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改革的关系
? 一、概念(1)、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 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 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 (2)、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一 场新的伟大革命,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场革命。但它改 变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束缚生产力 发展的旧的机制体制的根本性改革。
? ②、从两者结果来看: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社会 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从而阶级关系和社 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 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 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 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 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 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 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 点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使原来与之大体适 应的生产关系,变得逐渐不适应起来,以致严重束缚生产 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二、关系:
? (1)区别:①、 .从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从而建 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 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从程度上来说前者程度更深。 改造”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改革”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 放和发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 致的: 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项内容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项内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涵盖了各个方面,例如经济、政治、文化等。
在此,我将列举三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并逐步回答这一主题。
第一项变化:经济转型与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19世纪末,中国面临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等社会动荡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开始了经济转型的漫长过程。
首先,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
这一时期,许多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措施被推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例如,中国建立了第一所现代工业学校——“洋务学堂”,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
此外,中国还开始修建铁路、制造机器和生产商品,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世纪初,中国共产成立,中国摆脱了封建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政权的转变。
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有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此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吸引了外资和技术,并逐步开放了对外贸易。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是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一过程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项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封建等级制度和农民阶级组成。
然而,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和社会运动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中国发生了政权的转变。
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封建社会的统治。
中国开始实行民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逐渐推行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得许多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中的工人和商人阶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8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82)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每题1分,共10分)1.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探讨了理性资本主义如何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兴起的问题。
A.涂尔干 B.孔德C.韦伯 D.马克思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 )的表现。
A. 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3。
从( )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 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4.根据( )的标准,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A. 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C.归属感 D.从属关系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
A.显功能 B.潜功能C.正功能 D.反功能6.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C.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变动称为( )。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8.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
这种理论是( )。
A.拟剧论 B.标签理论C.文化传递理论 D.冲突理论9.“非典”初期,某些地方政府对病情未予公开,使人们对“非典”的传言更信以为真。
这实际上就是集群行为产生因素中的( )。
A.结构性助长 B.社会控制机制C.结构性紧张 D.诱发因素10.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是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 )。
A.狭义全球化 B.现代化C.开放型社会 D.广义全球化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1.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 )。
为什么要城镇化和什么是城镇化?

为什么要城镇化和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要城镇化和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动到城市地区,并在城市中定居、就业和生活的过程。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流动、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促进等。
城镇化的意义1. 经济发展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经济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从而推动了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也会带动城市的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2.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通过城镇化,农村居民可以脱离农业生产的低效和不稳定性,实现就业的多样化与稳定化,从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3. 促进社会进步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提高,如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体系也得到了提升,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推动农村发展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农民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增收,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的挑战和问题城镇化的推进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1. 城市空间和资源有限城市的空间和资源有限,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土地的紧张和资源的匮乏。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 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不足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提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不足,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贫困和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农民工和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不足,城市贫困问题逐渐凸显。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单项选择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8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单项选择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82)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单项选择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82)单项选择题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B.社会冲突理论C.社会交换理论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 情境定义B.符号互动理论C.镜中我D.印象管理理论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 关系资本B.社会资本C.经济资本D.人力资本5.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 )。
A.社会结构B.社会制度C.社会机制D.因果关系6.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 )的“二元经济”理论。
A.刘易斯B.科瑟C.图灵D.诺斯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
这种变动称为( )。
A.开放性社会结构B.结构性流动C.非结构性流动D.社会变迁8.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
这种理论是( )。
A.拟剧论B.标签理论C.文化传递理论D.冲突理论9.非典初期,某些地方政府对病情未予公开,使人们对非典的传言更信以为真。
这实际上就是集群行为产生因素中的( )。
A.结构性助长B.结构性紧张C.诱发因素D.社会控制机制10.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是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 )。
