两个基 法以工作或财产而是 以物质 占有 的地位标 志和鼓励 享乐来证 明 本的层 面,其一 .消费成 为经济发展 的主要推动力量 ;其二 ,消 自身的正确 ” 鼓励 与倡导消费成 为消费社会中社会 生产 的主要 。 费渗透到人们 日常生活 中的方方面面 ,并且成为人们 在社会交往 动力和 目标 。如果说 ,生产社会的主导社会观念 是禁欲 、节俭 、 过程的一种建构性行动 。正如美国学者詹 明信所 言:消费社会这 勤劳等 ,那么消费社会取而代 之的是 开放 、 时尚、享受的主导

浅谈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浅谈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浅谈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战后经济发展的这些新特征及其所带来的文化产业的扩张、文化资本和文化商品的流通、文化价值的对抗以及文化的独立性的日渐削弱,使人之为人的文化本性问题和文化压迫问题现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三杰姆逊借鉴恩斯特·曼德尔(ErnestMandel)在《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提出的资本主义分期理论,从资本的扩张入手,将资本主义分为三个时期: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当前的晚期资本主义。

这三个时期分别以资本的自由竞争、竞争导致的垄断资本以及资本的跨国运作为特点,同时对应地都有自己作为主导形式的文化模式: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对应于市场资本主义,现代主义对应于垄断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对应于晚期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即马克思的《资本论》所研究的阶段,是所谓市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也有称之为古典式资本主义的。

这一阶段中,资本的扩张逻辑主要实现于可见的物质形态之中,而文化的主导形式也是现实主义,即注重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资本的扩张进一步加剧,推动资本主义开始由国家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出现了垄断企业和大规模的工业化。

列宁称此阶段的资本主义为帝国主义。

资本的扩张推动规模化现代工业的兴起,这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但作为个体的人却越来越感到孤独无依,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自由、博爱、平等等道德观念被现代工业批量制造的枪支弹药击得粉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关系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

这些社会现实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新型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即现代主义。

可能是无法直面丑陋的现实,所以不同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而是采用荒诞的或寓意的语言将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变相扭曲地影射出来,抽象成为文化主要的表达方式。

二战后,资本的扩张渗入尖端技术领域,商业企业的形式也改变了,金融资本时代来临了。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

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

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

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

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

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些概述,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

反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

从思想文化背景上看,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尤其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使传统理性主义对理性的绝对性、先验性的信念受到巨大冲击。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逻辑读书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逻辑读书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逻辑》读书笔记1. 内容概括本段落概括了阅读《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逻辑》一书的核心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以及后现代视角的社会学理论。

本书首先阐述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然后分析了不同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和思想渊源,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象征互动主义等。

书中还对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评价,揭示了其逻辑关系和内在矛盾。

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本书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思考工具。

本书还探讨了西方社会学理论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逻辑》一书为我们理解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和思想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1.1 背景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逻辑》是一本关于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查尔斯默里斯密斯。

本书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发展轨迹。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渊源、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社会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著名的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理论观点不仅丰富了社会学的内涵,也为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逻辑》作者查尔斯默里斯密斯对这一时期的重要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

他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并探讨了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和演变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还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后现代消费文化虽然 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让我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我,但同时也带 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在享受消费文化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被符号和影像所迷惑,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书,它让我对消费文化有了 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后现代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 理论知识,还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后现代社会 的复杂性。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消费文化的影响,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被符号和影像所迷惑,以更加理性和健康的方式生活。
目录分析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它与后 现代主义思潮紧密相连,共同塑造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消费文化与后现 代主义》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社会、文化 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目录结构来看,这本书首先提出了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为 后续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接着,作者通过多个章节,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消费 文化如何与后现代主义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这些章节涵盖了从消费社会的形成、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到具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如媒体、广告、流行文化等, 内容既全面又深入。
本书重点分析了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交融关系。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消费文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符号化:商品不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的工具,而是成为代表身份、地位和价值观的符号。消费 者通过购买和使用特定商品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碎片化: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化和相对主义,导致消费文化中的商品和服务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商品和服务,形成个性化的消费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经济 具有 重要 意义 。 同时帮 助我 们正 确认 识 当前 中 国的一 些 消费现 象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例如 , 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清 除空气 、 噪音等污染 。 为人们带来新鲜 空气和安静 的 环境 。但 环保 措 施 的实 施者 不 可 能 排 除这 一 区域 的
其 他 人 享受 新 鲜 空气 和 安静 的环 境 。非 竞 争性 是 指
有重要意义。中国尽管还没有进入后现代社会 , 但 消费的社会逻辑却 已充分发展 , 给社会 带来 负外部性 , 要倡 导合 理 消 费和绿 色消 费。
关 键 词 :个人 消费 公共 产 品消 费 消 费的社会 逻辑
中图分 类 号 : F 0 6 3 . 2 文献 标 识码 :A
消 费结构 变迁
1 . 消 费的社 会 逻辑 涵义
产品分为公共产 品和私人产 品。公共产 品又可分为 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按照萨缪尔森在《 公共支 出的 纯理 论 》 中的定 义 , 纯 粹 的公 共 产 品 或 劳务 是 这 样 的产 品或 劳务 。 即每 个人 消费 这种 物 品或劳 务不 会
导 致别 人 对该 种 产 品或 劳 务 的减 少 。纯 公共 产 品具 有两 个 特征 : 消 费的非 竞争 性和 受益 的非 排他 性 。受 益 的 非排 它性 是 指 产 品在 消 费过 程 中所 产生 的利 益 不 能为 某个人 或 某些人 所专 有 , 要将 一些 人排 斥在 消
M0DERN E C0N0 MI C RE S E ARCH
后现代社会消 费结构 变迁 的社会逻辑
曾晓玲
内容 提要 :后现 代社 会A- 4 a ' ] 购买、 消 费商 品不是 因为 它的使 用 价值 , 而是 因为 它 的符 号价 值 , 消费 主要是 获取社 会 意义 。消 费的这 种社 会逻 辑 实质上 是 由于社 会地 位 与收入 差距 形 成 的消 费等级 差异 。 消费的 差异 等 级 不仅 体现 在 个人 消 费领 域 , 而且 体现 在 公共 产 品 消 费领 域 。 消 费的社 会逻 辑 对 消 费结构 变迁及 产 业发展 具
价依据 。传统的消费习惯 已遭到摒弃, 越来越多的人 正在 加入追逐 品牌 的热潮 中。 人们 购买 、 消费商 品不是