A.现代化B.狭义全球化C.开放型社会D.广义全球化11.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探讨了理性资本主义如何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兴起的问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绪论1、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架构、经济架构、政治架构和学术架构影响。
2、研究劳动社会学应从劳动者个人层次、群体和组织层次、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入手。
3、反映讲点劳动社会学的四个经典里程碑阶段:(1)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异化、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历史唯物主义(2)迪尔凯姆主要贡献:《劳动的社会分工》思想:A、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机械团结(主要特征)有机团结(基础)社会一般是由机械化的团结向有机团结的社会进化B、分析了劳工的变态方式:失范形式的社会分工、强迫的分工(3)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科层制的特点:a、内部分工b、职位分等c、组织成员都具备各种职业技术资格d、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e、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新教的职业观:(1)世俗工作是美好的,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手段。
(2)被上帝挑选的人是上帝的工具(3)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个人(4)泰罗与梅耶泰罗-管理之父,“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导人《工厂管理》《科学管理原理》梅耶:霍桑实验4、现代的劳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⑴功能主义理论:社会行动系统的构成A、文化系统(模式维持)B、社会系统(整合功能)C、人格系统(目标达成)D、行为有机系统(适应功能)⑵冲突理论:达尔多夫:A阶级冲突已被由职业决定的地位等级关系所取代B、阶层流动(中国近年来阶层变化导致的社会稳定和不稳定因素)(3)新马克思主义学派(4)新制度主义学派:A法团主义(核心):利益协调B、自由主义的集体主义(集体谈判)C、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第二章1、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人。
2、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男:16 — 59岁,女:16 — 54岁3、劳动力资源:一个社会中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总和。
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是近代社会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它不仅在经济、社会和技术层面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城市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通常是以农业为主导,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城市化进程加速在工业革命之前,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地区,而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的工厂和制造业企业,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入城市。
工业革命引发了人口的爆发性增长,导致城市化迅速加速。
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系统完善,城市功能也日益多样化。
二、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农业为主导的城市逐渐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
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工厂建设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推动了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城市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商业机构涌现,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三、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工业革命对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适应生产和交通的需要,城市开始修建铁路、建立运输网,这不仅提升了货运效率,也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铁路的建设和运输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缩短了地理距离,促进了城市间的紧密联系。
四、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工厂的兴起和工业劳动的需求使得大批农民前往城市寻找工作。
这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减少,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人们的职业结构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改变,社会阶层重新洗牌。
五、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污染问题工业革命对城市环境带来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市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卫生设施更加完善。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工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污染了城市的空气和水源,给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推动了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带来了环境的改善和污染问题。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4作业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4作业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c8c42e50e2524de4187ecf.png)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4作业及答案](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4作业及答案形考任务4一、单选题题目1“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选择一项:B.滕尼斯题目2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的二元经济理论。
选择一项:D.刘易斯题目3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选择一项:D.逆城市化题目4()是造成中国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选择一项:A.行政制度因素题目5费孝通把中国乡土社会那种“水纹圈”式的社会关系格局称为()。
选择一项:B.差序格局题目6在一种分层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构是()。
选择一项:C.封闭性结构题目7人们从处于同一社会层级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选择一项:B.水平流动题目8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
这种变动称为()。
选择一项:B.结构性流动题目9一个家庭不同世代间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的变化指的是(),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
选择一项:A.代际流动题目10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1997)认为,()应该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指标。
选择一项:A.生活方式题目11()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冲突。
选择一项:B.冲突理论题目12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
这种理论是()。
选择一项:D.标签理论题目13()强调个体的越轨行为经常是一种积极选择的结果,人们选择越轨行为是为了反抗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
选择一项:A.冲突理论题目14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一样,是一个国家、地区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也是国内外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第一,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3亿人口,30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从一个“三高”——高生育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三低”——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国家。
不仅于此,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1990年人口普查的时候,全国总人口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4%,2007年这个指标已经达到6.2%。
在北京城市中,100人里就有30多人是大专以上学历的。
所以说,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1978年,我国二三产业的GDP超过70%,但在总就业劳动力中,二三产业的就业还没有30%,农村劳动力占70.5%。
2007年,我国就业的劳动力总数是76990万,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下降到40.8%,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上升到26.8%,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上升到32.4%。
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达到59.2%,超过了50%的水平。
我们原来是个主要生产农产品的农业国家,现在,我们的多数劳力已经从经济效益比较低的农业部门转到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二三产业。
第三,城乡结构发生了变化。
1978年我们的城镇化率只17.9%。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世纪之交后,城镇化发展很快,2007年的城镇化率是44.94%,但还没有达到现代化社会应该有的50%指标。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我国的城镇1978年是17245万人,2007年为59379万人,29年增加了4213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城市人口1453万,其中大多数是农村转出来的。
这是一项大的历史工程,是巨大的社会变迁,也是一项大的成就。
第四,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变化。
1978年以前,我们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也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结构。
改革开放后,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变化,显然不能再用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来概括了,更不能据此来制定政策。
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还属于社会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适应、不协调,滞后了,这是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的结构性原因。
如“三农”问题,本质是结构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讲了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产生一些问题的原因,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讲到点子上了。