在 后现 代社 会人 们 的 日常 生活 中 . 消费 能力与 消
2 3—
2 0 1 3 年第 5 期
费 内容正 在 逐渐 成 为社 会 地位 、 个人 成 功 、 声 望 的评
经济 、 政治 变量 决定 的 。在 产生 特权 的社会 里 , 地位 、 等级 不 同 消费 品也 不 同 ; 在生 产 财 富 的社 会 里 , 收 入 不同、 财 富不 同决定 了人 们处 于不 同 的阶层 。不 同收 人 阶层 的人 。 消 费 的需求 是 不一 样 的 , 正 如 波德 里 亚 所言 : “ 消费 是一 个与 学校 一样 的等级 机构 : 在 物 的经 济方 面不仅 存在 不平 等 ( 购买 、 选 择 和使用 被 购买力 、 受教 育水 准 以及 家庭 出身 所决 定 ) ” 。②
是 广义 上 的“ 公 共消 费 ” 。 消费 的对象 是产 品 。根据 公共 经济 学理 论 , 社 会
物从需方与供方 、 功能与效用 、 结果与过程等多个 角
度分 别做 出的描述 。 消费结 构是一个 与消费水平 、消费方式 等相联 系 的, 反 映消费状况和发 展变化 的经 济学范畴 。 消费结构 是指人们在 消费过程 中所消 费的各种 消费资料 和劳务 的构成及其 比例关 系 。消费结构 可 以分 为个人 消费结 构 与公共产 品消费结 构 。个人 消费结构 就是指个 人在 消费过程 中所消费 的各 种产 品和劳务 的构 成及其 比例 关 系 。公共 产品消 费结 构是指人们 在消 费过程 中所 消 费 的各种公共 产品 的构成 及其 比例关 系 。 二 消费 的社会 逻辑
一方面是平等的诉求只要不是处于较高阶层的不断标新立异以及下层阶级的不断于社会阶层的顶端即使处于顶端随着时间推移会模仿消费品不断地由少数人享有的奢侈品变成多数产生新的顶端而且与其他国家的顶端相比也许就不人拥有的必需品必需品又被代表时代特征的新的是顶端你总想与比你等级高的人攀比希望通过至必需品所替代消费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推动消费的少不比别人差
表 述 为 消费 “ 公 共产 品和公 共 服 务 ” 。公共 消费 与 公 共产 品消 费这 两 个 概念 总 体 上 可 以认 为是 对 同一 事
社会 最终 消 费 由居 民消费 与公共 消 费两 者构成 。 从 消费 主体 与资金 权益 角度 看 . 消费 通常 又分 为个人
消费与公共消费 。在不十分严格的意义上 , 可将 “ 私 人 消费 ” 称为“ 居 民消费 ” 或“ 个人 消费 ” 。“ 公共 消费 ” 的狭义理解是把“ 公共消费” 等同于“ 行政性消费” , 将
文章 编 号 :1 0 0 9 — 2 3 8 2 ( 2 0 1 3 ) 0 5 — 0 0 2 3 — 0 5
后现代社会产品已极大丰盛 , 消费在社会发展中 获得了主导性地位 , 而且呈现 出新的特点 : 消费服从 社 会 的 逻辑 。研 究 消 费 的社 会 逻 辑对 内需 不 足 的 中

部 分 人对 某 一 产 品 的消 费不 会 影 响另 一 些 人对 该

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产 品 的消 费 。一些 人 从这 一 产 品 中受 益 不 会影 响其
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 。 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 突。 准公共产品亦称为“ 混合产品” 。 这类产品通常只 具备上述两个特性的一个 , 而另一个则表现不充分 。 公 共消 费 既可 以指对 公共 产 品的消 费 . 也 可 以说 是对 公共 服务 的消费 , 但 在逻辑 上不 能并 列放 在一 起
公共 消费 主要 分为行 政 管理 支 出和 国防支 出两 部分 。
这种把公共消费等同于政府 自身消费的认识过于狭 隘, 没有看到政府为之服务的社会群体 。公共消费实 际上包 括 了从 非生产 性 投资 到行政 性 消费 。 再到 社会 性消费( 社保 、 医疗 、 教育等支出) 的全部政府支出, 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